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登车拉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92638发布日期:2019-12-13 17:57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车辆登车拉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车辆登车拉手结构。



背景技术:

门把手是汽车中非常重要的部件之一,它可以便于汽车用户随时打开或关闭汽车。图1-3揭示了目前市场上的登车门把手,该把手包含一个呈u型的拉手本体和两个小盖板。当拉手装车时,将螺钉从位于拉手本体两端的盖板孔中打入车体后使拉手本体固定,再盖上小盖板。但是,这种设计存在以下不足:①小盖板和拉手本体装配时容易产生面差、间隙不均匀、色泽误差等外观缺陷,不仅影响拉手的整体美观度,还存在密封不严等质量问题,影响汽车整体的品质;②在拉手本体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拉手本体的盖板孔处会产生熔接线,难以清除;③生产制造过程中由于产品拆件的需要会通过拼接的模具制造拉手本体,而拉手本体两侧的分型线处容易产生段差,或者位于分型线上下两端的拉手本体外壁与竖直方向分别成夹角α从而导致拉手本体外侧壁的分型线处较为尖锐,影响握持手感。生产企业为了减小或者消除此类缺陷,需要在产品的制造、检验、装配阶段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成本上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美观度高、握持手感更舒适且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的车辆登车拉手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辆登车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手本体以及盖合在所述拉手本体上部的上盖板,所述拉手本体和所述上盖板均呈u型,所述拉手本体的两侧边缘包括半径为r1的圆弧倒角,所述上盖板的两侧边缘包括半径为r2的圆弧倒角,0.5mm≤r1≤1mm,0.5mm≤r2≤1mm。

为了便于拉手的组装,所述拉手本体和所述上盖板通过卡扣结构连接。

为了便于拉手本体与上盖板装配时的定位,所述拉手本体的内壁两侧分别凸设有朝向所述上盖板且平行于所述拉手本体外侧边缘的扣合部,位于所述上盖板端部的内壁两侧分别朝向所述拉手本体凸设有限位片,当所述上盖板与所述拉手本体连接时,所述限位片位于所述扣合部内侧。

作为卡扣结构的一种设计,所述上盖板内壁两侧成型有指向拉手本体的扣钩,所述扣合部外侧壁上成型有与所述扣钩匹配的扣槽。

进一步改进,r1为0.75mm,r2为0.7mm。

为了便于在车门上安装拉手,所述拉手本体两端设有安装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采用拉手本体与上盖板的组合替代拉手本体与小盖板的组合,避免了装配过程中产生的面差、间隙不均匀和色泽误差等外观缺陷,有效降低产品的不合格率,提升汽车的整体品质和美观度,降低生产、质检的成本;分型线处采用圆弧倒角设计,使拉手表面光滑,增强握持手感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面图;

图3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拉手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c-c方向的剖面图;

图8为图7中d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4-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如图4-6所示,本实施例中,车辆登车拉手结构包括拉手本体1和盖合在拉手本体1上端的上盖板2。拉手本体1和上盖板2均呈u型。

拉手本体1和上盖板2通过卡扣结构连接。拉手本体1的两侧内壁分别凸设有朝向上盖板2且与拉手本体1外侧边缘平行的扣合部11,上盖板2的内壁两侧分别成型有朝向拉手本体1的扣钩21,扣合部11外侧壁上成型有与扣钩21匹配的扣槽111。上盖板2的端部的内壁两侧分别朝向拉手本体1凸设有限位片22,当上盖板2与拉手本体1连接时,限位片22位于扣合部11内侧,且限位片22与上盖板2的内侧壁的配合作用以限制扣合部11在拉手本体1宽度上的移动,这样设计方便组装时拉手本体1和上盖板2的定位,也使拉手本体1和上盖板2扣合后相对位置更加稳定。

拉手本体1的两侧边缘包括半径为r1的圆弧倒角,上盖板2的两侧边缘包括半径为r2的圆弧倒角,且0.5mm≤r1≤1mm,0.5mm≤r2≤1mm,更为优选的是,r1为0.75mm,r2为0.7mm。圆弧倒角的设计能够明显消除现有技术中拉手本体1’外侧壁的分型线处比较尖锐的手感,使拉手外壁的整体比较圆滑,握持手感更加顺畅。

拉手本体1两端还设有安装孔12,当上盖板2盖合在拉手本体1上端时,安装孔12被隐藏在拉手内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