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力杆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8009阅读:6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拉力杆底座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半挂车悬挂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拉力杆底座。



背景技术:

目前,半挂车所用的悬挂系统大多数是钢板弹簧平衡串接式悬挂,板簧只承受垂直载荷,前后载荷由拉力杆承受,每根车轴上对称分布两只拉力杆,防止挂车行驶甩尾和轮胎异常磨损,拉力杆的两端连接拉力杆底座,通过拉力杆底座与支架连接。现有的拉力杆通过拉力杆销连接到拉力杆底座上,该连接方式固定性好,但是产品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拉力杆对拉力杆底座的拉力,导致拉力杆底座变形,使得拉力杆销容易松动导致拉力杆与底座连接不稳,造成半挂车行驶甩尾,且拉力杆与拉力杆底座的连接摩擦大,产生噪音,需要定期加注润滑剂来减少摩擦,比较繁琐。

综上,现有技术的拉力杆底座由于自身结构不足导致与拉力杆连接时容易松动,半挂车安全性差,同时需要定期检查,更换拉力杆底座、插销等配件,维修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拉力杆底座。该拉力杆底座与拉力杆连接处可吸收拉力,拉力杆底座不易变形,且有效缓解摩擦振动问题。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拉力杆底座,所述拉力杆底座包括前连接板、前固定板、中间连接板、后固定板,所述前连接板与前固定板成一定倾斜,所述前固定板与所述中间连接板垂直,所述后固定板与所述中间连接板垂直,所述拉力杆底座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前连接板分为左前连接板和右前连接板,所述左前连接板和右前连接板结构一致,所述前连接板板面设有销孔,所述销孔内表面固定连接弹性套管,所述弹性套管表面依次设置防磨层、润滑层;所述的前连接板的板面内外两侧的销孔边缘处设有防磨套,所述防磨套为结构一致的圆环状,所述防磨套内径与销孔内径一致。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套管的材质为金属橡胶。

作为优选,所述防磨层的材质为丙烯酸树脂。

作为优选,所述润滑层材质为聚四氟乙烯。

作为优选,所述外防磨套和所述内防磨套的材质均为防磨树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拉力杆底座的中间连接板的四个顶角位置分别设有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1)销孔设有弹性套管,使得销孔与拉力杆连接时不易变形;采用金属橡胶材质效果十分显著,安全性能提高。(2)该拉力杆底座内防磨套和外防磨套的结合使用,防磨效果好,使得拉力杆底座与拉力杆连接不易磨损。(3)该实用新型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本低廉效果少,减少了人工检查。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主示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弹性套管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前连接板1、左前连接板11、右前连接板12、前固定板2、中间连接板3、后固定板4、销孔5、弹性套管6、润滑层61、防磨层62、防磨套51、安装孔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拉力杆底座,拉力杆底座包括前连接板1、前固定板2、中间连接板3、后固定板4,前连接板与前固定板成一定倾斜,前固定板与中间连接板垂直,后固定板与中间连接板垂直,拉力杆底座为一体成型结构,可以一体浇注成型。结构稳定,强度高。

前连接板分为左前连接板11和右前连接板12,左前连接板和右前连接板的结构一致,两前连接板板面均设有销孔5,销孔位置对称,销孔内表面固定连接弹性套管6,在弹性套管表面依次设置防磨层62、润滑层61,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套管的材质为金属橡胶,防磨层的材质为耐磨树脂,润滑层材质为聚四氟乙烯,聚四氟乙烯具有耐腐蚀、高润滑不粘性,当然在使用时,可配合防磨垫圈的使用效果更佳。金属橡胶具有金属的刚性同时具有橡胶的弹性,可以吸收拉力杆与拉力杆底座连接时拉力杆对拉力杆底座的拉力,吸收径向横向位移,避免拉力杆底座的变形,拉力杆不易于拉力杆底座松动脱落,半挂车悬挂系统的安全性得到改善,同时减少了人工检查的频率。

两个前连接板的板面外侧均设有外侧防磨套51,外防磨套设置在销孔的边缘处,两个前连接板板面内侧均设有内侧防磨套51,内防磨套和外防磨套为结构位置一致的圆环状,其中防磨套内径与销孔内径一致,防磨套设置在前连接板的板面两侧的销孔的边缘处,当拉力杆底座与拉力杆连接时,可以起到防磨的效果,避免拉力杆底座与拉力杆连接的位置磨损,使得构件不易损坏。在本实施例中外防磨套和所述内防磨套的材质均为防磨树脂。

在本实施例中,拉力杆底座的中间连接板的四个顶角位置分别设有安装孔7,方便拉力杆底座与悬挂系统的板簧固定组件连接,板簧的固定组件通过U型螺栓连接拉力杆底座。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