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救援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89257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救援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救援工具。



背景技术:

当车辆在路况不好的路面行驶时,车辆的车轮容易陷入凹坑中。相关技术方案中,当车辆的一个或多个车轮陷入凹坑中时,车辆很难自动从凹坑中驶出,此时需要人员下车从车后推动车辆,或呼救拖车拖动车辆,以将车辆从凹坑中脱离,上述方案均需耗费大量的救援人力和救援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救援工具,该救援工具能将车轮陷入凹坑中的车辆从凹坑中脱离,且节约了救援人力和救援时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救援工具,包括轮毂固定结构和支撑杆,所述轮毂固定结构适于固定在所述车辆的车轮的外侧,所述支撑杆适于沿所述车轮的径向设置,所述支撑杆的固定端适于与所述轮毂固定结构连接,所述支撑杆具有支撑状态,且在所述支撑杆处于支撑状态时所述支撑杆的自由端沿所述径向伸出轮胎的外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救援工具,可以在车辆陷入凹坑中时,在车辆陷入凹坑中的车轮处安装救援工具,进而驾驶员驱动车辆行驶时,救援工具可以支撑在凹坑中的地面以助车辆从凹坑中脱离,节约了救援人力和救援时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救援工具,所述轮毂固定结构位于所述车轮的中心位置,所述轮毂固定结构上设有多个所述支撑杆。由此多个支撑杆可以在驾驶员驱动车辆从凹坑中脱离时共同支撑凹坑中的车轮,进一步帮助车辆从凹坑中脱离。

进一步地,轮毂固定结构上设有两个所述支撑杆,且所述两个支撑杆之间夹角为180°。由此支撑杆的设置更合理,陷入凹坑中的车轮每转动半圈,两个支撑杆可以交替支撑在凹坑的表面上,进一步帮助车辆从凹坑中脱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救援工具,所述轮毂固定结构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安装槽,所述支撑杆适于通过所述安装槽与所述轮毂固定结构固定。由此可以实现支撑杆沿车轮径向方向的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救援工具,所述救援工具还包括支撑杆横向固定装置,所述支撑杆横向固定装置适于夹持在所述轮胎边缘,且所述支撑杆横向固定装置适于与所述支撑杆固定。由此可以实现支撑杆沿车辆横向方向的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救援工具,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的相对长度可调。由此可以调整支撑杆伸出轮胎的长度,使支撑杆既可以伸出轮胎以支撑在凹坑的表面,又不至与过长而影响车辆的横向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部分适于套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杆内,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内周面均设有螺纹。由此,人员可以方便地手动拧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使支撑杆整体调节至合适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设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适于控制所述第一支撑杆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杆。由此,液压缸可以自动调节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重合长度,使支撑杆整体调节至合适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救援工具还包括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与所述支撑杆的所述自由端连接。由此,支撑脚可以增加救援工具支撑在凹坑的表面的面积,减小接地压强,更有助于车辆从凹坑中脱离。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脚为弧板状且所述支撑脚的截面弧线与所述车轮同轴。由此,凹坑中车轮转动时,支撑脚可以与凹坑的表面更加贴合,进而增加支撑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小接地压强,更有助于车辆从凹坑中脱离。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救援工具装配在车辆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救援工具与车轮配合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救援工具与车轮配合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辆1000,救援工具100,轮毂固定结构1,支撑杆横向固定装置2,夹持板21,支撑杆3,第一支撑杆31,第二支撑杆32,支撑脚4,车轮200,轮胎300,路面2000,凹坑20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长度”、“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

首先结合图1-图4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救援工具100。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救援工具100可以包括轮毂固定结构1和支撑杆3,当车辆1000的一个或者多个车轮200陷入凹坑2001中时,人员可以在陷入凹坑2001的每个车轮200安装救援工具100。

首先人员可以将轮毂固定结构1与车轮200的轮毂的外侧固定连接,例如轮毂固定结构1可以固定在轮毂的轮毂中心螺栓和轮毂螺栓上,随后,人员可以将支撑杆3的一端(即固定端)与轮毂固定结构1固定,且使支撑杆3沿车轮200的径向设置,同时,支撑杆3的另一端(即自由端)可以沿径向伸出轮胎300的外周面。

此时,支撑杆3可以位于支撑状态,支撑杆3可以通过轮毂固定结构1与车轮200固定,且支撑杆3可以和轮毂固定结构1共同随车轮200旋转。可以理解的是,人员在安装支撑杆3时,支撑杆3的自由端可以远离凹坑2001设置,即在安装支撑杆3时支撑杆3可以向上方延伸,从而可以防止支撑杆3受到路面2000的阻碍,便于支撑杆3的安装。

当驾驶员在驱动车辆1000时,位于凹坑2001中车轮200上的支撑杆3可以随车轮200一起旋转,当支撑杆3的自由端转动一定角度指向凹坑2001的表面时,由于支撑杆3的自由端沿径向伸出轮胎300的外周面,支撑杆3可以支撑在凹坑2001中,此时与该支撑杆3连接的轮胎300可以悬空在凹坑2001内,车辆1000的车身受到支撑杆3的支撑而升高。随后,随着车轮200的转动,支撑杆3可以支撑在凹坑2001中并随车轮200转动,与支撑杆3连接的轮胎300在该时间段内可以一直悬空在凹坑2001内。

由此,当支撑杆3接触的凹坑2001内较为坚硬的部分时,相对于凹坑2001中的轮胎300整体接触凹坑2001表面,支撑杆3可以给予车辆1000更大静摩擦力,便于车辆1000从凹坑2001中驶出。特别是在凹坑2001表面泥泞时,支撑杆3给予车辆1000静摩擦力的作用更加明显,更加便于车辆1000从凹坑2001中驶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救援工具100,通过设置轮毂固定结构1和支撑杆3,且使支撑杆3的自由端沿径向伸出轮胎300的外周面,当车辆1000的一个和多个车轮200陷入凹坑2001中时,通过安装救援工具100,相对于凹坑2001中的轮胎300整体接触凹坑2001表面,支撑杆3可以给予车辆1000更大静摩擦力。由此,无需人员在车辆1000后方推动车辆1000或者呼叫拖车拖动车辆1000,驾驶员可以通过驱动车轮200正转或反转即可使车辆1000驶离凹坑2001,节约了救援人力和救援时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3所示,轮毂固定结构1可以位于车轮200的中心位置,轮毂固定结构1上可以设有多个支撑杆3,每个支撑杆3的自由端均可以沿径向伸出轮胎300的外周面。

由此,随着车轮200的转动,多个支撑杆3可以共同支撑在凹坑2001中并随车轮200转动,从而助于其中一个或多个支撑杆3接触到凹坑2001内较为坚硬的部分,使支撑杆3可以给予车辆1000更大静摩擦力,进一步帮助车辆1000从凹坑2001中脱离。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轮毂固定结构1上可以设有两个支撑杆3,且两个支撑杆3之间夹角可以为180°。由此支撑杆3的设置更合理,陷入凹坑2001中的车轮200每转动半圈,两个支撑杆3可以交替支撑在凹坑2001的表面上,进一步帮助车辆1000从凹坑2001中脱离。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轮毂固定结构1的外周面上可以设有多个安装槽,轮毂固定结构1可以为圆形,多个安装槽可以均沿径向轮毂固定结构1的中心延伸,向支撑杆3可以通过安装槽与轮毂固定结构1固定。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支撑杆3可以对应插接在安装槽内,使支撑杆3与轮毂固定结构1插接固定。而在另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安装槽的内壁和支撑杆3的固定端的外周面均可以设有螺纹,支撑杆3可以与安装槽螺纹连接。由此可以实现支撑杆3沿车轮200径向方向的固定,保证支撑杆3在车轮200转动中对车辆1000的支撑。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救援工具100还可以包括支撑杆横向固定装置2,支撑杆横向固定装置2可以包括两个夹持板21,两个夹持板21可以分别设置在轮胎300朝向车内的表面以及轮胎300朝向车外的表面,且两个夹持板21可以夹持在轮胎300边缘。由此,支撑杆横向固定装置2可以与轮胎300夹持固定。

同时,支撑杆横向固定装置2还可以与支撑杆3固定,例如支撑杆横向固定装置2位于轮胎300外的一侧可以设有通孔,支撑杆3可以穿设通孔以与支撑杆横向固定装置2固定,进而可以实现支撑杆3沿车辆1000横向方向的固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支撑杆3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杆31和第二支撑杆32,支撑杆3的自由端可以位于第一支撑杆31处,支撑杆3的固定端可以位于第二支撑杆32处,第一支撑杆31与第二支撑杆32之间的相对长度可以调节,即支撑杆3的整体长度可以调节,由此可以调整支撑杆3伸出轮胎300的长度,使支撑杆3既可以伸出轮胎300以支撑在凹坑2001的表面,又不至与过长而影响车辆1000的横向稳定性。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31的一部分可以套接在第二支撑杆32内,第一支撑杆31的外周面与第二支撑杆32的内周面均可以设有螺纹。由此,人员可以通过手动拧动第一支撑杆31和第二支撑杆32,即可调整第一支撑杆31与第二支撑杆32之间的相对长度,从而支撑杆3整体可以调节至合适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杆3的长度的调节方式可以不止于此,在另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31与第二支撑杆32之间可以设有液压缸,液压缸可以适于控制第一支撑杆31靠近或远离第二支撑杆32。由此,液压缸可以自动调节第一支撑杆31和第二支撑杆32之间的重合长度,使支撑杆3整体调节至合适的长度。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救援工具100还可以包括支撑脚4,支撑脚4可以与支撑杆3的自由端连接。此时,随着车轮200的转动,支撑杆3通过支撑脚4支撑在凹坑2001的表面并随车轮200转动,即支撑脚4直接与凹坑2001的表面接触,可以理解的是,支撑脚4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以大于支撑杆3直接接触地面时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由此,支撑脚4可以增加救援工具100支撑在凹坑2001的表面的面积,减小接地压强,更有助于车辆1000从凹坑2001中脱离。

进一步地,支撑脚4可以为弧板状,且支撑脚4的截面弧线可以与车轮200同轴设置,即支撑脚4可以与轮胎300的外周面平行设置。由此,凹坑2001中车轮200转动时,支撑脚4可以与凹坑2001的表面更加贴合,进而增加支撑脚4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小支撑脚4的接地压强,更有助于车辆1000从凹坑2001中脱离。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