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及系统、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3674624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汽车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及系统、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当下,汽车的智能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也成为了许多汽车的热销卖点之一。目前,当车内的乘客感到疲劳、需要下调其座椅靠背进行休息时,乘客普遍需要通过手动的方式操作控制按钮或控制把手,才得以使其座椅靠背下调、适宜其身体舒展。并且,由于不同汽车的控制按钮或控制把手的设置位置和控制方式不尽相同,此时,乘客想要快速找到控制按钮或控制把手、且准确控制其座椅靠背便会变得十分困难,从而给乘客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座椅控制方法,旨在实现汽车内部座椅的智能化控制,给车内乘客带来便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座椅控制方法,所述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乘客的人体特征;

根据所述人体特征,判断所述乘客是否处于疲劳状态;

当判断到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时,调整所述乘客的座椅靠背至休息角度。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人体特征,判断所述乘客是否处于疲劳状态”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面部特征是否出现疲劳;

若是,则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

可选地,所述“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面部特征是否出现疲劳”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乘客的眼睛闭合时长是否超过预设时长;

且/或,判断所述乘客的眼睛睁开比例是否低于预设比例;

且/或,判断所述乘客的呵欠频率是否超过预设频率;

若至少一判断结果为是,则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面部特征出现疲劳。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人体特征,判断所述乘客是否处于疲劳状态”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生命特征是否出现疲劳;

若是,则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

可选地,所述“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生命特征是否出现疲劳”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乘客的心跳是否出现疲劳;

且/或,判断所述乘客的呼吸是否出现疲劳;

且/或,判断所述乘客的血压是否出现疲劳;

且/或,判断所述乘客的脉搏是否出现疲劳;

若至少一判断结果为是,则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生命特征出现疲劳。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人体特征,判断所述乘客是否处于疲劳状态”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脑内特征是否出现疲劳;

若是,则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

可选地,所述“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脑内特征是否出现疲劳”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乘客的脑电波是否出现疲劳;

且/或,判断所述乘客的脑内电信号传递状态是否出现疲劳;

若至少一判断结果为是,则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脑内特征出现疲劳。

可选地,所述“调整所述乘客的座椅靠背至休息角度”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乘客的眼睛睁开比例;

根据所述眼睛睁开比例,判断所述乘客的疲劳等级;

根据所述疲劳等级,调整所述乘客的座椅靠背至对应角度。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座椅控制系统,所述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汽车座椅控制程序,所述汽车座椅控制程序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时,执行如上所述的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对应的各个步骤。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汽车座椅控制程序,所述汽车座椅控制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上所述的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对应的各个步骤。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对乘客人体特征的获取,并根据该人体特征、对该乘客是否处于疲劳状态进行判断,且当判断到该乘客处于疲劳状态时,调整该乘客的座椅靠背至休息角度,如此,实现了汽车对乘客疲劳状态的自动识别,并在乘客疲劳时自动调整其座椅靠背至适宜乘客休息的角度,从而实现了汽车内部座椅的智能化控制,给车内乘客带来了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汽车座椅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汽车座椅控制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汽车座椅控制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汽车座椅控制方法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汽车座椅控制系统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并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汽车座椅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应用于汽车座椅控制系统之中,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获取乘客的人体特征;

步骤s200,根据所述人体特征,判断所述乘客是否处于疲劳状态;

步骤s300,当判断到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时,调整所述乘客的座椅靠背至休息角度。

具体地,汽车内部安装有摄像装置,例如,摄像头、照相机、摄像机等,该摄像装置可跟踪乘客的面部,并捕获乘客的面部图像。之后,将乘客的面部图像递送给汽车座椅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处理。需要说明的是,乘客的面部图像既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亦可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例如,乘客的面部图像以图片的形式呈现时,摄像装置从乘客进入车内的时刻开始,每隔预设时长(5s、10s、20s、30或1min等)对乘客的面部进行抓拍,并实时递送给汽车座椅控制系统。或者,乘客的面部图像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时,摄像装置从乘客进入车内的时刻开始,每隔预设时长(1min、2min、3min或5min等)对乘客的面部进行一定时长(10s、20s、30s或1min等)的录像,并实时递送给汽车座椅控制系统。

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在接收到摄像装置递送的乘客的面部图像之后,对该乘客的面部图像进行分析处理,进而提取得到该乘客的面部特征。需要说明的是,面部特征包括眼部特征和嘴部特征中的至少一种。

接着,汽车座椅控制系统根据该乘客的眼部特征和/或嘴部特征,通过预设算法,对该乘客是否处于疲劳状态进行判断,具体地:

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对该乘客的面部特征中的眼部是否出现疲劳特征进行判断,并且,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对该乘客的面部特征中嘴部是否出现疲劳特征进行判断,当二者之中有一者的判断结果为是时,则乘客处于疲劳状态;当二者之中任一者的判断结果均为否时,则乘客不处于疲劳状态。

最后,当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判断到该乘客处于疲劳状态时,即当上述二者之中有一者的判断结果为是时,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则控制该乘客的座椅靠背向后打开至休息角度,例如:110°~155°,以使该乘客此时的身体得以舒展、疲劳得以缓解、释放。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乘客的人体特征除包括上述面部特征外,还包括生命特征、脑内特征、及其他一些特征。对于乘客的生命特征而言,可通过可穿戴设备进行获取,例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其可获取乘客的血压、脉搏等生命特征。对于乘客的脑内特征而言,既可通过可穿戴设备进行获取,例如,智能眼镜等,亦可通过车内设置的专用的测试设备进行获取,例如,脑电波测试仪等,其均可获取乘客的脑电波等脑内特征。汽车座椅控制系统亦可接收这些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对乘客是否疲劳进行判断,然后根据判断结果调整或不调整乘客的座椅靠背。并且,可以理解的,汽车座椅控制系统既可对乘客的多项人体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亦可单独对一项人体特征进行分析判断,以使疲劳判断的准确性更高。

因此,可以理解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对乘客人体特征的获取,并根据该人体特征、对该乘客是否处于疲劳状态进行判断,且当判断到该乘客处于疲劳状态时,调整该乘客的座椅靠背至休息角度,如此,实现了汽车对乘客疲劳状态的自动识别,并在乘客疲劳时自动调整其座椅靠背至适宜乘客休息的角度,从而实现了汽车内部座椅的智能化控制,给车内乘客带来了便利。

基于上述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发明汽车座椅控制方法第二实施例,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00包括:

步骤s210,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面部特征是否出现疲劳,若是,则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

步骤s220,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生命特征是否出现疲劳,若是,则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

步骤s230,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脑内特征是否出现疲劳,若是,则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

本实施例中,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在接收到摄像装置递送的乘客的面部图像之后,对该乘客的面部图像中的眼部特征进行分析处理,具体如下:

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可根据其所接收到的乘客的面部视频,分析获取得到乘客的眼睛闭合时长,进而判断所述乘客的眼睛闭合时长是否超过预设时长(5s、10s、20s或30s等),若是,则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判断到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面部特征出现疲劳,即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判断到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并且,汽车座椅控制系统还可根据其所接收到的乘客的面部视频,分析获取得到乘客的眼睛睁开比例,进而判断所述乘客的眼睛睁开比例是否低于预设比例(10%、20%、30%或40%等),若是,则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判断到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面部特征出现疲劳,即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判断到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

并且,本实施例中,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在接收到摄像装置递送的乘客的面部图像之后,还对该乘客的面部图像中的嘴部特征进行分析处理,具体如下:

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可根据其所接收到的乘客的面部视频,分析获取得到乘客的呵欠频率,进而判断所述乘客的呵欠频率是否超过预设频率,若是,则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判断到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面部特征出现疲劳,即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判断到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

换而言之,本实施例中,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对所述乘客的眼睛闭合时长是否超过预设时长(5s、10s、20s或30s等)进行判断,汽车座椅控制系统也对所述乘客的眼睛睁开比例是否低于预设比例(10%、20%、30%或40%等)进行判断,汽车座椅控制系统还对所述乘客的呵欠频率是否超过预设频率进行判断,当三者之中有一者的判断结果为是时,则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判断到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面部特征出现疲劳,即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判断到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乘客的眼睛睁开比例而言,汽车座椅控制系统首先可通过乘客的面部视频或面部图片,分析得到乘客进入车内时刻的眼球露出面积,并以此作为乘客不疲劳时的正常眼球露出面积。之后,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可通过乘客的面部视频或面部图片,分析得到乘客进入车内后各特定时刻的眼球露出面积,并分别将之与乘客不疲劳时的正常眼球露出面积做比,即可得到乘客进入车内后各特定时刻的眼睛睁开比例。而对于乘客的眼睛闭合时长和乘客的呵欠频率而言,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均可通过对乘客的面部视频的分析得到。

而对于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生命特征是否出现疲劳的判断,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可进一步判断所述乘客的心跳是否出现疲劳(判断所述乘客的心跳频率是否低于预设心跳频率,若是,则所述乘客的心跳出现疲劳);判断所述乘客的呼吸是否出现疲劳(判断所述乘客的呼吸频率是否低于预设呼吸频率,若是,则所述乘客的呼吸出现疲劳);判断所述乘客的血压是否出现疲劳(判断所述乘客的血压是否低于预设血压,若是,则所述乘客的血压出现疲劳);判断所述乘客的脉搏是否出现疲劳(判断所述乘客的脉搏是否低于预设脉搏,若是,则所述乘客的脉搏出现疲劳);当至少一判断结果为是时,则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判断到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生命特征出现疲劳,即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判断到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具体地,乘客的心跳、血压、脉搏可由乘客佩戴的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测量得到,乘客的呼吸可由车内设置的呼吸传感器测量得到。

而对于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脑内特征是否出现疲劳的判断,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可进一步判断所述乘客的脑电波是否出现疲劳(判断所述乘客的脑电波波形是否与人体疲劳时的脑电波波形相匹配,若是,则所述乘客的脑电波出现疲劳);判断所述乘客的脑内电信号传递状态是否出现疲劳(判断所述乘客的脑内电信号传递速率是否低于预设速率、判断所述乘客的脑内电信号传递是否活跃、或判断所述乘客的脑内产热分布是否与人体疲劳时的脑内产热分布一致,若是,则所述乘客的脑内电信号传递状态出现疲劳);当至少一判断结果为是时,则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判断到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脑内特征出现疲劳,即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判断到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具体地,乘客的脑电波可由车内设置的脑电波测试仪或乘客佩戴的智能眼镜测量得到,乘客的脑内电信号传递状态可由车内设置的脑内扫描仪测量得到。

换而言之,本实施例中,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对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面部特征是否出现疲劳进行判断,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对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生命特征是否出现疲劳进行判断,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对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脑内特征是否出现疲劳进行判断,当三者之中有一者的判断结果为是时,则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判断到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对乘客的人体特征中的多种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可进一步提升汽车对乘客是否疲劳进行判断的准确性,从而使得汽车内部座椅的智能化控制更加完善和准确。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分别对面部特征、生命特征、和脑内特征进行判断,并以判断结果出现“是”的情况作为乘客处于疲劳状态的判断依据。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汽车座椅控制系统亦可单一对面部特征、生命特征、或脑内特征进行判断,并以判断结果出现“是”的情况作为乘客处于疲劳状态的判断依据。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汽车座椅控制系统还可对面部特征、生命特征、和脑内特征中任两者分别进行判断,并以判断结果出现“是”的情况作为乘客处于疲劳状态的判断依据。具体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以使得疲劳判断的准确性得以提高。

基于上述第二实施例提出本发明汽车座椅控制方法第三实施例,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00包括:

步骤s310,当判断到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时,获取所述乘客的眼睛睁开比例;

步骤s320,根据所述眼睛睁开比例,判断所述乘客的疲劳等级;

步骤s330,根据所述疲劳等级,调整所述乘客的座椅靠背至对应角度。

本实施例中,当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判断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时,汽车座椅控制系统进一步从该乘客的面部特征中获取该乘客的眼睛睁开比例(具体获取方式如前所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之后,汽车座椅控制系统根据所述眼睛睁开比例,判断所述乘客的疲劳等级,具体如下:

若所述眼睛睁开比例落入第一比例区间(大于等于40%,小于等于60%)时,则所述乘客处于轻度疲劳等级;

若所述眼睛睁开比例落入第二比例区间(大于20%,小于40%)时,则所述乘客处于中度疲劳等级;

若所述眼睛睁开比例落入第三比例区间(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20%)时,则所述乘客处于重度疲劳等级。

接着,汽车座椅控制系统根据所述疲劳等级,调整所述乘客的座椅靠背至对应角度,具体如下:

当判断到所述乘客处于轻度疲劳等级时,调整座椅靠背的角度至第一角度区间(大于等于110°、小于等于125°);

当判断到所述乘客处于中度疲劳等级时,调整座椅靠背的角度至第二角度区间(大于125°、小于140°);

当判断到所述乘客处于重度疲劳等级时,调整座椅靠背的角度至第三角度区间(大于等于140°、小于等于155°)。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对乘客的眼睛睁开比例的获取,并根据眼睛睁开比例、判断乘客的疲劳等级,且根据疲劳等级,调整乘客的座椅靠背至对应角度,如此,实现了座椅靠背的打开角度与乘客的疲劳等级相适配,即汽车可根据乘客的疲劳等级来调整座椅靠背至适合的角度,以使乘客的休息更加舒适,从而进一步优化了汽车内部座椅的智能化控制,给车内乘客带来了便利。

基于上述第三实施例提出本发明汽车座椅控制方法第四实施例,参照图4,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30之后,还包括:

步骤s410,第二次获取所述乘客的人体特征;

步骤s420,根据第二次获取得到的人体特征,判断所述乘客是否处于疲劳状态;

步骤s430,当判断到所述乘客不处于疲劳状态时,调整所述乘客的座椅靠背至正常角度。

如此,当乘客已休息充足、摆脱疲劳状态时,汽车可智能识别到乘客的状态变化,并调整乘客的座椅靠背回归至正常角度,以使乘客可正常体验乘车乐趣,从而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前述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应用于该汽车座椅控制系统之中。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汽车座椅控制系统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该装置可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cpu,网络接口1004,用户接口1003,存储器1005,通信总线1002。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10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输入单元比如键盘(keyboard),可选地,用户接口10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网络接口1004可选地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存储器1005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5可选地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

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5中示出的装置结构并不构成对上述装置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汽车座椅控制程序。

在图5所示的系统中,网络接口1004主要用于连接后台服务器,与后台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用户接口1003主要用于连接客户端(用户端),与客户端进行数据通信;而处理器1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汽车座椅控制程序,并执行如下步骤:

获取乘客的人体特征;

根据所述人体特征,判断所述乘客是否处于疲劳状态;

当判断到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时,调整所述乘客的座椅靠背至休息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人体特征,判断所述乘客是否处于疲劳状态”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面部特征是否出现疲劳;

若是,则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面部特征是否出现疲劳”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乘客的眼睛闭合时长是否超过预设时长;

且/或,判断所述乘客的眼睛睁开比例是否低于预设比例;

且/或,判断所述乘客的呵欠频率是否超过预设频率;

若至少一判断结果为是,则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面部特征出现疲劳。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人体特征,判断所述乘客是否处于疲劳状态”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生命特征是否出现疲劳;

若是,则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生命特征是否出现疲劳”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乘客的心跳是否出现疲劳;

且/或,判断所述乘客的呼吸是否出现疲劳;

且/或,判断所述乘客的血压是否出现疲劳;

且/或,判断所述乘客的脉搏是否出现疲劳;

若至少一判断结果为是,则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生命特征出现疲劳。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人体特征,判断所述乘客是否处于疲劳状态”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脑内特征是否出现疲劳;

若是,则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脑内特征是否出现疲劳”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乘客的脑电波是否出现疲劳;

且/或,判断所述乘客的脑内电信号传递状态是否出现疲劳;

若至少一判断结果为是,则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脑内特征出现疲劳。

进一步地,所述“调整所述乘客的座椅靠背至休息角度”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乘客的眼睛睁开比例;

根据所述眼睛睁开比例,判断所述乘客的疲劳等级;

根据所述疲劳等级,调整所述乘客的座椅靠背至对应角度。

其中,上述汽车座椅控制系统对应的实施例与前述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对应的各个实施例基本相同,故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因此,可以理解的,本发明汽车座椅控制系统的技术方案,通过对乘客人体特征的获取,并根据该人体特征、对该乘客是否处于疲劳状态进行判断,且当判断到该乘客处于疲劳状态时,调整该乘客的座椅靠背至休息角度,如此,实现了汽车对乘客疲劳状态的自动识别,并在乘客疲劳时自动调整其座椅靠背至适宜乘客休息的角度,从而实现了汽车内部座椅的智能化控制,给车内乘客带来了便利。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汽车座椅控制程序,所述汽车座椅控制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以下步骤:

获取乘客的人体特征;

根据所述人体特征,判断所述乘客是否处于疲劳状态;

当判断到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时,调整所述乘客的座椅靠背至休息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人体特征,判断所述乘客是否处于疲劳状态”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面部特征是否出现疲劳;

若是,则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面部特征是否出现疲劳”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乘客的眼睛闭合时长是否超过预设时长;

且/或,判断所述乘客的眼睛睁开比例是否低于预设比例;

且/或,判断所述乘客的呵欠频率是否超过预设频率;

若至少一判断结果为是,则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面部特征出现疲劳。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人体特征,判断所述乘客是否处于疲劳状态”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生命特征是否出现疲劳;

若是,则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生命特征是否出现疲劳”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乘客的心跳是否出现疲劳;

且/或,判断所述乘客的呼吸是否出现疲劳;

且/或,判断所述乘客的血压是否出现疲劳;

且/或,判断所述乘客的脉搏是否出现疲劳;

若至少一判断结果为是,则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生命特征出现疲劳。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人体特征,判断所述乘客是否处于疲劳状态”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脑内特征是否出现疲劳;

若是,则所述乘客处于疲劳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脑内特征是否出现疲劳”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乘客的脑电波是否出现疲劳;

且/或,判断所述乘客的脑内电信号传递状态是否出现疲劳;

若至少一判断结果为是,则所述人体特征中所述乘客的脑内特征出现疲劳。

进一步地,所述“调整所述乘客的座椅靠背至休息角度”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乘客的眼睛睁开比例;

根据所述眼睛睁开比例,判断所述乘客的疲劳等级;

根据所述疲劳等级,调整所述乘客的座椅靠背至对应角度。

其中,上述存储介质对应的实施例与前述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对应的各个实施例基本相同,故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因此,可以理解的,本发明存储介质的技术方案,通过对乘客人体特征的获取,并根据该人体特征、对该乘客是否处于疲劳状态进行判断,且当判断到该乘客处于疲劳状态时,调整该乘客的座椅靠背至休息角度,如此,实现了汽车对乘客疲劳状态的自动识别,并在乘客疲劳时自动调整其座椅靠背至适宜乘客休息的角度,从而实现了汽车内部座椅的智能化控制,给车内乘客带来了便利。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如上所述的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