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49416发布日期:2018-12-05 17:14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交通工具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5月2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7-101764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本公开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座椅,该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座椅衬垫和座椅罩,座椅衬垫由发泡树脂制成,座椅罩覆盖座椅衬垫并与座椅衬垫成一体,其中,座椅罩包括座椅罩主体部和面状的加强构件,加强构件被布置在座椅罩主体部的背侧上。

背景技术

在这样的交通工具座椅中,存在这样的情形:座椅罩与由发泡树脂制成的座椅衬垫成一体,并且一部分座椅衬垫已经进入座椅罩的背侧并且已经固化。例如,在jp-a-2014-193230中公开的交通工具座椅中,在用作就座表面的座垫中,座椅罩与由发泡树脂制成的座椅衬垫成一体。座椅衬垫的上表面设有:就座部,乘员可以坐在就座部上;和堤部,与就座部相比,堤部以山状方式向上隆起。就座部被设置在座椅衬垫的上表面的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上。另外,堤部被分别设置在就座部的在座位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两侧上,并且左堤部和右堤部中的每一个均能够在转弯行驶等期间支撑就座部上的乘员的侧部。

座椅罩包括座椅罩主体部和面状的加强构件。座椅罩主体部由构成座椅的设计表面的布料构成,并且包括覆盖就座部的主表面部以及覆盖堤部的倾斜侧部。此外,倾斜侧部是用于从侧面支撑乘员的部分,因此通过面状的加强构件进行加强。加强构件是具有大致均匀厚度的毡表面构件,并且被布置为在倾斜侧部中的每个倾斜侧部的背侧上且在堤部中的每个堤部的座椅内侧处的部分。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将座椅罩预先布置在用于座椅衬垫的模具中,能够在模制座椅衬垫的同时使座椅衬垫与座椅罩成一体。此时,作为座椅衬垫的模制材料的树脂材料在座椅罩主体部和加强构件的适当部分中浸渍并固化,使得座椅罩主体部与加强构件一起在座椅衬垫上成一体。

在已知技术中,当在堤部处支撑乘员时,座椅衬垫在压缩方向上接收乘员的载荷,使得堤部的峰顶侧向下凹陷并且变形。此外,在堤部凹陷变形时,倾斜侧部中的每个倾斜侧部的在峰顶侧上的部分与加强构件的对应部分一起朝向座椅衬垫侧挠曲和变形。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加强构件的在峰顶侧上的要朝向座椅衬垫侧挠曲的部分在加强构件由于座椅衬垫的树脂的进入而不太可能挠曲的状态下与座椅衬垫牢固地成一体。因此,加强构件的在峰顶侧上的部分不会平顺地遵循座椅衬垫的压缩,并且座椅衬垫的在加强构件部分与座椅衬垫之间的边界处的部分可能由于在剥离方向或剪切方向上施加载荷而被撕裂。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要点做出了本公开,并且本公开要解决的问题是将加强构件布置在座椅罩的适当位置处,同时允许更可靠地在座椅衬垫的压缩方向上接收施加到堤部的载荷。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交通工具座椅,所述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座椅衬垫,所述座椅衬垫由发泡树脂制成;和座椅罩,所述座椅罩覆盖所述座椅衬垫并与所述座椅衬垫成一体,其中,座椅衬垫的就座表面包括就座部和堤部,所述就座部形成所述就座表面的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所述堤部位于所述就座部的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横向侧并且向就座侧突出,其中,所述座椅罩的覆盖所述堤部的座椅内侧部分的部分包括座椅罩主体部和面状的加强构件,所述座椅罩主体部构成所述座椅的设计表面,所述加强构件被布置在所述座椅罩主体部的面对所述座椅衬垫的背侧上,其中,所述加强构件由能够朝向座椅衬垫侧挠曲和变形的材料构成,并且所述加强构件包括一般区段和挠性区段,所述挠性区段能够比所述一般区段更容易朝向所述座椅衬垫侧挠曲,并且其中,所述加强构件的覆盖所述堤部的峰顶侧的部分由所述挠性区段构成。

因此,在座椅罩的覆盖堤部的部分上,座椅罩主体部由面状的加强构件加强。加强构件的覆盖堤部的峰顶侧的部分由相对容易挠曲的挠性区段构成。因此,当载荷输入到堤部中时,由于挠性区段平顺地遵循座椅衬垫的压缩,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在座椅衬垫的压缩方向上接收载荷。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挠性区段包括限制部,所述限制部被构造成限制形成所述座椅衬垫的树脂的进入。

因此,限制部适当地限制和约束树脂进入到挠性区段中。因此,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由于由树脂的浸渍引起的挠性区段的不期望的硬化而抑制挠性区段朝向座椅衬垫侧的挠曲变形。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交通工具座椅还包括:限制部,所述限制部被构造成限制形成所述座椅衬垫的树脂的进入,并且所述限制部由与所述挠性区段不同的构件构成。

因此,由于限制部由与挠性区段不同的构件构成,所以能够在尽可能不改变挠性区段自身构造的情况下尽可能防止挠性区段的不期望的硬化。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二或第三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一般区段包括浸渍部,形成所述座椅衬垫的树脂进入到浸渍部中并固化,并且其中,所述限制部包括低浸渍部,与所述浸渍部相比,较少量的所述树脂进入到所述低浸渍部中并固化。

因此,限制部通过低浸渍部适度地与座椅衬垫成一体。因此,当座椅衬垫接收载荷时,能够尽可能避免由于座椅衬垫和限制部之间的相对移动所导致的座椅衬垫和限制部之间的摩擦。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通过将构成所述加强构件的材料量调节为在所述挠性区段中比在所述一般区段中少儿使所述挠性区段比所述一般区段更容易朝向所述座椅衬垫侧挠曲。

因此,通过调节构成加强构件的材料量,挠性区段能够更可靠地容易地挠曲。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挠性区段的在所述加强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比所述一般区段的在所述加强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小。

因此,通过使挠性区段的在挠性区段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相对较小,挠性区段能够更可靠地容易地挠曲。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加强构件能够被布置在座椅罩的适当位置处,同时允许更可靠地在座椅衬垫的压缩方向上接收施加到堤部的载荷。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能够更可靠地在座椅衬垫的压缩方向上接收施加到堤部的载荷。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具有期望性能的加强构件能够被布置在座椅罩的适当位置处。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加强构件的限制部能够在座椅罩的适当位置处提供良好的耐久性。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加强构件能够更可靠地朝向座椅衬垫侧容易挠曲。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加强构件能够更可靠地朝向座椅衬垫侧容易挠曲。

附图说明

图1是交通工具座椅的透视图;

图2是与沿着图1的线ii-ii截取的截面对应的座垫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是堤部的一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是当输入载荷时的座椅衬垫和加强构件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5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堤部的一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并且

图6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座椅衬垫和加强构件的示意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至图6描述用于实现本公开的实施例。在各图中,适当地示出了表示交通工具座椅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箭头。在图2至图5中,为方便起见,夸大地示出了座椅罩和加强构件的尺寸。此外,在图4中,为了方便起见,夸大地示出了堤部的凹陷变形程度,并且通过空心箭头示出了载荷的输入方向。

[第一实施例]

图1中的交通工具座椅2包括座垫4、座椅靠背6和头枕8。这些构件(4、6、8)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形成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4f、6f、8f)、形成座椅的外部形状的座椅衬垫(4p、6p、8p)以及覆盖座椅衬垫的座椅罩(4s、6s、8s)。此外,处于直立状态的座椅靠背6的下部被联接至座垫4的后部(后面详细描述),以便能够升起和倒下。头枕8被布置在直立状态下的座椅靠背6的上部。

[座垫]

在座垫4中,参考图1和图2,座椅衬垫4p和座椅罩4s(均在后面详细描述)以成一体的状态布置在座椅框架4f上。座椅框架4f从上方观看时通常为大致矩形的框架体,并且能够由刚性优异的材料(诸如金属或硬质树脂)制成。座椅衬垫4p包括如后文所述的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处的就座部4a以及相对地向上突出的一对左右堤部4b。座椅罩4s覆盖座椅衬垫4p的各部4a、4b等,并且加强构件20a、20b(后文描述)被布置在座椅罩4s的覆盖左右堤部4b的部分的背侧上。

例如,在转弯行驶等期间,左堤部4b支撑就座部4a上的乘员(未示出)的侧部。此时,如图1和图4所示,座椅衬垫4p在压缩方向上接收乘员的载荷,使得堤部4b的峰顶(tpa、tpb)侧向下凹陷并变形。在堤部4b凹陷变形时,座椅罩4s的在峰顶侧上的部分与加强构件20a的对应部分一起朝向座椅衬垫4p侧挠曲并变形。在这种构造中,应该进行考虑以使得座椅衬垫4p的压缩不受加强构件20a的阻碍。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构件20a、20b被布置在座椅罩4s的适当位置处,同时通过下文描述的构造而使施加在堤部4b上的载荷更可靠地在座椅衬垫4p的压缩方向上被接收。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该构造。

[座椅衬垫]

参考图1,座椅衬垫4p从上方观看时是大致矩形的构件,并且能够弹性地支撑乘员。各种发泡树脂能够用作这种类型的座椅衬垫4p的材料,例如,能够优选地使用聚氨酯泡沫(密度10kg/m3至60kg/m3)或类似的发泡树脂。参考图1和图2,作为座椅衬垫4p的就座表面的上表面能够被划分成就座部4a和一对左右堤部4b。就座部4a是形成在作为座椅宽度方向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上的大致平坦部分,并且以足以供乘员就座的宽度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堤部4b中的每个堤部是在就座部4a的左侧或右侧上以山状的方式向上隆起的部分,并且能够在转弯行驶等期间支撑乘员的侧部。该一对左右堤部4b对称地布置在右侧和左侧处。例如,参考图2,左堤部4b由形成座椅的内侧的顶板侧部4c和形成座椅的外侧的框架部4d构成,并且顶板侧部4c和框架部4d在左堤部4b的峰顶tpa处划分。此外,图1所示的右堤部4b也由顶板侧部和框架部(省略了附图标记)构成,并且顶板侧部和框架部在右堤部4b的峰顶tpb处划分。

[座椅罩]

座椅罩4s是构成座椅的设计表面的表面构件,并且参考图1,座椅罩4s包括形成本公开的座椅罩主体部的多个表皮片sp1至sp5以及后文描述的一对左右加强构件20a、20b。作为表皮片sp1至sp5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布(织物、针织物和无纺织物)或皮革(天然皮革和合成革)。如图2所示,在表皮片sp1至sp5的背表面上,能够附接有衬垫构件pm(诸如氨酯压层),并且还能够适当地附接有背侧基布(诸如无纺织物)(未示出)。

[表皮片(座椅罩主体部)]

参考图1,第一表皮片sp1是覆盖就座部4a的大致矩形的表皮片,并且通过缝合在前后方向上平行布置的一对表皮片spa、spb而形成。第二表皮片sp2是覆盖左堤部4b的顶板侧部4c的大致矩形的表皮片,并且参考图2,其倾斜成从右侧向左侧逐渐面朝上。第三表皮片sp3是覆盖左堤部4b的框架部4d的大致矩形的表皮片,布置成从右侧向左侧逐渐面朝下,并且然后面朝背向。相邻的表皮片在设置在相邻的端部处的缝头中彼此缝合,并且这些缝头被布置成从座椅罩4s的背侧突出。例如,参考图2,第一表皮片sp1的左端部处的缝头11和第二表皮片sp2的右端部处的缝头12a处于向内折回并且彼此缝合的状态,并且被布置在就座部4a和左堤部4b之间(在图2中,为了方便起见,通过直线表示用于缝合缝头的缝合线sew)。此外,第二表皮片sp2的左端部处的缝头12b和第三表皮片的右端部处的缝头13处于向内折回并且彼此缝合的状态,并且被布置在与左堤部4b的峰顶tpa基本重合的位置处。

参考图1,第四表皮片sp4是覆盖右堤部4b的顶板侧部的大致矩形的表皮片,并且第五表皮片sp5是覆盖右堤部4b的框架部的大致矩形的表皮片。第四表皮片sp4和第五表皮片sp5与覆盖左堤部4b的第二表皮片sp2和第三表皮片sp3对称地布置在右侧和左侧。此外,第四表皮片sp4的右端部处的缝头(未示出)和第五表皮片sp5的左端部处的缝头(未示出)处于向内折回并且彼此缝合的状态,并且被布置在与右堤部4b的峰顶tpb基本重合的位置处。

[加强构件]

参考图1,所述一对左右加强构件20a、20b是分别加强对应的表皮片sp2、sp4的表面构件,并且能够朝向座椅衬垫4p侧挠曲和变形。虽然加强构件20a、20b中的每个加强构件的材料没有被特别限制,只要其具有适当的挠性即可,但优选地使用比对应的表皮片sp2、sp4更具刚性的材料,并且更优选使用比衬垫构件pm更不太可能浸渍座椅衬垫4p的树脂材料的材料。作为这种类型的加强构件20a、20b的材料,能够例示诸如毛毡的纤维压层、比对应的表皮片sp2、sp4厚的布或皮革、密度高于垫构件pm的垫状发泡树脂体、或者片状软质树脂体。在本实施例中,左加强构件20a被布置在第二表皮片sp2的背侧上,并且右加强构件20b被布置在第四表皮片sp4的背侧上。由于这些左加强构件20a和右加强构件20b除了它们对称地布置在左侧和右侧之外具有大致相同的基本构造,所以下文以左加强构件20a的细节为例进行说明。

参考图1,加强构件20a是形成为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伸长的大致矩形形状的毡表面构件,并且经由粘合构件sm固定到如图2所示的第二表皮片sp2背表面上的衬垫构件pm。此外,加强构件20a沿着第二表皮片sp2布置,在作为加强构件20a的短边方向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二表皮片sp2部分的除了左右缝头12a、12b之外的尺寸大致相同。因此,加强构件20a的右端被布置成靠近第二表皮片sp2的右端部处的缝头12a,并且加强构件20a的左端被布置成靠近布置在左峰顶tpa上的第二表皮片sp2的左端部处的缝头12b。

[一般区段]

在加强构件20a中,参考图2,挠性区段22和一般区段24被设置在适当的位置处。一般区段24是主要加强第二表皮片sp2的部分,并且构成加强构件部分的从加强构件20a的右端到后文描述的挠性区段22的一部分。参考图3,从加强第二表皮片sp2的观点来看,一般区段24具有适中的厚度t1。此外,在一般区段24的面对座椅衬垫4p的背侧上设置有浸渍部24a,座椅衬垫4p的树脂进入该浸渍部中并且固化,并且一般区段24的背侧通过浸渍部24a而与座椅衬垫4p成一体。由于本实施例的一般区段24由与座椅罩4s相比不太可能被浸渍在座椅衬垫4p中的材料构成,并且浸渍部24a仅设置在一般区段24的背侧上,从而浸渍部24a不到达一般区段24的面对座椅罩4s的表面。

[挠性区段]

参考图2和图3,挠性区段22是比一般区段24更容易朝向座椅衬垫4p侧挠曲的区段,并且被布置在堤部4b的峰顶侧上。也就是说,挠性区段22构成左端部(左端部是加强构件的相对于一般区段24处于堤部4b的峰顶tpa侧上的部分),并且在加强构件20a的长边方向(图1中的前后方向)上连续地形成。在加强构件20a的短边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上,能够根据堤部4b的凹陷变型的程度来设定加强构件20a的设有挠性区段22的范围。例如,在将加强构件20a在短方向上划分成四份以便划分成四个区域的情形中,能够将挠性区段22设在加强构件20a的最左侧区域中,并且在该情形中,除了挠性区段22之外的其他区域是一般区段24。通过利用后文描述的限制部30来限制座椅衬垫p的树脂的进入,与一般区段24相比,本实施例的挠性区段22能够容易地朝向座椅衬垫侧挠曲。

[限制部]

参考图2和图3,限制部30是被构造成限制座椅衬垫4p的树脂进入挠性区段22中的部分,并且由密封构件32构成,所述密封构件32是与本公开的挠性区段不同的构件。限制部30是能够覆盖挠性区段22的表面构件,并且通过层压并集成低浸渍部34、屏障部和粘合部(在各图中,为了方便起见,仅为低浸渍部给出附图标记34,并且省略了屏障部和粘合部的附图标记)而形成。低浸渍部34是与浸渍部24a相比少量的树脂进入并固化的部分,并且被设置在密封构件32的最表面层侧上。低浸渍部34能够由例如例示为加强构件20a的材料的材料(无纺织物)构造,并且具有比一般区段24的厚度小的厚度。屏障部是被构造成专门限制或防止座椅衬垫4p的树脂进入的部分,并且被布置在低浸渍部34的背侧上。屏障部能够由表面构件构成,在所述表面构件中,例如具有低透气性(透气性:0cc/cm2·sec至10cc/cm2·sec)的膜状树脂体或发泡树脂体与纤维紧密缠结。此外,粘合部是被设置在密封构件32的最背层侧上并且被粘合地固定到挠性区段22的部分,并且能够由无机粘合剂成分(诸如硅基无机粘合剂成分或钙基无机粘合剂成分)和有机粘合剂成分(诸如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在如后文所述的使座椅衬垫4p与座椅罩4s成一体之前,作为限制部30的密封构件32被粘附到挠性区段22以覆盖挠性区段22的背表面、左端面、表面等。由于挠性区段22被密封构件32以包裹的方式覆盖,所以能够限制座椅衬垫4p的树脂材料对挠性区段22的浸渍。

[座椅衬垫和座椅罩的一体化方法]

座椅罩4s能够通过诸如一体式模制方法的方法同时与座椅衬垫4p的模制成一体。座椅衬垫4p通过使座椅衬垫4p的树脂材料在成型设备(未示出)的型腔中发泡而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有加强构件20a、20b的座椅罩4s被预先布置在构成型腔的成型设备的内壁上的适当位置处,并且座椅罩4s和加强构件20a、20b的背侧指向型腔的内部。在这种情形中,在将树脂材料注入型腔中之后,树脂材料发泡以形成座椅衬垫4p。在使树脂材料发泡的同时,树脂材料浸渍到就座部4a和框架部4d的表皮片(sp1、sp3、sp5)的背侧上的衬垫构件pm中并固化。因此,当座椅衬垫4p的树脂进入衬垫构件pm中并固化时,就座部4a和框架部4d的表皮片(sp1、sp3、sp5)与座椅衬垫4p成一体。

在顶板侧部4c的表皮片(sp2、sp4)中,布置在其背侧上的加强构件20a、20b试图被树脂材料浸渍。此时,在加强构件20a、20b的一般区段24的背侧上,树脂材料浸渍并固化以便形成浸渍部24a。在加强构件20a、20b的挠性区段22中,由于树脂的进入受到作为限制部30的密封构件32的屏障部的限制,所以几乎没有树脂进入。在用作限制部30的密封构件32中,与浸渍部24a相比,少量的树脂浸渍到设置在其表面层侧上的低浸渍部34中并固化。座椅衬垫4p的树脂进入一般区段24和低浸渍部34并固化,使得顶板侧部4c的表皮片(sp2、sp4)经由加强构件20a、20b与座椅衬垫4p成一体。树脂进入低浸渍部34并固化,使得作为限制部30的密封构件32经由低浸渍部34与座椅衬垫4p适当地成一体。

[座垫的使用]

参考图3和图4,例如,当乘员压靠在左堤部4b上时,座椅衬垫4p在压缩方向上接收乘员的载荷,使得堤部4b的峰顶tp侧向下凹陷并且变形。在堤部4b凹陷变形时,座椅罩4s的在峰顶tpa侧上的部分与加强构件20a一起朝向座椅衬垫4p侧挠曲和变形。在这种构造中,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加强构件的在峰顶tpa侧上的部分(挠性区段22)不太可能挠曲等,并由此抑制座椅衬垫4p的压缩。也就是说,参考图3,在挠性区段22较硬且难以挠曲以便不能平顺地遵循座椅衬垫4p的压缩的情形中,存在以下可能性:在挠性区段22与座椅衬垫4p之间的边界处的座椅衬垫部分4pb接收在剥离方向d1或剪切方向d2上的载荷。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3,加强构件20a包括一般区段24和比一般区段24更容易朝向座椅衬垫4p侧挠曲的挠性区段22。此外,作为加强构件的在堤部4b的峰顶tpa侧上的部分的左端部由挠性区段22构成,而不是由一般区段24构成。也就是说,座椅衬垫4p的树脂的进入受到用作限制部30的密封构件32的限制,从而避免了挠性区段22的不期望的硬化。因此,通过维持加强构件的固有挠性,与一般区段24相比,挠性区段22能够更容易朝向座椅衬垫侧挠曲。此外,由于限制部30由密封构件32构成,所述密封构件32是与挠性区段22不同的构件,所以能够在尽可能地不改变挠性区段22自身的构造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防止挠性区段22的不期望的硬化。因此,由于不需要改变挠性区段22的构造,所以能够适当地避免由于构造变化而导致的挠性区段22的挠性的劣化。参考图4,在堤部4b凹陷变形时,加强构件20a的挠性区段22朝向座椅衬垫4p侧挠曲并变形,并且平顺地遵循座椅衬垫4p的压缩。如图3所示,能够在座椅衬垫4p在压缩方向上接收乘员的载荷时适当地避免座椅衬垫部分4pb接收在剥离方向d1或剪切方向d2上的载荷的情况。在此,同样在图1所示的右堤部4b中,加强构件20b的挠性区段朝向座椅衬垫4p侧挠曲并变形,并且平顺地遵循座椅衬垫4p的压缩。因此,同样在右侧部分4b中,座椅衬垫4p能够在压缩方向上接收乘员的载荷。

在上述座椅构造中,例如,当座椅衬垫4p接收载荷时,座椅衬垫4p和限制部30在图3所示的剪切方向d2上相对移动,使得座椅衬垫4p和限制部30可能彼此摩擦并被损坏。考虑到这一点,在本实施例中,限制部30包括低浸渍部34,其中,与浸渍部24a相比,少量的树脂进入低浸渍部34并固化,并且限制部30经由低浸渍部24a适度地与座椅衬垫4p成一体。在本实施例中,当座椅衬垫4p接收载荷时,由于座椅衬垫4p和限制部30一体地移动,所以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由于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摩擦,以便有助于提高座椅的耐久性。

在上述本实施例中,在座椅罩4s的覆盖堤部4b的部分上,座椅罩主体(sp2,sp4)由面状的加强构件20a、20b加强。加强构件20a、20b中的每个加强构件的形成堤部4b的峰顶侧的部分由相对容易挠曲的挠性区段22构成。因此,当载荷输入到堤部4b中时,由于挠性区段22平顺地遵循座椅衬垫4p的压缩,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在座椅衬垫4p的压缩方向上接收载荷。在本实施例中,限制部30适当地限制和约束树脂进入挠性区段22中。因此,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由于由树脂的浸渍所引起的挠性区段22的不期望硬化而抑制挠性区段22朝向座椅衬垫4p侧挠曲变形。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限制部30由与挠性区段22不同的构件构成,所以能够在尽可能地不改变挠性区段22本身的构造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防止挠性区段22的不期望的硬化。在本实施例中,限制部30通过低浸渍部34与座椅衬垫4p适度地成一体。因此,当座椅衬垫4p接收载荷时,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由于座椅衬垫4p与限制部30之间的相对移动所引起的座椅衬垫4p与限制部30之间的摩擦。根据本实施例,加强构件20a、20b能够布置在座椅罩4s的合适位置处,同时允许施加到堤部4b的载荷更可靠地在座椅衬垫4p的压缩方向上被接收。

[第二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2中,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1基本相同的基本构造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给出,并且省略了其详细描述。参考图5和图6,在本实施例的座垫4中,设置有被构造成对左顶板侧部4c的第二表皮片sp2进行加强的加强构件20x。加强构件20x是与第一实施例的加强构件的大致相同的表面构件,并且包括挠性区段22x和一般区段24,一般区段24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一般区段相同的构造。参考图6,由于构成挠性区段22x中的加强构件20x的材料量小于一般区段24中的材料量,所以本实施例的挠性区段分22x能够比一般区段24更容易朝向座椅衬垫4p侧挠曲。也就是说,减少构成加强构件20x的材料量,使得在挠性区段22x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小于在一般区段24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t1。挠性区段22x朝向堤部4b的峰顶tpa逐渐变薄(连续变薄),并且使挠性区段22x的左端的厚度t2(t2<t1)最小。通过减小挠性区段22x自身的厚度,挠性区段22x自身能够比一般区段24更容易朝向座椅衬垫4p侧挠曲,并且特别地,能够朝向峰顶tpa逐渐挠曲。即使座椅衬垫4p的树脂材料浸渍到挠性区段22x中以形成另一浸渍部(省略了其附图标记),进入该另一浸渍部的树脂的量也相对较小,这取决于挠性区段22x的材料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调节构成加强构件20x的材料量,挠性区段22x能够更可靠地挠曲。特别地,通过使在挠性区段22x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相对较小,挠性区段22x能够更可靠地挠曲。

本公开的交通工具座椅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采用各种其他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例示了加强构件20a、20b、20x的构造(形状、尺寸、布置位置、构成部分等),但并不旨在限制加强构件的构造。例如,挠性区段可以在加强构件的纵向方向上连续设置,并且也可以仅设置在加强构件的假定载荷被输入的部分上。此外,在加强构件中,限制部可以由挠性区段自身构成。例如,当挠性区段由树脂制成时,通过使挠性区段的背侧熔融而固化的固化层能够被用作限制部。此外,当限制部形成为与挠性区段不同的构件时,能够使用具有屏障部的各种构件,并且也可以不在限制部中设置低浸渍部。除了粘合、熔合或粘着之外,能够利用紧固件(诸如钉和夹)将限制部附接在加强构件上。密封构件可以仅覆盖挠性区段的面对座椅衬垫的部分,并且期望至少覆盖挠性区段的背表面和左端表面。

在调节构成加强构件的材料量以便形成第二实施例中描述的挠性区段的情形中,除了以直线状态或弯曲状态朝向堤部的峰顶连续变薄的情形之外,挠性区段还能够以阶梯形状变薄。如果可能的话,还能够通过在加强构件的表面方向上适当地设置凹口或孔部(减少构成材料的量)来使挠性区段更容易挠曲。第一实施例的挠性区段的构造和第二实施例的挠性区段的构造能够通过适当地组合它们来使用。不管构成加强构件的材料量如何,能够使挠性区段的在加强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小于一般区段的在加强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在第二实施例中,虽然挠性区段的面对座椅衬垫的背表面侧处于倾斜状态并且朝向堤部的峰顶侧逐渐变薄,但挠性区段的表面侧和背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处于倾斜状态并且可以朝向堤部的峰顶侧逐渐变薄。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例示了座椅罩4s的构造(形成座椅罩主体部的表皮片的形状、尺寸、构造等),但并非旨在限制座椅罩的构造。例如,座椅罩可以仅由座椅罩主体部构成。就座部和堤部可以由一片表皮片或多片表皮片覆盖。在堤部的峰顶处,可以布置表皮片的缝头,或者可以不布置表皮片的缝头。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已经作为示例描述了座垫4,但实施例的构造可以应用于各种座椅构成构件(诸如座椅靠背6)。堤部能够设置在就座部的左侧和右侧中的至少一个处。此外,本实施例的构造能够广泛地应用于诸如汽车、飞机或火车的交通工具座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