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带管开车监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8287阅读:51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带管开车监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监控装置,特别是一种防带管开车监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上水作业过程中需要由上水班组长人工确认上水作业是否完毕(重点需要确认各注水口是否拔出、归位)。由于光线原因导致目测不清,或者因人而异存在的责任心缺失、疲倦懈怠等客观存在的现实,这种方式必然存在一定的出错概率。上水班组长确认所有上水管拔出后,通过对讲机与站台值班员(广播室)确认上水作业完毕。由于语音方式确认是一种瞬时状态信息,容易受到对讲频道拥堵,语音不清、高强度工作状态下的疏忽等外部因素干扰。旅客列车防带管开车监控装置可实时报告各加水点的加水状态。

根据目前有关规定,上道作业人员不能携带PDA移动信息设备,上水计划的变更只能通过对讲机通知,在这种沟通方式下,出现差错是大概率事件。旅客列车防带管开车监控装置采用全线实时监测,大大加强信息监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防带管开车监控装置,采用自动监控上水状态,提高了上水状态检查作业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带管开车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上水管支架、上水管套、讯息采集传感器、讯息采集板和电池盒,上水管支架固定在水井侧面,上水管套固定在上水管支架上端,讯息采集传感器设置在上水管套下侧,讯息采集板和电池盒设置在上水管支架内,电池盒用于装置供电,讯息采集传感器用于采集上水管状态,讯息采集板与讯息采集传感器连接用于接受讯息采集传感器采集的上水管状态并发送至后台服务端。

进一步地,所述讯息采集传感器包含摇杆、弹簧担杆、弹簧、弹簧钩、转轴、开关架和微动开关,转轴两端水平设置并且两端固定在弹簧钩上,摇杆一端转动设置在转轴上,上水管套下侧面开有通孔,摇杆另一端向上弯折并且穿过通孔设置在通孔内,弹簧担杆水平设置并固定在摇杆另一端下侧,弹簧一端固定在弹簧担杆端部,弹簧另一端固定在弹簧钩上,开关架竖直设置并且上端固定在弹簧钩下侧,开关架另一端与微动开关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讯息采集板和电池盒设置在防水壳体,上水管套下侧的上水管支架侧面开有与防水壳体大小匹配的容腔,防水壳体设置在容腔内并且能够沿容腔水平划出可拆卸。

进一步地,所述讯息采集板设置有ARM控制和无线通信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通信模块采用工业级LORA模块。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用先进的智能传输方式代替传统的肉眼判断和人工对讲喊话,作业效率得以显著提高,新系统采用相互信息确认的方式;避免了人工对讲有时听不清,需重新沟通的问题,减少沟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可以有效防止列车带管离站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带管开车监控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带管开车监控装置的讯息采集传感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带管开车监控装置,包含上水管支架1、上水管套2、讯息采集传感器、讯息采集板和电池盒3,上水管支架1固定在水井4侧面,上水管套2固定在上水管支架1上端,讯息采集传感器设置在上水管套2下侧,讯息采集板和电池盒3设置在上水管支架1内,电池盒3用于装置供电,讯息采集传感器用于采集上水管状态,讯息采集板与讯息采集传感器连接用于接受讯息采集传感器采集的上水管状态并发送至后台服务端。

讯息采集传感器包含摇杆5、弹簧担杆6、弹簧7、弹簧钩8、转轴9、开关架10和微动开关11,转轴9两端水平设置并且两端固定在弹簧钩8上,摇杆5一端转动设置在转轴9上,上水管套2下侧面开有通孔,摇杆5另一端向上弯折并且穿过通孔设置在通孔内,弹簧担杆6水平设置并固定在摇杆5另一端下侧,弹簧7一端固定在弹簧担杆6端部,弹簧7另一端固定在弹簧钩8上,开关架10竖直设置并且上端固定在弹簧钩8下侧,开关架10另一端与微动开关11连接。

讯息采集板和电池盒3设置在防水壳体,上水管套2下侧的上水管支架1侧面开有与防水壳体大小匹配的容腔,防水壳体设置在容腔内并且能够沿容腔水平划出可拆卸。讯息采集板设置有ARM控制和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采用工业级LORA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防带管开车监控装置通过讯息采集传感器获取上水管12拿起或放回上水管套2的姿态、判断上水作业状态,防止列车带管开车。上水管12从上水管套2上拿走,微动开关弹起,此时即处于正在上水状态;上水管12放回上水管套2,微动开关被压下,此时即处于非上水状态。本装置还可以根据上水管姿态变化时间差,计算上水量;装置内部有ARM控制板,同时通过长距离、低功耗、窄带扩频通信的工业级LORA模块构建的专有无线网络将数据传回后台服务端。采用工业级设计,具有防水(IP67)、耐高温(环境温度80℃)等特性;装置采用耐高温锂电池供电。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