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器及应用其的车身稳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9779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减震器及应用其的车身稳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震器及应用其的车身稳定系统,一种减震器,包括具有内腔的密封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控制所述内腔中油液流动状态的电磁控制阀,所述电磁控制阀连接有控制装置;所述本体外侧壁上设有密封的储油腔,所述储油腔内设有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储油腔和所述本体内腔的导通或隔离。本实用新型主要应用于车辆中。
【专利说明】减震器及应用其的车身稳定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减震器及应用其的车身稳定系统。

【背景技术】
[0002]为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在大多数汽车的悬架系统内部装有减震器。
[0003]减震器连接于车架与车桥之间,当前市面上采用的减震器大多是液力减震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与车桥之间受振动出现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震器内的液压油便反复地从减震器工作缸筒经过不同的节流孔流入减震器储油缸内,此时孔壁与液压油之间的摩擦和液压油分子间的内摩擦对振动形成阻尼力,使汽车振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减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
[0004]在汽车实际行驶的过程中,根据不同路况和工况需要实现不同阻尼力,对应不同的车身高度,例如在汽车高速行驶下,需要将车身高度降低,以减少风阻,提高车辆行驶的平稳性。因此,为了保证汽车行驶的平稳性,需要提高减震器的阻尼力调节幅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减震器及应用其的车身稳定系统,以提供一种阻尼力调节幅度较大的减震器,从而提高汽车行驶的平稳性。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7]—种减震器,包括具有内腔的密封本体(11),所述本体(11)上设有控制所述内腔中油液流动状态的电磁控制阀(12),所述电磁控制阀(12)连接有控制装置;所述本体(11)外侧壁上设有密封的储油腔(13),所述储油腔(13)内设有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储油腔(13)和所述本体(11)内腔的导通或隔离。
[0008]进一步的,所述储油腔(13)包括具有腔室(20)的壳体(21),所述腔室(20)内设有电磁性活塞(22),且所述活塞(22)与所述壳体(21)内壁紧密配合;位于所述活塞(22)一侧的腔室(20)内固定设有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的电磁线圈(23)、位于活塞另一侧的腔室(20)内注有油液;所述壳体(21)上设有用于油液流通的通孔(211),所述通孔(211)处设有所述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控制所述通孔(211)和所述本体(11)的内腔连通或隔离。
[0009]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本体(11)侧壁上的电机(24),以及与所述电机(24)的转轴齿轮配合的活动杆(25);所述活动杆(25)上设有贯通的导流孔(251),且所述导流孔(251) —端与所述本体(11)的内腔导通;所述电机(24)转动带动所述活动杆(25)运动,以控制所述导流孔(251)另一端与所述通孔(211)的导通程度。
[0010]进一步的,所述导流孔(251)为L型结构,所述导流孔(251)的短端朝向注有所述油液的腔室(20)、所述导流孔(251)的长端朝向所述本体(11)的内腔。
[0011]进一步的,所述电机(24)为步进电机,且所述步进电机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电磁控制阀(12)包括有至少两个;所述控制装置为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
[001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减震器具有以下优势:
[00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器中,在密封的本体上设有控制本体内腔中油液流动状态的电磁控制阀,该电磁控制阀与控制装置连接;另外,在本体的外侧壁上设有密封的储油腔,从而通过与控制装置连接的调节装置来控制储油腔与本体内腔的导通或隔离。具体过程如下:以汽车行驶在颠簸的路况中为例,汽车在凹路面行驶时,在惯性力和车辆本身重量的作用下,使车辆产生很强的向下的力,而通过凹路面后(从凹路面驶出),汽车轮胎急剧抬起,并通过悬架弹簧,使车身抬起,整个过程中车身上、下运动幅度很大,该过程中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电磁控制阀来调节减震器本体内腔中的油液流动状态,即当车辆向下使,减小减震器的阻尼力;当车辆向上运动时,增大减震器的阻尼力,从而降低车身运动幅度。当路况的凹、凸程度较大时,车辆车身的上、下运动幅度也会增大,此时控制装置控制调节装置使储油腔与本体内腔相互导通,从而使储油腔的油液压入本体内腔中,从而来增大减震器的阻尼力调节幅度,进一步缓冲、降低车辆的运动幅度,来提高车辆运动的平稳性和舒适性。由此可知,通过在减震器本体上增设储油腔,并通过调节装置控制储油腔和本体内腔的导通或隔离,能够增大减震器自身阻尼力的调节幅度,进而使汽车能够在不同工况和路况下平稳行驶。
[00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身稳定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减震器;所述车身稳定系统还包括:传感器(51),所述传感器(51)与控制装置(52)连接,且用于检测车辆的车身状态;图像处理装置(53),所述图像处理装置(53)包括摄像机(531)以及与所述摄像机(531)连接的图像处理器(532),所述图像处理器(532)与所述控制装置(52)连接;所述摄像机(531)用于获取车辆行驶的路况信息;电磁阀控制装置(54),所述减震器的调节装置和电磁控制阀(12)均通过所述电磁阀控制装置(54)与所述控制装置(52)连接。
[0016]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器的储油腔(13)内的电磁线圈(23)通过所述电磁阀控制装置(54)与所述控制装置(52)连接。
[0017]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51)包括车辆加速度传感器(511)、车速传感器(512)、轮速传感器(513)、车身高度传感器(514)、转角传感器(515)以及电子陀螺仪传感器(516)。
[0018]进一步的,所述摄像机(531)为立体成像摄像机。
[001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稳定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00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稳定系统中,通过传感器检测车辆的车身状态,并将车身状态传送至控制装置中;同时通过图像处理装置的摄像机获取车辆行驶的路况信息,并通过图像处理器将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之后传送至控制装置中;控制装置通过车身状态信息以及路况信息作出判断并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电磁阀控制装置中的电磁控制阀和调节装置的运作,进而控制调节减震器的阻尼力,从而提高车辆在不同工况下行驶的平稳性;而且,车身稳定系统中,由于使用了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器,该减震器的阻尼力调节幅度较大,从而能够充分地保证车辆实行的平稳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减震器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减震器的储油腔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减震器的储油腔另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减震器的储油腔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稳定系统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1-本体,12-电磁控制阀,13-储油腔,20-内腔,21-壳体,211-通孔,22-活塞,23-电磁线圈,24-电机,25-活动杆,251-导流孔,41-盒体,51-传感器,511-加速度传感器,512-车速传感器,513-轮速传感器,514-车身高度传感器,515-转角传感器,516-电子陀螺仪传感器,52-控制装置,53-图像处理装置,531-摄像机,532-图像处理器,54-电磁阀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0]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3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减震器,如图1所示,包括具有内腔的密封本体11,本体11上设有控制内腔中油液流动状态的电磁控制阀12,电磁控制阀12连接有控制装置;本体11外侧壁上设有密封的储油腔13,储油腔13内设有调节装置,调节装置与控制装置连接;调节装置用于控制储油腔13和本体11内腔的导通或隔离。
[00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器中,在密封的本体上设有控制本体内腔中油液流动状态的电磁控制阀,该电磁控制阀与控制装置连接;另外,在本体的外侧壁上设有密封的储油腔,从而通过与控制装置连接的调节装置来控制储油腔与本体内腔的导通或隔离。具体过程如下:以汽车行驶在颠簸的路况中为例,汽车在凹路面行驶时,在惯性力和车辆本身重量的作用下,使车辆产生很强的向下的力,而通过凹路面后(从凹路面驶出),汽车轮胎急剧抬起,并通过悬架弹簧,使车身抬起,整个过程中车身上、下运动幅度很大,该过程中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电磁控制阀来调节减震器本体内腔中的油液流动状态,即当车辆向下使,减小减震器的阻尼力;当车辆向上运动时,增大减震器的阻尼力,从而降低车身运动幅度。当路况的凹、凸程度较大时,车辆车身的上、下运动幅度也会增大,此时控制装置控制调节装置使储油腔与本体内腔相互导通,从而使储油腔的油液压入本体内腔中,从而来增大减震器的阻尼力调节幅度,进一步缓冲、降低车辆的运动幅度,来提高车辆运动的平稳性和舒适性。由此可知,通过在减震器本体上增设储油腔,并通过调节装置控制储油腔和本体内腔的导通或隔离,能够增大减震器自身阻尼力的调节幅度,进而使汽车能够在不同工况和路况下平稳行驶。
[0033]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当汽车从颠簸的路况行驶到较平的路面时,此时车辆的车身运动幅度较小,无需增大减震的阻尼力调节幅度,因此停止将储油腔的油液压入本体内腔中,则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本体内腔中的油液会回流至储油腔中,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调节装置适时隔离储油腔与本体内腔,以保证后续连续使用。由此可知,本实施例中的减震器在不增大减震器本体体积大小的前提下,能够提高减震器阻尼力的调节幅度,从而在一些复杂路况时,实时地根据不同路况进一步地调节车身的高度,从而进一步地提高车身的稳定性,包括抓地能力、安全性能等;同时本实施例的减震器能够进一步缓冲、降低车辆的运动幅度,能够降低车身的损坏等。
[0034]上述已提到,当控制装置控制调节装置使储油腔13和本体11内腔相导通时,需要根据需要将储油腔13中的油液压入本体内腔中或根据需要将本体11内腔中的油液回流至储油腔13中,因此如图2所示,储油腔13的结构具体可以包括有具有腔室20的壳体21,其中,该壳体可以优选为圆柱状结构,此时减震器的本体11上设有弧形凹槽,便于壳体储油腔13的壳体21与本体11的固定连接,例如卡固等。在图2中,腔室20内设有活塞22,该活塞22与壳体21内壁紧密配合,即活塞22的截面直径与壳体21的内直径相符,从而在保证活塞22能够沿壳体21内壁平稳运动的同时,保证活塞22两侧腔室20空间独立,避免油液的窜流。
[0035]其中,储油腔13的油液设在活塞22 —侧的腔室20内、对应的活塞22另一侧的腔室20内设有与控制装置连接的推动机构,以推动活塞22运动,从而将油液压入本体11的内腔中。具体可以为,活塞22为电磁性活塞22,从而将推动结构设为与控制装置连接的电磁线圈23,当控制装置向电磁线圈23供电时,通过设置可以是电磁线圈23与活塞22之间产生斥力,从而推动活塞22运动并将油液压入本体11的内腔中。这其中,活塞22的结构可以为圆柱状,也可以如图2所示,在与电磁线圈23相对的一侧面的边缘端设有凸出部,该凸出部位于电磁线圈23的周边并与电磁线圈23相配合,保证两者之间相对运动的平稳、可靠性。
[0036]为了保证储油腔13中的油液顺利流入本体11的内腔中,可以在壳体21上设有用于油液流通的通孔211,具体位置如图2所示,该通孔211位于壳体12 —端面上,且位于该端面的边缘区域,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油液的流动。
[0037]通常,通过控制通孔211的开合程度来调节储油腔13中的油液流入本体11内腔中的流量和流速。具体如图2所示,对应通孔211的位置设置有电机24以及与电机24的转轴齿轮配合的活动杆25,当电机24转动带动转轴转动时,通过齿轮配合能够带动活动杆25沿转轴轴向方向运动,通过控制电机的转向,能够使活动杆25往复运动。其中,电机24的转轴与活动杆25之间的齿轮配合可以为涡轮-蜗杆的配合方式。
[0038]如图4所示,电机24和活动杆25可以设在一个中空长方体的盒体41中,从而盒体41与壳体21共同构成储油腔13,且盒体41与壳体21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0039]在图2中,活动杆25上设有导流孔251,具体的该导流孔251为L型结构,且L型结构的导流孔251的短端朝向注有油液的腔室20、导流孔241的长端朝向本体11的内腔,且一直与本体11的内腔相连通。具体地,图2中所示为导流孔251的短端正对壳体21的外表面,此时通孔211与导流孔251交错设置,不存在导通,则为储油腔13与本体11内腔相互隔离的状态。当控制电机24转动带动活动杆25沿图2中Y方向运动时,导流孔251的短端沿Y方向运动,并与通孔211开始具有重叠的部分,具体如图3所示的状态,此时导流孔251与通孔211部分重叠,从而使储油腔13与本体11内腔相互连通,便于后续油液的流通。当然,导流孔251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储油腔13的结构以及储油腔13与本体11的固定方式来确定。
[0040]其中,为了更好的控制活动杆25的运动,以更加精确的控制导流孔251与通孔211的导通程度,电机24可以为步进电机,且步进电机与控制装置电连接。另外,实际应用时,上述控制装置可以为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QJ);在图1中,电子控制阀包括有至少两个,且电磁控制阀可以选用常规现有的控制阀。
[004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身稳定系统,如图5所示,包括上述的减震器,该车身稳定系统还包括:传感器51,传感器51与控制装置52连接,且用于检测车辆的车身状态;图像处理装置53,图像处理装置53包括摄像机531以及与摄像机531连接的图像处理器532,图像处理器532与控制装置52连接;摄像机531用于获取车辆行驶的路况信息;电磁阀控制装置54,减震器的调节装置和电磁控制阀12均通过电磁阀控制装置54与控制装置52连接。
[004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稳定系统中,通过传感器检测车辆的车身状态,并将车身状态传送至控制装置中;同时通过图像处理装置的摄像机获取车辆行驶的路况信息,并通过图像处理器将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之后传送至控制装置中;控制装置通过车身状态信息以及路况信息作出判断并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电磁阀控制装置中的电磁控制阀和调节装置的运作,进而控制调节减震器的阻尼力,从而提高车辆在不同工况下行驶的平稳性;而且,车身稳定系统中,由于使用了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器,该减震器的阻尼力调节幅度较大,从而能够充分地保证车辆实行的平稳性。
[0043]具体地,上述车身状态具体可以包括有:汽车速度、汽车加速度、汽车轮速、汽车车身高度、汽车转向以及汽车偏斜,从而综合汽车多个不同的状态信息,来完成车身状态的确定。其中,对应每个状态信息,均需要汽车上设有的传感器来完成检测,并将检测信号传送至控制装置42中,具体可以为,传感器51包括有车速传感器511、加速度传感器512、轮速传感器513、车身高度传感器514、转角传感器515 (转向器)以及电子陀螺仪传感器516,通过多个不同传感器的配合,完成车身状态的检测和确定。
[0044]图5中,减震器的储油腔内的电磁线圈23通过电磁阀控制装置与控制装置52连接,此时图5中虚线框中的电磁线圈23和电机24为共同作用于储油腔的结构件。
[0045]实际应用时,上述摄像机531可以优选为立体成像摄像机,从而能够全方位的获取车辆行驶的路况信息。通常,该摄像机设在汽车前照灯的附近,便于提前采集路况并通过图像处理器进行分析等。
[00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减震器,包括具有内腔的密封本体(1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1)上设有控制所述内腔中油液流动状态的电磁控制阀(12),所述电磁控制阀(12)连接有控制装置; 所述本体(11)外侧壁上设有密封的储油腔(13),所述储油腔(13)内设有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储油腔(13)和所述本体(11)内腔的导通或隔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腔(13)包括具有腔室(20)的壳体(21),所述腔室(20)内设有电磁性活塞(22),且所述活塞(22)与所述壳体(21)内壁紧密配合;位于所述活塞(22) —侧的腔室(20)内固定设有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的电磁线圈(23)、位于活塞另一侧的腔室(20)内注有油液; 所述壳体(21)上设有用于油液流通的通孔(211),所述通孔(211)处设有所述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控制所述通孔(211)和所述本体(11)的内腔连通或隔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本体(11)侧壁上的电机(24),以及与所述电机(24)的转轴齿轮配合的活动杆(25);所述活动杆(25)上设有贯通的导流孔(251),且所述导流孔(251) —端与所述本体(11)的内腔导通; 所述电机(24)转动带动所述活动杆(25)运动,以控制所述导流孔(251)另一端与所述通孔(211)的导通程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孔(251)为L型结构,所述导流孔(251)的短端朝向注有所述油液的腔室(20)、所述导流孔(251)的长端朝向所述本体(11)的内腔。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24)为步进电机,且所述步进电机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控制阀(12)包括有至少两个;所述控制装置为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
7.—种车身稳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减震器;所述车身稳定系统还包括: 传感器(51),所述传感器(51)与控制装置(52)连接,且用于检测车辆的车身状态; 图像处理装置(53),所述图像处理装置(53)包括摄像机(531)以及与所述摄像机(531)连接的图像处理器(532),所述图像处理器(532)与所述控制装置(52)连接;所述摄像机(531)用于获取车辆行驶的路况信息; 电磁阀控制装置(54),所述减震器的调节装置和电磁控制阀(12)均通过所述电磁阀控制装置(54)与所述控制装置(5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稳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的储油腔(13)内的电磁线圈(23)通过所述电磁阀控制装置(54)与所述控制装置(5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稳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51)包括车辆加速度传感器(511)、车速传感器(512)、轮速传感器(513)、车身高度传感器(514)、转角传感器(515)以及电子陀螺仪传感器(516)。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稳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机(531)为立体成像摄像机。
【文档编号】B60R16/02GK204136719SQ201420495723
【公开日】2015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9日
【发明者】朱学民, 李刚, 张腾飞, 樊春燕, 张聪聪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