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稳定杆与连接杆的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09051发布日期:2018-09-21 23:40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悬架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横向稳定杆与连接杆的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横向稳定杆的作用是防止车辆的车身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目的是防止车辆横向倾翻和改善平顺性。现有车辆中横向稳定杆的两端通常与连接杆连接,现有横向稳定杆与连接杆的安装结构中,连接杆总成一般包括位于两端的球销结构,通常包括球销、卡簧、防尘罩、衬套、压盖和垫片等,以使得球销能够连接于连接杆两端的衬套中,横向稳定杆的端部通过螺母连接于位于连接杆总成的一端的球销的柱体上,而连接杆总成的另一端则通过螺母连接于例如悬架下控制臂或者减振器等安装基体上。现有横向稳定杆与连接杆的安装结构的缺陷主要在于:球销结构零部件多、结构复杂,在拧紧螺母时,球销的球头易转动,不易安装和拆卸,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还容易产生异响;在安装时,需要将横向稳定杆和连接杆总成分别进行装配,工序繁琐,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横向稳定杆与连接杆的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横向稳定杆与连接杆的安装结构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和拆卸。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横向稳定杆与连接杆的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横向稳定杆、连接杆总成和安装基体,其中,所述连接杆总成包括连接杆本体和连接于所述连接杆本体一端的第一套管,所述安装结构还包括套设在所述横向稳定杆端部上的第一衬套,所述第一衬套配合插入到第一套管内,所述第一衬套包括用于套设在所述横向稳定杆端部上的第一内衬套和套设在所述第一内衬套上的第一弹性衬套;所述连接杆本体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基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横向稳定杆端部与所述第一内衬套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衬套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弹性衬套上的第一外衬套。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衬套与所述第一套管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总成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连接杆本体另一端的第二套管,所述安装结构还包括第二衬套,所述第二衬套配合插入到所述第二套管内,所述第二衬套包括第二内衬套和套设在所述第二内衬套上的第二弹性衬套,所述安装结构还包括用于穿过所述第二内衬套后安装于所述安装基体从而将所述连接杆本体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基体上的安装螺栓。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衬套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二弹性衬套上的第二外衬套。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外衬套与所述第二套管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与所述连接杆本体的两端分别焊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两个所述连接杆总成,以分别用于安装所述横向稳定杆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的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设置有所述的横向稳定杆与连接杆的安装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横向稳定杆与连接杆的安装结构中,通过第一衬套实现分别与第一套管和横向稳定杆的端部的连接,从而将横向稳定杆与连接杆总成安装在一起而完成模块化装配,然后再将包括横向稳定杆和连接杆总成的整体模块装配到安装基体上即可,其中安装基体可以为车辆的例如悬架下控制臂或者减振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横向稳定杆与连接杆的安装结构零部件较少、结构简单并且装配和拆卸都更容易;而实现零部件的模块化装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节约生产成本;另外,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第一弹性衬套的弹性材料特点,还有利于减少不同零部件之间的机械连接部位的摩擦、老化等问题,从而有利于消除异响,并且这种情况下,第一弹性衬套还有助于减震,从而改善车辆乘坐感受。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显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横向稳定杆与连接杆的安装结构;

图2为显示图1中左侧的连接杆总成与横向稳定杆之间连接情况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的横向稳定杆与连接杆的安装结构中连接杆总成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第一衬套或者第二衬套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横向稳定杆 2连接杆总成

21连接杆本体 22第一套管

23第二套管 3第一衬套

31第一内衬套 32第一弹性衬套

33第一外衬套 4第二衬套

41第二内衬套 42第二弹性衬套

43第二外衬套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背离”、“朝向”、“前”、“后”、“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也与实际使用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相对应;“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横向稳定杆与连接杆的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横向稳定杆1、连接杆总成2和安装基体,其中,所述连接杆总成2包括连接杆本体21和连接于所述连接杆本体21一端的第一套管22,所述安装结构还包括套设在所述横向稳定杆1端部上的第一衬套3,所述第一衬套3配合插入到第一套管22内,所述第一衬套3包括用于套设在所述横向稳定杆1端部上的第一内衬套31和套设在所述第一内衬套31上的第一弹性衬套32;所述连接杆本体21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基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横向稳定杆与连接杆的安装结构中,通过第一衬套3实现分别与第一套管22和横向稳定杆1的端部的连接,从而将横向稳定杆1与连接杆总成2安装在一起而完成模块化装配,然后再将包括横向稳定杆1和连接杆总成2的整体模块装配到安装基体上即可,其中安装基体可以为车辆的例如悬架下控制臂或者减振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横向稳定杆与连接杆的安装结构零部件较少、结构简单并且装配和拆卸都更容易;而实现零部件的模块化装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节约生产成本;另外,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第一弹性衬套32的弹性材料特点,还有利于减少不同零部件之间的机械连接部位的摩擦、老化等问题,从而有利于消除异响,并且这种情况下,第一弹性衬套32还有助于减震,从而改善车辆乘坐感受。

其中,所述横向稳定杆1端部与所述第一内衬套31可以过盈配合,即横向稳定杆1端部可以压入而配合到第一内衬套31中,这种装配方式简单而稳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衬套3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弹性衬套32上的第一外衬套33,通常情况下,可以将第一衬套3作为一个整体零部件进行制造,第一衬套3从内到外依次包括第一内衬套31、第一弹性衬套32和第一外衬套33,并且第一内衬套31和第一弹性衬套32以及第一弹性衬套32和第一外衬套33分别紧密配合在一起。

并且,所述第一外衬套33与所述第一套管22可以过盈配合,即第一外衬套33可以压入而配合到第一套管22中,这种装配方式简单而稳定。

对于连接杆总成2的另一端与安装基体的连接方式,优选地,所述连接杆总成2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连接杆本体21另一端的第二套管23,所述安装结构还包括第二衬套4,所述第二衬套4配合插入到所述第二套管23内,所述第二衬套4包括第二内衬套41和套设在所述第二内衬套41上的第二弹性衬套42,所述安装结构还包括用于穿过所述第二内衬套41后安装于所述安装基体从而将所述连接杆本体21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基体上的安装螺栓。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衬套4实现分别与第二套管23和安装螺栓的连接,安装螺栓的螺杆穿过第二内衬套41沿纵向的中心通孔,然后再安装到安装基体上,而安装螺栓的螺杆端部的螺帽则无法通过第二内衬套41沿纵向的中心通孔,从而将连接杆总成2安装到安装基体上。本实施方式的横向稳定杆与连接杆的安装结构零部件较少、结构简单并且装配和拆卸都更容易,只需要一个安装螺栓就可以实现连接杆总成2与安装基体的连接,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节约生产成本;另外,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第二弹性衬套42的弹性材料特点,还有利于减少不同零部件之间的机械连接部位的摩擦、老化等问题,从而有利于消除异响,并且这种情况下,第二弹性衬套42还有助于减震,从而改善车辆乘坐感受。

其中,所述第二衬套4还可以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二弹性衬套42上的第二外衬套43,通常情况下,可以将第二衬套4作为一个整体零部件进行制造,第二衬套4从内到外依次包括第二内衬套41、第二弹性衬套42和第二外衬套43,并且第二内衬套41和第二弹性衬套42以及第二弹性衬套42和第二外衬套43分别紧密配合在一起。

并且,第一衬套3和第二衬套4可以为规格完成相同的,第一套管22和第二套管23也可以为规格完全相同的;第一弹性衬套32和第二弹性衬套42可以采用橡胶等合适的材料制造。

其中,所述第二外衬套43与所述第二套管23可以过盈配合,即第二外衬套43可以压入而配合到第二套管23中,这种装配方式简单而稳定。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套管22和所述第二套管23与所述连接杆本体21的两端分别焊接连接。

并且,所述安装结构包括两个所述连接杆总成2,以分别用于安装所述横向稳定杆1的两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横向稳定杆与连接杆的安装结构。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