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前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3096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前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卡车、轿车、客车等的由前柱及门框架构成的前角部件、前柱构成的前角部件的构造。
背景技术
在小型卡车参与的死亡事故中,小型卡车在路口右拐时与横穿路口的步行者发生冲撞的事故最多。具体来说,根据2000年的小型卡车参与的死亡事故统计数据,作为事故的对象,如图7所示,步行者占465人中的98人,为最多,自行车驾驶者占465人中的96人,为第二多。而且当事故对象为步行者和自行车驾驶者时,以步行者和自行车驾驶者的行动来说,如图8所示,正在横穿路口的占194人中的99人(步行者45人,自行车驾驶者54人)为最多。进而,当事故对象为正在横穿路口的步行者的情况下,以小型卡车的行动来说,如图9所示,在路口右拐时占45人中的25人,为最多。这样地小型卡车在路口右拐时与横穿路口的步行者发生冲撞的事故多的一个原因可以列举出如图10所示的例子,当小型卡车1要右拐而进入路口5时,小型卡车10的驾驶者2的注意力被直行的对面车辆吸引而没注意到右拐侧的横穿人行道3的步行者8,当直行的对面车辆消失而小型卡车1开始右拐后才观察到右拐侧的人行道3上,因此,步行者8被驾驶席侧的前角部件6隐藏而难以辨认。尤其是为了提高车辆1的刚性而加粗了前角部件6的车辆1,步行者8被驾驶席侧的前角部件6隐藏的比例更大。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公开了形成有窗户等的前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外框部,和由合成树脂等透明材料形成的中央窗部构成的车辆的前柱。所述车辆的前柱可以减少从驾驶席观察时的死角,可以谋求扩大驾驶室的可见区,因此可提高安全性。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这样的汽车,即,在汽车的前柱上设置窗户,在所述窗户上固定透明板。在前柱上设置了窗户的汽车,当右拐或左拐时可以透过前柱的窗户抢先确认步行者,可将交通事故防患于未然。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3-142276号公报(权利要求1、说明书第2页第15行~第16行、说明书第3页第17行~第19行、图1)专利文献2日本实用新案登录第3039981号公报(权利要求1、第[0005[段、图2)发明内容但是,上述现有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车辆的前柱、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在前柱上安装窗户的汽车,要确保前柱的刚性、对前柱的窗部模糊加以考虑、而且部件数量和制造工时增大等必须克服的技术课题很多,难以实现。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前部构造,其几乎不增加前柱的部件数量和制造工时、而且可以保持前柱的刚性、把从驾驶者观察的前柱的宽度变窄从而可扩大驾驶者的前方可见区的宽度,并且,可以提高从驾驶者观察的前角部件的对面侧的辨认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前部构造,其以柱用折返部阻止被注入到挡风玻璃的侧缘内面与第二前凸缘的柱外面之间的玻璃粘接剂的溢出,可以由此防止挡风玻璃侧缘的美观度降低。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前部构造,其通过连续设置保持挡风玻璃的两侧缘的第二前凸缘、保持挡风玻璃的上缘的上部外凸缘、保持挡风玻璃的下缘的下部外凸缘,从而可以保持刚性并减少挡风玻璃的粘接作业工时。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发明,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涉及一种车辆用前部构造的改良,所述车辆用前部构造在挡风玻璃13的侧缘与侧玻璃14d的前缘之间设有沿着所述挡风玻璃13的侧缘以及所述侧玻璃14d的前缘延伸的前角部件16。
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角部件16设有通过接合柱内板31与柱外板32而形成为筒状的前柱17;所述前柱17具有前重合部33和后重合部34,所述前重合部33通过将所述柱内板31的第一前凸缘31b的柱外面与所述柱外板32的第二前凸缘32b的柱内面接合而形成;所述后重合部34通过将所述柱内板31的第一后凸缘31c的柱内面与所述柱外板32的第二后凸缘32c的柱内面接合而形成;在所述前重合部33的柱外面安装有所述挡风玻璃13的侧缘内面。
本发明第一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前部构造中,前柱17的前重合部33在与挡风玻璃13的侧缘的相反侧不突出,所以,可以减小在驾驶席上落座的驾驶者12所观察到的前柱17的宽度。由此,可以一边保持前柱17的刚性一边扩大驾驶者12的前方可见区的宽度,而且,可以减小从驾驶者12观察到的包括前柱17的前角部件16的宽度。另外,由于挡风玻璃13的粘接面形成第一前凸缘31b和第二前凸缘32b的双重构造,因此也可以提高上述玻璃13的粘接面的刚性。
本发明第二方面涉及一种车辆用前部构造的改良,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车辆用前部构造在挡风玻璃13的侧缘与侧玻璃14d的前缘之间设有沿着所述挡风玻璃13的侧缘以及所述侧玻璃14d的前缘延伸的前角部件16。
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角部件16设有将柱内板31与柱外板32接合而形成的前柱17;所述柱内板31具有沿着在所述车辆10的驾驶席落座的驾驶者12的视线方向设置的所述柱内本体31a、连续设置在所述柱内本体31a的前缘沿着所述挡风玻璃13的内面并朝所述玻璃13的侧缘延伸的第一前凸缘31b、连续设置在所述柱内本体31a的后缘的第一后凸缘31c;所述柱外板32具有设置在所述柱内本体31a外方的柱外本体32a、连续设置在所述柱外本体32a的前缘沿着所述挡风玻璃13的内面并朝与所述玻璃13的侧缘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所述第二前凸缘32b、连续设置在所述柱外本体32a的后缘的第二后凸缘32c;通过将所述第一前凸缘31b的柱外面与所述第二前凸缘32b的柱内面接合并将所述第一后凸缘31c的柱内面与所述第二后凸缘32c的柱内面接合,而将所述前柱17形成为筒状。
在本发明第二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前部构造中,柱内本体31a与在驾驶席上落座的驾驶者12朝着柱内本体31a的视线大致平行,与第二前凸缘32b连接着的第一前凸缘31b在与挡风玻璃13的侧缘相反侧不突出,因此,可以减小上述驾驶者12观察到的前柱17的宽度。由此,可以一边保持前柱17的刚性一边扩大驾驶者12的前方可见区的宽度,而且,可以减小从驾驶者12观察到的包括前柱17的前角部件16的宽度。
本发明第三方面为第一或第二方面涉及的发明,进而如图1和图2所示,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前凸缘32b的端缘设有朝挡风玻璃13的内面突出的柱用折返部32d。
在本发明第三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前部构造中,为了将挡风玻璃13的侧缘内面与第二前凸缘32b的柱外面粘接,而在挡风玻璃13的侧缘内面与第二前凸缘32b的柱外面之间夹着玻璃用粘接剂36将挡风玻璃13压接在第二前凸缘32b上时,由柱用折返部32d阻止所述粘接剂36从第二前凸缘32b的端缘溢出。
第四方面涉及的发明是第一或第二方面涉及的发明,进而如图1和图4~图6所示,其特征在于在车辆10的驾驶席上落座的驾驶者12所观察的前角部件16的宽度C为40~58mm。
在所述第四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前部构造中,例如当为了右拐而确认暂时停止在路口的车辆10的右斜前方的车外是否存在对象物18时,所述车辆10的驾驶者12将双眼12a、12b的焦点在比较远的上述对象物18上对合。为此,因两眼12a、12b的视差而造成存在于驾驶者12近处的宽度较窄的前角部件16看着模糊,因而,在前角部件16的对面侧的对象物18不会被前角部件16遮住,驾驶者12可以看到从车辆10的前方向右侧方连续的可见区。
第五方面涉及的发明是第四方面涉及的发明,进而如图1和图4~图6所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角部件16具有这样的宽度,即,使得在车辆10的驾驶席上落座的驾驶者12以双眼12a、12b观察前角部件16时,存在于所述驾驶者12朝着所述前角部件16的视线上并且从所述驾驶者12的瞳孔12c、12d至少离开5米的车外的对象物18不被所述前角部件16遮挡而可以辨认。
在所述第五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前部构造中,例如在有相向行车线的最窄道路的路口,即对面通行的单侧一条行车线道路的路口进行右拐时,从车辆10的驾驶者12的瞳孔12c、12d到路口道路的右斜前方的车外的对象物18的距离为5米以上,因此驾驶者12不会被前角部件16遮住而可以辨认上述对象物18。
第六方面涉及的发明是第一或第二方面涉及的发明,进而如图1~图4所示,其特征在于,在连接在柱外板32上部的顶板41的前缘设有沿着挡风玻璃13的上缘的上部外凸缘41a,在连接在所述柱外板32的下部的外罩板42的上缘设有沿着所述挡风玻璃13的下缘的下部外凸缘42a,第二前凸缘32b和所述上部外凸缘41a和所述下部外凸缘42a被连续设置着。
在所述第六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前部构造中,第二前凸缘32b和所述上部外凸缘41a和所述下部外凸缘42a被连续设置着,因此可以提高这些凸缘32b、41a、42a的刚性,而且可以迅速地将挡风玻璃13与这些凸缘32b、41a、42a进行粘接。
第七方面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如图11所示,前角部件16设有将柱内板31与柱外板32接合而形成的前柱17;所述柱内板31具有沿着在所述车辆10的驾驶席落座的驾驶者12的视线方向设置的所述柱内本体31a、连续设置在所述柱内本体31a的后缘的第一后凸缘31c;所述柱外板32具有设置在所述柱内本体31a外方的柱外本体32a、连续设置在所述柱外本体32a的前缘沿着所述挡风玻璃13的内面并朝与所述玻璃13的侧缘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所述第二前凸缘32b、设于所述第二前凸缘32b的端缘并沿着所述柱内本体31a设置着的延伸部32e、连续设置在所述柱外本体32a的后缘的第二后凸缘32c;通过将柱内本体31a的柱外面与所述延伸部32e的柱内面接合并将所述第一后凸缘31c的柱内面与所述第二后凸缘32c的柱内面接合,而将所述前柱17形成为筒状。
在所述第七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前部构造中,柱内本体31a和延伸部32e与落座在驾驶席上的驾驶者12朝这些柱内本体31a以及延伸部32e的视线大致平行,接合在延伸部32e上的柱内本体31a在与挡风玻璃13的侧缘相反侧不突出,因而,可以减小从上述驾驶者12观察的前柱17的宽度。由此,可以一边保持前柱17的刚性一边扩大驾驶者12的前方可见区的宽度,而且,可以减小从驾驶者12观察到的包括前柱17的前角部件16的宽度。
第八方面涉及的发明是第七方面涉及的发明,进而如图5、图6以及图11所示,其特征在于,在车辆10的驾驶席上落座的驾驶者12所观察的前角部件16的宽度为40~58mm。
在所述第八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前部构造中,例如当为了右拐而确认暂时停止在路口的车辆10的右斜前方的车外是否存在对象物18时,所述车辆10的驾驶者12将双眼12a、12b的焦点在比较远的上述对象物18上对合。为此,因两眼12a、12b的视差而造成存在于驾驶者12近处的宽度较窄的前角部件16看着模糊,因而,在前角部件16的对面侧的对象物18不会被前角部件16遮住,驾驶者12可以看到从车辆10的前方向右侧方连续的可见区。
第九方面涉及的发明是第八方面涉及的发明,进而如图5、图6以及图11所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角部件16具有这样的宽度,即,使得在车辆10的驾驶席上落座的驾驶者12以双眼12a、12b观察前角部件16时,存在于所述驾驶者12朝着所述前角部件16的视线上并且从所述驾驶者12的瞳孔12c、12d至少离开5米的车外的对象物18不被所述前角部件16遮挡而可以辨认。
在所述第九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前部构造中,例如在有相向行车线的最窄道路的路口,即对面通行的单侧一条行车线道路的路口进行右拐时,从车辆10的驾驶者12的瞳孔12c、12d到路口道路的右斜前方的车外的对象物18的距离为5米以上,因此驾驶者12不会被前角部件16遮住而可以辨认上述对象物18。
第十方面涉及的发明是第七方面涉及的发明,进而如图2所示,其特征在于在连接在柱外板32上部的顶板41的前缘设有沿着挡风玻璃13的上缘的上部外凸缘41a,在连接在所述柱外板32的下部的外罩板42的上缘设有沿着所述挡风玻璃13的下缘的下部外凸缘42a,第二前凸缘32b和所述上部外凸缘41a和所述下部外凸缘42a被连续设置着。
在所述第十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前部构造中,第二前凸缘32b和所述上部外凸缘41a和所述下部外凸缘42a被连续设置着,因此可以提高这些凸缘32b、41a、42a的刚性,而且可以迅速地将挡风玻璃13与这些凸缘32b、41a、42a进行粘接。
发明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通过接合柱内板与柱外板而将前角部件的前柱形成为筒状,通过将柱内板的第一前凸缘的柱外面与柱外板的第二前凸缘的柱内面接合而形成前柱的前重合部,通过将柱内板的第一后凸缘的柱内面与柱外板的第二后凸缘的柱内面接合而形成后重合部,进而在前重合部的柱外面安装有挡风玻璃的侧缘内面,因而前柱的前重合部在与挡风玻璃的侧缘的相反侧不突出。其结果,可以减小在驾驶席上落座的驾驶者所观察到的前柱的宽度,由此,可以一边保持前柱的刚性一边扩大驾驶者的前方可见区的宽度,而且,可以减小从驾驶者观察到的包括前柱的前角部件的宽度。另外,由于挡风玻璃的粘接面形成第一前凸缘和第二前凸缘的双重构造,因此也可以提高上述玻璃的粘接面的刚性。
另外,沿着在车辆的驾驶席落座的驾驶者的视线方向设置柱内板的柱内本体,在柱内本体的前缘连续设置沿着挡风玻璃的内面并朝玻璃的侧缘延伸的第一前凸缘在柱内本体的后缘连续设置第一后凸缘,将柱外板的柱外本体设置在柱内本体的外方,在柱外本体的前缘连续设置沿着挡风玻璃的内面并朝与玻璃的侧缘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前凸缘,在柱外本体的后缘连续设置第二后凸缘,进而通过将第一前凸缘的柱外面与第二前凸缘的柱内面接合并将第一后凸缘的柱内面与第二后凸缘的柱内面接合而将前柱形成为筒状,这样的话,柱内本体与在驾驶席上落座的驾驶者朝着柱内本体的视线大致平行,与第二前凸缘连接着的第一前凸缘在与挡风玻璃的侧缘相反侧不突出。其结果,可以减小上述在驾驶席上落座的驾驶者观察到的前柱的宽度,因而可以一边保持前柱的刚性一边扩大驾驶者的前方可见区的宽度,而且,可以减小从驾驶者观察到的包括前柱的前角部件的宽度。
在第二前凸缘的端缘设置朝挡风玻璃的内面突出的柱用折返部的话,在挡风玻璃的侧缘内面与第二前凸缘的柱外面之间夹着玻璃用粘接剂将挡风玻璃压接在第二前凸缘上时,可由柱用折返部阻止粘接剂从第二前凸缘的端缘溢出,因而可以防止损害挡风玻璃的侧缘的美观性。上述柱用折返部位于从作为驾驶者视线方向的柱内本体的延长线上靠挡风玻璃的粘接部侧则美观性更好,进而,作为凸缘可以提高前柱的刚性。
另外,在车辆的驾驶席上落座的驾驶者所观察的前角部件的宽度为40~58mm的话,例如当为了右拐而暂时停止在路口确认车辆的右斜前方的车外是否存在对象物时,车辆的驾驶者将双眼的焦点在比较远的上述对象物上对合,因两眼的视差而造成存在于驾驶者近处的宽度较窄的前角部件看起来模糊化,在前角部件的对面侧的对象物不会被前角部件遮住,驾驶者可以看到从车辆的前方向右侧方连续的可见区。其结果,车辆驾驶者不必为了辨认前角部件的对面侧而左右移动上身,只要移动头部正视前角部件的方向就可以可靠辨认车外的对象物。由此可以减轻驾驶者的疲劳。
另外如果前角部件具有这样的宽度,即,使得在车辆的驾驶席上落座的驾驶者以双眼观察前角部件时,存在于驾驶者朝着前角部件的视线上并且从驾驶者的瞳孔至少离开5米的车外的对象物不被前角部件遮挡而可以辨认的话,在有相向行车线的最窄道路的路口,即对面通行的单侧一条行车线道路的路口进行右拐时,驾驶者不会被前角部件遮住而可以辨认上述对象物。
在连接在柱外板上部的顶板的前缘设置沿着挡风玻璃的上缘的上部外凸缘、在连接在柱外板的下部的外罩板的上缘设置沿着挡风玻璃的下缘的下部外凸缘,将第二前凸缘和上部外凸缘和下部外凸缘连续设置的话,可以提高这些凸缘的刚性,而且可以迅速地将挡风玻璃与这些凸缘进行粘接,因而可以减少粘接作业的工时。
进而沿着在车辆的驾驶席落座的驾驶者的视线方向分别设置柱内板的柱内本体以及柱外板的延伸部,在柱内本体的后缘连续设置第一后凸缘,在柱内本体的外方设置柱外板的柱外本体,在柱外本体的前缘连续设置沿着挡风玻璃的内面并朝与玻璃的侧缘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前凸缘,在柱外本体的后缘连续设置第二后凸缘,进而通过将柱内本体的柱外面与延伸部的柱内面接合并将第一后凸缘的柱内面与第二后凸缘的柱内面接合而将前柱形成为筒状的话,柱内本体和延伸部与落座在驾驶席上的驾驶者朝这些柱内本体以及延伸部的视线大致平行,接合在延伸部上的柱内本体在与挡风玻璃的侧缘相反侧不突出。其结果,可以减小从上述在驾驶席上落座的驾驶者观察的前柱的宽度,因而可以一边保持前柱的刚性一边扩大驾驶者的前方可见区的宽度,而且,可以减小从驾驶者观察到的包括前柱的前角部件的宽度。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卡车的前部构造的图4的A-A线截面图。
图2是包括前柱的柱内板与柱外板的主要部分的分解轴测图。
图3是图2的B-B线截面图。
图4是包括前角部件的卡车的主要部分的轴测图。
图5是表示所述前角部件和驾驶者的两眼和车外的对象物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所述卡车在路口右拐时的状况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2000年的小型卡车参与的死亡事故的事故对象的种类及每个种类的死者数的图。
图8是表示图7的事故对象为步行者及自行车驾驶者的情况下的步行者及自行车驾驶者的行动的种类及每个种类的步行者等的死者数的图。
图9是表示图8的事故对象为横过路口时的步行者的情况下的小型卡车的行动种类及每个种类的步行者死者数的图。
图10是表示小型卡车在路口右拐时的状况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卡车的前部构造的与图1对应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卡车的前部构造的与图1对应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10卡车(车辆)12驾驶者12a、12b眼12c、12d瞳孔13挡风玻璃14d侧玻璃16前角部件18步行者(车外的对象物)31柱内板31a柱内本体31b第一前凸缘31c第一后凸缘32柱外板32a柱外本体32b第二前凸缘32c第二后凸缘32d柱用折返部32e延伸部33前重合部34后重合部
41顶板41a上部外凸缘42外罩板42a下部外凸缘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

用来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如图1、图4及图6所示,在卡车10的驾驶室11的右侧设置驾驶者12落座的驾驶席,驾驶室11的前面的前开口部11a被透明的挡风玻璃13关闭。另外在驾驶室11的驾驶席侧的侧面设置驾驶者12乘降用的侧开口部11b,所述侧开口部11b被侧门14可以开放地关闭(图1和图4)。侧门14具有门本体14a、设于该门本体14a的上面用来形成门窗14b的大致倒U字形的门框架14c、可开放地将门窗14b关闭的透明的侧玻璃14d。在挡风玻璃13的右侧缘和侧玻璃14d的前缘之间设有沿着挡风玻璃13的右侧缘以及侧玻璃14d的前缘延伸的前角部件16(图1和图5)。前角部件16在该实施方式中由前柱17和门框架14c和玻璃架14e和玻璃封条(ガラスラン)14f和柱装饰件39构成。门框架14c通过将门内板14g和门外板14h接合而形成(图1)。另外,玻璃框架14e被插装在门框架14c上,玻璃封条14f为了将侧玻璃14d保持并对其导向而安装在玻璃框架14e上。
前柱17通过将柱内板31的两侧缘与柱外板32的两侧缘分别接合,例如形成为在大致垂直方向上延伸的筒状(图1和图2)。由此将前柱17的横截面形成为封闭截面。柱内板31具有沿着在车辆10的驾驶席落座的驾驶者12的视线方向设置的柱内本体31a、在柱内本体31a的前缘与所述柱内本体31a形成为一体的第一前凸缘31b、在柱内本体31a的后缘与所述柱内本体31a形成为一体的第一后凸缘31c。第一前凸缘31b在从挡风玻璃13的内面隔开规定间隙的驾驶室11内方与上述挡风玻璃13的内面大致平行并朝挡风玻璃13的侧缘延伸设置,即,在接近门框架14c的方向上延伸设置着。另外,第一后凸缘31c在从门框架14c的内面隔开规定间隙的驾驶室11内方、与门框架14c的内面大致平行并朝后方延伸设置着。
另一方面,柱外板32具有与门框架14c的前面大致相向设置着的柱外本体32a、在柱外本体32a的前缘与所述柱外本体32a形成为一体的第二前凸缘32b、在柱外本体32a的后缘与所述柱外本体32a形成为一体的第二后凸缘32c(图1和图2)。第二前凸缘32b,在从挡风玻璃13的内面隔开规定间隙的驾驶室11内方、在与上述挡风玻璃13的内面大致平行而且与挡风玻璃13的侧缘相反方向上延伸设置,即,在从门框架14c离开的方向上延伸设置。另外,第二后凸缘32c,在从门框架14c的内面隔开规定间隔的驾驶室11内方、在与门框架14c的内面大致平行而且向后方延伸设置。在柱外板32的第二前凸缘32b的端缘设置朝挡风玻璃13的内面突出的柱用折返部32d。
通过第一前凸缘31b的柱外面与第二前凸缘32b的柱内面的接合而形成前重合部33,通过第一后凸缘31c的柱内面与第二后凸缘32c的柱内面的接合而形成后重合部34(图1和图2)。换言之,前重合部33将柱内板31以及柱外板32折曲,使得第一前凸缘31b的端面与第二前凸缘32b的端面彼此朝向相反方向,在该状态下通过接合而形成这些凸缘31b、32b,后重合部34,将柱内板31以及柱外板32折曲,使得第一后凸缘31c的端面与第二后凸缘32c的端面朝向彼此相同的方向,在该状态下通过接合而形成这些凸缘31c、32c。优选为通过激光焊接法进行前重合部33的接合,优选为通过点焊法进行后重合部34的接合。在前重合部33和挡风玻璃13的内面的间隙中填充玻璃用粘接剂36,借助所述粘接剂36将挡风玻璃13的侧缘安装到前柱17上。图1的附图标记38表示用来提高挡风玻璃13的周缘的美观性而嵌装在所述玻璃13的周缘上的模件(モ一ル)。另外,柱装饰件39密接地设置在柱内本体31a的柱外面。在所述柱装饰件39的前缘把与柱用折返部32d进行卡合的卡止片39a与柱装饰件39设置成一体,在柱装饰件39的后缘,把与第一后凸缘31c的柱外面密接的凸缘罩部39b与柱装饰件39设置成一体。也可以通过用粘接剂等的装饰件用粘接剂39c把柱装饰件39与柱内本体31a粘接,来提高柱装饰件39与柱内本体31a的密接性。进而,在后重合部34以及凸缘罩部39b上安装将前柱17和门框架14c的间隙塞住的压缝条37。
另一方面,在柱外板32的上部连接顶板41,在柱外板32的下部连接外罩板42(图2和图3)。另外,在柱内板31的上部通过顶侧内板46连接顶梁板43,在柱内板31的下部连接内罩板44。在顶板41的前缘设置沿着挡风玻璃13的上缘的上部外凸缘41a,在外罩板42的上缘设置沿着挡风玻璃13下缘的下部外凸缘42a。另外,在顶梁板43的下缘设置沿着挡风玻璃13上缘的上部内凸缘43a,在内罩板44的上缘设置沿着挡风玻璃13的下缘的下部内凸缘44a。上部外凸缘41a和上部内凸缘43a通过点焊相互接合,下部外凸缘42a和下部内凸缘44a通过点焊相互接合。进而,在上部外凸缘41a的前缘设置朝挡风玻璃13的内面突出的顶用折返部41b,在下部外凸缘42a的下缘设置朝挡风玻璃13的内面突出的罩用折返部42b。图3中的附图标记47表示车顶内衬(ル一フトリム),附图标记48表示装饰板(ィ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
另一方面,落座在卡车10的驾驶席上的驾驶者12观察到的前角部件16的宽度C为40~58mm(图1和图5)。另外,前角部件16具有这样的宽度C,即,使得落座在驾驶席上的驾驶者12以双眼12a、12b观察前角部件16的方向时,存在于朝向前角部件16的驾驶者12的视线上并且从驾驶者12的瞳孔12c、12d至少离开5米的车外的对象物18(图5和图6)不被前角部件16遮挡而可以辨认(图1)。在该实施方式中,车外的对象物18是与卡车10行驶着的行驶道路19交叉的交叉道路21中的两道路19、21的路口22的从卡车10的驾驶者看到的右侧的横过横断人行道21a的步行者(图5和图6)。而且,车外的对象物也可以是横过横断人行道的自行车或者其它。
之所以使落座在驾驶席上的驾驶者12观察时的前角部件16的宽度处于40~58mm的范围,是因为如果不足40mm的话前角部件16就无法确保需要的规定的刚性。而且,将随机抽选的100名18岁以上的日本女性按照身高小的顺序排成一列,前五名日本女性的双眼的瞳孔间隔D为58mm(以下,将所述日本女性称为具有JF5%~58mm的瞳孔间隔的18岁以上的日本女性)。因此,前角部件16的宽度为58mm以下的话,即使是具有比较窄的双眼12a、12b的瞳孔间隔D的上述JF5%~58mm的驾驶者12,当看到从其瞳孔12c、12d离开规定距离的步行者18时步行者18也不会被前角部件16遮挡而可以辨认。由此,前角部件16的宽度为58mm以下的话,18岁以上的大部分的女性和可以说18岁以上的全部男性都可以辨认前角部件16的对面侧的步行者18等的对象物。另外,之所以将驾驶者12的瞳孔12c、12d与步行者18的距离L1(图5)规定为至少5米,是因为,卡车10在有相向行车线的最窄道路的路口22,即对面通行的单侧一条行车线道路的路口22从行驶道路19向交叉道路21右拐时(图6),从卡车10的驾驶者12的瞳孔12c、12d到横过交叉道路21右侧的横断人行道21a的步行者18为止的距离约为5米以上(图5和图6)。
进而,落座在驾驶席上的驾驶者12观察时的前角部件16的宽度优选限定为40~47mm的范围。该宽度不足40mm时前角部件16不能确保需要的规定的刚性,而且为47mm的话,即使具有JF5%~58mm的瞳孔间隔的18岁以上的日本女性,即具有比较窄的双眼12a、12b的瞳孔间隔D的驾驶者12,在观察从其瞳孔12c、12d至少离开5米的步行者18时该步行者18也不会被前角部件16遮挡而可以辨认,可以说全部18岁以上的驾驶者都可以辨认前角部件16对面侧的从驾驶者12的瞳孔12c、12d离开至少5米的步行者18等的对象物。另外,这是驾驶者12的瞳孔12c、12d和前角部件16的距离L2(图5)与大的卡车10等的关系,在轿车的情况下,上述距离L2比卡车10的短,所以即使具有比上述JF5%~58mm的瞳孔间隔窄的瞳孔间隔D的驾驶者12,也不会被前角部件16遮挡而可以用双眼12a、12b辨认从瞳孔12c、12d至少离开5米的步行者18。而且,落座在卡车10的驾驶席上的驾驶者12观察到的前角部件16的宽度,是指驾驶者12正视前角部件16(图5)、在包括驾驶者12的双眼12a、12b的瞳孔12c、12d的连线的大致水平面上将上述前角部件16切断(图5)、进而在大致水平面内从驾驶者12的双眼12a、12b的瞳孔12c、12d的连线的中点向前角部件16引出与该线正交的垂线S(视线方向、图5)时,由与该垂线平行的两根平行线S1和S2(图1)将前角部件16夹住,这两根平行线的间隔C(图1)。
在将上述挡风玻璃13与前柱17、顶板41以及外罩板42粘接时,在挡风玻璃13的周缘内面和第二前凸缘32b的柱外面和上部外凸缘41a的外面以及下部外凸缘42a的外面之间夹着玻璃用粘接剂36,将挡风玻璃13压接在上述凸缘32b、41a、42a上。此时,玻璃用粘接剂36变形而要从上述凸缘32b、41a、42a溢出,而柱用折返部32d、顶用折返部41b以及罩用折返部42b阻止玻璃用粘接剂36从凸缘32b、41a、42a的端缘溢出。结果,可以防止损伤挡风玻璃13的周缘的美观性。另外,由于第二前凸缘32b和上部外凸缘41a和下部外凸缘42a连续设置,所以,可以提高这些凸缘32b、41a、42a的刚性,而且,可以将挡风玻璃13快速地向这些凸缘32b、41a、42a进行粘接。结果,可以降低挡风玻璃13的粘接作业工时数。
对这样构成的卡车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柱内本体31a与在卡车驾驶席上落座的驾驶者12朝着柱内本体31a的视线大致平行,与第二前凸缘32b连接着的第一前凸缘31b在与挡风玻璃13的侧缘的相反侧不突出,即,不朝着挡风玻璃13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突出,因而,可以减小上述驾驶者12观察到的前柱17的宽度。另外,由柱内本体31a和柱外本体32a和前重合部33和后重合部34将前柱17形成为筒状,因而,可以确保前柱17的规定的刚性。结果,可以一边保持前柱17的刚性,一边扩大驾驶者12的前方可见区的宽度,而且,可以减小上述驾驶者12看到的前柱17的宽度。另外,由于柱装饰件39与柱内本体31a的柱外面密接,所以,与驾驶者12朝向所述柱装饰件39的视线大致平行。由此,从驾驶者12看到的包括前柱17、门框架14d、玻璃框架14e、玻璃封条14f和柱装饰件39的前角部件16的宽度C变窄。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卡车10在对面通行的单侧一条行车线道路上行驶,在路口22右拐时,在路口22停止等待,直至行车道路19的对方行车线上直行的对方车辆通过为止。对面车辆通过之后,观察与卡车10的行驶道路19交叉的交叉道路21的右侧的横断人行道21a上,确认是否有正在横过的步行者18。此时,卡车10的驾驶者12将双眼12a、12b的焦点在比较远的交叉道路21的横断人行道21a上对合,所以,因两眼12a、12b的视差而造成近处的宽度较窄的前角部件16看着模糊。即,交叉道路21的横断人行道21a上的步行者18不在驾驶者12的双眼死角区域(图5),而位于驾驶者的双眼可辨认区域和右眼死角区域和左眼死角区域,因此,因两眼12a、12b的视差而造成近处的宽度较窄的前角部件16看着模糊。结果,在前角部件16的对面侧的横断人行道21a上不会被前角部件16遮住,驾驶者12可以看到从卡车10的前方向右侧方连续的可见区。因此,卡车10的驾驶者12不必为了辨认前角部件16的对面侧而左右移动上身,只要移动头部正视前角部件16的方向就可以可靠辨认横断人行道21a上的步行者18,由此可以减轻驾驶者12的疲劳。另外,如果驾驶者12判断横断人行道21a上没有步行者18的话,则迅速在路口22右拐。
另外由于驾驶者12观察时的前角部件16的宽度窄,所以扩大了挡风玻璃13的两侧部。扩大了的挡风玻璃13的两侧部可以由雨刷进行擦拭,而且可以用除霜器可靠地去除模糊。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驾驶者12通过挡风玻璃对前方以及斜前方的辨认性。另外,在前柱17上组装柱装饰件39时,只要将卡止片39a卡在柱用折返部32d上,就可以减少柱装饰件39向前柱17的组装工时数,而且,不需要卡子等的部件。另外,卡止片32d卡在柱用折返部32d上,而柱用折返部32d位于比驾驶者12的视线方向上的柱内本体31a的延长线上更靠挡风玻璃13的粘接部侧,因此,不会阻碍驾驶者12通过挡风玻璃13观察前方以及斜前方的可见区,由柱装饰件39覆盖前柱17可以提高前柱17周缘的美观性。进而,用装饰件用粘接剂39c将柱装饰件39和柱内本体31a粘接的话,柱装饰件39一点也不会从柱内本体31a浮起,所以即使卡车10振动柱装饰件39与柱内本体31a之间也不会发生异响,而且,通过将柱装饰件39与柱内本体31a密接可以减小前角部件16的宽度C。
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列举了卡车,然而也可以是轿车或客车。
另外,该实施方式中,驾驶席侧的前角部件由前柱、门框架、玻璃框架、玻璃封条和柱装饰件构成,然而,在驾驶席侧没有侧门的卡车、在侧门的前方具有固定在驾驶室上的三角窗的卡车等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前柱以及柱装饰件构成前角部件,在上述前角部件中都不要上述柱装饰件也可以。
另外,该实施方式中,在前重合部的柱外面安装了挡风玻璃的侧缘内面,然而,也可以如图11所示,在柱外板32的第二前凸缘32b的端缘设置通过柱用折返部32d进行设置的延伸部32e,将所述延伸部32e构成为,使其与柱内板31的沿着驾驶者的视线方向设置着的柱内本体31a密接或者接合。在此情况下,前重合部33也不在与挡风玻璃13的侧缘的相反侧突出,所以,可以提高前角部件16的对面侧的辨认性。另外,前重合部33如果与柱内本体31a和延伸部32e密接或者接合的话,通过第一前凸缘31b以及第二前凸缘部32b的密接或者接合而构成。
进而,也可以不用图11所示的第一前凸缘31b,而如图12所示那样,将柱内本体31a兼用作第一前凸缘31b地构成,由所述第一前凸缘31b和第二前凸缘32b的延伸部32e构成前重合部33。在此,前重合部33通过第一前凸缘部31b和延伸部32e的密接或者接合构成。
工业可利用性本发明的车辆用前部构造,可以一边保持前柱的刚性,一边减小驾驶者观察到的前柱的宽度,通过扩大前方可见区的宽度可以提高前角部件的对面侧的辨认性,可减轻驾驶者的疲劳。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前部构造,所述车辆用前部构造在挡风玻璃(13)的侧缘与侧玻璃(14d)的前缘之间设有沿着所述挡风玻璃(13)的侧缘以及所述侧玻璃(14d)的前缘延伸的前角部件(16);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角部件(16)设有通过接合柱内板(31)与柱外板(32)而形成为筒状的前柱(17);所述前柱(17)具有前重合部(33)和后重合部(34),所述前重合部(33)通过将所述柱内板(31)的第一前凸缘(31b)的柱外面与所述柱外板(32)的第二前凸缘(32b)的柱内面接合而形成;所述后重合部(34)通过将所述柱内板(31)的第一后凸缘(31c)的柱内面与所述柱外板(32)的第二后凸缘(32c)的柱内面接合而形成;在所述前重合部(33)的柱外面安装有所述挡风玻璃(13)的侧缘内面。
2.一种车辆用前部构造,所述车辆用前部构造在挡风玻璃(13)的侧缘与侧玻璃(14d)的前缘之间设有沿着所述挡风玻璃(13)的侧缘以及所述侧玻璃(14d)的前缘延伸的前角部件(16);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角部件(16)设有将柱内板(31)与柱外板(32)接合而形成的前柱(17);所述柱内板(31)具有沿着在所述车辆(10)的驾驶席落座的驾驶者(12)的视线方向设置的所述柱内本体(31a)、连续设置在所述柱内本体(31a)的前缘沿着所述挡风玻璃(13)的内面并朝所述玻璃(13)的侧缘延伸的第一前凸缘(31b)、连续设置在所述柱内本体(31a)的后缘的第一后凸缘(31c);所述柱外板(32)具有设置在所述柱内本体(31a)外方的柱外本体(32a)、连续设置在所述柱外本体(32a)的前缘沿着所述挡风玻璃(13)的内面并朝与所述玻璃(13)的侧缘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所述第二前凸缘(32b)、连续设置在所述柱外本体(32a)的后缘的第二后凸缘(32c);通过将所述第一前凸缘(31b)的柱外面与所述第二前凸缘(32b)的柱内面接合并将所述第一后凸缘(31c)的柱内面与所述第二后凸缘(32c)的柱内面接合,而将所述前柱(17)形成为筒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前凸缘(32b)的端缘设有朝挡风玻璃(13)的内面突出的柱用折返部(32d)。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车辆(10)的驾驶席上落座的驾驶者(12)所观察的前角部件(16)的宽度(C)为40~58m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角部件(16)具有这样的宽度,即,使得在车辆(10)的驾驶席上落座的驾驶者(12)以双眼(12a、12b)观察前角部件(16)时,存在于所述驾驶者(12)朝着所述前角部件(16)的视线上并且从所述驾驶者(12)的瞳孔(12c、12d)至少离开5米的车外的对象物(18)不被所述前角部件(16)遮挡而可以辨认。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连接在柱外板(32)上部的顶板(41)的前缘设有沿着挡风玻璃(13)的上缘的上部外凸缘(41a),在连接在所述柱外板(32)的下部的外罩板(42)的上缘设有沿着所述挡风玻璃(13)的下缘的下部外凸缘(42a),第二前凸缘(32b)和所述上部外凸缘(41a)和所述下部外凸缘(42a)被连续设置着。
7.一种车辆用前部构造,所述车辆用前部构造在挡风玻璃(13)的侧缘与侧玻璃(14d)的前缘之间设有沿着所述挡风玻璃(13)的侧缘以及所述侧玻璃(14d)的前缘延伸的前角部件(16);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角部件(16)设有将柱内板(31)与柱外板(32)接合而形成的前柱(17);所述柱内板(31)具有沿着在所述车辆(10)的驾驶席落座的驾驶者(12)的视线方向设置的所述柱内本体(31a)、连续设置在所述柱内本体(31a)的后缘的第一后凸缘(31c);所述柱外板(32)具有设置在所述柱内本体(31a)外方的柱外本体(32a)、连续设置在所述柱外本体(32a)的前缘沿着所述挡风玻璃(13)的内面并朝与所述玻璃(13)的侧缘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所述第二前凸缘(32b)、设于所述第二前凸缘(32b)的端缘并沿着所述柱内本体(31a)设置着的延伸部(32e)、连续设置在所述柱外本体(32a)的后缘的第二后凸缘(32c);通过将所述柱内本体(31a)的柱外面与所述延伸部(32e)的柱内面接合并将所述第一后凸缘(31c)的柱内面与所述第二后凸缘(32c)的柱内面接合,而将所述前柱(17)形成为筒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车辆(10)的驾驶席上落座的驾驶者(12)所观察的前角部件(16)的宽度为40~58mm。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角部件(16)具有这样的宽度,即,使得在车辆(10)的驾驶席上落座的驾驶者(12)以双眼(12a、12b)观察前角部件(16)时,存在于所述驾驶者(12)朝着所述前角部件(16)的视线上并且从所述驾驶者(12)的瞳孔(12c、12d)至少离开5米的车外的对象物(18)不被所述前角部件(16)遮挡而可以辨认。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连接在柱外板(32)上部的顶板(41)的前缘设有沿着挡风玻璃(13)的上缘的上部外凸缘(41a),在连接在所述柱外板(32)的下部的外罩板(42)的上缘设有沿着所述挡风玻璃(13)的下缘的下部外凸缘(42a),第二前凸缘(32b)和所述上部外凸缘(41a)和所述下部外凸缘(42a)被连续设置着。
全文摘要
本发明把用前部构造在挡风玻璃(13)的侧缘与侧玻璃(14d)的前缘之间设置着的前角部件(16)的前柱(17)与柱内板(31)和柱外板(32)接合而形成筒状。前柱的前重合部(33)通过将柱内板的第一前凸缘(31b)的柱外面与柱外板的第二前凸缘(32b)的柱内面接合而形成;后重合部(34)通过将柱内板的第一后凸缘(31c)的柱内面与柱外板的第二后凸缘(32c)的柱内面接合而形成。在前重合部的柱外面安装有挡风玻璃的侧缘内面。一边保持前柱的刚性,一边减小驾驶者观察到的前柱的宽度,扩大前方可见区的宽度,提高前角部件的对面侧的辨认性。
文档编号B62D25/04GK101031463SQ20058003322
公开日2007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30日
发明者木下有司, 菅原智博, 永泽收 申请人: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