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31780发布日期:2018-11-23 20:41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免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目前,正在使用的轮胎,大部分都是充气轮胎,充气轮胎利用轮胎内压缩空气的高压承受车辆的载荷,具有良好的乘坐舒适性。但是充气轮胎也存在着很大安全度短板—容易跑气漏气,这种现象会导致轮胎胎面剧烈磨损或不规则磨损、不耐刺扎,甚至引起爆胎,影响车辆行驶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使用不安全的缺点,提供了一种使用安全的免充气轮胎。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免充气轮胎,包括胎面部,胎面部包括胎面层和缓冲层,缓冲层设在胎面层的内部且与胎面层为一体式结构,胎面层的外侧开设有防滑槽,缓冲层内设有至少一组缓冲单元,缓冲单元包括多个圆周均布排列的缓冲腔。通过缓冲单元的多个缓冲腔对受到的撞击进行减震,减震效果更好,相比靠纯结构支撑的轮胎,更舒适。

作为优选,缓冲腔为装有气体的球形腔体,同一组缓冲单元内缓冲腔的中心设在同一圆周平面内。封闭的缓冲腔在轮胎受力时产生变形,密闭缓冲腔变形使腔内气体压缩气压升高,更高的气压为轮胎提供了支持力,相比靠纯结构支撑的轮胎,重量更轻。

作为优选,缓冲层内设有第一缓冲层和第二缓冲层,第一缓冲层设在靠近胎面层的一侧,第二缓冲层设在第一缓冲层的内侧。通过设置两层缓冲层,增加缓冲腔,同时提高缓冲层吸收胎面层传来的震动面积,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进一步提高舒适性。

作为优选,防滑槽包括第一防滑槽和第二防滑槽,第一防滑槽环形设在胎面层上且设在胎面层的中部,第二防滑槽轴向设在胎面层上,第二防滑槽环形均布排列设在胎面层上,第二防滑槽对称设在第一防滑槽的两侧。提高了胎面部的抓地能力,从而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作为优选,还包括轮辋部,胎面部设在轮辋部上,轮辋部的外端开设有环形的安装槽,胎面部配合安装在安装槽内。方便胎面部与轮辋部的装配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通过缓冲单元的多个缓冲腔对受到的撞击进行减震,减震效果更好,相比靠纯结构支撑的轮胎,更舒适,封闭的小空腔在轮胎受力时产生变形,密闭空腔变形使腔内气体压缩气压升高,更高的气压为轮胎提供了支持力。相比靠纯结构支撑的轮胎,重量更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M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胎面部的内部结构图。

图4是胎面部的截面结构图。

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胎面部、2—胎面层、3—缓冲层、4—防滑槽、5—缓冲单元、6—缓冲腔、7—轮辋部、8—安装槽、31—第一缓冲层、32—第二缓冲层、41—第一防滑槽、42—第二防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免充气轮胎,包括胎面部1,胎面部1包括胎面层2和缓冲层3,缓冲层3设在胎面层2的内部且与胎面层2为一体式结构,胎面层2的外侧开设有防滑槽4,缓冲层3内设有八组缓冲单元5,缓冲单元5包括多个圆周均布排列的缓冲腔6。通过缓冲单元5的多个缓冲腔6对受到的撞击进行减震,减震效果更好,相比靠纯结构支撑的轮胎,更舒适。

缓冲腔6为装有气体的球形腔体,同一组缓冲单元5内缓冲腔6的中心设在同一圆周平面内。胎面部1通过3D打印技术加工而成,在加工时通过缓冲腔6包裹防老化气体,如氮气,封闭的缓冲腔6在轮胎受力时产生变形,密闭缓冲腔6变形使腔内气体压缩气压升高,更高的气压为轮胎提供了支持力,相比靠纯结构支撑的轮胎,重量更轻。

缓冲层3内设有第一缓冲层31和第二缓冲层32,第一缓冲层31设在靠近胎面层2的一侧,第二缓冲层32设在第一缓冲层31的内侧,第一缓冲层31和第二缓冲层32分别设有4组缓冲单元5,第一缓冲层31的缓冲单元5和第二缓冲层32的缓冲单元5交错设置,通过设置两层缓冲层,增加缓冲腔6,从而提高缓冲层3的减震效果,将缓冲单元5交错设置,提高缓冲层6吸收胎面层2传来的震动面积,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进一步提高舒适性。

防滑槽4包括第一防滑槽41和第二防滑槽42,第一防滑槽41环形设在胎面层2上且设在胎面层2的中部,第二防滑槽42轴向设在胎面层2上,第二防滑槽42环形均布排列设在胎面层2上,第二防滑槽42对称设在第一防滑槽41的两侧。第一防滑槽41和第二防滑槽42交错设置,提高了胎面部1的抓地能力,从而提高使用的安全性,第一防滑槽41和第二防滑槽42相通,提高在雨天的排水能力,从而提高胎面部1雨天的抓地力。

还包括轮辋部7,胎面部1设在轮辋部7上,轮辋部7的外端开设有环形的安装槽8,胎面部1配合安装在安装槽8内。方便胎面部1与轮辋部7的装配。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