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2030发布日期:2018-10-23 20:50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基于在2016年1月1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6-3132号,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检测车辆与行人等的碰撞的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具备用于在行人与车辆发生碰撞时,减少对行人的冲击的行人保护装置的车辆。在该车辆中,在保险杠部设置具备传感器的碰撞检测装置,被构成为在通过该传感器检测出行人等与车辆发生碰撞的情况下,使行人保护装置工作来减缓对行人的冲击。在该行人保护装置中,例如具有被称为弹出式罩的部件。该弹出式罩在检测出车辆发生碰撞时,使发动机罩的后端上升,并使行人与发动机等较硬的部件的间隙增加,利用该空间来吸收对行人的头部的碰撞能量,减少对头部的冲击。

在上述的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中有如下这种,即,在车辆的保险杠内的保险杠加固件的前表面配设内部形成有腔室空间的腔室部件,并利用压力传感器检测该腔室空间内的压力。根据该结构的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若行人等物体碰撞保险杠罩,则腔室部件随着保险杠罩的变形而变形,从而在腔室空间产生压力变化。压力传感器检测该压力变化,由此检测出行人的碰撞。

近年来,提出了使用比上述的腔室式的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小型且安装性优异的管部件来检测碰撞的管式的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该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被构成为具备:配设于车辆的保险杠内的冲击吸收用部件亦即保险杠吸震器、安装于沿着车宽方向形成于保险杠吸震器的槽部的中空的管部件、以及检测管部件内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而且,在行人等与车辆前方发生碰撞时,在保险杠吸震器吸收冲击并且变形的同时管部件也变形。此时,基于管部件内的压力上升并利用压力传感器检测该压力变化,来检测车辆与行人的碰撞。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4-505629号公报

这里,在上述结构的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中,为了满足检测出与行人发生碰撞所需要的压力特性,需要在保险杠吸震器的槽部内在管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侧存在充分的缝隙,以使在发生碰撞时管部件能够适当地变形。另一方面,若槽部和管部件的缝隙过大,则存在如下问题,即,有可能管部件不被槽部可靠地保持而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在保险杠吸震器的槽部内在检测用管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侧设置缝隙来兼得压力特性的确保和检测用管部件的保持强度的确保的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完成的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具备:保险杠吸震器,在车辆的保险杠内配设于保险杠加固件的车辆前方侧;检测用管部件,安装于沿着车宽方向形成于保险杠吸震器的后表面的槽部,并在内部形成有中空部;压力传感器,检测检测用管部件的中空部内的压力;以及碰撞检测部,基于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检测结果来检测物体(即行人)对保险杠的碰撞。保险杠吸震器沿槽部的长度方向交替地设置有一般部和保持部,其中,一般部在槽部中的车辆上方侧以及下方侧中的至少一侧的内壁面与检测用管部件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缝隙,保持部与检测用管部件的车辆前方侧和后方侧中的至少一侧以及车辆上方侧和下方侧的面抵接来保持检测用管部件。并且,检测用管部件的被保持部保持的部分相对于单位长度的比率亦即保持部比率被设定为小于规定值。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保险杠吸震器的一般部,在槽部中的车辆上方侧以及下方侧中的至少一侧的内壁面与检测用管部件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缝隙,所以能够在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使检测用管部件适当地变形,并能够防止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的碰撞检测精度的降低。另外,由于在保险杠吸震器的槽部设置有与检测用管部件的车辆前方侧和后方侧中的至少一侧以及车辆上方侧和下方侧的面抵接来保持检测用管部件的保持部,所以能够防止检测用管部件从槽部脱落,并能够提高检测用管部件的保持强度。而且,由于沿槽部的长度方向交替地设置有一般部和保持部,并且检测用管部件的被保持部保持的部分相对于单位长度的比率亦即保持部比率被设定为小于规定值,所以能够兼得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的压力特性的确保和检测用管部件的保持强度的确保。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进行下述的详细描述,有关本公开的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附图如下。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图1的保险杠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从车辆后方观察图2的保险杠吸震器的左侧大致一半的图。

图5是图4的槽部的直线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图4的槽部的曲线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图5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图5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部比率与由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压力检测值的压力变化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11是表示保持部中有突出部的部分的图10的XI-XI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保持部中没有突出部的部分的图10的XII-XII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配置于槽部的直线部的车辆后方侧的保持部的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配置于槽部的曲线部的车辆后方侧的保持部的图。

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相当于图8的图。

图16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相当于图4的图。

图17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相当于图8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9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1被构成为具备冲击吸收用部件亦即保险杠吸震器2、中空的检测用管部件3、压力传感器4、速度传感器5、碰撞检测ECU6(相当于碰撞检测部)等。该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1检测行人等物体对设置于车辆前方的保险杠7的碰撞。如图3所示,该保险杠7将保险杠罩8、保险杠吸震器2、保险杠加固件9作为主体而构成。

如图3所示,保险杠吸震器2配设于保险杠加固件9的前表面9a(即车辆前方侧)。该保险杠吸震器2是在保险杠7中起到吸收冲击的作用的部件,例如由发泡聚丙烯等构成。

在保险杠吸震器2的后表面2b,沿着车宽方向形成有用于安装检测用管部件3的槽部2a。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槽部2a被构成为具有沿车辆的水平方向延伸且呈直线状的直线部2s和相对于直线部2s呈在车辆的上下方向弯曲的曲线状的曲线部2c。具体而言,曲线部2c在前格栅(front grill)端部G,为了避开安装于保险杠加固件9的前表面9a的固定钩12而向车辆下方侧弯曲,并且在保险杠罩8的角部C向车辆上方侧弯曲。

如图5和图6所示,在该槽部2a,沿槽部2a的长度方向交替地设置有一般部20和保持部21。在一般部20中,如图7所示,在槽部2a的车辆上方侧以及下方侧的内壁面与检测用管部件3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缝隙S。各缝隙S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例如为1mm左右。在保持部21中,如图8所示,该保持部21通过与检测用管部件3的外周面(即,除了车辆后方侧的面上的上下中央的规定范围以外的车辆上方侧/下方侧以及前方侧的面)抵接来保持检测用管部件3。此外,缝隙S的大小能够根据车宽方向位置适当地设定。

保持部21与保险杠吸震器2一体成型,是从槽部2a的开口上下端相互对置地突出的一对突起。保持部21的车宽方向的长度为数mm左右,根据车宽方向位置隔开不同的间隔来配设。具体而言,在图5所示的槽部2a的直线部2s,各保持部21之间的车宽方向的间隔例如被设定为100mm。另一方面,在图6所示的槽部2a的曲线部2c,各保持部21之间的车宽方向的间隔被设定为比直线部2s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检测用管部件3的被保持部21保持的部分相对于单位长度X的比率亦即保持部比率设定为小于规定值,即小于40%。这里,单位长度X被设定为300mm~400mm。这是因为,在假定行人对车辆保险杠的碰撞的碰撞试验中,随着模仿行人的腿部的腿部撞击器碰撞到车辆保险杠而变形的保险杠罩8的车宽方向的长度被假定为300mm~400mm。换句话说,在检测用管部件3中,在碰撞时变形的部分中至少1处被保持部21保持,并且将检测用管部件3的长度方向的任意的位置上的相对于单位长度X的保持部比率设定为小于40%,在碰撞时检测用管部件3不从槽部2a脱落并且适当地变形。

具体而言,在图5所示的槽部2a的直线部2s中,保持部比率被设定得较小。该情况下,直线部2s中的保持部比率被设定为10%左右。另一方面,在图6所示的槽部2a的曲线部2c中,保持部比率被设定得较大。该情况下,曲线部2c中的保持部比率被设定为30%左右。在这样的曲线部2c中,由于检测用管部件3容易从槽部2a内脱落,所以将保持部比率设定为比其他部分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固定钩12的前格栅端部G和车宽方向端部侧的保险杠罩8向车辆前后方向倾斜的角部C,将保持部比率设定为与其他部分相比相对较高。

如图1和图2所示,检测用管部件3是内部形成有中空部3a,沿车宽方向即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部件。该检测用管部件3配设于车辆的保险杠7内的与保险杠加固件9的前表面9a对置的位置、即车辆前方侧。检测用管部件3的两端部在保险杠加固件9的车宽方向左右的外侧弯曲,与后述的压力传感器4连接。

该检测用管部件3具有圆形的剖面形状,由合成橡胶如硅酮橡胶构成。对于检测用管部件3的外形尺寸而言,例如外径为8mm左右,壁厚为2mm左右。此外,作为检测用管部件3的材质,也可以是乙烯丙烯橡胶(EPDM)等。另外,检测用管部件3的剖面形状并不限于圆形,例如也可以是四边形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用管部件3如上述那样在前格栅端部G以及保险杠罩8的左右的角部C,以向车辆上下方向弯曲的弯曲状态安装在槽部2a的曲线部2c内。另一方面,在其他部分,检测用管部件3以沿车辆的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安装在槽部2a的直线部2s内。

压力传感器4配置于比保险杠加固件9的前表面9a靠车辆后方侧。具体而言,在保险杠罩8内的左右两端部侧设置2个压力传感器4,通过利用未图示的螺栓等紧固而固定安装于保险杠加固件9的后表面9b。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像这样设置2个压力传感器4来确保冗余性以及检测精度。

如图2所示,该压力传感器4被构成为连接于检测用管部件3的左右两端部并检测检测用管部件3的中空部3a内的压力。具体而言,压力传感器4是检测气体的压力变化的传感器装置,检测检测用管部件3的中空部3a内的空气的压力变化。如图1所示,压力传感器4经由传输线与碰撞检测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6电连接,将与压力成正比的信号输出至碰撞检测ECU6。碰撞检测ECU6基于压力传感器4的压力检测结果来检测行人对保险杠7的碰撞。另外,碰撞检测ECU6与行人保护装置10电连接。

速度传感器5是检测车辆的速度的传感器装置,经由信号线与碰撞检测ECU6电连接。该速度传感器5将与车辆速度成正比的信号发送至碰撞检测ECU6。

碰撞检测ECU6将CPU构成为主体,控制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1的整体动作,如图1所示,碰撞检测ECU6与压力传感器4、速度传感器5、行人保护装置10分别电连接。碰撞检测ECU6被输入来自压力传感器4的压力信号、来自速度传感器5的速度信号等。碰撞检测ECU6基于来自压力传感器4的压力信号以及来自速度传感器5的速度信号来执行规定的碰撞判定处理,在检测出行人等物体对保险杠7的碰撞的情况下,使行人保护装置10工作。

保险杠7用于减缓车辆碰撞时的冲击,由保险杠罩8、保险杠吸震器2、保险杠加固件9等构成。保险杠罩8被设置为覆盖保险杠7的结构部件,是由聚丙烯等树脂制成的部件。该保险杠罩8在构成保险杠7的外观的同时,构成车辆整体的外观的一部分。此外,虽然未图示,但在保险杠罩8设置有用于使后述的固定钩12插入的孔部。

保险杠加固件9是配设于保险杠罩8内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由铝等金属制成的刚性部件,如图3所示,是在内部中央设置有梁的具有日字状剖面的中空部件。另外,保险杠加固件9具有车辆前方侧的面亦即前表面9a和车辆后方侧的面亦即后表面9b。如图1和图2所示,该保险杠加固件9安装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金属制部件亦即侧面构件11的前端。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在保险杠吸震器2和保险杠加固件9分别设置有嵌合部,通过这些嵌合部的嵌合来进行保险杠吸震器2与保险杠加固件9的组装。

固定钩12也被称作牵引钩,在由于车辆事故、车辆故障等使车辆移动时使用。虽然未图示,但固定钩12在一端部设置有外螺纹部,在另一端部设置有使绳索通过的环部。此外,在图4中示出了固定钩12的剖面。另外,固定钩12在通常时与车辆分离,被收纳于车辆的道具箱等。

通常在车辆的碰撞事故中,与存在于车辆的行进方向亦即车辆前方的行人、车辆发生碰撞的情况较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压力传感器4配设于保险杠加固件9的后表面9b,由于保险杠加固件9的存在,避免车辆前方的行人或车辆的碰撞所伴随的冲击从设置于车辆前方的保险杠罩8等直接传递至压力传感器4。

作为行人保护装置10,例如使用弹出式罩。该弹出式罩在检测到车辆的碰撞后立即使发动机罩的后端上升,并使行人与发动机等较硬的部件的间隙增加,使用该空间来吸收对行人的头部的碰撞能量,减少对行人的头部的冲击。此外,也可以代替弹出式罩,使用从车体外部的发动机罩上到前窗下部使气囊展开来缓冲行人的冲击的前围气囊等。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1的碰撞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行人等物体与车辆前方发生碰撞时,保险杠7的保险杠罩8由于与行人的碰撞所引起的冲击发生变形。接着,在保险杠吸震器2吸收冲击而变形的同时,检测用管部件3也变形。此时,检测用管部件3内的压力急剧上升,该压力变化传递到压力传感器4。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险杠吸震器2的一般部20中,在槽部2a中的车辆上方侧以及下方侧的内壁面与检测用管部件3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缝隙S。由此,能够随着保险杠吸震器2的变形使检测用管部件3适当地变形。即,通过在检测用管部件3的车辆上方侧以及后方侧设置规定的缝隙S,能够在碰撞时使检测用管部件3在槽部2a内向车辆上方侧以及下方侧适当地膨胀并且检测用管部件3沿车辆前后方向压瘪。

另外,由于在保险杠吸震器2的槽部2a设置有与检测用管部件3的车辆上方侧以及下方侧的面抵接来保持检测用管部件3的保持部21,所以防止在碰撞时检测用管部件3从槽部2a脱落。而且,由于检测用管部件3的被保持部21保持的部分相对于单位长度X的比率亦即保持部比率被设定为小于40%,所以能够兼得压力传感器4的输出的确保和检测用管部件3的保持强度的确保。

即,如图9所示,若增大保持部比率,则在碰撞时由压力传感器4检测的压力检测值的压力变化率变小。这是因为若增大保持部比率,则在碰撞时检测用管部件3难以变形,从而压力传感器4的输出变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确保压力传感器4的输出,将保持部比率设定为小于40%。由此,与没有保持部21时的压力传感器4的输出相比,压力传感器4的输出的降低率(即压力变化率)不会低于-10%。这样一来,能够兼得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1的压力特性的确保和检测用管部件3的保持强度的确保。

接着,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1的碰撞检测ECU6基于压力传感器4的检测结果来执行规定的碰撞判定处理。在该碰撞判定处理中,例如基于压力传感器4以及速度传感器5的检测结果来计算碰撞物的有效质量,在该有效质量大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发生了与行人的碰撞,进而在车辆速度为规定的范围(例如,时速25km~55km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判定为发生了需要行人保护装置10工作的与行人的碰撞。

这里,“有效质量”是指根据碰撞时的压力传感器4的检测值,利用动量与冲量的关系计算出的质量。在发生了车辆与物体的碰撞的情况下,对于质量与行人不同的碰撞物,所检测的压力传感器4的值不同。因此,通过对人体的有效质量和假定的其他碰撞物的质量之间设定阈值,能够区分碰撞物的种类。如下式所示,该有效质量通过由压力传感器4检测的压力的值在规定时间内的定积分值除以由速度传感器5检测的车辆速度来计算。

M=(∫P(t)dt)/V……(式1)

其中,M表示有效质量,P表示规定时间内的压力传感器4的检测值,t表示规定时间(例如,几ms~几十ms),V表示由速度传感器5检测的碰撞时的车辆速度。除此之外,计算有效质量的方法也能够使用表示发生碰撞的物体的动能E的式E=1/2·MV2来计算。该情况下,有效质量通过M=2·E/V2来计算。

并且,碰撞检测ECU6在判定为发生了需要行人保护装置10工作的与行人的碰撞的情况下,输出使行人保护装置10工作的控制信号,使行人保护装置10工作,从而如上所述减少对行人的冲击。

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1具备:保险杠吸震器2,在车辆的保险杠7内配设于保险杠加固件9的车辆前方侧;检测用管部件3,安装于在保险杠吸震器2的后表面2b沿着车宽方向形成的槽部2a,并在内部形成有中空部3a;压力传感器4,检测检测用管部件3的中空部3a内的压力;以及作为碰撞检测部的碰撞检测ECU6,基于压力传感器4的压力检测结果来检测物体(即行人)对保险杠7的碰撞。保险杠吸震器2沿槽部2a的长度方向交替地设置有一般部20和保持部21,其中,一般部20在槽部2a中的车辆上方侧以及下方侧的内壁面与检测用管部件3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缝隙S,保持部21与检测用管部件3的车辆上方侧/下方侧以及前方侧的面抵接来保持检测用管部件3。并且,检测用管部件3的被保持部21保持的部分相对于单位长度X的比率亦即保持部比率被设定为小于规定值(即40%)。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保险杠吸震器2的一般部20中,在槽部2a中的车辆上方侧以及下方侧中至少一侧的内壁面与检测用管部件3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缝隙S,所以在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能够使检测用管部件3适当地变形,并能够防止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1的碰撞检测精度的降低。另外,由于在保险杠吸震器2的槽部2a设置有与检测用管部件3的车辆上方侧和下方侧以及车辆前方侧和后方侧中的至少一侧的面抵接来保持检测用管部件3的保持部21,所以能够防止检测用管部件3从槽部2a脱落,并能够提高检测用管部件3的保持强度。而且,由于沿槽部2a的长度方向交替地设置有一般部20和保持部21并且检测用管部件3的被保持部21保持的部分相对于单位长度X的比率亦即保持部比率设定为小于规定值(即40%),所以能够兼得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1的压力特性的确保和检测用管部件3的保持强度的确保。

另外,保持部21之间的间隔根据车宽方向位置而不同。根据该结构,通过根据车宽方向位置使保持部21之间的间隔不同,例如能够使检测用管部件3容易从槽部2a脱离的车宽方向位置上的保持部21之间的间隔变窄,能够在车宽方向整体上高效且稳定地保持检测用管部件3。

另外,保持部比率被设定为在车宽方向端部侧的保险杠7向车辆前后方向倾斜的角部C与其他部分相比相对较高。根据该结构,通过在检测用管部件3容易从槽部2a脱离的角部C将保持部比率设定为与其他部分相比相对较高,能够在车宽方向整体上高效且稳定地保持检测用管部件3。

另外,槽部2a具有呈直线状的直线部2s和呈曲线状的曲线部2c,保持部比率被设定为在曲线部2c与直线部2s相比相对较高。根据该结构,通过使曲线部2c处的保持部比率与直线部2s相比相对较高,能够可靠地提高检测用管部件3容易从槽部2a脱离的曲线部2c处的检测用管部件3的保持强度。

另外,曲线部2c为了避开安装于保险杠加固件9的前表面9a的固定钩12而弯曲。根据该结构,通过在槽部2a设置曲线部2c,能够避开固定钩12地在槽部2a安装检测用管部件3。

另外,单位长度X是300mm~400mm。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单位长度X设定为随着行人的腿部碰撞而变形的保险杠罩8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能够适当地设定保持部21之间的间隔,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在碰撞时检测用管部件3脱落。

另外,保持部21与保险杠吸震器2一体成型。根据该结构,由于保持部21与保险杠吸震器2一体成型,所以无需设置分体部件的保持部件(例如夹具等),能够不增加部件数量地以简易的结构稳定地保持检测用管部件3。

另外,保持部21是从槽部2a的开口上下端相互对置地突出的一对突起。根据该结构,通过从槽部2a的开口上下端相互对置地突出的一对突起亦即保持部21从车辆上方侧以及下方侧保持检测用管部件3,从而能够将检测用管部件3稳定地固定于槽部2a。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0~图14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图10~图14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保险杠吸震器2与保险杠加固件9之间,沿着车宽方向设置有整体呈板状的背面部件22。

该背面部件22由比保险杠吸震器2硬的材质,例如比保险杠吸震器2发泡倍率低的发泡树脂构成。背面部件22在将检测用管部件3安装于保险杠吸震器2的槽部2a之后,配设于保险杠吸震器2的后表面2b而堵住槽部2a的开口。保险杠吸震器2和背面部件22例如被粘合固定。另外,背面部件22和保险杠加固件9通过分别设置的未图示的嵌合部嵌合固定。此外,作为背面部件22的材质,也可以是聚乙烯、聚丙烯等合成树脂。

如图11所示,在背面部件22设置有上下一对的突出部22a(相当于保持部)。上下一对突出部22a具有矩形的剖面形状,并被配置为向车辆前方侧(即检测用管部件3侧)突出并夹持检测用管部件3。换句话说,上下一对突出部22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间隔被设定为与检测用管部件3的外径的长度相同的程度。该情况下,上下突出部22a之间的间隔为8mm左右。另外,突出部22a的突出方向的长度为4mm左右。由此,突出部22a与检测用管部件3的车辆上方侧以及下方侧的面抵接来保持检测用管部件3。

在槽部2a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5和图6相同,沿着槽部2a的长度方向交替地设置有一般部20和突出部22a。如图12所示,在一般部20中,在槽部2a中的车辆上方侧以及下方侧的内壁面与检测用管部件3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缝隙S。突出部22a根据车宽方向位置隔开不同的间隔配设,如上述那样保持检测用管部件3。

具体而言,配置于槽部2a的直线部2s的突出部22a如图13所示,突出部22a之间的间隔被设定得较宽。即,检测用管部件3的被突出部22a保持的部分相对于单位长度X的比率亦即保持部比率被设定得较小。该情况下,直线部2s中的保持部比率被设定为10%左右。

另一方面,配置于槽部2a的曲线部2c的突出部22a如图14所示,突出部22a之间的间隔被设定得较窄。即,保持部比率被设定得较大。该情况下,曲线部2c处的保持部比率被设定为30%左右。像这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在安装固定钩12的前格栅端部G和车宽方向端部侧的保险杠罩8向车辆前后方向倾斜的角部C,保持部比率被设定为与其他部分相比相对较高。此外,保持部比率被设定为在车宽方向整体上小于40%。

在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1中,作为保持部的突出部22a是与保险杠吸震器2分体的部件。具体而言,突出部22a是配设在保险杠吸震器2与保险杠加固件9之间并堵住槽部2a的开口的背面部件22的一部分。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由于背面部件22配设在保险杠吸震器2与保险杠加固件9之间并堵住槽部2a的开口,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异物等从槽部2a的开口混入。另外,由于作为保持部的突出部22a是与保险杠吸震器2分体的部件,所以无需使保持部与保险杠吸震器2一体成型,能够使用现有的保险杠吸震器2而以简易的结构确保所希望的保持强度。

另外,一对突出部22a以夹持检测用管部件3且位于上下并且朝向车辆前方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于背面部件22。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背面部件22的突出部22a,夹持检测用管部件3的上下地保持该检测用管部件3,从而能够将检测用管部件3稳定地配置于槽部2a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兼得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1的压力特性的确保和检测用管部件3的保持强度的确保。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5和图16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图15和图16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胶带亦即保持部23与检测用管部件3的车辆后方侧的面抵接来保持该检测用管部件3。

如图16所示,保持部23在槽部2a的后表面2b根据车宽方向位置而隔开不同的间隔粘贴。具体而言,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前格栅端部G以及保险杠罩8的角部C,保持部23之间的间隔比其他部分窄。即,在前格栅端部G以及保险杠罩8的角部C,保持部比率被设定为与其他部分相比相对较高。此外,保持部比率被设定为在车宽方向整体上小于40%。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保险杠吸震器2沿槽部2a的长度方向交替地设置有一般部20和保持部23。在一般部20,在槽部2a中的车辆上方侧以及下方侧的内壁面与检测用管部件3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缝隙S。保持部23通过如上述那样与检测用管部件3的车辆后方侧的面抵接来保持检测用管部件3。

在以上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1中,保持部23是与保险杠吸震器2分体的部件,配设于检测用管部件3的车辆后方侧。具体而言,胶带亦即保持部23粘贴于槽部2a的后表面2b。

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特别是,由于仅通过在检测用管部件3的车辆后方侧的面以及槽部2a的后表面2b粘贴胶带亦即保持部23就能够保持检测用管部件3,所以能够以简易的方法在规定的位置配置保持部23。

此外,也可以预先在检测用管部件3的外周面或者保险杠吸震器2的后表面2b设置标记,使得能够以规定的保持部比率粘贴保持部23。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7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图17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通过夹持检测用管部件3的外周面的夹持体亦即保持部24来保持检测用管部件3。具体而言,保持部24是覆盖检测用管部件3的车辆后方侧的外周面的夹持体,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配设有多个。此外,保持部24也可以是覆盖检测用管部件3的外周面的整周的外形形状的部件。

保持部24由合成树脂构成,设置有向车辆前方侧突出的突出部24a。突出部24a具有反C字状的剖面形状,与检测用管部件3的车辆后方侧的外周面匹配。此外,保持部24可以由与检测用管部件3分体的部件构成,也可以与检测用管部件3一体成型。另外,保持部24的材质为不阻碍检测用管部件3的变形的材质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软质树脂。

该保持部24在上下具有一对嵌合凸部24b。另外,在槽部2a设置有能够与嵌合凸部24b嵌合的嵌合凹部2d。通过保持部24的嵌合凸部24b嵌合于槽部2a的嵌合凹部2d,检测用管部件3被固定于保险杠吸震器2。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保险杠吸震器2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5和图6相同,一般部20和保持部24沿槽部2a的长度方向交替地配设。在一般部20,在槽部2a中的车辆上方侧以及下方侧的内壁面与检测用管部件3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缝隙S。

另外,各保持部24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根据车宽方向位置隔开不同的间隔配设于槽部2a的后表面2b。具体而言,在前格栅端部G以及保险杠罩8的角部C,相邻的保持部24之间的间隔比其他部分窄。即,在前格栅端部G以及保险杠罩8的角部C,保持部比率被设定为与其他部分相比相对较高。此外,保持部比率被设定为在车宽方向整体上小于40%。

在以上说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1中,保持部24是与保险杠吸震器2分体的部件,配设于检测用管部件3的车辆后方侧。具体而言,保持部24是夹持检测用管部件3的外周面的夹持体。

在该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碰撞检测装置1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特别是,由于保持部24是夹持检测用管部件3的外周面的夹持体,所以能够更加可靠地保持检测用管部件3。

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形或者扩展。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描述。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险杠吸震器2在槽部2a内在检测用管部件3的车辆上方侧和下方侧这两侧形成有缝隙S,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仅在检测用管部件3的车辆上方侧和下方侧中的一侧形成有缝隙S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压力传感器4安装于保险杠加固件9的后表面9b,但并不局限于此,能够适当地变更压力传感器4的配设位置。例如,也可以将压力传感器4固定于保险杠加固件9的内壁面,也可以固定于其它刚性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碰撞判定处理中,在有效质量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发生了需要行人保护装置10工作的与行人的碰撞,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由压力传感器4检测出的压力的值、压力变化率等作为碰撞判定的阈值。

本公开以实施例为基准进行了描述,但应理解为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构造。本公开也包含各种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此外,各种组合、方式以及仅包含它们中一个要素、更多或更少的其他组合、方式也在本公开的范畴、思想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