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及具有其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5891发布日期:2019-09-03 19:47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汽车座椅及具有其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及具有其的汽车。



背景技术:

对于7座SUV汽车或MPV汽车来说,当后排乘客需要上、下车时,需中排座椅提供足够的上车空间,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将中排座椅进行翻折或滑动,以便将中排座椅向前调节,从而为后排乘客上、下车提供空间。

现在汽车座椅的座垫侧臂一般为刚体,且座垫侧臂整体与座垫侧板处铰接相连,在汽车座椅前倾时,靠背组件向前旋转。为了保证乘员上、下车空间,需要将座垫侧臂的高度抬高,这样导致汽车座椅的高度抬高,这就导致此类型的汽车座椅仅适用于内部空间更大的MPV汽车或大型SUV汽车,对于相对空间较小的SUV汽车则不合适。SUV汽车对汽车座椅的需求为整体厚度较小,即座垫侧臂到下滑轨的距离偏小。

但是,因座垫侧臂为刚体,靠背组件与座垫侧臂整体向前旋转,使得座垫侧臂的下降的高度较大,当汽车座椅向前旋转到三排乘客上车位置时,汽车座椅因向前向下移动较大,会侵占滑轨解锁手柄的舒适性范围,使得滑轨解锁手柄的布置位置处于不舒适位置,导致乘客在操作时不便利,并且,当汽车座椅前倾时,靠背组件翻折角度较小,座垫侧臂下沉角度小,汽车座椅向前滑动距离小,导致乘客在上、下车空间时的空间较小,不利于乘员上、下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汽车座椅,以解决汽车座椅在前倾时,靠背组件翻折角度较小,座垫侧臂下沉角度小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座椅包括:靠背组件、座垫侧臂、上滑轨、第一连杆组件以及第二连杆组件,所述座垫侧臂设置在所述靠背组件的前侧且与所述靠背组件铰接相连,所述上滑轨设置在所述靠背组件和所述座垫侧臂的下方,所述上滑轨上设置有滑轨搭接板,所述第一连杆组件设置在所述靠背组件与所述滑轨搭接板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包括:后侧连杆、中间连杆,所述中间连杆设置在所述后侧连杆的前侧,所述后侧连杆的上端与所述靠背组件、所述座垫侧臂在同一点铰接相连,所述后侧连杆的下端与所述滑轨搭接板铰接相连,所述中间连杆的上端与所述靠背组件铰接相连,所述中间连杆的下端与所述滑轨搭接板铰接相连,所述第二连杆组件设置在所述座垫侧臂与所述滑轨搭接板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包括:所述后侧连杆、前侧连杆,所述前侧连杆设置在所述中间连杆的前侧,所述前侧连杆的上端与所述座垫侧臂铰接相连,所述前侧连杆的下端与所述滑轨搭接板铰接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间连杆的上端铰接点位于所述后侧连杆的上端铰接点的前方,所述后侧连杆的上端铰接点与所述中间连杆的上端铰接点之间形成第一上连杆,所述后侧连杆的下端铰接点与所述中间连杆的下端铰接点之间形成第一下连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侧连杆的上端铰接点与所述前侧连杆的上端铰接点之间形成第二上连杆,所述后侧连杆的下端铰接点与所述前侧连杆的下端铰接点之间形成第二下连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靠背组件包括:靠背、调角器,所述调角器设置在所述靠背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之间,所述靠背与所述调角器固定相连,所述调角器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铰接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调角器包括:调角器上连接板和调角器下连接板,所述调角器上连接板和所述调角器下连接板可以相对转动也可以相对固定,所述靠背与所述调角器上连接板相连,所述调角器下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铰接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靠背组件与所述上滑轨之间设置有锁紧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地板锁固定支架和锁钩固定支架,所述地板锁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靠背组件的底部,所述锁钩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上滑轨上,所述锁钩固定支架上设置有锁钩钢丝,以将所述靠背组件保持在竖直位置。

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均设置在所述锁紧机构的前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间连杆与所述后侧连杆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中间连杆与所述前侧连杆之间的距离。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座椅具有以下优势:

通过设置座垫侧臂,为设置座垫提供支撑,并且后侧连杆、靠背组件以及座垫侧臂三者铰接相连,可以提高座垫侧臂的支撑强度,保证座垫侧臂对乘客的支撑可靠。通过设置第一连杆组件与第二连杆组件,实现了靠背组件与上滑轨的间接连接、座垫侧臂与上滑轨的间接连接,可以保证当靠背组件发生前倾时,座垫侧臂可以发生独立于靠背组件的转动,从而保证当汽车座椅前倾时,靠背组件的翻折角度较大,并且座垫侧臂的下沉角度较大,从而保证汽车座椅可以为需要上、下车的乘客提供较大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座椅,且汽车座椅还包括:下滑轨,所述上滑轨可沿所述下滑轨在汽车的前后方向上滑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座椅集成了靠背折叠放平功能和前倾功能,当靠背放平时,可以减小汽车座椅整体厚度,增加整车的储物空间,当靠背前倾时,后排乘客上车时,座椅靠背前倾留出避让空间,并且靠背组件前倾运动时,与座垫侧臂的下沉运动为独立运动,因此,可以实现在靠背组件翻折角度相同的情况下,座垫侧臂的下沉量增大,汽车座椅可向前滑动的距离增大,进而增大乘客的上、下车空间,并且,还可以保证滑轨解锁手柄的布置和防下潜位置的布置设计在舒适性以及合理设计范围内,从而提高人员操作舒适性能及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座椅被锁止时的侧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汽车座椅被锁止时的立体图;

图4是汽车座椅的锁紧机构被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5是汽车座椅前倾时的示意图;

图6是汽车座椅前倾以及向前滑移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汽车座椅100、靠背组件10、靠背11、调角器12、调角器上连接板121、调角器下连接板122、座垫侧臂20、上滑轨30、滑轨搭接板31、滑轨解锁手柄32、第一连杆组件40、后侧连杆41、中间连杆42、第二连杆组件50、前侧连杆51、第一上连杆61、第一下连杆62、第二上连杆71、第二下连杆72、锁紧机构80、地板锁固定支架81、锁钩固定支架82、锁钩钢丝83、下滑轨90。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图1-图6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图3-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座椅100可以包括:靠背组件10、座垫侧臂20、上滑轨30、第一连杆组件40以及第二连杆组件50,靠背组件10可以为乘客坐在座椅上时提供后靠的支撑,以提高乘坐舒适性。

参考图1-图6所示,座垫侧臂20设置在靠背组件10的前侧,且座垫侧臂20与靠背组件10铰接相连,座垫可以放置在座垫侧臂20的上方,因此,通过设置座垫侧臂20,为设置座垫提供支撑。

如图1-图6所示,上滑轨30设置在靠背组件10和座垫侧臂20的下方,汽车座椅100还可以包括:下滑轨90,上滑轨30位于下滑轨90的上方,且上滑轨30可以相对于下滑轨90在汽车的前后方向上做滑移运动,上滑轨30可带动靠背组件10运动,从而实现靠背组件10在汽车前后方向的位置调整。具体地,上滑轨30上设置有滑轨搭接板31,滑轨搭接板31设置在靠背组件10的前方,座垫侧臂20设置在滑轨搭接板31的上方,且靠背组件10与滑轨搭接板31间接相连,因此,通过设置滑轨搭接板31,不仅可以为靠背组件10与上滑轨30连接提供支撑,保证靠背组件10可以相对于下滑轨90做滑移运动,而且靠背组件10还可以相对于滑轨搭接板31进行转动,以此实现靠背组件10的前倾动作,从而增大该靠背组件10与后排座椅之间的距离,方便后排乘客上下车。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轨搭接板31与上滑轨30是两个零件,且滑轨搭接板31与上滑轨30利用紧固件或利用其它连接工艺实现二者的固定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滑轨搭接板31可以与上滑轨30一体成型,由此可以减少零件数量,节省装配工时。

如图1-图6所示,汽车座椅100还可以包括滑轨解锁手柄32,滑轨解锁手柄32可以控制上滑轨30相对于下滑轨90的滑动。

进一步地,参考图1、图3-图6所示,第一连杆组件40设置在靠背组件10与滑轨搭接板31之间,且第一连杆组件40可以包括:后侧连杆41、中间连杆42,中间连杆42设置在后侧连杆41的前侧,后侧连杆41的上端与靠背组件10、座垫侧臂20在同一点铰接相连,通过设置后侧连杆41、靠背组件10以及座垫侧臂20铰接相连,可以提高座垫侧臂20的支撑强度,保证座垫侧臂20对乘客的支撑可靠。并且在向前推动靠背组件10时,推力可经靠背组件10传递至座垫侧臂20和后侧连杆41,使后侧连杆41、靠背组件10以及座垫侧臂20在铰接点处发生相对转动。

进一步地,后侧连杆41的下端与滑轨搭接板31铰接相连,中间连杆42的上端与靠背组件10铰接相连,中间连杆42的下端与滑轨搭接板31铰接相连,也就是说,第一连杆组件40的后侧连杆41的上端与中间连杆42的上端均与靠背组件10铰接相连,且后侧连杆41的上端与中间连杆42的上端间隔开,第一连杆组件40的后侧连杆41的下端与中间连杆42的下端均与滑轨搭接板31铰接连接,且后侧连杆41的下端与中间连杆42的下端间隔开,因此,通过设置第一连杆组件40,不仅可以对座垫侧臂20进行支撑,而且实现了靠背组件10与滑轨搭接板31的间接连接,保证靠背组件10可相对于滑轨搭接板31发生前倾,因此,当中排(或前排)的汽车座椅100需要为后排的乘客提供上车空间时,通过向前推动靠背组件10,可以实现靠背组件10相对于上滑轨30进行向前倾斜,从而为后排乘客上、下车提供了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1、图3-图6所示,第二连杆组件50设置在座垫侧臂20与滑轨搭接板31之间,且第二连杆组件50可以包括:后侧连杆41、前侧连杆51,前侧连杆51设置在中间连杆42的前侧,前侧连杆51的上端与座垫侧臂20铰接相连,前侧连杆51的下端与滑轨搭接板31铰接相连,也就是说,第二连杆组件50的后侧连杆41的上端与前侧连杆51的上端均与座垫侧臂20铰接相连,第二连杆组件50的后侧连杆41的下端与前侧连杆51的下端均与滑轨搭接板31铰接相连,因此,通过设置第二连杆组件50,不仅可以对座垫侧臂20进行支撑,而且实现了座垫侧臂20与滑轨搭接板31的间接连接。因此,当靠背组件10向前倾斜时,座垫侧臂20可以发生独立于靠背组件10的转动,使座垫侧臂20可以向前滑移。

优选地,如图1-图6所示,前侧连杆51的高度大于中间连杆42以及后侧连杆41的高度,因此,座垫侧臂20朝前上方倾斜,因此,不仅可以为乘客提供舒适地坐感,而且可以增大座垫离地的高度,从而有利于提高座垫侧臂20下沉的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100,通过设置座垫侧臂20,为设置座垫提供支撑,并且后侧连杆41、靠背组件10以及座垫侧臂20三者铰接相连,可以提高座垫侧臂20的支撑强度,保证座垫侧臂20对乘客的支撑可靠。通过设置第一连杆组件40与第二连杆组件50,实现了靠背组件10与上滑轨30的间接连接、座垫侧臂20与上滑轨30的间接连接,可以保证当靠背组件10发生前倾时,座垫侧臂20可以发生独立于靠背组件10的转动,从而保证当汽车座椅100前倾时,靠背组件10的翻折角度较大,并且座垫侧臂20的下沉角度较大,从而保证汽车座椅100可以为需要上、下车的乘客提供较大的空间。

具体地,参考图2所示,中间连杆42的上端铰接点位于后侧连杆41的上端铰接点的前方,后侧连杆41的上端铰接点与中间连杆42的上端铰接点之间形成第一上连杆61,后侧连杆41的下端铰接点与中间连杆42的下端铰接点之间形成第一下连杆62,因此,后侧连杆41、中间连杆42、第一上连杆61以及第一下连杆62组成第一组四连杆组件,因此,当推动靠背组件10时,第一连杆组件40随之发生连动转动。

进一步地,参考图2所示,后侧连杆41的上端铰接点与前侧连杆51的上端铰接点之间形成第二上连杆71,后侧连杆41的下端铰接点与前侧连杆51的下端铰接点之间形成第二下连杆72,因此,后侧连杆41、前侧连杆51、第二上连杆71以及第二下连杆72组成第二组四连杆组件,因此,当推动靠背组件10发生前倾时,随着后侧连杆41的转动,第二上连杆71以及前侧连杆51随之发生独立于第一连杆组件40的连动转动。

在具体实施例中,当中排(或前排)的汽车座椅100需要为后排乘客提供上、下车空间时,通过向前推靠背组件10,靠背组件10以靠背组件10与后侧连杆41的铰接点为中心进行转动,随着靠背组件10的转动,第一连杆组件40随之发生向前的转动,随着后侧连杆41的转动,推动第二上连杆71与前侧连杆51开始向前转动,座垫侧臂20开始发生转动,即座垫侧臂20开始下沉,随着靠背组件10的持续转动,座垫侧臂20逐步地下沉,由于靠背组件10的转动与座垫侧臂20的转动相对独立,并且前侧连杆51的高度大于后侧连杆41的长度,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100相对于靠背组件10与座垫侧臂20固定连接的传统汽车座椅来讲,在相同的靠背组件10翻折角度下,可以增大座垫侧臂20的最大下沉角度,即座垫侧臂20的下沉量增大,靠背组件10可向前滑动的距离增大,从而保证靠背组件10在前倾时,座垫侧臂20的离地间隙不会过低,防止导致侵占滑轨解锁手柄32的舒适性范围,使得滑轨解锁手柄32的布置位置处于不舒适位置,从而导致乘客在操作时不便。

因此,通过设置第一连杆组件40和第二连杆组件50,不仅可以对座椅整体的支撑性及强度起到了加强作用,还可使第一组四连杆组件的旋转驱动第二组四连杆组件的旋转,通过两组四连杆组件的共同转动,不仅可以实现座椅整体的翻折,还能保证靠背组件10的前倾角度较大的同时,保证座垫侧臂20的最大下沉角度的较大(即下降高度大),保证了汽车座椅100在前倾时可以为后排乘客提供较大的上、下车空间,并且不影响乘客的驾驶舒适性以及操作便利性。

进一步地,参考图1、图3-图6所示,靠背组件10可以包括:靠背11、调角器12,调角器12设置在靠背11与第一连杆组件40之间,靠背11与调角器12固定相连,调角器12与第一连杆组件40铰接相连。

靠背11可以为乘客坐在座椅上时,提供可背靠在座椅上的支撑,靠背11与调角器12固定相连,调角器12设置在靠背11与第一连杆组件40之间,且调角器12与第一连杆组件40铰接相连,又第一连杆组件40与滑轨搭接板31铰接相连,因此,通过设置调角器12,不仅可以实现靠背11与滑轨搭接板31的间接相连,从而实现靠背11可相对于下滑轨90进行滑动,而且可以实现靠背11进行转动时,调角器12可跟随第一连杆组件40的转动轨迹进行转动,从而实现靠背11相对于上滑轨30的前倾。

进一步地,调角器12可以包括:调角器上连接板121和调角器下连接板122,调角器上连接板121和调角器下连接板122可以相对转动也可以相对固定,靠背11与调角器上连接板121相连,调角器下连接板122与第一连杆组件40铰接相连,也就是说,调角器上连接板121与靠背11固定连接,且调角器上连接板121与调角器下连接板122为可相对固定,在具体实施例中,当需要后排的汽车座椅100运载乘客时,将中排的汽车座椅100的调角器上连接板121与调角器下连接板122固定锁止,此时推动靠背11可实现靠背11的前倾,从而为乘客上、下车提供空间,当后排的汽车座椅100需要运载货物时,可以将调角器上连接板121与调角器下连接板122进行解锁,此时推动靠背11可以实现靠背11以及调角器上连接板121以调角器上连接板121与调角器下连接板122的铰接点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实现靠背11与座垫侧臂20的贴合,方便用户在后排存放体积较大的物品,提升车辆的存储空间。

进一步地,参考图1、图3-图6所示,靠背组件10与上滑轨30之间设置有锁紧机构80,锁紧机构80可以将靠背组件10与上滑轨30进行锁止,使靠背组件10与上滑轨30相对固定。

具体地,如图1、图3-图6所示,锁紧机构80可以包括:地板锁固定支架81和锁钩固定支架82,地板锁固定支架81设置在靠背组件10的底部,锁钩固定支架82设置在上滑轨30上,锁钩固定支架82上设置有锁钩钢丝83,锁钩钢丝83与地板锁固定支架81连接,以将靠背组件10保持在竖直位置,通过设置锁紧机构80,当汽车座椅100不需要为乘客提供上车或者下车空间以及为汽车提供储存空间时,可以保证汽车座椅100固定可靠,从而有利于提高乘客乘坐汽车座椅100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具体地,如图1、图3-图6所示,第一连杆组件40和第二连杆组件50均设置在锁紧机构80的前方,有利于提高锁紧机构80的可靠性和汽车座椅1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中间连杆42与后侧连杆41之间的距离小于中间连杆42与前侧连杆51之间的距离。

在靠背11向前转动过程中,后侧连杆41和调角器下连接板122、后侧连杆41和座垫侧臂20发生了相对转动,且调角器下连接板122和座垫侧臂20也发生了相对转动,这样在靠背11整体向前转动后,靠背11和座垫侧臂20角度发生变化。随着后侧连杆41翻折角度增大,靠背11翻折角度增大,使得座垫侧臂20向下旋转的角度增大,也就使得固定在座垫侧臂20上的座垫向下旋转的角度增大。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100集成了靠背11折叠放平功能(图中未示出,此时靠背11与座垫侧臂20贴合)和前倾功能(如图5-图6所示),当靠背11放平时,可以减小汽车座椅100整体厚度,增加整车的储物空间,例如通过调节二排座椅的靠背11,使得靠背11放平,再加上第三排座椅的靠背11放平,将二三排座椅及座椅后端的行李箱连成整片区域,利于放置较大体积的物品,增加了整车空间的利用率。

当靠背11前倾时,后排乘客上车时,座椅靠背11前倾留出避让空间,并且靠背组件10前倾运动时,与座垫侧臂20的下沉运动为独立运动,因此,可以实现在靠背组件10翻折角度相同的情况下,座垫侧臂20的下沉量增大,靠背11可向前滑动的距离增大,进而增大乘客的上、下车空间,并且,还可以保证滑轨解锁手柄32的布置和防下潜位置的布置设计在舒适性以及合理设计范围内,从而提高人员操作舒适性能及安全性能。

对于靠背11向前翻折后,骨架内部结构上存在解锁机构可将滑轨的解锁机构(滑轨解锁手柄32)下压,将滑轨解锁,这样就使得靠背11前倾后整体向前滑动,尽可能的增加第三排乘客上下车的空间。

对于靠背11恢复到设计状态(图1所示状态)的过程,同上述前倾运动过程相反。通过靠背11向后转动驱动,使得两组四连杆组件共同作用实现靠背11向后整体转动,直至恢复到设计使用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汽车,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汽车座椅100,且本实用新型的汽车主要针对三排座椅汽车,该汽车座椅100可以设置在汽车的前排或中排,也可以设置在汽车的后排。当后排乘客实现上下车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中排汽车座椅100,增大上车空间,实现上下车的便利性。

当汽车座椅100是后排座椅时,通过将靠背11前倾,可带动座垫侧臂20下沉且向前滑移,由此可以增大靠背11与后车厢之间的距离,对于SUV车型来讲,方便在后车厢放置体积较大的物品。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