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起重机用履带行走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8679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履带起重机用履带行走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机械类,尤其属于工程机械类,涉及一种履带起重机用履带行走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履带起重机的履带行走驱动装置一般包括履带板、驱动轮、导向轮、支重轮和托链轮。而且主要有两种驱动形式,现有履带板和驱动轮的驱
动形式一,如附图l、附图2、附图3、附图4所示,驱动轮2与减速机3相连接,驱动轮2带动履带板1运转,从以上附图中可以看出,驱动轮2上设有凹槽,履带板l上设有与凹槽啮合的履带齿,驱动轮2的外圆周为圆弧面。
现有履带板和驱动轮的驱动形式二,如附图5所示,并结合附图6、附图7、附图8、附图9、附图IO,驱动轮2带动履带板1运转,从图中可以看出,驱动轮2上设有凸齿,履带板1上设有与凸齿啮合的履带板中间槽,驱动轮2的外圆周为圆弧面,从附图8可以看出履带板中间凹槽两侧为凸起的凸台,凸台的两侧为平面结构,附图9和附图10可以更为清晰的看出驱动轮的凸齿之间为圆弧形,也就是圆弧面结构,而且驱动轮的凸齿之间为平滑过渡的圆弧面。
这两种由驱动轮、履带板组成的驱动形式,有一个共同缺点是驱动力计算节圆(驱动轮中心为圆心,通过与其啮合的履带板连接轴的圆)直径大,受结构空间的限制,直径减少程度小,由于直径较大,因此配同一种驱动马达和减速机情况下设备获得的驱动力也就是说驱动轮驱动履带板的驱动力小。
这两种驱动形式当驱动轮节距不变齿数改变时必须修改履带板的部分结构尺寸,影响产品方案设计和系列化设计效率。而且现有履带驱动形式一的驱动轮齿数只能为偶数,齿数改变必须成对增减,更限制行走驱动力的调整。现有的支重轮如附图22、附图23所示,.为两个轮体34通过连接轴35进行连接的结构形式。
现有的导向轮如附图27和28所示,为两个轮体44通过中间连接部件43进行连接的结构形式。
现有的托链轮如附图31和32所示,为两个轮体53通过中间连接部件54进行连接的结构形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履带起重机用履带行走驱动装置,该装置能够降低驱动轮与履带板传力计算节圆直径,提高同一种驱动马达和减速机情况下的驱动力。
该装置还能够使驱动轮齿数不受奇偶数限制,齿数增减无须修改履带板的结构尺寸,因此提高产品方案设计和系列化设计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履带起重机用履带行走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履带板、驱动轮、导向轮、支重轮和托链轮,所述驱动轮外圆周上均布有若干个驱动齿,相邻的驱动齿之间设有平面结构的承压平面。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承力平面与驱动齿之间设有过渡弧形面。上述方案中,相邻驱动齿之间设有一个承力平面和两个过渡弧形面,过渡圆弧形面为凹形的过渡弧形面。
驱动轮结构为法兰外圆上均布驱动齿,两驱动齿之间用平面和过渡弧形面连接,两驱动齿之间的平面为承压平面,当与履带板啮合时与履带板的承压面贴合,传递径向力。采用承压平面这种结构形式,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驱动轮直径,在驱动力矩不变的条件下,能有效提高驱动力;如果保持齿形、齿距和承压平面不变,只改变驱动轮的直径,可以实现不同直径驱动轮和同一规格的履带板装配。有利于产品系列化。这种齿形结构使驱动轮齿数不受偶数要求的限制,使方案设计更加灵活。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履带板的中间部位具有凹槽,凹槽两侧的履带板表面为支重平台,所述支重平台为平面结构,凹槽的上平面为承压面,承压面的前后面为与驱动轮轮齿啮合的驱动轮轮齿啮合面,凹槽的两侧面为转向限位面。
上述方案中,支重平台、承压面、驱动轮轮齿啮合面和转向限位面之间用小弧形面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支重轮包括中间轮体和中间轮体两侧的承压轮,所述承压轮的承压面低于中间轮体的外圆周面。所述中间轮体的侧面具有转向限位面。
承压轮的承压面传递整机和所起吊重物的重力给履带板;转向限位面有两项功能 一是具有对履带板的横向限位作用;二是在转向时驱动履带板转动。
履带板与支重轮接触时,履带板的支重平台与支重轮的承压面接触,承受整机和所起吊重物的重力。履带板的转向限位面与支重轮的转向限位面贴合实现转向。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向轮包括中间导向轮体,中间导向轮体的两侧设有承压轮,承压轮的承压面低于中间导向轮体的外圆周面。
履带板与导向轮接触时,支重平台与导向轮的两侧承压轮的承压面接触,
传递给导向轮径向力,承压面传递履带板涨紧产生的径向力;中间导向轮体对
履带板起横向限位作用。
作为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托链轮的中间轮体两侧设有承压轮,承压轮的承压面低于中间轮体的外圆周面。
承压面传递履带板涨紧产生的径向力;中间轮体对履带板起横向限位作用。支重轮、导向轮和托链轮的结构,进一步适应履带板的结构变化,能够更好的起到传递径向力和承压的作用,使整体驱动装置的承压、传递和限位及驱动配合更紧密。在FQUY200履带起重机中应用了这一技术方案进行试验测算,行走驱动力增加了 16. 5%。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木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背景技术中现有驱动方式一的履带板和驱动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图1的立体附图3为图1中驱动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图1中履带板的结构示意附图5为背景技术中现有驱动方式二的履带板和驱动轮的结构示意附图6为图5的立体附图7为图5的后视附图8为图5中履带板的结构示意附图9为图5中驱动轮的立体附图10为图5中驱动轮的主视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履带板、驱动轮、导向轮、支重轮和托链轮配合的结构示意附图12为本实用新型履带板和驱动轮配合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3为附图12的一个立体附图14为附图12的另外一个立体附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中一个履带板和驱动轮配合的立体附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中一个履带板和驱动轮配合的另外一个立体附图17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驱动轮的结构示意附图18为附图17的立体附图19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支重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0为附图19的立体图;附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中履带板和支重轮配合的结构示意附图22为背景技术中支重轮的立体附图23为背景技术中支重轮的主视附图24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向轮的结构示意附图25为附图24的左视附图26为附图24中导向轮的立体附图27为背景技术中导向轮的立体附图28为附图27中导向轮的主视附图29为本实用新型中托链轮的结构示意—附图30为附图29的立体附图31为背景技术中托链轮的立体附图32为附图31中托链轮的主视图。
图中l-履带板,2-驱动轮,3-支重轮,4-导向轮,5-托链轮,l卜支重平台,12-承压面,13-驱动轮轮齿啮合面,14-转向限位面,21-承压平面,22-过渡弧形面,23-驱动齿,31-承压轮,32-中间轮体,33-转向限位面,34-轮体,35-连接轴,41-承压轮,43-中间连接部件,44-轮体,51-承压轮,53-轮体,54-中间连接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附图ll所示, 一种履带起重机用履带行走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履带板l、驱动轮2、导向轮4、支重轮3和托链轮5。
如附图12、 13、 14、 15、 16、 17、 18所示,所述驱动轮2外圆周上均布有9个驱动齿23,驱动齿的数量不限于本实施例采用的9个驱动齿,还可以采用其它数量的驱动齿;从上述各个不同角度的配合图和驱动轮的视图中可以看出,相邻的驱动齿23之间设有平面结构的承压平面21,相邻驱动齿23之间设有一个承压平面21和两个过渡弧形面22,过渡弧形面22为凹形的过渡弧形面,过渡弧形面22的设置是一种优化的选择,也可以采用仅有承压平面21的结构变化。
如图21所示,所述履带板的中间部位具有凹槽,凹槽两侧的履带板表面为支重平台11,所述支重平台11为平面结构,凹槽的上平面为承压面12,承压面12的前后面为与驱动轮轮齿啮合的驱动轮轮齿啮合面13,凹槽的两侧面为转
向限位面14,本实施例中支重平台ll、承压面12、驱动轮轮齿啮合面13和转向限位面14之间采用用小弧形面连接的结构形式,具体的应用和设计当然也可以采取不用小弧形面连接的其它结构形式,如面与面直接连接。
如附图19、附图20所示,所述支重轮3包括中间轮体32和中间轮体两侧的承压轮31,所述承压轮31的承压面低于中间轮体32的外圆周面,所述中间轮体32的侧面为转向限位面33。
如附图24、附图25和26所示,所述导向轮4包括中间导向轮体,中间导向轮体的两侧设有承压轮41,承压轮41的承压面低于中间导向轮体的外圆周面。
如附图29和附图30所示,所述托链轮5的中间轮体两侧设有承压轮51,承压轮51的承压面低于中间轮体的外圆周面。
权利要求1、履带起重机用履带行走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履带板(1)、驱动轮(2)、导向轮(4)、支重轮(3)和托链轮(5),所述驱动轮(2)外圆周上均布有若干个驱动齿(23),其特征在于相邻的驱动齿(23)之间设有平面结构的承压平面(21)。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起重机用履带行走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承压平面(21)与驱动齿(23)之间设有过渡弧形面(22)。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起重机用履带行走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相 邻驱动齿(23)之间设有一个承压平面(21)和两个过渡弧形面(22),过渡弧 形面(22)为凹形的过渡弧形面。
4、 如权利要求l、 2、 3其中之一所述的履带起重机用履带行走驱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板(1)的中间部位具有凹槽,凹槽两侧的履带板表面为 支重平台(11),所述支重平台(11)为平面结构,凹槽的上平面为承压面(12), 承压面(12)的前后面为与驱动轮轮齿啮合的驱动轮轮齿啮合面(13),凹槽的 两侧面为转向限位面(14)。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履带起重机用履带行走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支 重平台(11)、承压面(12)、驱动轮轮齿啮合面(13)和转向限位面(14)之 间用小弧形面连接。
6、 如权利要求l、 2、 3其中之一所述的履带起重机用履带行走驱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支重轮(3)包括中间轮体(32)和中间轮体两侧的承压轮(31), 所述承压轮(31)的承压面低于中间轮体(32)的外圆周面。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履带起重机用履带行走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中间轮体(32)的侧面具有转向限位面(33)。
8、 如权利要求l、 2、 3其中之一所述的履带起重机用履带行走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轮(4)包括中间导向轮体,中间导向轮体的两侧设有承 压轮(41),承压轮(41)的承压面低于中间导向轮体的外圆周面。
9、如权利要求l、 2、 3其中之一所述的履带起重机用履带行走驱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托链轮(5)的中间轮体两侧设有承压轮(51),承压轮(51)的承压面低于中间轮体的外圆周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履带起重机用履带行走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履带板、驱动轮、导向轮、支重轮和托链轮,所述驱动轮外圆周上均布有若干个驱动齿,相邻的驱动齿之间设有平面结构的承压平面,支重轮、导向轮和托链轮的结构,进一步适应履带板的结构变化,能够更好的起到传递径向力和承压的作用,使整体驱动装置的承压、传递和限位及驱动配合更紧密。在FQUY200履带起重机中应用了这一技术方案进行试验测算,行走驱动力增加了16.5%。
文档编号B62D55/12GK201329910SQ20082022598
公开日2009年10月21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21日
发明者易阔景, 勇 智, 智 池, 秦永利, 赵光军, 郭立波, 陈志刚, 马喜林 申请人: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