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7679发布日期:2019-04-03 00:33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设置有车辆用空调装置,以便进行车厢内的温度调节。该车辆用空调装置在空调壳体的内部从空调用空气的入口部朝向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依次配置有冷却用换热器和加热用换热器,并且,在冷却用换热器与加热用换热器之间设置有混合门。混合门用于将被冷却用换热器冷却后的空调用空气向加热用换热器和绕过加热用换热器的旁通部分配(和分配量调整)。

这样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也存在如下车辆用空调装置:向后座输送空调用空气,并且能够使后座相对于前座独立地进行温度调节(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0422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9982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空调壳体的内部设置前座用的第一空间部和后座用的第二空间部,并且将空调壳体的内部整体沿着宽度方向完全地区域分割成第一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因此,车辆用空调装置沿着宽度方向大型化。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空调壳体的下部以在加热用换热器的下方通过的方式设置有后座用的第二空间部(的冷风通路)。因此,车辆用空调装置沿着高度方向大型化。

因此,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点。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是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在空调壳体的内部从空调用空气的入口部朝向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依次配置有冷却用换热器和加热用换热器,并且,在所述冷却用换热器与所述加热用换热器之间设置有将被所述冷却用换热器冷却后的空调用空气向所述加热用换热器和绕过该加热用换热器的旁通部分配的混合门,该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所述混合门的入侧开口部设为用于向所述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输送空调用空气的第一空间部的第一空气引进部,并且,在从所述冷却用换热器向所述混合门引导空调用空气的引导部的中途的处于所述第一空气引进部的外侧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向设置到所述空调壳体的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输送空调用空气的第二空间部的第二空气引进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根据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所述第二空间部在所述第一空间部的内部具有向所述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输送冷风的冷风通路以及向所述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输送热风的热风通路,并且,所述第二空气引进部具有:冷风引进部,其从比所述混合门的入侧开口部靠上侧的位置向所述冷风通路引进空调用空气;热风引进部,其从比所述混合门的入侧开口部靠下侧的位置向所述热风通路引进空调用空气。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根据前述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所述空调壳体,左右的排气口作为所述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沿着宽度方向具有间隔地分开配置,所述冷风通路以在所述左右的排气口之间通过的方式配置,并且,所述冷风引进部成为在所述冷风通路的入侧沿着宽度方向扩大的扩幅部。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提供根据前述第二或第三方面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所述冷风引进部和所述热风引进部设置于与所述冷却用换热器相对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提供根据前述第二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所述冷风引进部以及所述热风引进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冷却用换热器的高度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提供根据前述第二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所述冷风通路和所述热风通路在所述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的跟前合流,并且,在所述冷风通路与所述热风通路的合流部配置有第二混合门。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上述结构来防止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大型化,同时对前座和后座独立地进行温度调节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外观图(整体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图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图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的图,是从后斜下侧观察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6是空调壳体(的后部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空调壳体(的第一空间部)的内部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8是从背面侧观察空调壳体(的后部壳体)的左侧壳体的立体图。

图9是对设置到第一空间部内部的第二空间部进行说明的空调壳体的纵剖视图。

图10是空调壳体(的后部壳体)的上部的横剖的立体图。

图11是空调壳体(的后部壳体)的后部的纵剖的立体图。

图12是将冷风通路分解了的分隔壁的立体图。

图13是附设有冷风通路和热风通路的分隔壁的立体图。

图14a是表示图13的分隔壁的侧视图。

图14b是表示图13的分隔壁的主视图。

图14c是表示图13的分隔壁的后视图。

图14d是表示图13的分隔壁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空调装置;2、空调壳体;5、空调用空气;5C、冷风;5H、热风;6、入口部;7、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7b、排气口;7c、排气口;11、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16、冷却用换热器;17、加热用换热器;18、混合门;18c、入侧开口部;19、旁通部;22、引导部;31、第一空间部;32、第一空气引进部;33、第二空间部;34、第二空气引进部;41、冷风通路;42、热风通路;43、冷风引进部;44、热风引进部;51、间隔;52、扩幅部;71、合流部;72、第二混合门;x、前后方向;y、宽度方向;z、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

图1~图14d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结构>以下,对该实施例的结构进行说明。

针对汽车等车辆设置有用于进行车厢内的温度调节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该车辆用空调装置成为设置于仪表板的内部的空调单元,该仪表板设置到车厢的前部。

图1(~图4)是表示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外观的图。以下,以搭载到车辆的状态为基准(前后方向x(或车辆前后方向)、宽度方向y(或车宽方向)、上下方向z)来对车辆用空调装置1进行说明。

车辆用空调装置1在空心的空调壳体2的前表面设置有制冷剂3a(冷却介质)的供排部3和载热体4a(加热用介质)的供排部4。载热体4a使用发动机冷却液等。另外,车辆用空调装置1在空调壳体2的前部侧面(参照图3、图4)设置有用于将来自设置有鼓风机的鼓风机单元的空调用空气5向空调壳体2的内部引进的、空调用空气5的入口部6。

并且,空调壳体2在其上表面、后部侧面等设置有各种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7。空调壳体2的上表面的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7从前侧依次成为用于朝向前窗玻璃吹出窗起雾防止用的空调用空气5的前除霜装置口7a、用于朝向前座乘员的上身吹出空调用空气5的侧排气口7b、以及中心的排气口7c。

在侧排气口7b与中心的排气口7c之间设置有强度构件配设部8。该强度构件配设部8是用于配设沿着宽度方向y(车宽方向)延伸而将车身的左右的侧面板间连结的管状的车身强度构件(转向支撑件)的空间。并且,通过将侧排气口7b和中心的排气口7c分开地配置于强度构件配设部8的前后,可空间效率良好地进行从侧排气口7b延伸的侧排气管道和从中心的排气口7c延伸的中心排气管道在仪表板内的环绕(日文:取り回し)(或、减少与车身强度构件之间的交叉)。

另外,在空调壳体2的后部侧面设置有用于朝向前座乘员的脚下吹出空调用空气5的前座用的脚部口7d作为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7。

而且,如图5所示,空调壳体2在后表面下部设置有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11。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11成为用于朝向后座乘员的上身吹出空调用空气5的后座用的排气口11a、以及用于朝向后座乘员的脚下吹出空调用空气5的后座用的脚部口11b。在该实施例中,后座用的脚部口11b通过与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7连通,而在前后座被通用化,因此,视作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7的一部分。在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11安装有与空调壳体2分体的出口构件12(图1)。出口构件12的内部被分隔成与排气口11a连接的排气口部12a和与脚部口11b连接的脚部口部12b。

并且,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7作为驾驶员座椅用和副驾驶座椅用而左右分开地分别设置。另外,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11统一配置于空调壳体2的宽度方向y的中央部。其中的、后座用的脚部口11b左右分开地设置,并且,后座用的排气口11a设为左右通用,而位于左右的脚部口11b之间。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7和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11分别经由管道构件导向被设置到车厢内的各吹出口。

此外,空调壳体2被分成前部壳体13和后部壳体14。通过如此将空调壳体2分成前部壳体13和后部壳体14,仅预先准备空调用空气5的入口部6的位置成为左右相反的两种前部壳体13,能够将后部壳体14使用于右舵车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和左舵车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这两者。

而且,如图6所示,后部壳体14被分成右侧壳体14a和左侧壳体14b。在右侧壳体14a与左侧壳体14b之间设置有用于沿着左右分隔空调壳体2的内部空间的分隔壁15(中心板)。分隔壁15具有与空调壳体2的侧面形状大致相同的侧面形状。通过如此地将后部壳体14的内部沿着左右分隔,能够左右独立地对前座进行温度调节。

图7是表示车辆用空调装置1中的、空调壳体2的内部构造的图。在空调壳体2的内部,从空调用空气5的入口部6朝向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7依次配置有冷却用换热器16和加热用换热器17。在冷却用换热器16与加热用换热器17之间设置有混合门18。混合门18用于将被冷却用换热器16冷却后的空调用空气5向加热用换热器17和绕过加热用换热器17的旁通部19分配(和分配量调整)。

在此,冷却用换热器16是用于在来自供排部3的制冷剂3a(冷却介质)与空调用空气5之间进行换热、并对空调用空气5进行冷却和除湿而形成为冷风5C的构件(蒸发器)。冷却用换热器16以从侧方看来稍微前倾的状态设置于前部壳体13的内部。

另外,加热用换热器17是用于在来自供排部4的载热体4a(加热用介质)与空调用空气5之间进行换热、并对空调用空气5进行加热而形成为热风5H的构件(加热器芯)。加热用换热器17以从侧方看来稍微后倾的状态设置于后部壳体14的内部。

此外,也可以在加热用换热器17的下游侧(后方)辅助性地设置电加热器等辅助加热器21。通过如此地设置辅助加热器21,能够使加热用换热器17小型化。另外,通过在冬季的暖气运转时等使用辅助加热器21,即使是在发动机(发动机冷却液)暖和之前,也能够迅速地进行前座的供暖。

冷却用换热器16和加热用换热器17以使下端部彼此在大致相同的高度对齐的方式设置(加热用换热器17的下端部稍低)。冷却用换热器16的上端部延伸到大致空调壳体2的上部的位置。加热用换热器17的上端部设置于冷却用换热器16的大致一半左右的高度。

并且,混合门18以上下方向z的大致中央部位于加热用换热器17的上端部的方式设置。混合门18的上部比冷却用换热器16的上部低。混合门18例如能够设为具有以水平的旋转轴18a为中心上下转动的翼片18b的翼片式的阀等。旋转轴18a设置于加热用换热器17的大致上端部的位置,翼片18b从旋转轴18a向大致前方延伸,翼片18b的顶端部(前端部)所通过的侧视大致圆弧状的部分成为混合门18的入侧开口部18c。

在冷却用换热器16与混合门18之间设置有用于将空调用空气5向混合门18引导的引导部22。引导部22设为从侧方看来从冷却用换热器16的大致上下端部的位置朝向混合门18的入侧开口部18c的大致上下端部的位置以高度方向的尺寸逐渐变窄的方式延伸的尖细状的构件。即、引导部22具有:上侧引导壁22a,其朝向车辆后方下坡地倾斜;下侧引导壁22b,其朝向车辆后方上坡地倾斜。引导部22能够由前部壳体13的后壁、后部壳体14的前壁等形成。

并且,混合门18在下游侧(后侧)具有上下的出侧开口部18d、18e。上方的出侧开口部18d成为旁通部19,下方的出侧开口部18e与加热用换热器17相对。

在混合门18的下方的出侧开口部18e与加热用换热器17的入侧之间设置有入侧的热风流路23a。入侧的热风流路23a形成于上述的下侧引导壁22b的后侧的部分。并且,在加热用换热器17的出侧设置有从下朝上延伸的出侧的热风流路23b。入侧的热风流路23a和出侧的热风流路23b在加热用换热器17的相同的位置开口。并且,热风流路由入侧的热风流路23a和出侧的热风流路23b构成。出侧的热风流路23b的上端部与混合门18的上方的出侧开口部18d(的旁通部19)合流。

并且,混合门18的上方的出侧开口部18d和出侧的热风流路23b的上端部所合流的旁通部19的周边成为用于使冷风5C和热风5H混合而以设定温度使空调用空气5的温度均匀化的混合区域24(或混合室)。能够在混合区域24设置叶片等那样的混合促进构件24a(图6),以便例如促进冷风5C与热风5H的混合。另外,在例如要向前除霜装置口7a、侧排气口7b、中心的排气口7c等供给更多热风5H等的情况等,能够设置用于使一部分冷风5C或者热风5H特意不混合的引导构件。在混合区域24的上侧等设置有上述的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7,混合区域24与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7分别直接地连通。

在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7分别设置有可对风量进行调整的出口门25。各出口门25能够设为具有例如以水平的旋转轴25a为中心而上下转动的翼片25b的翼片式的阀等。在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7与混合区域24之间具有供各出口门25的翼片25b转动的区域(转动区域)。

此外,出侧的热风流路23b在空调壳体2的内部被通路分隔壁26与脚部通路27前后分隔开,脚部通路27经由翼片25b的转动区域与混合区域24连通,并且,在其中间部具有在空调壳体2的后部侧面开口的前座用的脚部口7d,在其下端部具有在空调壳体2的后表面下部开口的后座用的脚部口11b(参照图8)。

对于这样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能够针对后座输送空调用空气5,并且,在前座和后座独立地进行空调用空气5的温度调节。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具备以下那样的结构。

(1)如图9所示,将混合门18的入侧开口部18c设为用于向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7输送空调用空气5的第一空间部31(图7)的第一空气引进部32。并且,在从冷却用换热器16向混合门18引导空调用空气5的引导部22的中途、且在处于第一空气引进部32的外侧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向设置到空调壳体2的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11输送空调用空气5的第二空间部33的第二空气引进部34。

在此,前座用的第一空间部31设为空调壳体2的内部的、上述那样的、从混合门18到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7的风路的大致整体、即、空调壳体2的内部空间的大致整体。具体而言,第一空间部31大范围地包括混合门18的内部空间、热风流路(入侧的热风流路23a和出侧的热风流路23b)、混合区域24、出口门25的转动区域、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7、以及脚部通路27等。

后座用的第二空间部33设为以从比混合门18靠跟前侧的位置、或、引导部22的位置达到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11的方式在空调壳体2的内部局部地通过的管道状的构件等(参照图10的横剖的立体图、图11的纵剖的立体图)。

在该实施例中,如上述那样,使后座用的脚部口11b与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7通用化而相同地进行处理,因此,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11实质上仅成为后座用的排气口11a,因此,仅针对后座用的排气口11a设置管道状的第二空间部33。但是,在使后座用的脚部口11b和前座用的脚部口7d分开而分别独立化的情况下,后座用的排气口11a和脚部口11b这两者视作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11,因此,需要针对后座用的排气口11a和脚部口11b这两者分别设置管道状的第二空间部33。

管道状包括如下管道状:单体成为管状的管道状;如图12所示那样组合多个构件35a、35b(例如、半割片等)而构成管路的管道状;如图5(图8)等所示那样在空调壳体2的内部设置一部分壁部36而构成管路、管路的一部分的管道状等。对于这样的管道,设为不包括在整个区域中沿着宽度方向y对空调壳体2的内部进行区域分割那样的大型的管道。在该实施例中,后座用的第二空间部33设为具有大致矩形截面的小型的管道等。

(2)如图9所示,也可以是,第二空间部33在第一空间部31的内部具有向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11输送冷风5C的冷风通路41以及向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11输送热风5H的热风通路42。

并且,第二空气引进部34具有:冷风引进部43,其从比混合门18的入侧开口部18c靠上侧的位置向冷风通路41引进空调用空气5;热风引进部44,其从比混合门18的入侧开口部18c靠下侧的位置向热风通路42引进空调用空气5。

在此,如图13、图14a~图14d所示,成为第二空间部33的冷风通路41以及热风通路42的至少一部分能够附设于将空调壳体2的内部分隔成左右的空间的分隔壁15。由此,预先准备附设有上述那样的冷风通路41和热风通路42的分隔壁15和没有附设有冷风通路41和热风通路42的分隔壁15这两种分隔壁15,通过使用它们中的任一者,可简单地分开形成为能够进行后座的温度调节的规格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和无法进行后座的温度调节的规格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

也可以是,冷风通路41具有:入侧的冷风管道部41a,其以在混合区域24或其上侧通过的方式沿着大致前后方向x配设;出侧的冷风管道部41b(图9),其是通过利用一对壁部36将脚部通路27的内部(宽度方向y的中央部)局部地分隔而形成的。在该情况下,在分隔壁15的上部仅一体地附设有入侧的冷风管道部41a。构成出侧的冷风管道部41b的左右一对壁部36成为具有与入侧的冷风管道部41a大致相等的间隔并设置到空调壳体2的后壁与通路分隔壁26之间的纵壁。

热风通路42具有:入侧的热风管道部42a,其配设于入侧的热风流路23a的内部;出侧的热风管道部42b,其配设于出侧的热风流路23b的内部。此时,如图9所示,热风通路42在距加热用换热器17的混合门18最远的部分(例如、下侧的部分)通过,从而能够有效地灵活运用迄今为止未充分地使用于第一空间部31的区域。由此,也能够减小对第一空间部31的影响。在该情况下,在分隔壁15的下部,入侧的热风管道部42a和出侧的热风管道部42b以具有与加热用换热器17的厚度相应的间隔而相对的方式一体地附设。也可以是,热风通路42以不通过辅助加热器21的方式在辅助加热器21的下侧通过。

此外,也可以是,冷风通路41与热风通路42相比,流路截面变大。例如,冷风通路41能够设为热风通路42的流路截面的大致两倍左右的流路截面等。由此,在夏季等,能够从后座用的排气口11a朝向后座的乘员的上身输送充分的量的冷风5C。另外,对于冬季时的向后座的乘员的脚下的热风5H,使用后座用的脚部口11b,因此,即使热风通路42的流路截面比冷风通路41的流路截面小,也没有特别地妨碍。

冷风引进部43成为冷风5C向冷风通路41的引进口。另外,热风引进部44成为热风5H向热风通路42的引进口。

(3)如图1(图3、图4)所示,也可以是,在空调壳体2,沿着宽度方向y具有间隔51(参照图1)地分开配置有左右的排气口7b、7c作为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7。

并且,如图10(图11)所示,也可以是,冷风通路41在左右的排气口7b、7c之间通过地配置。而且,冷风引进部43也可以设为在冷风通路41的入侧沿着宽度方向y扩大的扩幅部52。

在此,左右的排气口7b、7c所分开的宽度方向y上的间隔51能够与冷风通路41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或比该冷风通路41的宽度尺寸大。

此外,对于左右的前除霜装置口7a,为了确保前窗玻璃的宽度中央部的窗明净性,优选的是,没有设置上述那样的宽度方向y的间隔51而相互尽可能接近地配置。

并且,冷风通路41的前侧的冷风引进部43以不成为从前除霜装置口7a吹出的空调用空气5的阻碍(阻力)、设置于前除霜装置口7a的出口门25的运动的障碍的方式设置于比前除霜装置口7a及其出口门25靠下侧的位置(图9)。因此,冷风引进部43缩小上下方向z的尺寸而抑制高度,并且,相应地扩大冷风引进部43的宽度方向y的尺寸(作为扩幅部52),能够确保与冷风通路41的下游侧的部分大致相同的流路截面。

(4)如图9所示,冷风引进部43和热风引进部44也可以设置于与冷却用换热器16相对的位置。

在此,相对是直接地相对,能够容许少许的偏移,但完全地偏移的情况被除外。并且,冷风引进部43在引导部22的上侧引导壁22a的下侧的位置开口。因而,冷风引进部43与冷却用换热器16的上部相对。另外,热风引进部44在下侧引导壁22b的下侧的位置开口。因而,热风引进部44与冷却用换热器16的下部相对。

(5)冷风引进部43和热风引进部44也可以至少一部分位于冷却用换热器16的高度范围内。

在此,冷却用换热器16的高度范围是从冷却用换热器16的上端部到下端部之间的范围。优选冷风引进部43和热风引进部44使大致全部位于冷却用换热器16的高度范围内。若除了使冷风引进部43和热风引进部44的至少一部分(或、大致全部)位于冷却用换热器16的高度范围内之外、冷风通路41和热风通路42也使其至少一部分、优选大致全部位于冷却用换热器16的高度范围内,则在使车辆用空调装置1沿着上下方向小型化方面是优选的。

(6)也可以是,冷风通路41和热风通路42在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11的跟前合流,并且,在冷风通路41与热风通路42的合流部71配置第二混合门72。

在此,合流部71设置于出口构件12的内部。第二混合门72可以是任意的形态。例如,能够与第一混合门18同样地设为翼片式的阀等。另外,也可以设为具有例如以水平的旋转轴72a为中心而上下转动的圆筒面状的阀芯72b的旋转阀等。

<作用>以下,对该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

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基本的工作如以下这样。

被鼓风机单元的鼓风机从入口部6引进到空调壳体2内的空调用空气5首先被冷却用换热器16除湿、冷却,而成为冷风5C。

接着,空调用空气5被引导部22向混合门18的入侧开口部18c引导,通过混合门18。在混合门18处,进行空调用空气5的分配和分配量的调整,空调用空气5被向加热用换热器17、旁通部19适当输送。

其中的、利用混合门18从入侧的热风流路23a向加热用换热器17输送的空调用空气5被加热用换热器17加热,而成为热风5H,经由出侧的热风流路23b向混合区域24输送。

另一方面,利用混合门18从旁通部19被分流后的空调用空气5(冷风5C)被向混合区域24直接输送,而与来自加热用换热器17的热风5H合流。

在混合区域24中,来自加热用换热器17的热风5H、以及在旁通部19分流的冷风5C利用混合促进构件24a等被混合,温度被均匀化而成为设定温度。

之后,成为设定温度的空调用空气5经由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7向车厢内的前座部分吹出。由此,进行前座的温度调节。

在该实施例中,而且,在比混合门18的入侧开口部18c(第一空气引进部32)靠上游侧(前侧)的位置设置有向后座用的第二空间部33的入口(第二空气引进部34),被冷却用换热器16除湿、冷却后的冷风5C中的一部分在进入混合门18之前被向后座用的第二空间部33引进。由此,从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11向车厢内的后座部分吹出空调用空气5,而可独立地进行后座的温度调节。

<效果>根据该实施例,能够获得以下那样的效果。

(效果1)将混合门18的入侧开口部18c的整个区域设为用于向前座用的空气出口部7输送空调用空气5的第一空间部31的第一空气引进部32。另外,在从冷却用换热器16向混合门18引导空调用空气5的引导部22的中途的、处于第一空气引进部32的外侧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向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11输送空调用空气5的第二空间部33的第二空气引进部34。

由此,将混合门18的入侧开口部18c的整个区域设为第一空气引进部32,可为了第一空间部31没有限制地使用。另外,可使用比混合门18的入侧开口部18c靠外侧的部分而空间效率良好地设置用于第二空间部33的第二空气引进部34。

并且,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第二空气引进部34不具有占有混合门18的入侧开口部18c的区域,而且,在由混合门18向加热用换热器17和旁通部19分配之前将所需要的量的空调用空气5向第二空间部33引进。

因此,第一空间部31能够从第一空气引进部32引进足够的风量,并且,第二空间部33能够从第二空气引进部34确保需要的风量,能够无需为了确保第一空间部31、第二空间部33的风量而使例如空调壳体2、冷却用换热器16、加热用换热器17沿着宽度方向y、上下方向z变大、或、使鼓风机单元中的鼓风机的风量增大。

其结果,即使将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宽度尺寸、高度尺寸抑制得比较小,也具有针对后座的充分的温度调节功能,可抑制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大型化(使其小型化)、或降低噪音(低噪音化)、同时对前座和后座独立地进行温度调节。

(效果2)也可以是,将第二空间部33分成冷风通路41和热风通路42,将冷风通路41和热风通路42分别(例如呈管道状等)配置于第一空间部31的内部。另外,也可以将第二空气引进部34分成位于比混合门18的入侧开口部18c靠上侧的位置的(冷风通路41的)冷风引进部43以及位于比混合门18的入侧开口部18c靠下侧的位置的(热风通路42的)热风引进部44来设置。

由此,能够将第二空间部33上下分成冷风通路41和热风通路42,合理地设置于第一空间部31的内部,并且,能够从上下的冷风引进部43和热风引进部44分别向冷风通路41和热风通路42有效地引进空调用空气5,能够获得用于使(管道状等的)第二空间部33成立的具体的构造。

(效果3)也可以将第二空间部33的冷风通路41设置成在设置到左右的排气口7b、7c之间的宽度方向y的间隙(间隔51)通过。左右的排气口7b、7c以能够向驾驶员座椅和副驾驶座椅分别吹出空调用空气5的方式分开地设置,因此,适于沿着宽度方向y分开配置,因此,能够没有妨碍地使冷风通路41在左右的排气口7b、7c之间通过。由此,能够以在第一空间部31的内部不成为障碍的方式,另外,以不成为第一空间部31的内部中的空调用空气5的流动的阻碍(阻力)的方式设置(第二空间部33的)冷风通路41。因而,例如,能够消除为了在空调壳体2的内部确保用于第二空间部33的独立的区域而使空调壳体2沿着宽度方向y扩宽的需要等。

另外,也可以将冷风引进部43设为扩幅部52。由此,能够从宽度方向y的较宽的范围向冷风通路41高效地引进被冷却用换热器16冷却后的空调用空气5。

并且,在冷风引进部43的上侧设置朝向前窗玻璃吹出窗起雾防止用的空调用空气5的前除霜装置口7a,但通过将冷风引进部43设为扩幅部52,能够抑制冷风引进部43的高度而与前除霜装置口7a分开地设置,因此,能够不妨碍来自前除霜装置口7a的空调用空气5的吹出、尤其是空调用空气5向前窗玻璃的宽度中央部的吹出。由此,前除霜装置口7a能够在前窗玻璃的整个区域内确保良好的窗明净性。

(效果4)也可以将冷风引进部43和热风引进部44设置于与冷却用换热器16相对的位置。由此,能够从与冷却用换热器16相对的冷风引进部43和热风引进部44高效地引进被冷却用换热器16冷却后的空调用空气5。

(效果5)也可以将冷风引进部43以及热风引进部4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冷却用换热器16的高度范围内。由此,能够从抑制高度地配置的冷风引进部43和热风引进部44高效地引进被冷却用换热器16冷却后的空调用空气5。

另外,根据上述内容,将冷风通路41和热风通路42配设在冷却用换热器16的高度范围内也变得容易,因此,可抑制车辆用空调装置1整体的高度。

(效果6)也可以在冷风通路41与热风通路42的合流部71设置第二混合门72。由此,能够利用第二混合门72使来自冷风通路41的冷风5C和来自热风通路42的热风5H混合而进行温度调节,可将温度调节后的空调用空气5从后座用的空气出口部11吹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