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0105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前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作为车辆的前部构造,特开平11-171041号公报(以下称为文献1)的揭示已为所知。其中,在树脂制的保护罩板上形成了为安装冷却箱或散热器或冷却风扇等的车辆零件的安装部,将这些车辆零件部分装配单元化后,再将这个单元组装到前大架等车体上。通过这样的单元化的组合,在车辆安装线的作业就变得容易或安装位置数减少。
还有,上述文献1中,位于保护罩板上部的上保护罩板成员向车的后方开口形成凹部,通过覆盖该凹部形成封闭空间,由此,冷却水箱或挡风玻璃洗净液箱等的储液箱与保护罩板设计成一体。
同样,特开2001-317357号公报(以下称文献2)所揭示的谐振器一体型风扇保护罩板中,与设置在冷却水箱的冷却风扇周围的风扇保护罩板(保护罩板)一体形成中空箱,以此作为吸气谐振器被利用。
再有,上述保护罩板的上部设置了吸气导入部的发明亦为所知。特开平5-12233号公报(以下称文献3)所揭示的吸气导入部,在构成车体一部分的金属制保护罩板之上安装着树脂制密封板,与上方的机器盖之间和吸气导管相通形成吸气通道。在该密封板的两端,为了防止比保护罩板靠下的车辆部件等卷起的空气中的水滴侵入上述吸气通路设置的加强筋。还有,在密封板的上表面,向上方膨胀出的同时向前方开口,设置了为捕捉向车体后方流去的吸气中水滴从密封板下方导出的膨胀部。
还有,特开2002-211252号公报(以下称为文献4)所揭示的吸气导入部,在树脂制保护罩板的上板的纵壁中沿车体前后方向形成贯通的通气孔,在其后方紧邻着吸气导管的同时,比该通气孔下侧的车体前方设置了向车体前方延伸的加强筋。由该前方的加强筋,使通过前架的外气进入上述上机盖的通气孔获得的同时,还可以抑制涉水时或下雪时通过前架水或雪倾入吸气管。
再有,上述保护罩板那样的支撑架安装了冷却水箱或散热器等的热交换器的构造,特开2002-127940号公报(以下称为文献5)所揭示的已为所知。该发明,在冷却水箱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沿车宽方向的两端各自设置了上下延伸的安装用杆,将该安装杆通过树脂制的固定部件固定到支撑架的安装孔上。
详细地讲,将上述冷却水箱等的上表面的安装杆固定到支撑架的安装孔的固定件部件,近似呈圆筒状,在其下表面开口了插入上述安装杆的插入孔,外周的上方形成了圆盘部,还有,在其直下方形成圆周方向的切口。另一方面,上述安装孔,形成了从支撑架的上方向后方延伸的隅撑,在这个安装孔中插入固定件部件,在其外周的切口夹着安装孔的周边部的状态固定。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上述文献1、2所记载的构造中,由于与保护罩板一体设置的贮存罐或谐振器的振动,各自发生以下的不好状态。
也就是,一般地保护罩板与较重的冷却水箱等一体制作,由车辆行驶的振动或发动机的振动力该冷却水箱等振动,与它们一起振动,所以上述文献1那样的与保护罩板一体设置液体贮存用罐的情况下,由于该罐中的液体的振动(共振)就会助长振动。同样,文献2那样的设置了吸气谐振器的外壳的情况,由于保护罩板的振动降低了谐振器的消音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注重树脂制保护罩板上设置液体贮存罐或吸气谐振器情况下的布置方式,尽可能降低由于冷却水箱等的振动带来的坏影响。
(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着眼于保护罩板左右两侧的车体安装部固定在刚性极高的车体大架上的特点,从这个车体安装部外侧接近,设置了液体贮存罐或吸气谐振器外壳。
具体地讲,至少是以将设置了热交换器的开口部形成的保护罩板安装在车体前部的车辆前部构造为对象,在该保护罩板上,一体成型上述开口部的左右两侧各自与车体大架结合的车体安装部的同时,该各车体安装部的至少一个的车宽方向外侧一体形成了为接近该车体安装部设置液体贮存罐或吸气谐振器等的外壳的外壳设置部为特征。
上述构成中,保护罩板左右两侧各自形成的车体安装部与车体大架结合,在其外侧形成的外壳设置部实际上也和车体大架结合。并且,因为车体大架具有极高的刚性,所以由于车辆的行驶振动或发动机的加振力引起冷却水箱等的振动,与此同时就是保护罩板一体振动时,上述液体贮存罐或吸气谐振器的设置部也不会有太大的振动,因此,这些罐或谐振器的外壳也不会有大的振动。
因此,根据上述的发明,可以控制由于液体贮存罐内液体的摇动(共振)助长保护罩板的振动,还有,也抑制了由于外壳振动而降低的吸气谐振器的消音效果。
然而,就是解决了上述那样的振动问题,在上述保护罩板上部设置了吸气导入部的情况下,会发生别的问题。也就是,如上述文献3记载的吸气导入部那样在保护罩板上另外设置密封板的构造中,成本增高,流过该密封板和机盖之间的通道的吸气中的水滴,飞过该密封板上的膨胀部被吸入吸气导管,很难说可以充分防止水滴的侵入。
另一方面,上述文献4的发明中,由比通气孔靠下的向车体前方延伸的前方加强筋,可以抑制向该通气孔的水滴侵入,但却无法抑制如随着行驶风与冷却水箱等芯部的前表面冲撞,从那里反弹起来的水滴随着气流侵入通气孔,这一点还有待改良。
对此,第2发明,在设置了上述保护罩板上框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吸气导入部的同时,在其前端一侧车宽方向至少包含该吸气导入部的范围,朝下设置了下垂的挡板,可抑制向吸气导管的水滴侵入。
具体地讲,第2发明,是以具有设置热交换器近似呈矩形状的开口部,在车辆的前导管后方与车体前部一体设置的保护罩板的上框,设置了贯通车体前后方向的吸气导入部的同时,该吸气导入部的后方相邻吸气导管的吸气构造为对象。
并且,将上述吸气导入部与上述上框一体形成,使其成为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在其前端一侧下方的附近,朝下一体形成了下垂且至少包含该吸气导入部的范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挡板。另一方面,在该吸气导入部的后端连接着上述吸气导管,还有,将上述前导管的空气导入孔,至少形成在上述挡板下端的更下方。
由上述的构成,第2发明中,首先,由于上述前导管的空气导入孔形成在上述挡板下端的更下方,所以,通过该空气导入孔随着行驶风的水滴直接侵入吸气导入部的情况非常少。
还有,筒状的吸气导入部的下壁部,与以前例(文献4)中的前加强筋一样,遮挡随着空气流斜上方移动的水滴,与以前例同样能够防止吸气导入部的水滴侵入。
在此基础上还有,上述吸气导入部的前端,至少在该车宽方向的范围中向下设置了下垂的挡板,由此,冷却水箱等、热交换器的芯部前表面冲撞再向前飞溅的水滴,也由上述挡板的反面捕捉,这样也就有效地抑制了反弹水滴侵入上述吸气导入部。
再加上,上述吸气导入部的后端连接着吸气导管,万一迂回水滴直接到达该吸气导入部,也确实可以阻止由吸气导管吸入。
这样,可以减轻向吸气导管的水滴侵入。
接下来,如上所述对于保护罩板考虑了冷却水箱等的热交换器的安装构造,作为一例以上所述的文献5所记载的发明中,支撑架上设置的板状隅撑的安装孔中插入固定件,由其外围的切口夹着安装孔的周围部,也就是,板状的隅撑和树脂制固定件嵌合在切口一个位置。
为此,上述文献5那样的安装构造中,将重量大的热交换器安装在支撑架上的情况,该支撑架的隅撑和固定件的嵌合状态容易变得不安定,成为问题。
着眼于这一点,第3发明,如上所述在固定件外周的上下,设置两处相互分离的切口,另一方面,以对应这两个切口的形式在支撑架上设置的两个隅撑上各自形成孔部,跨过这两个孔部插入的固定件的上述两个切口,各自嵌合到上述两个孔部的周围部。
也就是,上述第3发明,在上述保护罩板那样的框状支撑架上,由固定件可拆卸地热交换器。
上述固定件,各自上下延伸的第1及第2的两个纵壁部交叉构成主体,在这个主体的上端一体形成包括转动操作部的盖部的同时,还在该主体的下端一体形成小于上述盖部直径的筒状部朝下开口,嵌入设置在上述热交换器的上表面的近似圆柱状的上侧安装部。
上述主体的两个纵壁部直径方向的长度,任何一个都比上述筒状部的外径长。还有,两个纵壁部的上述盖部一侧(上侧)及上述筒状部一侧(下侧)上,各自从外周端向内侧延伸形成上侧切口及下侧切口。
另一方面,上述支撑架(保护罩板)的上框部上,各自向车体后方延伸的第1及第2板状隅撑,对应于上述固定件的上侧及下侧切口沿上下方向分离设置。
上述第1及第2隅撑上,各自设置了可以插入上述固定件下端的筒状部的近似呈圆形状的插入孔的同时,与该插入孔相连,为使上述第1及第2纵壁部各自可以插入,设置了第1及第2欠口部。再有,上述第1及第2隅撑的上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在上述第1及第2欠口部的圆周方向中间位置形成了凸起部。
将上述构成的固定件安装到支撑架上时,首先,将该固定件的下端筒状部和其上部连接的主体从上方插入支撑架的第1及第2隅撑的各个插入孔。这时,上述主体的第1及第2纵壁部的外周一侧,上述插入孔中连续通过第1及第2切口部。
这样将固定件的筒状部及主体插入第1及第2隅撑的各插入孔的同时,在该筒状部上,嵌入位于下方的热交换器上侧安装部。并且,在这种状态下将上述固定件以其中心为轴旋转,在其上侧切口及下侧切口中各自夹入第1及第2隅撑,使二者结合。
还有,那样将固定件转动时,其上侧及下侧切口的上下至少一个的边缘部,跨过上述第1及第2隅撑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的凸起部后,通过与该凸起部的结合,限制了固定件的反向旋转。为此,固定件对于第1及第2隅撑,也就是支撑架的旋转方向任何时候都是固定在一定的位置。
这样,上述第3发明中,将为在保护罩板那样的支撑架上安装热交换器的固定件用上下两个位置各自嵌合到隅撑,所以与固定件只与隅撑一处结合的以前的例相比安定的安装成为可能。
上述固定件,从支撑架上下两个隅撑的各插入孔的上方插入的同时,从这个固定件的下端的筒状部嵌入热交换器上侧的安装部,之后,通过捻动旋转固定件的盖部,与以前的构造一样容易安装。
再有,这样旋转固定件的时候,那个切口的至少一个边缘部跨过上述隅撑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的凸起部后与凸起部结合,常时在一定的位置固定固定件的同时,给作业者适度的感觉,可以提高作业性。
上述第3发明中,最好的是使上述第1纵壁部的直径方向长度与第2纵壁部不同。这样做,支撑架的隅撑的插入孔中插入固定件时,使其朝向沿旋转中心适当地嵌合。
还有,最好的是上述第1及第2纵壁部设置成为近似直交。这样做,固定件的两个切口和支撑架的两个隅撑各自处于嵌合状态,由相互直交的两个纵壁部的端部(切口的边缘部)可以在圆周上近似均等地支撑隅撑,所以,该固定件不会相对于其轴心倾倒,保持安定的状态安装于支撑架。
再有,最好的是上述固定件的筒状部内,嵌入覆盖热交换器上侧安装部而设置的弹性体。这样做,有效地降低从热交换器通过支撑架向车体一侧传递的振动。
还有,最好的是上述固定件的两个切口中的至少一个,从其下侧的边缘部形成近似成水平地延伸的加强筋。这样做,隅撑与固定件的接触面就会变大,固定件就会更安定地安装于支撑架。
还有,上述第1及第2纵壁部之间,也可以形成连接它们的近似水平延伸的加强筋,这样做,就可以提高固定件的扭曲刚性。
-发明的效果-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前部构造,在树脂制保护罩极上设置液体贮存罐或吸气谐振器的外壳的情况下,将它们布置在固定在车体大架上的车体安装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由此,因车辆的行驶振动或发动机的加振力振动冷却水箱,与此同时即便是保护罩板一体振动时,也可以抑制液体贮存罐或吸气谐振器的振动,能够减轻由其引起的坏影响。
还有,上述保护罩板的上框上设置吸气导入部时,是在该上框上设置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的吸气导入部,在其前端一侧车宽方向至少包含该吸气导入部的范围,朝下下垂地设置了挡板,可抑制向吸气导管的水滴侵入。
再有,在上述保护罩板等上设置为安装冷却水箱等的固定件,并将该固定件分别插入上下分离的两处的隅撑的插入孔并嵌合,可得到安定的安装,而且,该固定件的组合与以前的构造一样简单进行。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构造适用的汽车前端标准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汽车前部的一例的图。
图3,保护罩板的正面图。
图4(a),图3的IVa-IVa线剖面图。
图4(b),图3的IVb-IVb线剖面图。
图5(a),图3的Va-Va线剖面图。
图5(b),图3的Vb-Vb线剖面图。
图6(a),是从上方看的吸气导入部的扩大平面图。
图6(b),是从上方看的吸气导入部的扩大立面图。
图7,是表示吸气导入部的构造的图4(b)的VII-VII线剖面图。
图8,是表示保护罩板上安装热交换器的上侧安装部的状态的图3的VII-VII线剖面图。
图9,下侧安装部的安装状态的图3的IX-IX线剖面图。
图10,没有安装固定件状态的保护罩板的第2隅撑的图8的X-X线剖面图。
图11,是表示锁定部图10的线剖面图。
图12,是表示固定件的一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13,是固定件的上表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基于图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且,以下最好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本质上不超过示例,本发明,无意限制其适用物或其用途。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构造适用的汽车前端标准件M的分解立体图。该标准件M,主要由形成近似矩形框状的树脂制保护罩板1,图中未示的由行驶风冷却发动机冷却水的冷却水箱2(热交换器),设置在该冷却水箱2的前方的空调装置的冷却器3(热交换器),安装在上述冷却水箱2的后侧的冷却用风扇(未图示)构成。
并且,上述标准件M,在图2中表示了一例那样汽车V(车辆)的前部在冷却水箱导管G或前保护罩板B等的背面(后方),设置为保护罩板1左右连接着前大架4、4(只在图1先端表示)的前端部。
上述保护罩板1,是由如玻璃纤维强化的聚丙烯等树脂形成的,如图3所示,具有支撑上述冷却水箱2(及冷却器3)的冷却水箱支撑部11,分别设置在该冷却水箱支撑部11的左右(车宽方向)两侧,与车体左右前大架4、4的前端的凸缘部4a、4a各自缔结的车体缔结部12、12(车体安装部)。
上述冷却水箱支撑部11,具有上下相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框部11a及下框部11b,以及分别与该上框部11a及下框部11b的左侧端和右侧端分别连接的左右横框部11c、11c,成为对应上述冷却水箱2的外型形状近似为矩形。并且,由这些的各框部11a~11c围成的近似矩形状开口部11d中相邻芯部的前表面,设置着冷却水箱2及冷却器3。
还有,上述的车体缔结部12、12,如图4也表示的那样,各自为从上述冷却水箱支撑部11的左右横框部11c、11c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板状物,图中未示保护罩板构架支架的左右两端部设置的抵触管13、13的凸缘部13a、13a,各自安装在上述左右前大架4、4的凸缘部4a、4a之间,与该各抵触管13的凸缘部13a一起与各前大架4的凸缘部4a各自用螺栓14a、14a及螺母14b、14b缔结而成。且,上述螺栓14a及螺母14b贯穿车体缔结部12、12的螺栓孔12a、12a、...由图3表示。
(外壳设置部)作为本发明的第1特征部分,在上述左右车体缔结部12、12的车宽方向外侧,分别一体形成为接近该车体缔结部12、12设置液体贮存罐及吸气谐振器的外壳15、16的外壳设置部15a、16a。这些外壳设置部15a、16a,除图4以外图5也表示的那样,这个实施方式中各自构成液体贮存罐及吸气谐振器的外壳15、16的一部分。
也就是,如图4(a)所示,液体贮存罐外壳15的外壳设置部15a,形成为与保护罩板1的车体缔结部12相连沿车宽方向延出且向车体前方彭出,向车体后方开口近似成为矩形断面的容器,这个外壳设置部15a的后侧,朝着车体前方开口近似成为矩形断面的容器状形成的树脂制外壳主体15b组合。
该实施方式中,上述液体贮存罐,例如是贮存风挡玻璃洗净液的贮存罐(其他的如冷却液罐),如图5(a)的侧视图所示,从外壳主体15b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形成风挡洗净液的补给口15c。
还有,同图(b)等所示吸气谐振器的外壳16,也是由与保护罩板1的车体缔结部12一体形成的外壳设置部16a和其后侧被组合的树脂制外壳设置部16b形成,取代上述液体贮存罐外壳15那样的补给口15c,从外壳主体16b的后面向车体后方突出,除设置吸气导管的接续部16c以外,具有和上述液体贮存罐外壳15相似的外型。
并且,这些各个外壳15、16中,沿着外壳主体15b、16b的开口周缘部形成了沟部,在这个沟部嵌合了外壳设置部15a、16a的开口周缘部,由振动溶着气密一体化,外壳设置部15a、16a及外壳主体15b、16b成为一体,构成了外壳15、16。
上述的构成中,树脂制保护罩板1的左右两侧形成的车体缔结部12、12,各自与车体的左右前大架4、4缔结,这些在车体缔结部12、12的外侧形成了外壳设置部15a、16a实质结合在左右前大架,由于这个左右前大架4、4具有极强的刚性,所以有效地抑制了液体贮存罐及吸气谐振器的外壳15、16的振动。
也就是,由汽车V的行驶振动或发动机的加振力引起冷却水箱2和冷却器3振动,与此同时,保护罩板1的一体振动时,在比上述车体缔结部12、12更向车宽方向外侧,也就是位于夹着左右前大架4、4与上述冷却水箱2等相反一侧,而且接近车体缔结部12、12设置的液体贮存罐或吸气谐振器的外壳15、16不会有很大的振动。
因此,由上述液体贮存罐内的液体的摇动(共振)助长保护罩板1的振动的情况基本没有,还有,由吸气谐振器的外壳16的振动而降低消音效果的情况非常小。
且,这个实施方式中,车体左侧的车体缔结部12的外侧设置了液体贮存罐,同时,车体右侧的车体缔结部12的外侧设置了吸气谐振器,但是只有任何一方亦可,两方都设置液体贮存罐亦可。
还有,这个实施方式中,液体贮存罐及吸气谐振器的任何一方,由外壳设置部15a、16a构成了外壳15、16的壁部的一部分,但并不仅仅限于此,外壳设置部15a、16a,只作为外壳15、16的安装台亦可。
(吸气导入部)接下来,作为本发明的第2特征,如图6及图7扩大所示,上述保护罩板1的冷却水箱支撑部11中上框部11a上,一体形成了给发动机的吸气导入部18。也就是,首先,保护罩板1的上框部11a,如图7所示朝车体后方开口断面形成槽钢型,包括越靠上越朝后倾斜的后倾纵壁部110,从其上下两端各自向后方延伸的顶部111及底壁部112。
再有,上述上框部11a上,上述底壁部112近似位于同一平面从上述纵壁部110的下端部向前延伸延出的延出壁部113和其先端(前端)向下弯曲近似垂直朝下的下垂的下垂壁部114一体形成。这个下垂壁部114,如图3所示对应于保护罩板1的开口部11d上框部11a的全车宽方向形成,由此,后述的向吸气导入部18的水滴侵入有效地被防止,不仅如此,还提高了保护罩板1的刚性。
并且,贯通上述上框部11a的纵壁部110,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吸气导入部18一体形成。这个吸气导入部18,如图6(b)所示从前后方向看,与上下相比左右具有长圆状断面,其前端开口周缘部的上侧一半位于同上述纵壁部110的前表面,另一方面,该开口周缘部的下侧一半,越朝下越向前从纵壁部110的前表面向前延伸沿着下壁部18a(因为像小鸟的嘴角的形状,所以以下称其为嘴角状壁部)形成。
上述嘴角状壁部18a,延伸到比上述上框部11a的延出壁部113还靠前,在其下表面左右方向的近似中央的位置朝下的上述延出壁部113的上表面跨过,在前后方向上形成长加强筋19。这个加强筋19的前端部,沿着上述延出壁部113先端相连的上述下垂壁部114的前表面,到其下端部为止延伸,另一方面,加强筋19的后端部与纵壁部110相连。
也就是,位于上述吸气导入部18的前端一侧下壁部的嘴角状壁部18a,遮住乘着空气流向上方的水滴的移动,从保护罩板1的上框部11a向前方延伸,再有,该嘴角状壁部18a的下方具有上述上框部11a的延出壁部113,设置了该延出壁部113的前端朝下下垂的下垂壁部114。该下垂壁部114,从吸气导入部18的前端一侧附近朝下下垂,且至少包含该吸气导入部18的形成范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挡板。
另一方面,上述吸气导入部18的后端一侧,从上述保护罩板上框部11a的纵壁部110后面向后方延伸,在其后端部18b上,连接着未图示的发动机吸气系统的吸气导管20(图6图7中用假想线表示)。还有,吸气导入部18的后端部上,从其上表面到上面相对的上述顶部111的下表面为止,形成了相互左右并列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加强筋21、21的同时,从该吸气导入部18后端一侧的下表面到下面相对的上述底壁部112的上表面为止,形成了相互左右并列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加强筋22、22。
图7中,符号F表示汽车V的机器盖。还有,符号g1表示形成在前导管G上形成的空气导入孔,该空气导入孔g1,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形成在比上述保护罩板1的上框部11a的下垂壁部114(挡板)的下端更低的位置。
由以上这样的吸气导入部构造,首先,保护罩板1的上框部11a上设置的吸气导入部18,从汽车V的前导管G上形成的空气导入孔g1更高的位置,如图7的空心箭头所示,随着通过空气导入孔g1的行驶风,即便是水滴到达前导管背后的空间,这个水滴由上方的吸气导入部18直接运送侵入的可能性非常小。
而且,上述吸气导入部18的前端一侧的嘴角状壁部18a和保护罩板1的延出壁部13,各自都与以前的例(文献4)的前方的加强筋同样比保护罩板1的纵壁部110更向前延伸,所以,如上所述,随着行驶风进入前导管背后空间的水滴即便是向随空气流向上方移动,这个水滴的移动由上述嘴角状壁部18a及延出壁部13遮挡,由此抑制了向吸气导入部18的水滴侵入。
再有,从上述吸气导入部18的嘴角状壁部18a的下方附近,设置了包含其车宽方向范围的朝下下垂的下垂壁部114,所以,如同图虚线箭头W所示,冷却器3(热交换器)的芯部前表面撞击且反弹的水滴,也由上述下垂壁部114的后面遮挡,这个水滴不会随着吸气导入部18前方上升的空气流动。因此,有效抑制了这样的撞击反弹水滴侵入上述吸气导入部18。
再有,上述吸气导入部18的后端部18b与吸气导管20相连,即便是在万一的情况下,确实可以阻止迂回水滴直接侵入该吸气导入部18,吸气导管20。这样,确实可以减轻向吸气导管20的水滴侵入。
再加上,这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吸气导入部18由加强筋19、21、22,连接在保护罩板1的上框部11a的纵壁部110、顶部111、底壁部112及延出壁部113上,特别是吸气导入部18的后端部,由左右一对加强筋21、21连接到上方顶部111,还有,比左右一对加强筋22、22更下方的底壁部112连接,所以,这个吸气导入部18后端部的刚性变高,由此,上述那样的作为连接吸气导管20的支撑部件得到了充分的刚性。
且,这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吸气导入部18的前端一侧由向下延伸的嘴角状壁部18a构成,但是,并不限于此,吸气导入部18只是筒状亦可。
还有,将遮挡水滴的挡板从上框部11a的延出壁部113先端向下下垂的下垂壁部114,但是并不只限于此,将挡板直接从吸气导入部18的下壁部向下延伸形成。
再有,将上述吸气导入部18连接上框部11a的顶部111或底壁部112等的加强筋19、21、22并不是必须的。
还有,这个实施方式中,将汽车V的前导管G的空气导入口g1,形成在了比上述下垂壁部114的下端更靠下的位置,但是并不限于此,空气导入管g1的一部分位于上述下垂壁部114的下端的上方亦可。
(冷却水箱的安装构造)接下来,说明向上述保护罩板1安装冷却水箱2的具体构造,这个实施方式中,将在冷却水箱2的上下两面中各自形成在车宽方向的两端一侧的安装部2a、2b,各自如图8、图9所示通过固定件35、25,安装在保护罩板1的上框部11a及下框部11b上。
也就是,首先,如图9所示,保护罩板1的下框部11b,包括朝车体后方延伸的地板部115,该地板部115上,为了安装由弹性体(图的示例为树脂制)形成的固定件25形成了断面为圆形的孔部115a。这个固定件25近似呈圆筒状,在其外周具有凸缘部25a,比这个凸缘部25a更下侧的部位插入上述孔部115a,凸缘部25a的下表面与上述下框部11b的地板部115的上表面相接,同时筒孔25b内嵌入冷却水箱2的下侧安装部2b。
这样,上述冷却水箱2的下侧安装部2b和保护罩板1的下框部11b之间设置了由弹性体形成的固定件25,更有效地抑制了该冷却水箱2的振动传给车体一侧(保护罩板)。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车体后方开口的断面近似呈槽钢形,在图8所示的车宽方向两端,纵壁部110近似成垂直方向笔直延伸,连接在其上下两端部的顶部111及底壁部112也近似呈水平向后方延伸。这个上框部11a的顶部111及底壁部112上各自形成了为安装固定件35的孔部,通过该固定件35将冷却水箱2安装到保护罩板1上起到隅撑的机能(以下各称为第1隅撑30及第2隅撑31)。
也就是,作为本发明的第3特征部分,上述保护罩板1的上框部11a上,形成了为安装冷却水箱2的第1及第2隅撑30、31,它们在垂直方向上保持间隔,各自向车体后方延伸。各个隅撑30、31上各自形成了近似圆形状的插入孔30a、30b,通过跨过各插入孔30a、31a插入的固定件35,固定保护罩板2上侧安装部2a。
更具体地讲,上述固定件35,图12也表示了,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近似呈板状的第1纵壁部36a及第2纵壁部36b的中心(固定件35的旋转中心)近似直交设置的主体36,形成在该主体36的上端的近似呈圆盘状的盖部37,在该主体36的下端比它直径小形成的圆筒状部38。这个筒状部38,朝下开口形成吊钟状,在后面将会叙述,由弹性部件45覆盖冷却水箱2的上侧安装部2a。
另一方面,固定件35的上端盖部37,如图12及图13各自所示,从其上表面向上突出且与第2纵壁36b同一方向延伸的抓手部37a一体设置,这个抓手部37a作为旋转固定件35时的操作部起着作用。
并且,上述盖部37及筒状部38之间的主体36,第1纵壁部36a,如图10及图11所示,其直径方向的长度比上述盖部37的外径小,另一方面,上述第2纵壁部36b比盖部37的外径大。还有,使这些第1纵壁部36a和第2纵壁部36b相连,或者和上述筒状部38的外径基本相通或是更小的扇形状加强筋41、41...,沿上下方向分离具有复数个(本实施方式为四个)。这样,通过在第1纵壁部36a和第2纵壁部之间设置加强筋41、41...,固定件35的主体36的扭曲刚性增大。
还有,上述主体36的盖部37一侧(上侧)及筒状部38一侧(下侧)上,各自形成从构成该主体36的第1及第2纵壁部36a、36b的外周端向内周一侧延伸的上侧切口39及下侧切口40,这些切口39、40,将固定件35安装到上述保护罩板1的上框部11a时,与该上框部11a的第1隅撑30及第2隅撑31的对应高度。
更详细地讲,上述第1纵壁部36a未与盖部37相连,由此,第1纵壁部36a及第2纵壁部36b,在各自的下侧部位中夹着上述下侧切口40分割成上下两个部分36c、36d及36e、36f。
并且,面对上述上侧切口39且构成该切口39的下侧缘部的第1纵壁部36a及第2纵壁部36b的上端部上,形成各自呈近似水平延出地形成加强筋36g、36g、...、36h、36h、...。同样,面对上述上侧切口40且构成该切口40的下侧缘部的第1纵壁部36a及第2纵壁部36b的下侧部分36d、36f的上端部,也形成各自呈近似水平延出地形成加强筋36g、36g、...、36h、36h、...。
这样,上述固定件35,如后述与保护罩板上框部11a的两个隅撑30、31相接,上下两个切口39、40的缘部上设置了加强筋36g、36h,所以各个切口39、40内可以安定地夹持隅撑30、31。
且,如图12所示,固定件35的上侧切口39上,从盖部37的下表面及第1纵壁部36a的上端各自设置了相对突出的突出部37b、36i,这个突出部37b、36i相互之间的间隔可以对应于第1隅撑30的厚度加以调整,但是,这个突出部37b、36i不设置也是可以的。
另一方面,上述那样的固定件35插入的上述第1及第2隅撑30、31的插入孔30a、31a,从俯视图看,如图10所示,具有欠口部。在此因为两个插入孔30a、31a是同样的形状,以下,说明第2隅撑31的插入孔31a的话,这个插入孔31a,如图8所示,比上述固定件35的盖部37的外径小且形成为可能插入筒状部38的大小。
并且,连续上述插入孔31a的外周,可能插通上述固定件35的第1纵壁部36a及第2纵壁部36b,第1欠口部31b、31b及第2欠口部31c、31c各自相对形成。并且,对应于上述固定部35的第1纵壁部36a的径向长度比第2纵壁部36b短,上述插入孔31a的第1欠口部31b,其欠口长度比第2欠口部31c短。且,图10的符号116,是在保护罩板1的上框部11a上连接上述第1及第2隅撑30、31而形成的纵向加强筋。
由上述的构成,通过上述固定件35将冷却水箱2的上部安装到保护罩板1的上框部11a时,如图8所示将冷却水箱2的上侧安装部2a安置到保护罩板上框部11a的第2隅撑31的插入孔31a的下方位置上,使固定件35从其下端的筒状部38,对第1及第2隅撑30、31的各插入孔30a、31a从上方插入。
这时,从上述各插入孔30a、31a的外周露出的固定件35的主体36,使第1及第2纵壁部36a、36b对应各个插入孔30a、31a的第1欠口部30b、31b及第2欠口部30c、31c。在此,上述第1纵壁部36a的径向长度与第2纵壁部36b不同,必须通过各自对应的欠口部30b、30c、...,所以,固定件35插入时,其方向可以适合地安排旋转中心的周围。
并且将固定件35下端的筒状部38和主体36按顺序插入第1及第2隅撑30、31的插入孔30a、31a时,该固定件35的上端盖部37无法通过插入孔30a,其下表面与第1隅撑30的上表面接触,停止。这时,在固定件35的筒状部38内,如上所述的安置在插入孔31a的下方位置的冷却水箱2的上侧安装部2a与弹性部件45一起嵌入。
上述弹性部件45,在这个实施方式中为近似成圆筒状的橡胶部件,在其筒孔内嵌入了冷却水箱2的上侧安装部2a。还有,弹性部件45的外周部,在其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形成了凸缘部45a,这个凸缘部45a上连接着上述固定件35的筒状部38的下端。
这样,冷却水箱2的上侧安装部2a和树脂制固定件35之间垫入弹性部件45,防止了冷却水箱2的振动等直接传递给车体一侧(保护罩板1)。还有,由于弹性部件45给固定件35提供了压缩反力,所以,该固定件35设置到保护罩板1的下方,可以更安定地安装。
再有,这样的将固定件35安装在保护罩板1的状态下,由上述弹性部件45的向上的压缩力,该固定件35的切口部39、40的缘部构成加强筋36g、36g...、36h、36h、...、保护罩板1的第1及第2隅撑30、31的下表面各自连接,该隅撑30、31和固定件35的接触面积与没有上述加强筋36g、36h相比增大了,固定件35相对于保护罩板1安装为安定的状态。
并且,如上所述,将固定件35插入保护罩板1的第1及第2隅撑30、31,的各插入孔30a、30a后,将该固定件35从弹性部件45边按着边旋转,该固定件35的第1及第2纵壁部36a、36b各自沿着插入孔30a、31a的周缘移动,将该插入孔周缘部(第1隅撑30及第2隅撑31)夹入上侧切口部39及下侧切口部40内的状态。
在此,上述第2隅撑31的上表面上,如图10及图11所示,上述其1欠口部31b和第2欠口部31c之间,相对于插入孔31a车辆前后方向位置上,各自形成从该插入孔31a向车辆前后方向近似平行延伸一对突起31d、31d。为此,如上所述固定件35的下侧切口部40在夹持插入孔31a的周缘部的状态沿圆周方向移动,这个切口40的上侧缘部,也就是,第1纵壁部36a的上侧部分36c的下端,跨过一个突起31d后,嵌入这个突起31d和另一个突起31d之间。这样一对突起31d、31d之间由于嵌入切口部40的缘部,限制了固定件35在这以上的旋转的同时,也限制了从这种状态的反转。也就是,上述一对突起31d、31d,将固定件35的旋转方向到达预先决定的位置而锁住的锁住部。这样,锁住部由一对突起31d、31d构成,如上所述,纵壁部36a、36b的一部分跨过突起31d时,可以提供给作业者适度的节度感。
且,上述突起31d、31d,如图11所示没有必要各自以点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形成,突起31d、31d之间所近邻的斜面(内侧的斜面)作为陡斜面,该突起31d、31d的点线外侧斜面(外侧斜面)比内斜面缓和,突起31d、31d之间使该第2纵壁部36b容易进入的制成亦可。
以上这样的冷却水箱安装构造,上述固定件35,支撑该筒状部38内的冷却水箱2的上侧安装部2a安装在保护罩板1的上框部11a上,由此可以使冷却水箱2在保护罩板1上可装卸。而且,上述固定件35,其主体36上下分离形成的两个切口部39、40中,各自与上述的上框部11a的两个隅撑30、31嵌合,所以,可以将重量大的冷却水箱2安定地安装在保护罩板1上。
还有,使上述固定件35的第1及第2纵壁部36a、36b相互直交,该固定件35的两个切口部39、40各自与隅撑30、31嵌合的状态下,可将这些隅撑30、31沿圆周方向均等支撑,不会产生上述固定件35的倾倒,使冷却水箱2在安定的状态下安装到保护罩板1上。
且,这个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使构成固定件35的主体36的第1及第2纵壁部36a、36b相互直交了,但是,并不限制于此,只要两者交叉就可。还有,这两个纵壁部36a、36b,各自为平板状态,但是用折板、弧形板均可。
还有,这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及第2纵壁部36a、36b的径向长度不同,但是用同长度的亦可。但是,因为有必要用切口部39、40夹住隅撑30、31的插入孔30a、31a的周缘部,所以,上述两个纵壁部36a、36b的径向长度,有必要大于上述插入孔30a、31a的直径。
还有,这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固定件35的盖部37上形成的抓手部37a与第2纵壁部36b同方向延伸,但是这个抓手部37a,从俯视图看第2纵壁部36b交叉形成亦可。还有,抓手部37a从俯视图看成十字状亦可。
再有,这个实施方式中,保护罩板1的第2隅撑31的上表面设置了突起31d,构成锁住部,但是,这个突起31d设置在第2隅撑31的下表面亦可。也就是,突起31d,形成在第1隅撑30及第2隅撑31各自的上下表面至少一个表面中即可,如上所述,在保护罩板1上安装固定件35的时候,是按着它旋转的,所以,最好的是上述突起设置在第1隅撑30至第2隅撑31的上表面。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在车体前部至少是安装了将设置了热交换器,且形成有开口部的保护罩板,其特征为在上述保护罩板上,一体成型上述开口部的左右两侧各自与车体大架结合的车体安装部的同时,该各车体安装部的至少一个车体安装沿车宽方向外侧一体形成了为接近该车体安装部设置液体贮存罐或吸气谐振器等的外壳的外壳设置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为上述外壳为液体贮存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为上述外壳为发动机的吸气谐振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为上述保护罩板,具有设置热交换器近似矩形状的开口部,在车辆的前导管背后与车体前部一体设置,在上述保护罩板的上框上,一体形成了贯通车体前后方向的吸气导入部,上述吸气导入部前端一侧下方的附近,朝下一体形成了下垂且至少包含该吸气导入部的范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挡板,另一方面,在该吸气导入部的后端连接着上述吸气导管,将上述前导管的空气导入孔,至少形成在上述挡板下端的更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为上述保护罩板形成为具有近似呈矩形状的开口部的框状,这个上框部中,形成了上下相互分离各自向车体后方延伸的第1及第2隅撑,通过跨着这两个隅撑安装的固定件,上述热交换器的上部安装在上述保护罩板上,上述固定件,由各自上下延伸的第1及第2的两个纵壁部交叉构成主体,在这个主体的上端,一体形成包括转动操作部的盖部,在该主体的下端一体形成小于上述盖部直径的筒状部朝下开口,在这个筒状部内,嵌入设置在上述热交换器的上表面的上侧安装部,上述第1及第2纵壁部在直径方向的长度,任何一个都比上述筒状部的外径长,在该第1及第2纵壁部的上述盖部一侧及上述筒状部一侧上,形成有对应于上述第1及第2隅撑上下分离,各自从第1及第2纵壁部的外周端向内侧延伸形成上侧切口及下侧切口,上述保护罩板的上框部的第1及第2板状隅撑上,各自设置了可以插入上述固定件的筒状部的近似呈圆形状的插入孔,同时与该插入孔相连,设置了为使上述第1及第2纵壁部各自可以插入的第1及第2欠口部,而且,上述第1及第2隅撑的各自上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上述第1及第2欠口部的圆周方向中间位置形成了凸起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为上述固定件的主体中第1纵壁部的直径方向长度与第2纵壁部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为上述固定件的主体中第1及第2纵壁部设置成为近似直交。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为上述固定件的筒状部内,嵌入为覆盖热交换器上侧安装部而设置的弹性体。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为上述固定件的两个切口中的至少一个切口上,形成从其下侧的边缘部近似成水平地延伸的加强筋。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为上述固定件第1及第2纵壁部之间,形成连接它们的近似水平延伸的加强筋。
全文摘要
在开口部(11d)内设置了冷却水箱(2)的矩形框状的树脂制保护罩板(1)上设置液体贮存罐或吸气谐振器的情况下,在这个保护罩板(1)的左右两侧,各自与左右前大架(4、4)缔结一体形成车体缔结部(12、12)的同时,使这个左右的车体缔结部(12、12)在车宽方向外侧各自接近,一体形成为设置液体贮存罐及吸气谐振器的外壳(15、16)的外壳设置部(15a、16a)。
文档编号B62D25/08GK1712298SQ20051007804
公开日2005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16日
发明者宇户正, 近藤和真, 小川雅规, 长野直树, 大平隆英, 高桥邦夫 申请人:吉品大协株式会社, 马自达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