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式前端冷却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2157阅读:1465来源:国知局
集成式前端冷却模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冷却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式前端冷却模块。



背景技术:

前端冷却模块:是指整车前端的热交换器组成的模块,一般包括中冷器、冷凝器、散热器、散热器风扇、油冷器等;有些还包括聚风板、冷却管路等相关附件。

整车前端模块随着整车动力总成技术的发展,热交换器的种类越来越多,包括:中冷器、冷凝器、散热器、油冷器等;另外还有散热器风扇、框架等核心部件;其他还包括聚风板、冷却管路等附件;如何将这些部件合理的布置和固定以及充分发挥其性能,一直以来都是各主机厂研究的方向。

传统的前端冷却模块布置,冷凝器、散热器一般沿用常规布置,而中冷器一般采用侧置或下置的方式。其中,冷凝器、散热器和中冷器间,两两之间的采用螺栓方式实现连接,安装拆卸需在狭小空间内完成,拆装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的冷凝器、散热器和中冷器间,两两之间的采用螺栓方式实现连接,安装拆卸需在狭小空间内完成,拆装不方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成式前端冷却模块,包括中冷器、散热器以及设在所述中冷器和所述散热器间的冷凝器,在所述散热器的背部安装有风扇;所述散热器的两侧顶部分别向外横向的凸设有一第一插接板,所述冷凝器的顶部侧壁与一钩状部相连,所述钩状部与所述顶部侧壁围成一向上开口的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一插接板插接在所述第一插接槽内;所述冷凝器朝向所述中冷器的一面两侧向中冷器方向分别凸设有一第二插接板;所述中冷器朝向所述冷凝器的一面两侧分别设有一插接座,所述插接座上开设有上下相通的插接孔,所述第二插接板插接在所述插接孔内。

优选地,所述钩状部与所述顶部侧壁的连接处设有一向所述第一插接槽内凸设的限位圆台,所述限位圆台与所述顶部侧壁围成一开口向上的矩形槽。

优选地,所述钩状部的顶端向所述第一插接槽内弯折形成一三角限位台,所述三角限位台的底端面与所述第一插接板的顶端面贴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插接板包括竖向设置的限位板和设在所述限位板中部且与所述限位板互相垂直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内侧与所述冷凝器的侧端相连。

优选地,还包括设在所述连接板两侧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关于所述连接板对称且互成八字形结构;所述加强筋的内端与所述中冷器的侧端相连。

优选地,所述中冷器的底部向所述冷凝器方向水平凸设一第一连接板;所述冷凝器的底端向所述中冷器方向水平的凸设一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本方案通过采用插接形式实现冷凝器与中冷器和散热器的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安装及拆卸方便快捷,且连接处固定可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端冷却模块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前端冷却模块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前端冷却模块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散热器与冷凝器插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冷凝器与中冷器插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图中:1-中冷器11-第一连接板2-散热器21-第一插接板22-第二插接板221-限位板222-连接板223-加强筋3-冷凝器31-钩状部32-限位圆台33-三角限位台34-第二连接板4-风扇5-插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参见图1到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式前端冷却模块,包括中冷器1、散热器2以及设在中冷器1和散热器2间的冷凝器3,在散热器2背部安装有风扇4;在本实施例中,冷凝器3与散热器2插接配合,具体为在散热器2的两侧侧壁顶部分别向外横向的凸设有一第一插接板21,在冷凝器3的顶部两侧分别与一钩状部31相连,各钩状部与冷凝器3的侧壁围成一向上开口的第一插接槽,第一插接板21插接在所述第一插接槽内,实现冷凝器与散热器的连接。

同时,中冷器在本方案中与冷凝器插接配合,冷凝器3朝向中冷器1的一面两侧向中冷器1方向分别凸设有一第二插接板22;中冷器1朝向冷凝器3的一面两侧分别设有一插接座5,插接座上开设有上下相通的插接孔,第二插接板22插接在插接孔内,实现中冷器1与冷凝器3的连接。

本方案通过采用插接形式实现冷凝器与中冷器和散热器的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安装及拆卸方便快捷,且连接处固定可靠。

为了确保第一插接板底部与第一插接槽配合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钩状部31与冷凝器3的侧壁顶部的连接处设有一向第一插接槽内凸设的限位圆台32,限位圆台32与所述顶部侧壁围成一开口向上的矩形槽,以限位安装第一插接板的底端。与此同时,还可在钩状部31的顶端向内第一插接槽内弯折形成一三角限位台33,三角限位台33的底端面与第一插接板21的顶端面贴合,以限制第一插接板21在第一插接槽内的上下运动。

结合图3和图5所示,本方案中,第二插接板22包括竖向设置的限位板221和设在限位板221中部且与限位板互相垂直的连接板222,连接板22的内侧与冷凝器3的侧端相连,将连接板222设在限位板221的中部,其作用一为与冷凝器3固定,作用二为限制限位板221与插接孔的配合深度。

为了确保第二插接板与中冷器的连接效果,如图5所示,在连接板的两侧还可增设加强筋223,其中,加强筋223关于连接板222互成八字形结构;加强筋223的内端与冷凝器3的侧端相连,加强筋223提高了第二插接板22的强度以及与冷凝器3的连接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冷凝器3的顶部与中冷器1采用插接配合,其底端与中冷器1采用可拆卸方式连接配合。具体为,在中冷器1的底部向冷凝器3方向水平凸设一第一连接板11;冷凝器3的底端向中冷器方向水平的凸设一第二连接板34;第一连接板1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34可拆卸连接,可采用螺纹或销钉配合方式实现。

综上所述,本方案结构简单,采用多种卡接结构实现前端冷却模块的连接,安装拆卸方便,有效的解决了前端冷却模块各热交换器固定的问题。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