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防撞人自动保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2036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防撞人自动保安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安全防护装置。
当前,汽车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但是随着人口的急骤增长,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和车速的不断提高,交通事故的频率也显著加大,其中汽车撞人事故又占据主要成份,这已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据报载,仅我国1996年就发生车祸近29万起,死伤人员近2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7.2亿元,多么令人吃惊!尽管有关部门不断加大交通管理力度,但交通事故仍是有增无减,说明光靠交通管制还不足以抑制车祸“曲线”的攀升,还必须在汽车本身的保安性能上多加探讨。据大量观察论证,汽车在中、高速行驶中一旦撞人是非死即伤,其中一部分是被直接撞死的,一部分是被撞出去摔死的,还有一些人是撞倒后被随之而来的车轮轧死或搓死的,总而言之一句话,只要被拦腰“撞”上就难免死伤。究其汽车撞人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驾驶人员精力不集中,违反交通规则、车辆故障、路面太滑及环境复杂等等。但是大多数驾驶人员开着“健康”的汽车,在完好的条件下正常行驶,遇到危险行人时也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然而撞人事故终究难于完全避免,根据日本、英国等外国科学家大量的模拟实验和测算,驾驶人员从看到突然发生的危险信号到采取紧急措施,有一个反应过程,汽车制动系统的正式生效还有一个滞后时间,加起来不少于0.5~1.3秒,由于汽车的巨大惯性力,刹车生效后车体还要继续“冲刺”一段距离,撞人事故就在这一时间发生了,例如车速若为80公里/小时,每秒车体即可行进22、2米,倘若驾驶员在1秒内完成了刹车动作,汽车已空走20余米,然后汽车再冲刺20米左右,撞人就难以避免了,因为突发危险信号都是在近距离才发生或才看见的。为了解决驾驶员反应速度不及时的问题,日本等国家的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遇到紧急情况车体自动刹车装置,它是在车前安装了红外探测器。汽车行进中,探测器发现危险距离内的人体目标,立即发出信号,控制电路立即给电磁铁充电采取自动刹车措施,这种探测器性能优良,可抗无线电干扰和小动物干扰,不管刮风下雨下雪下大雾,甚至是夜间光线很暗的条件下,均可准确无误地值勤,其探测距离为14~30米,对人体目标反应十分敏捷,从而减轻了驾驶人员的精神负担,也确实减少了事故的发生率。但问题是经常使汽车无故自动停车,影响车辆正常行驶,何况不同车型、载重量、天气情况和路面状况等都可影响到刹车效果和冲刺距离,所以安全系数很不稳定,造成实用性较差,难于推广。另外这种装置很容易被劫匪利用。因为只要劫匪站在路当中,车辆将被迫自动停车待抢。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汽车防撞入自动保安装置,可在汽车中速、快速行驶中遇到突发危险行人时,自动采取保安措施,在撞到行人前打开防护装置,把即将被撞的人保护起来,防止死伤事故,同时又不增加驾驶人员的负担。
这个装置包括防护装置、驱动装置和自动控制系统三个部分,下面分别加以描述,为了便于理解,可参照附图。
A、防护装置装于汽车前部,可替代原汽车保险杠,其包括固定在汽车上具有槽形内腔的壳体2、盖在壳体上的护罩1、一端与护罩垂直铰接而另一端又铰接在壳体2的纵向槽D内的滑座11上并可沿槽滑动的一对支臂3、固定有转臂轴15并对称铰接在壳体2二端的一对转臂4、固定有折臂轴13并铰接于转臂4前端的折臂6,以转轴14铰接在折臂6前端的二个滚杠架9及以长轴27支承在其中间的可转动的滚杠7,滚杠架9内装有一套可驱动滚杠7绕长轴27转动的传动系统28,在滚杠7和护罩1之间连接有一张具有一定弹性的防护网8,不工作时该网可缠绕在滚杠7上并随转臂4和折臂6相对曲折后收回到壳体2腔内,转臂4内侧铰接有拉杆10,其另一端又铰接在滑座11上,转臂轴15的二端还固定有转臂链轮16和折臂前链轮12,折臂轴13上还固定有折臂后链轮5,链轮5和12之间以链条17反向连接,在壳体2中间部位对称支承着一对传动链轮22,其与转臂链轮16之间以链条20同向连接,壳体2中央支承有主链轮轴24,其二端分别固定有伞齿轮23,该二个伞齿轮又分别与固定在链轮22上的二个伞齿轮21相啮合;B、驱动装置,可装于汽车前端下部,其包括电磁操纵式汽车起动机34和与其连成一体的倒向齿轮箱,该齿轮箱由壳体35、轴40和41、啮合齿轮42和37,轴向错开并可分别与起动机34的输出齿轮44在左右二位置时相啮合的齿轮36和43组成,其中一轴端部固定有可以链条38与防护装置内主链轮轴24相连接的链轮39;C、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一个与汽车转速表输入软轴相连接的速度开关K7、可装在汽车驾驶棚顶部的红外线探测器SMD、分别受K7和SMD控制的一次继电器J1和J3、分别受J1和J3控制的中间继电器J2和J4,其中SMD的电源极与J1常开点串接于汽车蓄电池上,在防护装置壳体2中部固定有常闭延时开关K1,其与J2常开点和起动机电磁铁线圈串接在电路上,其触头在不工作对受支臂3端部的压迫而断路,而工作时支臂3移开后延时闭合,在壳体2的一端固定有行程开关K2,其常闭点与起动机M、J4和J2的常开点串接于电路中,工作时当转臂4充分张开后可压迫K2触头使其断路,起动机M与自身的电磁铁起动开关V、n和J2常开点串接于电路中。
汽车在人多路窄可视度差等行驶不便的道路上行车,驾驶员的精力相对集中,车速也不敢太快,这时的车体刹车性能也相对灵敏,一般不会出现重大撞人事故,所以本实用新型控制系统中的速度开关K7处于断路状态,即J1不闭合,全系统停止工作。一旦行车条件改善了,驾驶员就要提速,当车速达到调整值时,K7从软轴那里得到信息而闭合,于是J1闭合,使得J2和SMD也随之闭合,则控制系统进入警戒状态,但由于K1被支臂3压迫断路,其它V、n、J3和J4均为断路,所以起动机M并不工作,一旦SMD探测到前方一定距离内有危险行人,可能要出现事故,便发出信号使J3和J4连锁闭合,起动机M就立刻高速旋转(转速可达5000~8000r/min),其扭矩通过倒向齿轮箱中齿轮36、链轮39带动防护装置主链轮轴24正向转动,再通过伞齿轮23等传动转臂轴15正转和折臂轴13反转,于是转臂4和折臂6就像人的一副上肢那样向前伸出,滚杠7一边自由转动一边将防护网8展开,与此同时转臂4内侧铰接的拉杆10拉动了处于壳体2的D槽内的滑座11暨支臂3的一端由中部向二侧滑移,但支臂3的另一端与护罩1垂直铰接,所以护罩1被支臂3向上方举起,一方面让开了转臂4等机构的出腔空间,另一方面将护罩连接的防护网的后端抬高,形成一张扯紧的斜拉网,网的前端贴近地面向前冲去,由于起动机M转速高,动作十分敏捷,其输出齿轮44仅转3转左右就可将全部机构打开,需时0.02~0.03秒,若再加上机构运转滞后时间共需0.1秒,苦按车速80公里/小时计,自SMD侧获危险信号后仅行进2.5米的行程内即将防护装置自动充分打开做好救人准备。当然,这时驾驶员也本能地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尽管时间滞后,车体仍未停止前进,但速度已减慢,滚杠7上的弹性体碰到了人体脚下时,人体将不由自主地倒向具有一定弹性(即不伤人又不致将人弹出去)的斜拉网,被即时撮了起来随车体一并向前冲去,从而改变了“撞”人的概念,防止了死伤的恶果,即使受伤也不过擦皮之苦罢了。此时转臂4已压下K2使其断开,则起动机M已停止工作,而K1已被放开,但必须延时才能闭合,使起动机电磁铁线圈通电而向前伸出使Vn开关闭合,则M又投入工作,但输出齿轮44只能通过倒向齿轮43使主链轮轴24反转,则防护装置原路收回,即滚杠7在滚杠架9内传动系统(方式很多,例如卷簧,同轴电机,或利用轴14收回时的微量转动为动力通过齿轮组或齿条机构等进行传动)的驱动下强制反转,缠绕防护网连同转臂4折臂6一同收回壳体2腔内,护罩1受支臂3牵动同时落下盖在壳体上。但若获救人质仍在网上,由于重量大,驱动力不够用,网无法收回,起动机被制动。应该说明,上述电路中的元器件市场上均可直接买到或自行简单组合。
本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自动化程度高,不增加驾驶人员额外负担,外形齐整不影响整车外观,连同原汽车保险杠职能一身兼,尤其是动作敏捷可靠和干炼。可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的死伤率,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其实用价值世人可鉴。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法作出进一步描述。


图1~3为本实施例装在汽车上呈打开保护状的外观三面示意图;图4为机构收回时(不工作时)的俯视外观示意图;图5为机构打开时(工作中)的俯视外观示意图;图6为机构打开时(工作中)侧视外观示意图;图7为图4或图5的A-A剖视结构图;图8为图7的C-C剖视图;图9为图5B部(滚杠架)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9的D-D剖视图;
图11为驱动装置传动结构图;
图12为传动控制系统电路图;
图13~14为自制速度开关K7结构示意图;
图15为自制常闭延时开关K1结构图;
图16为自制常开延时开关K3结构图。

图1~6可看到本实施例的防护装置装在汽车前部时的总体外观,它实际上替换了原来的汽车保险杠,由于距地面尚有一段距离,当滚杠7伸出时无法贴近地面,可能造成行人下肢被撞骨折,所以安装壳体2时应自水平面向下有一个α角,但若安装位置较低,这一角度可以减小或取消,因为机构本身系活节性悬臂梁,打开时其自身也有一个下垂挠度,足以使滚杠7贴近地面向前推进,为了使滚杠更接近地面,还可在滚杠架之间再架设一个薄片形零件,使其在滚杠7之前并贴近地面,为了减小滚杠和薄片形零件与地面的磨擦,可在滚杠架两端装以凸起的轮缘以沿地面滚动。当然滚杠及滚杠架也可装到护罩1上。
图4~10展示了防护装置的各部结构,它包括如上述方案中已描述过的槽形壳体2、护罩1、支臂3、转臂4、折臂后链轮5、折臂6、滚杠7、防护网8、滚杠架9,拉杆10,滑座11及其轨道D、折臂前链轮12、折臂轴13、滚杠架的转轴14、转臂轴15、转臂链轮16、折臂传动链17、转臂传动链20、固定在一起的伞齿轮21和链轮22、伞齿轮23、主链轮轴24、轴向固定在三个滚杠架9上而中间贯穿于滚杠7中心孔的长轴27,可带动滚杠7绕轴27转动的传动机构28等机件,其相互安装位置及作用原理上述方案中已说明,不再赘述,这里要说明的有二点,一是方案里所说的滚杠架9内的传统系统28;另一点是关于折臂传动链17的进一步改进方案。
工作时机构展开,滚杠架9带动滚杠7向前伸出,滚杠7被缠绕其上的防护网带动,一边前移一边转动,以将网张开并扯紧。但机构收回时,需要有动力驱动滚杠7反转,才能将网重新缠绕在滚杠7上收回壳体2腔内,这个任务是由方案中传动系统28完成的,其实施方式很多,例如在滚杠架9内腔固定卷簧。其另一端固定在滚杠7上可像卷尺回收机构那样驱动滚杠7反转。也可将滚杠架9制成小电机,给个信号其就可带动滚杠7反转。然而本实施例却采用另外一套办法,固定在折臂6前端的转轴14垂直方向空插在壳体26上,轴14的内端装有径向棘爪31,其和空套在轴14上的伞齿轮30的内棘齿相啮合,通过相啮合的伞齿轮32及其同轴齿轮29、同轴齿轮25和33来带动固定在滚杠7轴心的传动齿轮28,当机构展开时,轴14与伞齿轮30之间没有约束关系棘爪打滑,但当机构收回时,折臂6带动轴14相对于滚杠架9转动β角度,此转动通过棘爪31传给伞齿轮30,再通过啮合齿轮组带动滚杠7反转,完成所谓的驱动任务。当然传动比一定要算好才可顺利工作。这里所说的棘爪31也可以装在齿轮28和滚杠7之间,效果一样。
参见图5和图8,折臂6由原始位置到完全伸开相对转臂4转动位置不足180°,所以折臂前链轮12和后链轮5仅分别转动不足90°和不足180°,传动链17只有靠链轮附近的一小部分参加啮合,中间段的大部分不参加啮合,但由于是反向连接,而且链轮水平使用,二根链条可能会搭在一起,为了防止运行时相互干涉,影响运行敏捷性和可靠性,所以传动链17的中间非啮合部分,最好采用二根条形零件18和19分别加以连接,而且其中一根可穿插于另一根的纵向通槽内。
图11清晰地展示了驱动装置的结构,包括电磁操纵式汽车起动机34及其输出齿轮44,倒向齿轮箱壳体35、传动齿轮36、电磁铁伸出时的倒向齿轮43、42和37、传动链轮39、链条38及传动轴40和41,其工作原理可一目了然,勿需多加描述。值得提及的是,这个倒向齿轮箱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比如用轴向正反转离合器实现输出链轮39的正反转,这在机床传动或减速器设计典型结构中屡见不鲜。但传动原理是基本一致的。如果再进一步改进,可省去本驱动装置而用汽车上固有的刹车气源,直接驱动转臂4转动。
图12展示了自动控制系统中所用的电气元件及其连接关系,也即电路图,它包括速度开关K7和红外线探测器SMD、一次继电器J1和J3、中间继电器J2和J4、装在防护装置壳体2腔内(见图5和图7)的常闭延时开关K1和常闭行程开关K2、起动机M及其控制电磁铁和开关V、n,它们的连接关系已在上述方案中说明,这里不再重复。由于在汽车行驶中出现突发危险信号时,驾驶员必须(也是本能)立即采取紧急制动措施,为防止SMD出现故障,J3和J4未能闭合。M未及时工作,防护装置未能打开,正像前面所分析的那样,虽然汽车制动了,但车体仍未能及时停止,还可能撞人,所以最好采用双保险机构。即在汽车加速踏板下固定一个常开延时开关K3,车体正常行进中,驾驶员的右脚始终在这个踏板上下移动,踏板压下去则K3闭合,踏板抬起后K3延时才断开。在刹车踏板下方装上一个常开行程开关K4,只有刹车踏板压到极限时K4才闭合,K3与K4串接后并于J4两端,车速不够高时,K7断开,所以K3和K4不起作用,车速高时K7闭合,机构开始值勤警戒,虽遇到危险信号但并不紧急时,驾驶员右脚本能地离开加速踏板放到刹车踏板上去,或许还会轻点刹车踏板。由于动作较慢和较轻,K3已延时断开。K4还未闭合或根本不闭合,所以M并不工作,驾驶员可以随机操作。如果情况紧急,驾驶员右脚急速离开加速踏板,立即一脚把刹车踩到底,则K3尚未断开K4已闭合,此时假设J4系统失灵未起作用,则K3和K4已代替J4接通M,使防护机构打开,如果J4已闭合,则K3和K4不起作用。为了延长SMD的使用寿命,在荒郊野外人烟稀少地段行车,驾驶员可将SMD退出工作,为此可在SMD与J2的电源引线中加接手动开关K6,为了及时检查、调整和修理防护装置,应在低速行车甚至停车时(即K7未闭合时)均可手动打开和收回防护装置,可在电源与起动机M之间加接手动开关K5,在电源与电磁铁线圈之间加接手动开关K8。这个K5和K8还有一个用途,即汽车在野外行驶遭遇歹徒截抢时,根本不用停车等抢,可用K5直接打开防护装置后向歹徒撞去,歹徒见势可能吓跑也可能被撮在车前,快速开向法律机关抓获。或者驾驶员已明知SMD失效不起作用,紧急情况时部分驾驶员也可直接打开K5救人。应该说本电路中所有元器件均可在市场上直接买到或自行简单组合,但为了使其结构更简单、更灵巧和更可靠,有些开关可自行研制,例如,速度开关K7可用普通汽车转速表改制而成,延时开关K1和K3可用气阀式开关代之。
参见
图13~14,这是用普通汽车转速表自行改制的速度开关K7,其表盘48用绝缘材料制成,指针45为导体,表盘上距零点一定角度处贴上一段导电膜并引出接线端49,指针的一端固定一个可与导电膜接触的电刷46,距导电膜中线180°的表盘上固定一个可挡住指针继续回转的接线柱47,当然,接线柱47应该在合适的速度临界点上,最好可以调整,例如表盘上可多钻几个安装孔。当车速提到调整值时,汽车速度表上的软轴同时将信息传给速度开关K7,当指针45转到对应位置时即可导通电路。
参见
图15,这是自行研制的气阀式常闭延时开关K1结构,其包括下腔带有单向阀53和可调节流阀54的缸体52、固定在缸体上的缸盖51、活塞56和装在缸体下腔用以支承活塞的弹簧55,其中活塞上端面嵌以与之绝缘的同轴导电环57,缸盖上固定二个仅可被导电环57瞬时导通的接线柱50。当防护装置不工作时,支臂3的内端压迫活塞56下移(此时单向阀53打开),接线柱50断路,工作中当支臂3移开时,弹簧55顶着活塞上移而使开关延时闭合,此时单向阀关闭,空气通过可调节流阀进入下腔。
参见
图16,这是一个自行研制的气阀式常开延时开关K3的结构,其包括下腔带有单向阀63和可调节流阀64的缸体62、缸盖61、活塞58和支承弹簧65,其中缸盖上端面嵌以与之绝缘的同轴导电环66和固定两个导柱68,导柱上套有滑板60,其上方的导柱上装有弹簧67,滑板上装有二个与之绝缘但可以被导电环66瞬时接通的接线柱59,活塞杆上有台阶可在活塞上升至极限位置时将滑板60顶起使接线柱59与导电环66脱离接触,其工作原理与K1相似,部分件可通用,当汽车加速踏板踩下去时,活塞被迫快速下降,滑板60在弹簧67压迫下下移,二个接线柱59被导电环66导通,加速踏板抬起时,活塞缓慢上升,延时顶起滑板而使接点断路。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防撞人自动保安装置,包括防护装置、驱动装置和自动控制系统三个部分,其特征在于A、防护装置包括固定在汽车前部具有槽形内腔的壳体(2)、盖在壳体上的护罩(1)、一端与护罩(1)垂直铰接而另一端又铰接在壳体(2)的纵向槽(D)内的滑座(11)上并可沿槽滑动的一对支臂(3)、固定有转臂轴(15)并对称铰接在壳体(2)二端的一对转臂(4)、固定有折臂轴(13)并铰接于转臂(4)前端的折臂(6),以转轴(14)铰接在折臂(6)前端的二个滚杠架(9)及以长轴(27)支承在其中间的可转动的滚杠(7),滚杠架(9)内装有一套可驱动滚杠(7)绕长轴(27)转动的传动系统(28),在滚杠(7)和护罩(1)之间连接有一张具有一定弹性的防护网(8),转臂(4)内侧铰接有拉杆(10),其另一端又铰接在滑座(11)上,转臂轴(15)的二端还固定有转臂链轮(16)和折臂前链轮(12),折臂轴(13)上还固定有折臂后链轮(5),链轮(5)和(12)之间以链条(17)反向连接,在壳体(2)中间部位对称支承着一对传动链轮(22),其与转臂链轮(16)之间以链条(20)同向连接,壳体(2)中央支承有主链轮轴(24),其二端分别固定有伞齿轮(23),该二个伞齿轮又分别与固定在链轮(22)上的二个伞齿轮(21)相啮合;B、驱动装置包括电磁操纵式汽车起动机(34)和与其连成一体的倒向齿轮箱,该齿轮箱由壳体(35)、轴(40)和(41)、啮合齿轮(42)和(37),轴向错开并可分别与起动机(34)的输出齿轮(44)在左右二位置时相啮合的齿轮(36)和(43)组成,其中一轴端部固定有可以链条(38)与防护装置内主链轮轴(24)相连接的链轮(39);C、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一个与汽车转速表输入软轴相连接的速度开关(K7)、可装在汽车驾驶棚顶部的红外线探测器(SMD)、分别受(K7)和(SMD)控制的一次继电器(J1)和(J3)、分别受(J1)和(J3)控制的中间继电器(J2)和(J4),其中(SMD)的电源极与(J1)常开点串接于汽车蓄电池上,在防护装置壳体(2)中部固定有常闭延时开关(K1),其与(J2)常开点和起动机电磁铁线圈串接在电路中,其触头在不工作时受支臂(3)端部的压迫而断路,而工作时支臂(3)移开后延时闭合,在壳体(2)的一端固定有行程开关(K2),其常闭点与起动机(M)、(J4)和(J2)的常开点串接于电路中,工作时当转臂(4)充分张开后可压迫(K2)触头使其断路,起动机(M)与自身的电磁铁起动开关(Vn)和(J2)常开点串接于电路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保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滚杠架(9)内的传动系统(28)的结构为固定在折臂(6)前端的转轴(14)垂直方向空插在壳体(26)上,轴(14)的内端装有径向棘爪(31),其和空套在轴(14)上的伞齿轮(30)的内棘齿相啮合,伞齿轮(30)可通过相啮合的伞齿轮(32)及其同轴齿轮(29)、同轴齿轮(25)和(33)来带动固定在滚杠(7)轴心的传动齿轮(2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保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装于折臂前链轮(12)和后链轮(5)之间的反向连接链条(17)的中间非啮合部分采用二根条形零件(18)和(19)分别加以连接,且其中一根可穿插于另一根的纵向通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保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汽车加速踏板下方固定一个常开延时开关(K3),该踏板压下去时可使(K3)闭合,踏板抬起后(K3)延时断开,在刹车踏板下方装上一个常开行程开关(K4),且只有当该踏板踩到极限时(K4)才能闭合,(K3)和(K4)串接后再并于(J4)常开点二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自动保安装置,其特征是在(SMD)与(J1)的电源连线中串接有主令开关(K6)。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自动保安装置,其特征是在电源与起动机之间串接手动开关(K5),在电源与起动机电磁铁线圈之间串接手动开关(K8)。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自动保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速度开关(K7)是用普通汽车速度表改装而成,其表盘(48)用绝缘材料制成,指针(45)为导体,表盘上距零点一定角度处贴上一段导电膜并引出接线端(49),指针的一端固定一个可与导电膜接触的电刷(46),距导电膜中线180°的表盘上固定一个可挡住指针继续回转的接线柱(47)。
8.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自动保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常闭延时开关(K1)为气阀式,其包括下腔带有单向阀(53)和可调节流阀(54)的缸体(52)、固定在缸体上的缸盖(51)、活塞(56)和装在缸体下腔用以支承活塞的弹簧(55),其中活塞上端面嵌以与之绝缘的同轴导电环(57),缸盖上固定二个仅可被导电环(57)瞬时导通的接线柱(50)。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保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常开延时开关(K3)为气阀式,其包括下腔带有单向阀(63)和可调节流阀(64)的缸体(62)、固定在缸体上的缸盖(61)、活塞(58)和装在缸体下腔用以支承活塞的弹簧(65),其中缸盖上端嵌以与之绝缘的同轴导电环(66)和固定有二个导柱(68),导柱上套有滑板(60),其上方的导柱上装有压簧(67),滑板上装有二个与之绝缘但可以被导电环(66)瞬时接通的接线柱(59),活塞杆上制有当活塞处于上方极限位置时可将滑板(60)顶起以使接线柱(59)与导电环(66)脱离接触的台阶。
专利摘要汽车防撞人自动保安装置,可在汽车因故撞人之前自动打开防护装置将行人撮起防止死伤恶果。其防护装置装于汽车前部,可替代保险杠,其可通过传动装置带动铰接在壳体上的转臂和折臂瞬时伸出,折臂前端的滚杠拉开一张可载人的斜拉网。驱动装置采用汽车起动机通过倒向齿轮箱带动防护装置正反运转,以实现其展开和收回动作。自动控制系统中有速度开关和红外探测器及其所控制的继电器,通过连锁反应来控制起动机的开停。
文档编号B60R21/34GK2320469SQ9822026
公开日1999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1998年2月12日 优先权日1998年2月12日
发明者秦培德 申请人:秦培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