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喷嘴型减阻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1020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喷嘴型减阻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减低风阻结构,尤指一种车辆用喷嘴型减阻结构。
背景技术
—般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是受到其周围气流的影响而使行车效率不高,较常见的方式就是装设导流板来解决此风阻问题,尤其是长途运行的大型车辆更是需要导流板,大型车的重量比小型车重,在长时间及长距离的行驶下,常常因为风阻的问题而产生大量的油耗,更是造成运输业者经营的成本负担。 已知用于车辆的导流结构,如中国台湾专利证书号T丽329580所揭示,其主要包括一框体,此框体由复数导流板对应组成,并在此等导流板间形成有一气流通道,另在框体的一端具有一进风口 ,于框体的另一端具有一出风口 ,进风口及出风口与气流通道连通,且进风口面积大于出风口面积。 然而,已知用于车辆的导流结构,其在车辆行驶速度达到一特定值时,始具有产生足够的气流压力,以在出风口处形成加速的喷流作用,并形成一道看不见的气墙,进而减少车辆尾端的气流大小及强度,而达成减低风阻的效果。但是其存在的问题点即是若车辆的行驶速度低于一特定值时,则气流的动能较低,要通过框体的能力减低,形成气墙的威力减弱,而不能大幅度且有效的降低涡流强度及达成明显的减阻效果;亟待加以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喷嘴型减阻结构,其能够对流经车辆周围的气流有效的导引,而降低车辆行驶的风阻作用,并可提升车辆的行车效率及增加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一种车辆用喷嘴型减阻结构,用以装设在所述车辆尾端,包括一框体,其是由复数导流板结合而成,并于该等导流板之间形成有一气流通道;在该框体的二端分别形成有与该气流通道相通的一入风口及一出风口 ,该出风口所围设构成的面积大于该入风口所围设构成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以下功效及优点,其可在车辆不论高速或低速行驶过程中,皆能有效的提升行车效率及增加行驶的稳定性。利用在框体内部配设复数分隔板,以增加各导流板抵抗变形能力。借由连接组件与车辆及框体的结合,可使框体相对于连接组件作调整摆动,而利于对车辆的后门进行开启或关闭的动作。借助驱动组件与连接组件的组配作动,更能增加使用者操作方便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减阻结构立体外观图。[0009] 图2是本实用新型减阻结构局部放大图。[0010] 图3是本实用新型减阻结构侧向视图。
3[0011]图4是本实用新型减阻结构作动状态剖视图。[0012]图5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车辆组合示意图。[0013]图6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车辆使用状态图(一)。[0014]图7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车辆使用状态图(二)。[0015]图8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车辆的另一实施例组合示意图。[0016]图9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车辆的又一实施例组合示意图。[0017]图10是本实用新型减阻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立体外观图。[0018]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框体10上导流板ll下导流板12侧导流板13气流通道14入风口 15出风口 16分隔板17连接组件20L型角板21枢轴22锁固元件23驱动组件30马达31齿轮组32大齿轮321小齿轮322车辆8
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车辆用喷嘴型减阻结构,其主要包括一框体10及一对连接组件20。 框体10由一上导流板11、一下导流板12及二侧导流板13所一体围设构成,上、下导流板11、12皆呈圆弧形,而二侧导流板13则呈铅直状以与上、下导流板11、12相互接合,并于各导流板11、12及各侧导流板13之间形成有一气流通道14 ;另在框体10的前、后二端分别形成有与气流通道14相连通的一入风口 15及一出风口 16,并借由上导流板11的曲率半径大于下导流板12的曲率半径(如图3、图4所示),以使出风口 16所围设构成的区域面积大于入风口 15所围设构成的区域面积。 连接组件20主要包含一 L型角板21、一枢轴22及一锁固元件23,此L型角板21开设有供枢轴22穿设的通孔(图未示出),本实施例的枢轴22为一螺杆,其一端插入前述侧导流板13而固接,另本实施例的锁固元件23为一螺帽,其对应于枢轴22作螺接,以将L型角板21夹掣迫紧在前述侧导流板13的前端处。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框体10还包含复数分隔板17,其与前述侧导流板13平行配置
并且间隔容置在气流通道14内,借以增加上、下导流板11、12的抵抗变形能力。 请参阅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喷嘴型减阻结构,可借助框体10与连接组件20的枢接结合,以适应各型不同车辆8的使用需求,让框体10以枢轴22为旋转中心,而相对于连接组件20作上、下调整摆动。 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喷嘴型减阻结构可成对的装设在货柜车或拖车等车辆8尾端的上、下位置处,其是利用在车辆8设有预定螺孔(图未明示),再以螺丝等螺固元件穿接L型角板21而将框体10结合于车辆8上。 使用时当车辆8向前行驶之后,迎风面所形成的气流(如箭头所示)将顺势沿着车辆8的外周缘流动,当此等气流流动至车辆8尾端位置时,自框体10前端的入风口 15进入,并依循着框体IO内部的气流通道14的导流方向而从出风口 16流出。由于出风口 16所围设而成的面积大于入风口 15所围设而成的面积,将使气流在框体10的气流通道14中产生减速及增压作用(依据白努力原理,Bernoulli' s principle),当出风口 16气流压力提升,流入低压车辆8背部的涡流区时,气流较易通过框体10的气流通道14,且流出的压力损失较小。再者,此等较高压力的气流、偏向的气流及较大的气流量皆将使车辆8背部的涡流区域变小,并提高车辆8背压(车辆背部阻力大主要是背压低,而使车辆被往后推所致),所以可轻易的达成车辆8的减低风阻效果,且不论是在车辆8低速或高速行驶时,均能够有显著的减低风阻效果,而提升车辆8的行车效率。 请参阅图8及图9所示,其中图8所示,此喷嘴型减阻结构的设置位置可基于不同的需求及车行状态,装设在车辆8尾端的左、右二侧边位置。或是如图9所示,于车辆8尾端上、下、左、右四侧边位置分别设置有减阻结构;以减低从各方向所产生的风阻作用。[0040] 请参阅图IO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喷嘴型减阻结构,除了可以为上述的实施例型态外,其还可包括一驱动组件30,此驱动组件30包含一马达31及一齿轮组32,马达31固定在前述L型角板21上,而齿轮组32则由二不等直径且相互啮合传动的大、小齿轮321、322所组成,其中大齿轮321固接在马达31的心轴且彼此连动,小齿轮322则套接在前述枢轴22上且彼此连动;在欲对车辆8的后门开启时,可先借助马达31的心轴的转动,进以大齿轮321传动小齿轮322并带动枢轴22旋转,而使框体10以枢轴22为旋转中心向上掀起;如此,即可轻易的将车辆8的后门开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喷嘴型减阻结构确可达到预期的使用目的,而解决已知技术的缺失。
权利要求一种车辆用喷嘴型减阻结构,用以装设在所述车辆尾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框体,其由复数导流板结合而成,并于该等导流板之间形成有一气流通道;在该框体的二端分别形成有与该气流通道相通的一入风口及一出风口,该出风口所围设构成的面积大于该入风口所围设构成的面积。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喷嘴型减阻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框体包含一上导流板、对应该上导流板配置的一下导流板、及连接该上导流板和该下导流板的二侧导流板。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喷嘴型减阻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导流板及该下导流板皆呈圆弧形。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喷嘴型减阻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导流板的曲率半径大于该下导流板的曲率半径。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喷嘴型减阻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导流板、该下导流板及该二侧导流板为一体构成。
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喷嘴型减阻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框体还包含复数分隔板,该等分隔板与该侧导流板平行配置并且间隔容置在该气流通道内。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喷嘴型减阻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对连接组件,该对连接组件分别固定于所述车辆及连接该框体。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喷嘴型减阻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连接组件包含固定在所述车辆的一 L型角板、及一端固接于该框体另一端枢接该L型角板的一枢轴。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喷嘴型减阻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驱动组件,该驱动组件包含固定在该L型角板的一马达、及分别套接于该马达心轴和该枢轴且相互啮合传动的一齿轮组。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喷嘴型减阻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连接组件包含固定在所述车辆的一 L型角板、一端固接于该框体另一端穿接该L型角板的一螺杆、及对应于该螺杆作螺接迫紧的一锁固元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车辆用喷嘴型减阻结构,用以装设在车辆尾端,包括一框体,其由复数导流板结合而成,于此等导流板之间形成有一气流通道;并在框体的二端分别形成有与气流通道相通的一入风口及一出风口,出风口所围设构成的面积大于入风口所围设构成的面积;借此;不论车辆在高速或低速行驶过程中,皆能有效的提升行车效率及增加行驶的稳定性。
文档编号B62D37/02GK201520349SQ20092021866
公开日2010年7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4日
发明者陈世雄 申请人:热流动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