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59360阅读:526来源:国知局
免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胎结构,尤其是指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日常使用中轻便型电动代步车特别注重维护的方便性和行驶的安全性,因此轻便型电动代步车陆续朝配套免充气轮胎方向发展,其不仅维护方便同时也能避免充气轮胎失压所带来的行驶安全隐患。

然而,现有技术中,一般免充气轮胎重量较重,对车辆的能耗较高。为减轻其重量常在胎体内部设置周向的中心孔,如图1所示,在轮胎内部设置若干个周向连续的中心孔10,通常轮胎包括胎唇部20、胎面部30和胎边部40,但此类轮胎在降低重量的同时也降低了轮胎的径向刚性,使得在行驶承载过程中,容易因轮胎的变形下沉而丧失原有的支撑性。

此外,申请号200810176027.0公开一种一体式的免充气轮胎,在轮胎的内部通过肋条分割出环绕通孔的隔槽,通过肋条分割轮胎的内腔以增强轮胎的整体弹性,但是此类轮胎在行驶过程中因为轮胎整体为一体式,即肋条与轮胎胎面采用一致的橡胶制成,在轮胎行驶时,由于肋条与隔槽的强度一致,轮胎的整体弹性较大,在轮胎负载行驶中容易发生变形下沉而丧失原有的支撑性,无法彻底解决轮胎行驶可靠性的问题。

因此,现有技术的免充气轮胎无法满足车辆行驶时良好的支撑性和舒适性,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研发出克服所述缺陷的免充气轮胎,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免充气轮胎,以确保轮胎行驶的舒适性,同时提升轮胎行驶的支撑性能。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为:

免充气轮胎,在轮胎内部设有至少一个周向连续的中心孔,在轮胎内部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支撑件,支撑件由胎唇部至胎面部方向径向延伸并越过中心孔,在支撑件上设有至少一个周向通孔,该周向通孔连接贯通支撑件周向两侧的中心孔。

进一步,支撑件为支撑胶。

进一步,多个支撑件在轮胎内部周向等间隔分布。

进一步,支撑件沿胎面部中心平面对称分布,该支撑件的断面形状为沿胎面平面对称的规则形状。

进一步,支撑件的邵氏硬度比轮胎胎面部的邵氏硬度高5度-20度。

进一步,相邻支撑件径向中心的周向间隔宽度与支撑件径向中心的周向宽度的比值为0.9-1.5。

进一步,支撑件靠近胎面部的端部径向两侧至少一侧设置斜面,斜面的周向倾斜角度为10°-30°。

进一步,支撑件的周向内宽度与周向外宽度的比值为0.9-1.3。

进一步,支撑件的轴向宽度为轮胎胎面部宽度的15%-35%。

进一步,在轮胎内部设有至少一个进气孔,该进气孔连通中心孔与轮胎外界。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在轮胎内部设有至少一个周向连续的中心孔,在轮胎内部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支撑件,支撑件由胎唇部往胎面部方向径向延伸并越过中心孔,在支撑件上设有至少一个周向通孔,该周向通孔连接贯通支撑件周向两侧的中心孔,通过设置支撑件的硬度、端部斜面和位置结构可以确保轮胎行驶的舒适性,同时提升轮胎行驶的支撑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轮胎轴向断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轮胎轴向断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轮胎周向断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轮胎支撑件的局部放大图。

标号说明

中心孔10 胎唇部20

胎面部30 胎边部40

胎面部1 胎边部2

胎唇部3 中心孔4

支撑胶5 端部51

斜面511 周向通孔6

进气孔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2至图4所述,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免充气轮胎,该轮胎具有胎面部1、胎边部2及胎唇部3,在轮胎内部设有至少一个周向连续的中心孔4,在轮胎内部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支撑件,支撑件优选为支撑胶5。优选为,多个支撑胶5在轮胎内部周向等间隔分布,支撑胶5沿胎面中心平面对称分布,即在轮胎内部周向等间隔分布有若干个沿胎面中心平面对称分布的支撑胶5。支撑胶5由胎唇部3至胎面部1方向径向延伸并越过中心孔4,在支撑胶5上设有至少一个周向通孔6,本实施例中,周向通孔6设置在支撑胶5的中部,该周向通孔6连接贯通支撑胶5周向两侧的中心孔4。

为实现良好的支撑性能,轮胎内部周向等间隔分布的支撑胶5的邵氏硬度比轮胎胎面部1的邵氏硬度高5度-20度,轮胎在行驶过程中,较高硬度的支撑胶5可以发挥良好的支撑作用,降低轮胎负载时胎面部1的下沉塌陷而产生无法行驶的现象。支撑胶5与胎面部1的邵氏硬度差异过小时,则无法体现其对轮胎支撑的提升效果;而支撑胶5与胎面部1的邵氏硬度差异过大时,反而会造成轮胎行驶刚性的突变而产生舒适性不佳的问题。

如图3所示,为进一步提升轮胎的支撑效果,相邻支撑胶5径向中心的周向间隔宽度D1与支撑胶5径向中心的周向宽度D2的比值为0.9-1.5,避免轮胎在行驶滚动时,因为支撑胶5的周向间隔宽度D1过大导致该间隔位置的支撑效果不佳,产生胎面部1的下沉塌陷而导致无法行驶的现象。

如图4所示,为确保轮胎行驶时的舒适性,在支撑胶5靠近胎面部1的端部51径向两侧至少一侧设置了斜面511,本实施例中,端部51径向两侧都设有斜面511,如此可在轮胎行驶时,形成从中心孔4周向逐渐过渡到支撑胶5再逐渐过渡到中心孔4的缓冲变形状态,如此可有效避免因中心孔4与支撑胶5的刚性突变所产生的跳动现象,确保轮胎行驶时的舒适性。斜面511的周向倾斜角度α为10°-30°,当斜面511的周向倾斜角度α过小时将会导致支撑胶5的端部51的刚性过小,容易发生支撑胶5的端部51破坏的现象,无法发挥良好的支撑效果;当斜面511的周向倾斜角度α过大时将无法有效过渡中心孔4与支撑胶5之间的支撑变换,导致行驶过程中舒适性能下降的趋势。

此外,如图4所示,支撑胶5的周向内宽度D3与周向外宽度D4的比值为0.9-1.3,均衡的支撑胶5的周向内外宽度可确保支撑胶5的整体刚性,当轮胎负载接地及离开地面时,避免因为支撑胶5自身刚性的突变而发生自身变形的现象,有效发挥对轮胎负载支撑的效果。此外,支撑胶5的断面形状为沿胎面中心平面对称的规则形状,可为规则的圆形或者多边形,如此可结合支撑胶5沿胎面中心平面对称的排列方式利于轮胎在行驶时胎面中心两侧形成均衡的刚性,确保轮胎行驶舒适性。

如图2所示,为进一步提升轮胎行驶时的支撑性能,支撑胶5的轴向宽度D5为轮胎胎面部1宽度DW的15%-35%,当支撑胶5的轴向宽度D5过小时,支撑胶5的支撑效果有限,无法有效发挥提升轮胎支撑性能的作用;当支撑胶5的轴向宽度D5过大时,将导致轮胎局部刚性过强,导致行驶过程中舒适性能下降的趋势。

如图3及图4所示,支撑胶5内部的周向通孔6贯通了支撑胶5周向两侧的中心孔4,在轮胎内部设有至少一个进气孔7,该进气孔7连通中心孔4与轮胎外界,如此在中心孔4、支撑胶5内部的周向通孔6、进气孔7三者之间形成相互串联的通路,确保轮胎内部的中心孔4、支撑胶5内部的周向通孔6之间的气压与外界的气压相同,轮胎行驶时发挥良好的缓冲作用,确保轮胎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设置支撑胶5的硬度、端部斜面511倾斜度以确保轮胎行驶的舒适性,同时提升轮胎行驶的支撑性能。

采用本实用新型轮胎结构样式试制多种轮胎规格为8X2.00的免充气轮胎并对其进行性能测试和评价。将各测试轮胎前后轮配套轮辋145X35后安装于轻型电动代步车辆并在铺装路面上行驶,并采用驾驶员的感官评价轮胎的舒适性,测试后通过目视观察轮胎对车辆的支撑效果评价支撑性。通过测试结果可以确认采用此免充气轮胎结构后,轮胎能够确保轮胎行驶的舒适性的同时提升轮胎行驶的支撑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案设计的限制,凡依本案的设计关键所做的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