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及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0160发布日期:2019-06-13 10:26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及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路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节能、环保、安全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安全是汽车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纯电动汽车或者油电混合汽车是一种可以采用动力蓄电池为动力源的汽车。在汽车中,大多设置有空调系统,空调系统与与动力系统并联在动力电池正负极,均直接使用动力蓄电池的能量,当空调系统出现故障时,出于对动力蓄电池的保护,整车控制器将禁止动力蓄电池能量输出,进而影响正常的行车过程。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及电动汽车,旨在解决在电动汽车上电工作或者行车的过程中,空调系统故障导致整车无法上电工作或者立即下电,而影响正常行车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所述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包括电源管理系统、动力系统、整车控制器、空调开关控制电路及空调系统,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的受控端与所述整车控制器连接,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管理系统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与所述空调系统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管理系统的输出端还与所述动力系统连接;其中,所述整车控制器,用于检测所述空调系统的故障检测信号,并在根据所述空调系统的故障检测信号确定所述空调系统故障时,控制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断开所述电源管理系统与所述空调系统的电气连接。可选地,所述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还包括无线通讯电路,所述无线通讯电路用于实现外部通讯设备与所述整车控制器的通讯连接;所述整车控制器,还用于在接收到外部通讯设备输出的空调开启控制指令时,控制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闭合,以实现所述电源管理系统与所述空调系统的电气连接。可选地,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子开关和第二电子开关,所述第一电子开关串联设置于所述空调系统的正极电源端和所述电源管理系统的正极端之间;所述第二电子开关串联设置于所述空调系统的负极电源端和所述电源管理系统的负极端之间。可选地,所述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还包括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的受控端与所述整车控制器连接,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管理系统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与所述动力系统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整车控制器,还用于在第一预设周期内持续接收到整车绝缘信号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断开所述电源管理系统与所述空调系统的电气连接;并在输出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第二预设周期内,持续接收到所述整车绝缘信号时输出第二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断开所述电源管理系统与所述动力系统的电气连接。可选地,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三电子开关和第四电子开关,所述第三电子开关串联设置于所述动力系统的正极电源端和所述电源管理系统的正极端之间;所述第四电子开关串联设置于所述动力系统的负极电源端和所述电源管理系统的负极端之间。可选地,所述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还包括电源供电开关电路,所述电源供电开关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管理系统连接,所述电源供电开关电路的输出端的分别与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的输入端和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整车控制器,还用于在接收到上电控制指令时,分别控制所述电源供电开关电路、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和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闭合,以对所述动力系统和空调系统进行预充电。可选地,所述电源供电开关电路包括第五电子开关、第六电子开关、第七电子开关及限流元件,所述第五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和所述第六电子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管理系统的正极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子开关的输出端的分别与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的正输入端和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七电子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管理系统的负极端连接,所述第七电子开关的输出端的分别与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的负输入端和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子开关的输出端经所述限流元件与所述第五电子开关的输出端连接。可选地,所述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还包括高压配电盒,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所述整车控制器及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设置于所述高压配电盒内。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动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空调系统与电源管理系统之间串联设置一空调开关控制电路,并通过整车控制器检测空调系统的故障检测信号,从而在根据空调系统的故障检测信号确定空调系统故障时,控制空调开关控制电路断开电源管理系统与所述空调系统的电气连接;在根据空调系统高压互锁信号确定空调系统正常工作时,控制空调开关控制电路闭合,以实现电源管理系统与所述空调系统的电气连接。如此设置,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若空调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电源管理系统则可以同时为空调系统和动力系统供电,而在空调系统出现高压互锁故障时,则断开空调系统与电源管理系统的电气连接,此时电源管理系统可以不受空调系统的影响而为动力系统供电。本实用新型实现了为控制空调系统独立供电,从而将空调系统与动力系统的供电进行隔离,以在空调系统出现高压互锁等故障时,电源管理系统也能实现为动力系统供电。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在电动汽车上电工作或者行车的过程中,空调系统故障导致整车无法上电工作或者立即下电,而影响正常行车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又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再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一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电源管理系统70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20动力系统80电源供电开关电路30整车控制器90高压配电盒40空调开关控制电路K1~K7第一电子开关~第七电子开关50空调系统R1限流元件60无线通讯电路RS1电阻丝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该电动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或者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参照图1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包括电源管理系统10、动力系统20、整车控制器30、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及空调系统50,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的受控端与所述整车控制器30连接,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管理系统1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与所述空调系统50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管理系统10的输出端还与所述动力系统20连接;其中,所述整车控制器30,用于检测所述空调系统50的故障检测信号,并在根据所述空调系统50的故障检测信号确定所述空调系统50故障时,控制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断开所述电源管理系统10与所述空调系统50的电气连接。本实施例中,电源管理系统10用于为动力系统20及空调系统50供电,电源管理系统10包括但不限于电池组、电池管理器,电池组包括多个单电池,多个单电池可以串联设置,或者并联设置,或者多组电池并联之后再串联设置。电池管理器可以将接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后进行存储。电源管理系统10可以设置于电动汽车整车车身前部、下部的中间或者后部。整车控制器30与电源管理系统10连接,可以实时监测电源管理系统10中各电池的电压、电流和剩余电量,并在其中任意一参数不满足条件时,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控制电源管理系统10或者其他系统模块动作。动力系统20包括但不限于增程器系统、电机系统及高压配电系统;其中,增程器系统包括发动机和与发动机连接的发动机控制器,以及发电机和与发电机连接的发电机控制器,电机系统包括驱动电机系统。整车控制器30分别与发动机控制器、驱动电机系统通讯连接,驱动电机系统与后传动轴连接。整车控制器30作为整车的控制中心通过CAN总线分别与发动机控制器、电源管理系统10和驱动电机系统通信。当整车行驶时整车控制器30驱动电机系统,电源管理系统10使电池输出的能量传递到驱动电机并通过传动轴驱动车辆。在混合型汽车中,整车控制器30可以实时监控各系统反馈的信息,并分析整车的能量驾驶需求,当整车能量需求较大,且电源管理系统10无法提供时,整车控制器30通过CAN总线命令发动机控制器控制发动机启动。当发动机启动后消耗燃油带动发电机转动时,发动机控制器根据整车控制器30的能量需求向发电机控制器发送发电功率的命令;发电机控制器接受该命令后通过高压配电系统向电源管理系统10充电,驱动电机系统在工作时,驱动后传动轴运转进而带动后轮旋转,驱动汽车行驶。高压配电系统将发电机的能量一部分分配给电源管理系统10进行充电,另一部分则直接供应给驱动电机系统用于驱动汽车行驶;发电机控制器与发动机控制器两者相互连接,控制发动机和发电机的启动与否。空调系统50包括但不限于压缩机、车内换热器、车外换热器、膨胀阀、四通阀以及连接它们的管路,空调系统50可以实现工作在制冷模式或者制热模式,例如在制冷模式下,空调系统50利用压缩机将制冷剂进行压缩后,经四通阀进行换向,制冷剂从制冷流向口流入车外换热器散热后冷凝成液态,然后经过双向热力膨胀阀后降压节流后雾化变成气液状态、然后经过车内换热器后蒸发,通过鼓风机将冷风吹入车内实现制冷,然后再经过四通换向阀的回气口进入到压缩机内;而在制热模式下,制冷剂在逆向流动,经过压缩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经四通换向阀换向后从制热流向口流入到车内换热器内散热,鼓风机将热量吹入车内实现制热,散热后的制冷剂经过双向热力膨胀阀后成为气液混合状态,而后经过车外换热器后吸收环境中的热量变成气态,然后经过四通换向阀进入到压缩机中。当然空调系统50还可以实现除湿、无风感或者其他模式,此处不做限制。需要说明的是,空调系统50和动力系统20工作的驱动电压均是由电源管理系统10提供,空调系统50与动力系统20的两个电源输入端并联在电源管理系统10的电池正负极,也即直接由电池提供能量,当空调系统50出现故障,例如出现短路,或者空调系统50的绝缘性低或者高压互锁未打开等故障时,本实施例以高压互锁故障为例进行说明,一般地,在空调系统50的低压侧设置一高压检测电路,亦或称为高压互锁通路,并在空调系统50正常工作,也即高压侧的电流回路连通时,低压侧的高压检测电路会输出一翻转的电平信号,并输出至整车控制器30,而在高压侧的电流回路未连通时,低压侧的高压检测电路的电平信号不会发生变化,此时整车控制器30为了避免这些故障损坏电源管理系统10中的各电池,整车控制器30将控制电源管理系统10停止工作,也即禁止电池能量的输出。而在纯电动汽车中的动力系统20是通过电源管理系统10供电而工作的,一旦电源管理系统10停止工作,这将导致纯电动汽车在无法正常上电工作,或者在行车的过程中掉电而无法正常行驶,而影响汽车的行车过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空调系统50与电源管理系统10之间串联设置一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并通过整车控制器30检测空调系统50的故障检测信号,从而在根据空调系统50的故障检测信号确定空调系统50故障时,控制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断开电源管理系统10与所述空调系统50的电气连接;在根据空调系统50高压互锁信号确定空调系统50正常工作时,控制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闭合,以实现电源管理系统10与所述空调系统50的电气连接。如此设置,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若空调系统50能够正常工作,电源管理系统10则可以同时为空调系统50和动力系统20供电,而在空调系统50出现高压互锁故障时,则断开空调系统50与电源管理系统10的电气连接,此时电源管理系统10可以不受空调系统50的影响而为动力系统20供电。本实用新型实现了为控制空调系统50独立供电,从而将空调系统50与动力系统20的供电进行隔离,以在空调系统50出现高压互锁等故障时,电源管理系统10也能实现为动力系统20供电。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在电动汽车上电工作或者行车的过程中,空调系统50故障导致整车无法上电工作或者立即下电,而影响正常行车的问题。可以理解的是,整车控制器30在汽车工作的过程中,会实时监控空调系统50的工作状态,在根据空调系统50的故障检测信号,例如高压互锁信号或者空调器的绝缘故障确定空调系统50故障,并控制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断开电源管理系统10与所述空调系统50的电气连接后,整车控制器30若接收到高压互锁信号,并在连续N个周期内接收到空调系统50高压互锁处于闭合状态时,则表示高压互锁故障已然清除,此时则可以控制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闭合,以实现电源管理系统10与所述空调系统50的电气连接,在这个过程中,整车控制器30还可以输出报警提示信号,以提醒用户空调故障,从而提醒用户需要对空调系统50进行检修,或者故障解除,用户可以继续使用空调系统50。其中N的取值范围为5~10中的任意整数。可以理解的是,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越来越朝节能、环保、安全以及舒适的方向发展。汽车在长时间未工作时,车内的温度可能过低或者过高,或者空气混浊,而不利于用户的身心健康。此时用户在使用车辆时,需要开窗透气一定时间后,才能使用车辆,而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参照图1至图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还包括无线通讯电路60,所述无线通讯电路60用于实现外部通讯设备与所述整车控制器30的通讯连接;所述整车控制器30,还用于在接收到外部通讯设备输出的空调开启控制指令时,控制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闭合,以实现所述电源管理系统10与所述空调系统50的电气连接。本实施例中,无线通讯电路60可以采用红外收发电路,蓝牙模块等无线通讯电路60来实现,无线通讯电路60可以接收遥控、手机等外部通讯设备发出的控制指令,例如开车锁,汽车上电工作,打开空调等,并将接收到的控制指令输出至整车控制器30,以使整车控制器30根据接收的控制指令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并在接收到用户发出的打开空调的控制指令时,控制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闭合,以实现所述电源管理系统10与所述空调系统50的电气连接,并根据用户输出的控制指令控制空调系统50工作,例如控制空调系统50工作在制冷或者制热模式,以及温度的调节等。如此设置,在汽车处于下电的工作状态下,实现了远程开启空调的控制。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电源管理系统10可以仅为空调系统50供电,也即动力系统20不上电,从而有利于电池的节能、环保,并提高电池的续航能力。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汽车处于下电的工作状态下,用户还可以通过无线通讯电路60控制汽车的其他系统模块工作,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控制,此处不做限制。参照图1至图5,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包括第一电子开关K1和第二电子开关K2,所述第一电子开关K1串联设置于所述空调系统50的正极电源端和所述电源管理系统10的正极端之间;所述第二电子开关K2串联设置于所述空调系统50的负极电源端和所述电源管理系统10的负极端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子开关K1和第二电子开关K2可以采用继电器、接触器等电子开关来实现,本实施例可选为继电器,并且第一电子开关K1和第二电子开关K2中,可以设置一组转换触点来实现,或者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电子开关K1和第二电子开关K2为在一继电器采用多组转换触点来实现,也即第一电子开关K1和第二电子开关K2集成于同一继电器中。第一电子开关K1和第二电子开关K2还可以采用联动开关来实现,也即在接收整车控制器30输出控制信号时,可以同时断开或者同时闭合。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际应用时,根据电子开关的选择不同,在整车控制器30和电子开关之间,还设置有相应的驱动电路或者外围电路,此处不再赘述。参照图1至图5,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还包括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70,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70的受控端与所述整车控制器30连接,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70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管理系统1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70与所述动力系统20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整车控制器30,还用于在第一预设周期内持续接收到整车绝缘信号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断开所述电源管理系统10与所述空调系统50的电气连接;并在输出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第二预设周期内,持续接收到所述整车绝缘信号时输出第二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70断开所述电源管理系统10与所述动力系统20的电气连接。电动汽车的母线电压较高,一般是336V,384V,电动大客车一般高达580-600V,在电动汽车形成过程中,必须保证高度绝缘,而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为此,在汽车中还设置有绝缘监测电路,例如通过设置漏电流检测电路,以检测整车是否出现漏电,例如检测汽车的外壳等金属部位,以及容易出现漏电的地方,并将检测信号输出至整车控制器30,以使整车控制器30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严重时可以禁止汽车上电启动,或者强制汽车停止运行。具体地,整车控制器30可以将接收的整车绝缘信号值与预设绝缘值比较,并在大于预设绝缘值时,则表征整车的绝缘性较高,此时汽车可以上电启动,或者正常行驶。而在小于预设绝缘值时,为了避免误判,可以在持续第一预设周期内,接受到绝缘信号,则表征整车的绝缘性较差,此时可以控制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断开电源管理系统10与空调系统50的电气连接,从而控制空调系统50停止工作,以确定是否为空调系统50漏电。在关断空调系统50的供电电源持续第二预设周期后,若此时仍然能够接收到整车绝缘信号小于预设绝缘信号,则可以控制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70断开电源管理系统10与所述动力系统20的电气连接,从而禁止汽车上电启动,或者强制汽车停止运行。其中第一预设周期和第二预设周期的取值范围为5~10中的任意整数。参照图1至图5,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70包括第三电子开关K3和第四电子开关K4,所述第三电子开关K3串联设置于所述动力系统20的正极电源端和所述电源管理系统10的正极端之间;所述第四电子开关K4串联设置于所述动力系统20的负极电源端和所述电源管理系统10的负极端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三电子开关K3和第四电子开关K4可以采用继电器、接触器等电子开关来实现,本实施例可选为继电器,并且第三电子开关K3和第四电子开关K4,可以设置一组转换触点来实现,或者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三电子开关K3和第四电子开关K4为在一继电器采用多组转换触点来实现,也即第三电子开关K3和第四电子开关K4集成于同一继电器中。第三电子开关K3和第四电子开关K4还可以采用联动开关来实现,也即在接收整车控制器30输出控制信号时,可以同时断开或者同时闭合。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际应用时,根据电子开关的选择不同,在整车控制器30和电子开关之间,还设置有相应的驱动电路或者外围电路,此处不再赘述。参照图1至图5,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还包括电源供电开关电路80,所述电源供电开关电路80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管理系统10连接,所述电源供电开关电路80的输出端的分别与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70的输入端和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整车控制器30,还用于在接收到上电控制指令时,分别控制所述电源供电开关电路80、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70和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闭合,以对所述动力系统20和空调系统50进行预充电。本实施例中,在汽车上电时,整车控制器30控制所述电源供电开关电路80、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70和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闭合,以对所述动力系统20和空调系统50进行预充电。整车控制器30还用于检测整车是否预充电成功,在整车预充电失败时,断开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重新对动力系统20进行预充电,若均预充电失败,则可以使整车进入休眠工作状态后再次上电。参照图1至图5,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电源供电开关电路80包括第五电子开关K5、第六电子开关K6、第七电子开关K7及限流元件R1,所述第五电子开关K5的输入端和所述第六电子开关K6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管理系统10的正极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子开关K5的输出端的分别与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70的正输入端和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七电子开关K7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管理系统10的负极端连接,所述第七电子开关K7的输出端的分别与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70的负输入端和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子开关K6的输出端经所述限流元件R1与所述第五电子开关K5的输出端连接。本实施例中,限流元件R1可以采用电感、电阻等具有限流特性的元件来实现,本实施例可选采用电阻。第五电子开关K5、第六电子开关K6、第七电子可以采用继电器、接触器等电子开关来实现,本实施例可选为继电器,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际应用时,根据电子开关的选择不同,在整车控制器30和电子开关之间,还设置有相应的驱动电路或者外围电路,此处不再赘述。在主控制器接收到上电控制指令时,控制第六电子开关K6和第七电子开关K7闭合,同时还控制第一电子开关K1~第四电子开关K4闭合,以为空调系统50和动力系统20供电,而在预充电结束后,控制第五电子开关K5和第七电子开关K7,同时还控制第三电子开关K3和第四电子开关K4闭合,第一电子开关K1和第二电子开关K2断开。参照图1至图5,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还包括高压配电盒90,所述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所述整车控制器30及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70设置于所述高压配电盒90内。本实施例中,高压配电盒90可以将电源管理系统10输出的高压电源合理分配到各个车载高压用电器,例如空调系统50、动力系统20等。高压配电盒90上可以设置电机控制器端接插件、加热器端接插件、空调端接插件、充电机端接插件、电池端接插件、DC/DC端接插件。空调开关控制电路40、所述整车控制器30及所述动力系统开关控制电路70等电路的继电器、保险丝和连接铜排则可以设置于盒体内。电机控制器端接插件、加热器端接插件、空调端接插件、充电机端接插件和DC/DC端接插件通过连接铜排与可以通过继电器与电池端接插件可插拔连接,电池端插接件通过继电器与电池可插拔连接,电机控制器端接插件、加热器端接插件、空调端接插件、充电机端接插件和DC/DC端接插件串联于高压互锁通路中,高压互锁通路与整车控制器30连通。参照图1至图5,上述实施例中,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还包括加热器(图未标示),用于在电动汽车充电,且环境温度较低时,给电池进行加热。本实施例中,加热器可以采用继电器、电阻丝及限流电阻来实现,继电器K8、电阻丝RS1及限流电阻R2串联设置后,并联设置于电池的正负电极的两端。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动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该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的详细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在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中使用了上述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因此,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实施例包括上述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全部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