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保险杠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4226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汽车车身件设计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保险杠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乘用车后保险杠系统的设计中,在后保险杠与侧围配合的位置,后保险杠与侧围的配合需要提供翻边结构,此结构会导致后保与侧围配合区域出现大面积缩水(即后保外表面与翻边对应位置处会出现一条明显凹痕,这是由于注塑工艺的收缩特性导致的,厚度越大的注塑件收缩越明显,因此翻边处的收缩程度大于其他位置,从而导致缩水现象的产生),从而影响整车的外观性能,进而影响顾客的满意度;同时后保险杠与侧围配合间隙较小,由于侧围或者后保的变形,会导致侧围与后保配合出现零间隙(干涉),从而导致后保装配过程中出现掉漆问题,进而导致样件报废,也会导致整车行驶过程中后保与侧围出现摩擦掉漆问题,从而导致顾客索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缩水产生的后保险杠与侧围配合以及防止侧围干涉的翻边结构,来解决后保险杠与侧围配合区域的缩水问题以及后保与侧围干涉掉漆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后保险杠侧面安装结构,包括后保本体、侧围外板以及后保侧安装支架,所述后保本体与侧围外板对接处设有几字形的翻边部,所述翻边部插在后保本体与侧围外板之间的夹缝中,所述翻边部上与侧围外板相对的一侧设有限位筋,所述限位筋与侧围外板之间的间隙为L4,后保本体边缘与侧围外板之间的间隙为L5,所述L4<L5;优选的,所述翻边部的内侧槽体宽度为L1,翻边部与后保本体外侧面之间的圆角为R,所述L1的延长线与R角末端之间的距离为L2,所述L2≤1.3mm;优选的,所述翻边部的内侧槽体宽度为L1≥1mm;优选的,所述翻边部邻近后保本体边缘处的厚度小于其它各部位的厚度;优选的,所述限位筋为多个,并且沿翻边部的外侧均匀间隔布置;优选的,所述翻边部的内端夹在后保侧安装支架与侧围外板之间;优选的,所述翻边部的最小厚度L3≥1.5mm。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本发明的后保与侧围的配合结构可以有效解决后保与侧围配合区域的缩水问题,同时可以解决后保与侧围的干涉掉漆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后保与侧围外板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图3是本发明的后保本体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一种后保险杠侧面安装结构,包括后保本体10、侧围外板20以及后保侧安装支架30,所述后保本体10与侧围外板20对接处设有几字形的翻边部11,所述翻边部11插在后保本体10与侧围外板20之间的夹缝中,所述翻边部11上与侧围外板20相对的一侧设有限位筋12,所述限位筋12与侧围外板20之间的间隙为L4,后保本体10边缘与侧围外板20之间的间隙为L5,所述L4<L5。进一步的,如图3、4所示,所述翻边部11的内侧槽体宽度为L1,翻边部11与后保本体10外侧面之间的圆角为R,所述L1的延长线与R角末端之间的距离为L2,所述L2≤1.3mm。优选的,所述翻边部11的内侧槽体宽度为L1≥1mm。优选的,所述翻边部11邻近后保本体10边缘处的厚度小于其它各部位的厚度。优选的,所述限位筋12为多个,并且沿翻边部11的外侧均匀间隔布置。优选的,所述翻边部11的内端夹在后保侧安装支架30与侧围外板20之间。优选的,所述翻边部11的最小厚度L3≥1.5mm。如图4所示的截面是后保险杠防缩水的主要安装结构,其中内部翻边宽度L1为模具侧滑块的厚度,为了保证滑块的寿命,一般要求L1≥1mm,本本发明优选L1=1mm,其中后保险杠翻边处R角末端与L1延长线的距离L2,此距离是缩水的主要影响因素,本发明将缩水线尽可能向后保本体10的边缘移动,一般要求L2≤1.3mm,本发明优选L2=1.3mm,后保险杠翻边11最小厚度记为L3,为了保证翻边强度和配合结构的可靠性,一般要求L3≥1.5mm,本发明优选L3=1.5mm。如图2所示的截面是后保本体10与侧围外板20配合防止干涉的配合结构,其中L4是后保险杠翻边上限位筋5与侧围外板距离,L5是后保本体10的边缘与侧围外板20翻边的最小距离,一般要求L3要小于L4,来保证后保翻边限位筋12与侧围外板20先接触,从而避免后保本体10与侧围外板20出现干涉,可以通过限位筋12的高度来控制后保本体10与侧围外板20的最小距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