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桥上下推力杆座轻量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0558阅读:823来源:国知局
驱动桥上下推力杆座轻量化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配件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驱动桥上下推力杆座轻量化结构。



背景技术:

推力杆是用于维持车桥稳定的部件,主要由连接杆、直球座、上球座等组件组成,一端连接在车桥上,另一端连接在车架上。如图1所示,图1是推力杆座的装配示意图,推力杆包括上推力杆和下推力杆,上推力杆通过安装在车桥3中部的桥壳顶上的上推力杆座1与车桥3连接,而下推力杆通过安装在车桥3两端的桥壳底面的下推力杆座2与车桥3连接,推力杆与其他负责车桥稳定的部件相搭配,共同确保车辆在行驶或者刹车时车桥的纵向稳定。

请参阅图2,图2是现有技术中上推力杆座1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与桥壳连接的一支座4,及间隔相对竖立在支座4上的两个支架5,支架5上端设置从前后方向贯穿支架5的通孔,上推力杆座1通过通孔使用螺栓、螺母与连接杆连接。下推力杆座2的结构与上推力杆座1的结构类似。现有的上下推力杆座制造时,为了减轻推力杆座的重量,减少原材料用料,节约成本,通常把支架之间的支座镂空一块,同时把通孔下方的支架从前后方向上镂空一块,这样既保证支架与支座之间有筋骨彼此相连,又能节约生产成本。但是,由于支架在前后方向上的有效纵向受力支撑面积变小,导致现有的上下推力杆座受力不好,结构强度没达到最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驱动桥上下推力杆座轻量化结构,其原材料用料少,前后受力的支撑面更大,保证前后受力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驱动桥上下推力杆座轻量化结构,包括上推力杆座和下推力杆座,所述上推力杆座安装在车桥中部的桥壳顶面,所述下推力杆座安装在车桥两端的桥壳底面,

所述上推力杆座包括第一支座,及竖立在该第一支座上的第一支架;

所述第一支座底面弯曲成弧面,该第一支座的处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的顶面,其后半部纵向掏空成U形槽;

所述第一支架的左右肩部从左右方向掏空成第一曲面空腔,该第一曲面空腔向下贯穿所述第一支座。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架包括左臂和右臂,该第一支架的左臂和右臂上端均设置有第一通孔,该第一通孔前后贯穿所述第一支架的左臂及右臂。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架的左臂和右臂顶面均为弧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一支架一体成型铸造。

进一步,所述下推力杆座包括第二支座,及竖立在该第二支座上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座前后两端弯曲成凸缘,前后两端的该凸缘之间间隔连接两根第二支座加强筋,该第二支座的处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的顶面掏空一成方孔或其它孔状;所述第二支架的左右肩部从左右方向掏空成第二曲面空腔,该第二曲面空腔横向贯穿至所述第二支架的左臂和右臂的竖支撑筋处。

进一步,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左臂和右臂,该第二支架的左臂和右臂上端均设置有第二通孔,该第二通孔前后贯穿所述第二支架的左臂及右臂。

进一步,所述第二支架的的左臂和右臂顶面均为弧面。

进一步,所述第二支座和第二支架一体成型铸造,左右凹陷成空腔状。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案的驱动桥上下推力杆座轻量化结构,其第一支座上掏空出U形槽、第一支架左右方向掏空出第一曲面空腔、第二支座上掏空出方孔或其它图案的孔、第二支架左右方向掏空出第二曲面空腔,不仅可有效节约原材料用料,而且在左右肩部的左右方向掏空,形成加强筋彼此相连,可使纵向受力的支撑面更大,保证纵向受力的结构强度,有利车桥的纵向稳定。

为了能更清晰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将结合附图说明阐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推力杆座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上推力杆座1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推力杆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推力杆座的顶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下推力杆座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下推力杆座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阅图3至图6,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推力杆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推力杆座的顶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下推力杆座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下推力杆座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桥上下推力杆座轻量化结构,包括:上推力杆座100和下推力杆座200,所述上推力杆座100安装在车桥中部的桥壳顶面,所述下推力杆座200安装在车桥两端的桥壳底面。

所述上推力杆座100包括与桥壳连接的一第一支座110,及竖立在该第一支座110上的第一支架120,所述第一支座110和第一支架120一体成型铸造,左右凹陷成空腔状。

所述第一支座110底面弯曲成弧面,该弧面与桥壳外弧匹配,该第一支座110的处于所述第一支架120之间的顶面,其后半部纵向掏空成U形槽130,以减轻所述第一支座110的重量。

所述第一支架120包括左臂121和右臂122,第一支架120的左臂121和右臂122顶面均为弧面,第一支架120的左臂121和右臂122上端均设置有第一通孔123,该第一通孔123从前后方向贯穿第一支架120的左臂121及右臂122,上推力杆通过第一通孔123与所述上推力杆连接;该第一支架120的左右肩部124从左右方向掏空成第一曲面空腔125,该第一曲面空腔125向下贯穿所述第一支座110,该第一曲面空腔125外的所述第一支架120形成第一支架加强筋126与所述第一支座110连成一体。

所述下推力杆座200包括与桥壳连接的一第二支座210,及竖立在该第二支座210上的第二支架220,所述第二支座210和第二支架220一体成型铸造。

所述第二支座210前后两端弯曲成凸缘211,前后两端的该凸缘211之间间隔连接两根第二支座加强筋212,该凸缘211匹配卡住桥壳;该第二支座210处于所述第二支架220之间的顶面掏空成通孔,本实施例中具体是方孔213,以减轻下推力杆座200的重量。

所述第二支架220包括左臂221和右臂222,第二支架220的左臂221和右臂222顶面均为弧面,第二支架220的左臂221和右臂222上端均设置有第二通孔223,该第二通孔223从前后方向贯穿第二支架220的左臂221及右臂222,上推力杆通过第二通孔223与所述下推力杆座200连接;该第二支架220的左右肩部从左右方向掏空成第二曲面空腔225,该第二曲面空腔225横向贯穿所述左臂221和右臂222。

本实施例中,所述两根第二支座加强筋212可由不同的加工工艺形成,既可是纵向掏空方孔213及横向掏空第二曲面空腔225后自然产生,也可以是第二支座210和第二支架220一体成型铸造之后焊接附加而成,同样也可以采用锻造等工艺进行整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