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前部用格栅及乘用车前部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858040阅读:来源:国知局
栅的通风面积。
[0045]优选地,在所述乘用车前部的主视图中观察时:
[0046]所述下格栅的下格栅上边缘和下格栅下边缘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0047]所述下格栅的下格栅左边缘和下格栅右边缘分别从所述下格栅上边缘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地、向车辆高度方向下方延伸至所述下格栅下边缘的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
[0048]优选地,在所述乘用车前部的主视图中观察时:
[0049]所述上格栅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最大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下格栅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最大长度,所述中央格栅区域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最大长度小于所述下格栅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最大长度。
[0050]这样在保证了上格栅和下格栅的通风效果的同时也保证了上格栅与下格栅整体视觉效果,使得它们具有协调一致性。
[0051]优选地,所述上格栅的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最大高度与所述上格栅、所述中间框架和所述前保险杠三者的整体结构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最大高度的比在1:2至1:3之间的范围。
[0052]这样,保证了上格栅的面积,进而保证了通过上格栅的散热效果。
[0053]优选地,在所述乘用车前部的主视图中观察时:
[0054]所述上格栅的形状为倒梯形形状,所述下格栅的形状为梯形形状,所述中央格栅区域的形状为倒梯形形状,所述左侧格栅区域和所述右侧格栅区域的形状为四边形形状。
[0055]优选地,所述乘用车前部还包括两个前照灯,
[005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述上格栅设置在所述两个前照灯之间,所述乘用车前部用格栅的左边缘和所述乘用车前部用格栅的右边缘分别与所述两个前照灯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邻接。
[0057]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能够进一步增大上格栅和下格栅的通风面积,还能增强车辆前部的整体感。
[0058]优选地,所述中央格栅区域中的格栅孔的密度、所述左侧格栅区域的格栅孔的密度和所述右侧格栅区域的格栅孔的密度均相等,
[0059]所述上格栅的格栅孔的密度大于所述下格栅的格栅孔的密度。
[0060]优选地,所述上格栅的一个格栅孔的面积与所述下格栅的一个格栅孔的面积比在1:5至1:10之间的范围。
[0061]优选地,所述下格栅的格栅孔由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一个第一分隔肋与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分隔肋划分。
[006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在提高了乘用车前部用格栅和乘用车前部的强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格栅与乘用车内部连通的有效通风面积。
【附图说明】
[0063]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乘用车前部的从车辆长度方向前方看到的主视图;
[0064]图2示出了图1中示出的乘用车前部的立体图;
[0065]图3示出了在图1和图2中示出的乘用车前部所采用的乘用车前部用格栅的立体图。
[0066]附图标记说明
[0067]1:乘用车前部用格栅Ia:乘用车前部用格栅的上边缘Ib:乘用车前部用格栅的下边缘Ic:乘用车前部用格栅的左边缘Id:乘用车前部用格栅的右边缘
[0068]11:中央格栅区域Ila:中央格栅区域上边缘Ilb:中央格栅区域下边缘Ilc:中央格栅区域左边缘Ild:中央格栅区域右边缘
[0069]12:左侧格栅区域
[0070]13:右侧格栅区域
[0071]2:中间框架
[0072]3:下格栅3a:下格栅上边缘3b:下格栅下边缘3c:下格栅左边缘3d:下格栅右边缘
[0073]Rl:第一肋 R2:第二肋
[0074]R3:第三肋R4:第四肋R5:第五肋
[0075]P:前保险杠
[0076]C:前照灯
[0077]N1、N3:格栅孔
[0078]W:车辆宽度方向
[0079]H:车辆高度方向
[0080]L:车辆长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81]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均是示意性地。本实用新型中所指的上、下、左、右分别是指从乘用车前部的主视图观察到的上、下、左、右。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仅对所说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进行简要说明。
[0082]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乘用车前部的从车辆长度方向前方看到的主视图;图2示出了图1中示出的乘用车前部的立体图;图3示出了在图1和图2中示出的乘用车前部所采用的乘用车前部用格栅的立体图。在图1至图3中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乘用车前部用格栅1,在乘用车前部的主视图中观察时:
[0083]该乘用车前部用格栅I包括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排列的且设置有格栅孔NI的三个格栅区域11、12、13,
[0084]在该三个格栅区域11、12、13中,位于车辆宽度方向W中央的中央格栅区域11与位于该中央格栅区域11的车辆宽度方向W的左侧的左侧格栅区域12之间设置有沿车辆高度方向H延伸的第一肋R1,在中央格栅区域11与位于该中央格栅区域11的车辆宽度方向W的右侧的右侧格栅区域13之间设置有沿车辆高度方向H延伸的第二肋R2 ;并且
[0085]中央格栅区域11的面积大于左侧格栅区域12和右侧格栅区域13的总面积。
[0086]中央格栅区域11的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的最大宽度大于左侧格栅区域12和右侧格栅区域13的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的最大宽度之和。
[0087]通过在乘用车前部用格栅I中限定三个格栅区域11、12、13以及在该三个格栅区域之间的第一肋Rl和第二肋R2,使得该乘用车前部用格栅能够既保证通风面积有保证了结构强度。另外还提高乘用车的整体的视觉效果、改善美观度以及辨识度
[0088]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在乘用车前部的主视图中观察时:
[0089]乘用车前部用格栅的上边缘Ia和乘用车前部用格栅的下边缘Ib沿车辆宽度方向W延伸;
[0090]乘用车前部用格栅I的左边缘Ic和乘用车前部用格栅的右边缘Id分别从乘用车前部用格栅的上边缘Ia的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向车辆宽度方向W内侧倾斜地、向车辆高度方向H下方延伸至乘用车前部用格栅的下边缘Ib的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即乘用车前部用格栅的左边缘Ic和乘用车前部用格栅的右边缘Id分别从乘用车前部用格栅的上边缘Ia的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越趋向于车辆高度方向H下方延伸、乘用车前部用格栅的左边缘Ic和乘用车前部用格栅的右边缘Id之间的车辆宽度方向W上的间隔越小)。
[0091]优选地,在乘用车前部的主视图中观察时:
[0092]左侧格栅区域12与右侧格栅区域13的面积相等,左侧格栅区域12的面积与中央格栅区域11的面积的比在1:6至1:12的范围,优选地在1:10至1:12的范围,这使得中央格栅区域11的面积远大于左侧格栅区域12与右侧格栅区域13的面积。
[0093]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在乘用车前部的主视图中观察时:
[0094]第一肋Rl的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的最大宽度大于或等于左侧格栅区域12的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的最大宽度,第二肋R2的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的最大宽度大于或等于右侧格栅区域13的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的最大宽度;和/或
[0095]第一肋Rl的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的最大宽度与乘用车前部用格栅的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的最大宽度的比在1:8至1: 12之间的范围,优选地在1:9至1:11的范围。
[0096]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在乘用车前部的主视图中观察时:
[0097]中央格栅区域11的在车辆高度方向H上的最大高度与左侧格栅区域12或右侧格栅区域13的在车辆高度方向H上的最大高度相等。
[0098]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在乘用车前部的主视图中观察时: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