一种催化消声器固定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96950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催化消声器固定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催化消声器固定装置,包括:催化消声器及车架;催化消声器呈圆柱型,该固定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催化消声器的箍带组件、第一支架、缓冲连接组件及用于连接车架的第二支架;箍带组件紧套在催化消声器的外圆周面上;箍带组件固连在第一支架的底端;第一支架的顶端通过缓冲连接组件固连在第二支架的底端;第二支架的侧边固连在车架上。该固定装置能有效避在恶劣工况下箍带组件或支架发生断裂的事故,从而保证催化消声器与车架连接的稳固可靠。
【专利说明】一种催化消声器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商用自卸车催化消声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催化消声器固定
>J-U ρ?α装直。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国四以及国五排放标准下催化消声器一般采用传统的环箍与支架相连接的安装方式。在工况比较恶劣的环境下,会导致环箍或支架断裂,损坏催化消声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有效避在恶劣工况下箍带组件或支架发生断裂的事故,从而保证催化消声器与车架连接稳固可靠性的催化消声器固定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催化消声器固定装置,包括:催化消声器及车架;还包括:
[0005]用于固定催化消声器的箍带组件、第一支架、缓冲连接组件及用于连接车架的第二支架;
[0006]所述箍带组件紧套在所述催化消声器的外表面;所述箍带组件固连在所述第一支架的底端;
[0007]所述第一支架的顶端通过所述缓冲连接组件固连在所述第二支架的底端;所述第二支架的侧边固连在所述车架上;
[0008]所述缓冲连接组件能将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缓冲连接组件能减缓及消弱所述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之间的冲击力。
[0009]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一撑板及第二撑板;
[0010]所述第一撑板与第二撑板固连;所述第一撑板及第二撑板的侧边通过螺栓固连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一撑板及第二撑板的底边通过缓冲连接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架的顶板固连。
[001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架包括:顶板、竖板、底板及加强筋;所述竖板的顶部固连在所述顶板的中部,底部固连在所述底板的中部;所述加强筋与底板及竖板固连;所述底板两端分别固连翼板;所述翼板开孔;
[0012]所述第一支架的底板呈圆弧形,与所述催化消声器的顶部贴合;
[0013]所述箍带组件包括:箍带及螺钉;所述箍带的端部分别固连所述螺钉;
[0014]所述螺钉穿过所述翼板上的孔与螺母配合将所述箍带与第一支架固连起来。
[0015]作为优选,所述缓冲连接组件包括:软垫、衬套、垫片、螺栓及螺母;
[0016]所述衬套穿套在所述螺栓上;所述软垫穿套在所述衬套上;所述垫片置于所述衬套及软垫的底部;
[0017]所述螺栓与螺母配合将所述垫片、软垫及衬套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的顶板与第二支架的底端之间。
[0018]作为优选,所述固定装置包括两套箍带组件、两个第一支架、四组缓冲连接组件及两个第二支架;所述两套箍带组件分别置于所述催化消声器的圆柱体两端,且每套所述箍带组件对应两组所述缓冲连接组件。
[00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催化消声器固定装置通过设置缓冲连接组件,使得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之间为柔性连接,进而实现催化消声器与车架的连接为柔性连接,当车辆处在剧烈颠簸、突然转向及紧急制动等恶劣工况时,箍带组件、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都会承受复杂且较大的作用力或力矩,在此情况下,箍带组件、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因受力过大而被损毁的可能性很大,而设置的缓冲连接组件通过吸收或减缓部分作用力能明显改善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受力情况,进而使得箍带组件与催化消声器之间的受力情况明显改善,这样便保证了催化消声器与车架连接的稳定可靠性,减少了因更换损毁设备而产生的使用成本,保障了行车安全稳定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催化消声器固定装置的结构主视图。
[0021]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催化消声器固定装置的结构左视图。
[0023]图4是图3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深入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0025]参见附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催化消声器固定装置,包括:催化消声器I及车架8,催化消声器I呈圆柱型,该固定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催化消声器I的箍带组件
2、第一支架3、缓冲连接组件及用于连接车架8的第二支架4 ;箍带组件2紧套在催化消声器I的外圆周面上;箍带组件2固连在第一支架3的底端;第一支架3的顶端通过缓冲连接组件固连在第二支架4的底端;缓冲连接组件能将第一支架3固定在第二支架4上;缓冲连接组件能减缓及消弱第二支架4与第一支架3之间的冲击力。第二支架4的侧边固连在车架8上。缓冲连接组件使得第一支架3及第二支架4之间为柔性连接,进而实现催化消声器I与车架8的连接为柔性连接,当车辆处在剧烈颠簸、突然转向及紧急制动等恶劣工况时,箍带组件2、第一支架3及第二支架4都会承受多种且较大的作用力或力矩,在此情况下,箍带组件2、第一支架3及第二支架4因受力过大而被损毁的可能性很大,而设置的缓冲连接组件通过吸收或减缓部分作用力能明显改善第一支架3与第二支架4的受力情况,进而使得箍带组件2与催化消声器I之间的受力情况明显改善,这样便保证了催化消声器I与车架8连接的稳定可靠性,减少了因更换损毁设备而产生的使用成本,保障了行车安全稳定性。
[0026]参见附图2和4,作为优选,缓冲连接组件包括:软垫5、衬套6、垫片7、螺栓及螺母;衬套6穿套在螺栓上;软垫5穿套在衬套6上;垫片7置于衬套6及软垫5的底部;螺栓与螺母配合将垫片7、软垫5及衬套6固定在第一支架3的顶端与第二支架4的底端之间。第一支架3包括:顶板、竖板、底板及加强筋;竖板的顶部固连在顶板的中部,底部固连在底板的中部;加强筋与底板及竖板固连;底板两端分别固连翼板,该翼板开孔。软垫5包括:第一软垫及第二软垫。螺栓头部位于底端,第一软垫置于螺栓头部上方,衬套6置于垫片7上方,第一软垫穿套在衬套6上,位于衬套6下部并与衬套6紧配合;第一软垫上方为第一支架3的顶板,该顶板位于衬套6的中部;顶板上方设置第二软垫,第二支架4的第一撑板及第二撑板的底边位于第二软垫上方,螺栓的端部穿过第一撑板及第二撑板底边的孔与螺母配合将垫片7、软垫5、衬套6、顶板及第二支架4的底端压紧固定。这样实现了第一支架3的顶板与第一撑板及第二撑板底边的柔性连接,当车辆在恶劣工况下运行时,车架会产生剧烈的颠簸和振动,而软垫5能吸收第二支架4对第一支架3的部分冲击力,同时起到缓冲作用,减缓第一支架3的振动程度因此改善了催化消声器I的受力情况。软垫5采用高强度耐磨橡胶材料,软垫5与第一支架3的顶板及第二支架4的接触能避免顶板及第二支架4直接接触而发生磨损或因局部应力过大而产生变形的缺点,保障了第一支架3及第二支架4结构的安全稳定,从而提高了整个固定装置的结构稳定可靠性。穿套在螺栓外面的衬套6能提高螺栓的刚度,抗弯矩性能增强,继而增强缓冲连接组件的承载能力及结构稳定性。
[0027]参见附图3和4,其中,第一支架3的底板呈圆弧形,与催化消声器I的顶部贴合,这样能增大底板与催化消声器I的接触面积,当车辆在恶劣工况下,车辆发生剧烈震动或摇晃时,催化消声器I被箍带固定在底板的凹槽内,无法轻易实现翻转或平移,同时能改善箍带与底板连接处的受力情况,不会发生连接处的受力过大而损毁该固定装置,降低箍带与底板连接处发生松动或箍带断裂的可能性,进而保证了该固定装置在车辆运行中的稳定可靠性。箍带组件2包括:箍带及螺钉;箍带的端部分别固连螺钉;螺钉穿过翼板上的孔与螺母配合将箍带与第一支架3固连起来。本固定装置中的箍带组件2与第一支架3的连接形式与传统的环箍与支架连接形式相比能更好的适应恶劣工况,因为环箍与支架连接中相当于连接点只有一个,该连接点不能有效限制催化消声器的翻转及水平晃动,而且催化消声器I在翻转及水平晃动时会恶化连接点的受力情况,车辆经过长期使用后,容易发生该连接点的松动或断裂而导致催化消声器脱落,造成了行车安全隐患,同时增加了因更换损毁设备而产生的使用成本。
[0028]参见附图4,作为优选,第二支架4包括:第一撑板及第二撑板;第一撑板与第二撑板通过焊接固连在一起,第一撑板为一个倾斜板,而第二撑板为L型板,两者保证第二支架4的刚度,同时能增强第二支架4的承载能力,使得催化消声器I与车架8的连接更稳固可靠。第一撑板及第二撑板的侧边通过螺栓固连在车架8上;第一撑板及第二撑板的底边通过缓冲连接组件与第一支架3的顶板固连。第一撑板及第二撑板与车架8及第一支架3采用螺栓连接,在保证连接稳定的情况下方便安装和拆卸。
[0029]作为优选,固定装置包括两套箍带组件2、两个第一支架3、四组缓冲连接组件及两个第二支架4 ;两套箍带组件2分别置于催化消声器I的圆柱体两端,且每套箍带组件2对应两组缓冲连接组件。箍带组件2固连在第一支架3的底板上,第一支架3的顶板左右两端分别对称布置缓冲连接组件,通过两组该缓冲组件将第一支架3的顶板固连在第二支架4的底端。
[003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催化消声器固定装置通过设置缓冲连接组件,使得第一支架3及第二支架4之间为柔性连接,进而实现催化消声器I与车架8的连接为柔性连接,当车辆处在剧烈颠簸、突然转向及紧急制动等恶劣工况时,箍带组件2、第一支架3及第二支架4都会承受复杂且较大的作用力或力矩,在此情况下,箍带组件2、第一支架3及第二支架4因受力过大而被损毁的可能性很大,而设置的缓冲连接组件通过吸收或减缓部分作用力能明显改善第一支架3与第二支架4的受力情况,进而使得箍带组件2与催化消声器I之间的受力情况明显改善,这样便保证了催化消声器I与车架8连接的稳定可靠性,减少了因更换损毁设备而产生的使用成本,保障了行车安全稳定性。通过将第一支架3的底板设计呈圆弧形,与催化消声器I的顶部贴合,这样能增大底板与催化消声器I的接触面积,当车辆在恶劣工况下,车辆发生剧烈震动或摇晃时,催化消声器I被箍带固定在底板的凹槽内,无法轻易实现翻转或平移,同时能改善箍带与底板连接处的受力情况,不会发生连接处的受力过大而损毁该固定装置,降低箍带与底板连接处发生松动或箍带断裂的可能性,进而保证了该固定装置在车辆运行中的稳定可靠性。
[0031]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催化消声器固定装置,包括:催化消声器及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固定催化消声器的箍带组件、第一支架、缓冲连接组件及用于连接车架的第二支架; 所述箍带组件紧套在所述催化消声器的外表面;所述箍带组件固连在所述第一支架的底端; 所述第一支架的顶端通过所述缓冲连接组件固连在所述第二支架的底端;所述第二支架的侧边固连在所述车架上; 所述缓冲连接组件能将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缓冲连接组件能减缓及消弱所述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之间的冲击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一撑板及第二撑板; 所述第一撑板与第二撑板固连;所述第一撑板及第二撑板的侧边通过螺栓固连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一撑板及第二撑板的底边通过缓冲连接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架的顶板固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架包括:顶板、竖板、底板及加强筋;所述竖板的顶部固连在所述顶板的中部,底部固连在所述底板的中部;所述加强筋与底板及竖板固连;所述底板两端分别固连翼板;所述翼板开孔; 所述第一支架的底板呈圆弧形,与所述催化消声器的顶部贴合; 所述箍带组件包括:箍带及螺钉;所述箍带的端部分别固连所述螺钉; 所述螺钉穿过所述翼板上的孔与螺母配合将所述箍带与第一支架的翼板固连起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连接组件包括:软垫、衬套、垫片、螺栓及螺母; 所述衬套穿套在所述螺栓上;所述软垫穿套在所述衬套上;所述垫片置于所述衬套及软垫的底部; 所述螺栓与螺母配合将所述垫片、软垫及衬套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的顶板与第二支架的底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包括两套箍带组件、两个第一支架、四组缓冲连接组件及两个第二支架;所述两套箍带组件分别置于所述催化消声器的圆柱体两端,且每套所述箍带组件对应两组所述缓冲连接组件。
【文档编号】B60K13/04GK203957842SQ201420370115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3日
【发明者】漆洪薇, 罗金桥, 匡维 申请人: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