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头枕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7317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头枕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头枕组件。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当前的主流车辆中,通常在后排设置有三个乘客座椅。随着在车辆使用过程中,后排中间座位的使用频率日益提高,为了保障乘客的安全并提高车辆的舒适性,通常在后排中间的座椅靠背上设置有用于支撑乘客头部的头枕。然而,当后排中间座椅无人乘坐时,该头枕在一定程度上会遮挡驾驶员的视线,因此,在一些现有的车辆中,后排中间的座椅头枕具有可折叠的结构。例如,在如图1所示的现有的折叠头枕中,由于需要固定棘爪1和旋转棘爪2配合将头枕锁定,占用空间较大,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遮挡驾驶员的视线,并且难以具有令人满意的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较小的可折叠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头枕组件,包括:头枕、部分地容纳在头枕内部的支架、容纳在头枕内部并与支架固定连接的棘爪、以及容纳在头枕内部并与支架枢转连接的枢转部,其中,枢转部中设置有可移动的限位杆,并且限位杆可在位于棘爪外部的解锁位置和保持在棘爪中的锁定位置之间移动,以带动头枕在倾倒位置和使用位置之间转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至少部分地位于头枕中的牵引装置,牵引装置与限位杆连接以带动限位杆在枢转部中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头枕中设置有支柱并且牵引装置包括:套设在支柱上的可枢转的基部、以及由基部延伸的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其中,第一支腿包括位于头枕外部的按压端,并且第二支腿与限位杆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头枕上设置有按钮,并且按钮构造成与第一支腿的主体接触的按压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支腿的自由端延伸至头枕的外部以构成按压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牵引装置包括拉杆,并且拉杆的一端与限位杆连接,另一端由头枕的顶部伸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牵引装置包括通过缆索与限位杆连接的致动器、以及与致动器信号连接的设置在车辆内部的致动按钮,其中,致动器构造成基于致动按钮的驱动信号拉动缆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限位杆可在枢转部中在与支架靠近的底部位置以及与支架远离的顶部位置之间移动,并且牵引装置上设置有将限位杆朝向底部位置偏置的弹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枢转部设置有滑槽并且棘爪设置有卡槽,其中,限位杆的两端可移动地容纳在滑槽中,并且在锁定位置限位杆的主体容纳在卡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架包括位于头枕中的主体、以及由主体两端延伸至头枕外部的连接腿,其中,棘爪和枢转部与主体连接,并且支架上设置有与枢转部连接以将头枕朝向倾倒位置偏置的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组件,由于通过限位杆与单个棘爪配合对头枕组件进行锁定,因此相比于现有的折叠头枕组件体积更小,使得头枕在使用位置和倾倒位置更不容易遮挡驾驶员的视线;并且,由于具有这种结构的头枕组件的体积较小,可以具有更美观的外观。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折叠头枕的示意图;以及

图2至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头枕组件从倾倒位置移动至使用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头枕组件。其中,图2示出了头枕组件处于倾倒位置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头枕组件从倾倒位置向使用位置移动过程中处于中间位置的示意图;图4示出头枕组件处于使用位置的示意图。

在上述实施例中,该头枕组件包括用于为乘客的头部提供支撑的头枕10,为了提升车辆的舒适性,该头枕10可以具有柔性的外表,例如,头枕10外表面可以由织物材料制成,并且头枕10内部填充有具有一定柔性的支撑材料。

该头枕组件还包括用于与车辆座椅靠背连接的支架12,支架12可以部分地容纳在头枕10的内部。支架12上还可以固定连接有棘爪14,并且支架12还连接有可相对于支架12枢转的枢转部16,其中,棘爪14和枢转部16均容纳在头枕10的内部。枢转部16中还设置有可移动的限位杆18,并且限位杆18可在位于棘爪14外部的解锁位置(如图2和图3所示)和保持在棘爪14中的锁定位置(如图4所示)之间移动,以便可以带动头枕10在倾倒位置(如图2所示)和使用位置(如图4所示)之间转换。

当有乘客需要使用该头枕组件时,朝向第一方向A扳动头枕10,头枕10由倾倒位置朝向使用位置枢转。在此过程中,限位杆18随着枢转部16与头枕10一同枢转。当头枕10到达使用位置时,限位杆18枢转至锁定位置,并保持在棘爪14中。

由于棘爪14是固定连接在支架12上的,并且支架12固定连接在车辆座椅上,因此当限位杆18处于锁定位置时,限位杆18与棘爪14相互配合以将头枕10锁定在使用位置。当后排乘客离开后,可以通过提拉限位杆18使限位杆18与棘爪14分离,即,限位杆18脱离固定的棘爪14从而可以再次移动,进而使限位杆18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此时,可以旋转头枕10,使头枕10从使用位置朝向第一方向A的反方向枢转回到倾倒位置,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头枕组件对驾驶员的视线造成遮挡,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上述头枕组件通过限位杆18与单个棘爪14配合对头枕组件进行锁定,因此相比于现有的折叠头枕组件体积更小,使得头枕10在倾倒位置和使用位置更不容易遮挡驾驶员的视线;并且,由于具有这种结构的头枕组件的体积较小,相比于现有的头枕组件而言可以具有更美观的外观。

应该可以理解,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上述头枕组件可以设置在车辆的后排位于中间的座椅靠背上。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头枕组件可以设置在车辆中的其他座椅上。甚至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头枕组件也可以应用于除车辆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例如飞行器技术领域或船舶技术领域。

再次参照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头枕组件还可以进一步包括至少部分地位于头枕中的牵引装置20,牵引装置20与限位杆18连接以带动限位杆18在枢转部16中移动。也就是说,牵引装置20可以拉动限位杆18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以使头枕10可以相对于车辆座椅靠背进行旋转。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头枕10中还可以设置有支柱50并且牵引装置20包括:套设在支柱50上的可枢转的基部22、以及由基部22延伸的第一支腿24和第二支腿26,其中,第一支腿24包括位于头枕10外部的按压端,并且第二支腿26与限位杆18连接。当需要将头枕组件从使用位置朝向倾倒位置枢转时,按压上述按压端,第一支腿24朝向头枕10内部的方向旋转,进而带动基部22和第二支腿26绕支柱50旋转。这样,第二支腿26的主体部分朝向远离限位杆18的方向旋转,从而带动限位杆18朝向第二支腿26移动的方向移动,最终与棘爪14脱离,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头枕10上设置有按钮28,并且按钮28构造成与第一支腿24的主体30接触的上述按压端。当按压按钮28时,按钮28朝向头枕10的内部移动,从而抵靠在第一支腿24的主体30上,使得主体30同时朝向头枕10的内部方向移动。由于支柱50固定连接在头枕10的内部,基部22和第二支腿26绕支柱50旋转以对限位杆18进行提拉使得限位杆18从棘爪14中脱离,从而限位杆18可以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按钮28还可以设置有警示标识,以提醒坐在该位置的乘客将头枕10枢转至使用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支腿24的自由端也可以延伸至头枕10的外部以构成按压端。也就是说,第一支腿24可以一体成型,自由端与主体连接的部分可以构造为具有一定柔性,当按压或者推动自由端时,该连接部分可以产生形变,进而允许主体与自由端之间产生位移。当然,还应该理解的是,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该自由端与主体之间也可以通过诸如销轴的连接件进行连接,自由端与主体之间的连接结构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情况而定,仅需能够实现使自由端与主体之间能够产生相对位置的改变即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牵引装置20也可以包括拉杆,并且拉杆的一端与限位杆18连接,另一端由头枕10的顶部伸出。当需要旋转头枕10时,仅需拉动拉杆,即可使限位杆18从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从而可以旋转头枕10。应该注意的是,上述拉杆可以构造为诸如尼龙绳等的柔性件,也可以构造为具有一定刚性的杆件,这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情况而定,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牵引装置20也可以包括通过缆索与限位杆连接的致动器、以及与致动器信号连接的设置在车辆内部的致动按钮,其中,致动器构造成基于致动按钮的驱动信号拉动缆索。这样,当按压致动按钮时,可以向致动器发送启动信号,致动器接收到启动信号后拉动缆索,使得限位杆18朝向背离棘爪14的方向移动,直至与棘爪14脱离。

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致动器可以构造为电磁式致动器。当按压致动按钮时,电磁式致动器通电以使得线圈通电,致动器的第一磁极产生磁性,吸引与第一磁极相对设置的第二磁极朝向第一磁极移动,从而拉动限位杆18朝向背离棘爪14的方向移动,最终与棘爪14脱离,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

或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致动器也可以构造为电机,当按压致动按钮时电机通电,直接或间接驱动限位杆18移动。

当然,还应该理解的是,在该头枕组件中,可以同时设置有手动按压端和致动按钮,以同时实现手动和自动控制头枕组件的枢转。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致动按钮可以设置在驾驶员附近的控制面板或中央控制台上,这样,驾驶员无需离开驾驶位置即可实现对后排或副驾位置座椅头枕的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限位杆18可在枢转部16中在与支架12靠近的底部位置以及与支架12远离的顶部位置之间移动,并且牵引装置20上设置有将限位杆18朝向底部位置偏置的弹簧34。也就是说,该弹簧34将限位杆18朝向锁定位置偏置。换句话说,当头枕10从倾倒位置向使用位置移动时,限位杆18沿着棘爪14的外边缘移动(如图2和图3所示限位杆18向上移动);当移动至棘爪14的卡合位置(例如移动至棘爪14的卡槽)时,由于弹簧34的作用限位杆18自动落入卡合位置中使得头枕10锁定,即,头枕10由倾倒位置向使用位置移动的过程无需对牵引装置进行任何操作。反过来,由于弹簧34将限位杆18偏置到锁定位置,因此无法直接将限位杆18从棘爪14中拉出,此时需要牵引装置的辅助使得限位杆18与棘爪14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枢转部16可以设置有滑槽36并且棘爪14设置有卡槽38,其中,限位杆18的两端可移动地容纳在滑槽36中,并且在锁定位置限位杆18的主体容纳在卡槽38中。当然,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限位杆18的两端也可以通过轨道与枢转部16连接,枢转部16的结构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情况而定,仅需可以允许限位杆18能够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即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架12包括位于头枕10中的主体、以及由主体两端延伸至头枕外部的连接腿40,其中,棘爪14和枢转部16与主体连接。其中,头枕组件可以通过延伸至头枕外部的连接腿40与车辆座椅靠背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架12上设置有与枢转部16连接以将头枕10朝向倾倒位置偏置的弹簧32,这样当头枕10与棘爪14脱离时,在弹簧32的作用下头枕10会自动返回至倾倒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