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座椅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460061阅读:来源:国知局
侧部框架22与下部框架30作为一体构成。
[0088]左右的侧部框架22由将板金部件向左右内侧弯折的大致3字形状构成,向上下方向延伸,以相互平行的状态在左右方向间隔。
[0089]左右的侧部框架22由从上侧到下侧连续并向前方渐渐胀出的形状形成,具备从前方端部向左右内侧弯折的前方弯折部22a、以及从后方端部向左右内侧弯折的后方弯折部 22b。
[0090]在左右的侧部框架22的左右内侧面,设置有向左右内侧凹陷的凹部22c,在凹部22c,形成有向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
[0091 ] 弹性弹簧23通过左右两端部插入并挂住凹部22c的贯通孔,与左右的侧部框架22连结。
[0092]下部框架30由将板金部件向前方侧弯折的大致3字形状构成,如图2所示,由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框架主体部31、弯折左右两端而形成的框架弯折部32构成。
[0093]框架弯折部32以与侧部框架22的内侧面抵接的方式被配置,框架弯折部32的上方端部与侧部框架22的下方端部被焊接固定。
[0094]在框架弯折部32,设置有向左右方向贯通的未图示的轴贯通孔,连结轴16嵌通轴贯通孔而被连结。
[0095]弹簧卡止部件18通过紧固螺栓38被固定于框架弯折部32的外侧面。
[0096]框架主体部31如图2所示,具备向前方侧突出的上端法兰部33a及下端法兰部33b ο
[0097]上端法兰部33a及下端法兰部33b分别设置于框架主体部31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向左右方向延伸。
[0098]框架主体部31如图3所示,由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状的框架中央部34、以及设置于框架中央部34的左右外侧,比框架中央部34的宽度更向上下方向扩展而延伸的框架左右两端部35构成。
[0099]框架中央部34具备,在下方端部向前方突出的筋形状的突出部36、在上面向下方凹陷的一对凹部37。
[0100]突出部36以在设置于左右侧方的变形引导部50之间,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提高下部框架30的下方端部的刚性。
[0101]框架中央部34的上端及下端向左右外侧大致水平地延伸。框架左右两端部35的上端及下端以从框架中央部34的上端及下端连续的方式向左右外侧延伸,向上方及下方分别倾斜伸展而形成。
[0102]此时,框架左右两端部35如图3所示,上端的向上方倾斜的开始位置比下端的向下方倾斜的开始位置更成为左右内侧而形成。
[0103]换言之,框架左右两端部35的上端及下端,分别由上方倾斜及下方倾斜的边构成,上端的上方倾斜的边的内侧端部比下端的下方倾斜的边的内侧端部形成于左右更内侧。
[0104]在框架左右两端部35的上端及下端,设置有向后述的脆弱部40切口的切口部39a及切口部39b。
[0105]为此,框架左右两端部35的上端及下端中,具备切口部39a及切口部39b的部分分别作为刚性较低的部分构成。
[0106]框架左右两端部35如图4所不,具备,具有在施加后面碰撞时的冲击负荷时变形的弯曲性的脆弱部40、引导以脆弱部40的变形为起点的变形传递方向的变形引导部50、以及由大致圆形状构成的孔部51。
[0107]脆弱部40是向前方侧凹陷的凹部,向左右方向水平地延伸,形成为纵截面弓状或纵截面半圆弧状。
[0108]此外,本实施例的脆弱部40作为向前方侧凹陷的凹部形成,但并不仅限于此,可以进行适当变更。例如,作为将下部框架30向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而形成也可以。
[0109]脆弱部40如图4所示,配置于框架左右两端部35中,使框架中央部34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向左右延长的区域的大致中央,且配置于左右方向中左右的侧部框架侧的端部。
[0110]此外,脆弱部40只要是配置于使框架中央部34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向左右延长的区域内的话,并不限定为中央也可以。
[0111]脆弱部40的下端40b如图5所示,配置于上下方向中比设置于衬垫侧部框架11的后方的连结轴固定部Ila的上面的更下方,以沿着连结轴固定部Ila的圆弧状的外缘Ilb的方式接近而形成。
[0112]还有,脆弱部40在上下方向中,比下部框架30中弹簧卡止部件18通过紧固螺栓38固定的部分更接近下方而被配置。
[0113]由于配置有脆弱部40的部分是框架中央部34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的大致中央,还有,是弹簧卡止部件18所固定的部分的下方,且位于连结轴16所连结的部分的上方,因此成为刚性较高的部分。
[0114]为此,在车用座椅S的通常使用时,可以较高地保持座椅靠背框架20的刚性。
[0115]脆弱部40,在后面碰撞时的冲击负荷施加于座椅靠背框架20时,向上下方向崩溃,下部框架30的上方侧及侧部框架22向后方侧弯曲。
[0116]此时,图5所示的脆弱部40的上端40a及下端40b限制脆弱部40的崩溃量、即侧部框架22的后倾角度不超过一定值。
[0117]S卩,脆弱部40向上下方向较大崩溃时,脆弱部40的上端40a及下端40b抵接,成为下端40b阻止上端40a的状态。
[0118]为此,通过适当变更脆弱部40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及前后方向的宽度,可以调整脆弱部40的崩溃量,即侧部框架22的后倾角度。
[0119]变形引导部50如图4所示,是向后方侧突出的凸部,向左右方向水平地延伸,形成为纵截面三角形状。详细说明的话,变形引导部50从上端及下端分别向中央倾斜,向脆弱部40的相反侧突出。
[0120]变形引导部50在框架左右两端部35中,以与脆弱部40为同一水平面上的方式接近而被配置,且配置于左右方向中左右内侧,也就是说框架中央部34侦U。
[0121]如此,变形引导部50向脆弱部40的相反侧突出,以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方式接近而被配置,因此,可以提高下部框架30的刚性。
[0122]此外,变形引导部50的形状并未特别限定而可以适当变更。变形引导部50向脆弱部40的相反侧突出,但向脆弱部40的同一侧突出也可以。与脆弱部40配置于同一水平面上,但配置于上下方向中略上方或下方也可以。
[0123]在变形引导部50的下端侧的倾斜面,形成有大致圆形状的孔部50a。
[0124]孔部50a作为用于安装安全带等其他部件的孔而形成。
[0125]下面,参照图4对后面碰撞时的冲击负荷施加于车用座椅S时产生的以脆弱部40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进行说明。
[0126]冲击负荷施加于座椅靠背框架20的话,脆弱部40向上下方向弯曲变形,进一步向下部框架30的左右内侧传递弯曲变形,下部框架30及侧部框架22向后方弯曲。
[0127]此时,在下部框架30中,左右的脆弱部40的左右内侧,向脆弱部40的相反侧突出的变形引导部50设置于同一水平面上,因此,弯曲变形的传递方向如图4所示的箭头方向,避开变形引导部50,以向上方及下方倾斜的方式扩散。
[0128]以脆弱部40为起点的向上方倾斜的变形传递方向,朝着设置于框架左右两端部35的上端的切口部39a,向下方倾斜的变形传递方向朝着设置于框架左右两端部35的下端的切口部39b。
[0129]如此,冲击负荷施加于车用座椅S时,可以以脆弱部为起点,使弯曲变形传递至脆弱部的上方及下方的两方向,因此,与弯曲变形传递至一方向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提高冲击吸收性。
[0130]还有,通过设置变形引导部50,可以使以脆弱部40为起点的变形传递方向引导至事先设定的方向。
[0131]本实施例中,连结脆弱部40与设置于框架左右两端部35的上端的切口部39a的部分,以及连结脆弱部40与切口部39b的部分,成为由于冲击负荷导致的变形区域。
[0132]本实施例的下部框架30如图4所示,框架左右两端部35的下端的下方倾斜的开始位置比上端的上方倾斜的开始位置,更接近脆弱部40而形成。也就是说,框架左右两端部35的下方侧以比上方侧刚性低的方式构成。
[0133]因此,在施加冲击负荷时,以脆弱部40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是以在下方侧优先被引导的方式构成。
[0134]此外,相反地,框架左右两端部35的上端的上方倾斜的开始位置比下端的下方倾斜的开始位置,更靠近脆弱部40而形成的话也可以。这种情况下,以脆弱部40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优先被引导至上方侧。
[0135]还有,孔部50a形成于变形引导部50的下端侧,以变形引导部50的下方侧的刚性变低的方式构成。为此,施加冲击负荷时,以脆弱部40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更容易被优先引导至下方侧。
[0136]孔部51作为用于安装安全带等其他部件的孔而形成,分别设置于连结脆弱部40与切口部39a的部分、以及连结脆弱部40与切口部39b的部分。换言之,孔部51分别设置于左右方向中脆弱部40与变形引导部50之间,上下方向中脆弱部40与切口部39a、39b之间。
[0137]如此,作为第2脆弱部设置孔部51,使刚性变低的部分设置于变形区域内,因此,施加冲击负荷时,以脆弱部40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可以更容易地向切口部39a、39b引
Q
寸ο
[0138]此外,孔部51除贯通孔外,作为凹陷的凹部或薄板部形成也可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