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8891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该车辆将包括发动机和能够输出驱动后 轮的动力的驱动电机的动力单元以配置在所述主架的下方的方式安装在主架上,该车架包 括头管、主架和左右一对座椅架,其中头管能够转向地支承转向车把和轴支承前轮的前叉, 主架从该头管向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座椅架从所述主架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以便从下方 支承驾驶员落座的乘车用座椅;并且将储存有向所述发动机供给的燃料的燃料箱配置在所 述两座椅架之间。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能够从发动机和电动电机的双系统向后轮供 给驱动力的混合动力式机动二轮车。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02214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008349号公报在这种机动二轮车等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中,需要用于向发动机供给燃料的燃 料箱和驱动电动电机的动力驱动单元,由于填充有燃料的燃料箱和动力驱动单元的重量比 较重,因此,有必要安装时使重量很好地平衡,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虽然公开了驱动电动 电机的动力驱动单元被配置在乘车用座椅的下方的结构,但是没有明确燃料箱的配置,而 在专利文献2中,虽然公开了在配置于乘车用座椅的下方的收纳箱的后方且所述乘车用座 椅的下方配置燃料箱的结构,但是没有明确动力驱动单元的配置。而且,由于动力驱动单元 产生热量,因此,在配置燃料箱和动力驱动单元时有必要考虑有效地冷却动力驱动单元。

发明内容
鉴于所述课题而提出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不仅能够有效地 冷却动力驱动单元,而且能够在使重量很好地平衡的前提下配置动力驱动单元和燃料箱。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车架具有头管,其能够转向地支承转向车把和轴支承前轮的前叉;主架,其从该头管向后下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座椅架,其从所述主架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以便从下方支承驾驶员落座 的乘车用座椅,包括发动机和能够输出驱动后轮的动力的驱动电机的动力单元以配置在所述主 架的下方的方式安装在该车架上,并且,将储存有向所述发动机供给的燃料的燃料箱配置在所述两座椅架之间;本发明第一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箱配置在所述两座椅架的后部之间;驱动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驱动单元被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在俯视时位于所述两 座椅架之间,并且其至少一部分在侧视时配置在所述燃料箱的前方;
将行驶风导向所述动力驱动单元侧的开口部设置在座椅罩的前部,该座椅罩在所 述乘车用座椅的下方从前方和左右两侧覆盖所述动力驱动单元。除了第一特征的结构之外,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在车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而 配置的多个散热片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突出地设置在所述动力驱动单元的表面上。除了第一特征或第二特征的结构之外,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在上下方向上隔 着间隔而配置且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所述开口部设置在所述座椅罩的前部,从各开口 部的上边缘向前方延伸的多个格栅与所述座椅罩连接而设置。除了第一特征至第三特征的结构之外,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在于,指向配置所述驱 动电机的方向且从所述动力驱动单元延伸的高压布线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除了第一特征至第四特征的结构之外,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在于,与所述车架连接 并支承所述动力驱动单元的支柱在该动力驱动单元的前方被配置成沿上下延伸,在该支柱 的上端部设置有能够转动地支承所述乘车用座椅的铰链机构。除了第一特征至第五特征的结构之外,本发明的第六特征在于,低电压电池配置 在所述动力驱动单元的下方且左右一对的所述座椅架之间。除了第一特征至第六特征的结构之外,本发明的第七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驱动单 元被收容且固定在动力驱动单元壳内,该动力驱动单元壳将流通来自所述开口部的行驶风 的风路形成在其与所述动力驱动单元之间,该动力驱动单元壳支承在所述车架上。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由于燃料箱配置在支承乘车用座椅的车架所具有的左右 一对座椅架的后部之间,动力驱动单元被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在俯视时位于两座椅架之 间,并且其至少一部分在侧视时位于所述燃料箱的前方,因此能够在使重量很好地平衡的 前提下配置燃料箱和动力驱动单元,而且,由于使来自设置于座椅罩的前部的开口部的行 驶风导向所述动力驱动单元侧,该座椅罩在乘车用座椅的下方从前方和左右两侧覆盖动力 驱动单元,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动力驱动单元。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由于在车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散热片以沿 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突出地设置在动力驱动单元的表面上,因此,能够利用各散热片提高 动力驱动单元的冷却效率,而且,由于来自前方的行驶风被各散热片调整,因此能够进一步 提高冷却效率。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由于在上下方向上隔着间隔而配置且沿车宽度方向延伸 的多个开口部设置在座椅罩的前部,因此,能够容易使行驶风吹到动力驱动单元的整体上, 从而提高冷却效率,而且,由于从各开口部的上边缘向前方延伸的多个格栅与座椅罩连接 而设置,因此,能够利用各格栅调整行驶风且抑制雨水等进入到座椅罩内。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由于与驱动电机连接的高压布线指向配置驱动电机的方 向而从动力驱动单元延伸,因此能够谋求提高布线和输电的效率。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由于能够转动地支承乘车用座椅的铰链机构设置在支柱 的上端部,该支柱与车架连接并支承动力驱动单元而且在动力驱动单元的前方配置成沿上 下延伸,因此,能够用共通的支柱支承动力驱动单元和乘车用座椅,从而对减少部件数量作 出贡献。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除了动力驱动单元和燃料箱之外,由于在车宽度方向的 中央部配置为重物的低电压电池,以便使低电压电池配置在动力驱动单元的下方且左右一对的座椅架之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重量平衡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由于动力驱动单元收容且固定在支承车架的罩内,在罩 与动力驱动单元之间形成流通来自开口部的行驶风的风路,因此,能够谋求进一步提高动 力驱动单元的冷却效率。


图1是局部切开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2是动力单元的横剖平面图3是从右前方看动力单元的立体图ζt是与图2的相同方向看节气门本体和执行机构的平面图
图5是图4的5所指方向看的侧视图6是车体中央部附近的纵剖左侧视图。7是图6的7-7线剖面图6丨是表示动力驱动单元壳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5前叉
16头管
17主架
19座椅架
21转向车把
46燃料箱
47乘车用座椅
49座椅罩
70动力驱动单元
74动力驱动单元壳
82风路
83散热片
85支柱
91铰链机构
95高压布线
96开口部
97格栅
98低电压电池
E发动机
F车架
M驱动电机
P动力单元
WF前轮
WR后轮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图1至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图1中,作为混合动力式鞍乘型 车辆的混合动力式机动二轮车的车架F具有可转向地支承前叉15的头管16、从该头管16 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架17、从主架17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枢轴板18、在该枢轴板18 的连接部的前方与所述主架17的后部连接并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架19以及将所 述两枢轴板18的中间部与所述座椅架19的中间部连接的副架20,前轮WF轴支承在所述前 叉15的下端,杆状转向车把21连接在前叉15的上部。在所述车架F上将发动机E的发动机本体22安装为,在所述主架17的下方使气 缸轴线稍微向前上方倾斜,由该发动机E、内置于所述发动机本体22的变速器T (参照图2) 及附设在发动机本体22的驱动电机M构成动力单元P。在所述车架F中的枢轴板18上,经由支承轴24可摇摆地支承有摇臂23的前端 部,在该摇臂23的后端部轴支承有后轮WR的车轴25。另外,在车架F中的座椅架19的后 部与所述摇臂23的后部之间,设置有左右一对后缓冲单元26。构成所述发动机22的一部分的曲轴箱27由左右的半箱体27L,27R结合而构成, 在该曲轴箱27的后部转动自如地支承有输出轴28,来自动力单元P的动力经由设置于所述 输出轴28与所述后轮WR的车轴25之间的链式传动机构29传递到后轮WR。在构成发动机本体22的一部分的气缸盖30的下部侧壁上连接有排气装置31,该 排气装置31具有排气管32和排气消音器33,其中排气管32从所述气缸盖30的下部侧壁 通过发动机本体22的下方向后方延伸,排气消音器33配置在后轮WR的右侧并与所述排气 管32连接。参照图1至图3,在所述气缸盖30的上部侧壁上连接有进气装置34,该进气装置 34具有空气滤清器35、节气门本体36和进气管37,其中,空气滤清器35在所述气缸盖30 的斜前上方配置且支承在所述主架17,节气门本体36具有进气通路38且与所述空气滤清 器35连接,进气管37将该节气门本体36与气缸盖30的上部侧壁连接。一并参照图4和图5,所述节气门本体36在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被配置为,车宽度 方向的车体中心线CL横切节气门本体36,在该节气门本体36上,不仅轴支承有开闭所述进 气通路38的节气门阀39的阀轴40,还附设有向位于节气门阀39的下游侧的进气通路38 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阀41。所述节气门阀39是利用执行机构42开闭驱动的装置,该执行机构42具有电动电 机43和减速齿轮机构44,其中,电动电机43具有垂直于包含所述车体中心线CL的垂直面 的轴线且配置在节气门本体36的后方,减速齿轮机构44设置在该电动电机43与所述阀轴 40之间,减速齿轮机构44收容在被配置于所述车体中心线CL的左侧的执行机构壳45中。 另外,执行机构42的整体在车宽度方向上靠左侧配置。 回到图1,所述发动机E和用于向燃料喷射阀41供给燃料的燃料箱46配置在所述 后轮WR的上方且所述两座椅架19的后部之间,该燃料箱46的上方可开闭地例如由前后排 列型的乘车用座椅47来覆盖。 在车架F上安装有覆盖该车架F、所述发动机本体22的一部分、所述进气装置34 及所述燃料箱46的合成树脂制的车体罩48,作为该车体罩48的一部分的座椅罩49形成为后方开口且横剖面为大致U形,以便从前方和左右两侧覆盖所述乘车用座椅47,所述燃料 箱46也由座椅罩49来覆盖。如图2所示,在发动机本体22的曲轴箱27上,转动自如地支承有具有沿车宽度方 向的轴线的曲轴51,由固定在该曲轴51的左端部的转子53和固定在与曲轴箱27的左半箱 体27L连接的发动机罩55的定子54构成发电机(ACG)52。另外,在曲轴箱27中的右半箱 体27R上结合曲轴箱罩56,在该曲轴箱罩56上结合离合器罩57。在所述离合器箱罩56内,一次驱动齿轮58和围绕曲轴51的筒轴59相对转动自 如地支承在所述曲轴51上,在所述曲轴51和所述筒轴59之间安装有收容在曲轴箱罩56 和离合器罩57内的二级离心离合器60。所述二级离心离合器60构成为,在曲轴51的转速未达到第一规定转速的情况下, 向所述筒轴59不传递曲轴51的转动动力,如果曲轴51的转速达到第一规定转速,则使曲 轴51的转动动力减速且传递到所述筒轴59,而且,如果曲轴51的转速达到大于第一规定转 速的第二规定转速,则在不减速的情况下使曲轴51的转动动力传递到所述筒轴59。在所述曲轴箱罩56中一体地设有电机支承部56a,该电机支承部56a位于所述发 动机本体22中的气缸体50的右侧,具有与曲轴51平行的轴线的驱动电机M的电机壳61 的一部分以突入所述电机支承部56a内的方式与电机支承部56a连接。S卩,驱动电机M配 置在车架F的宽度方向的右侧,并安装在曲轴箱罩56的电机支承部56a。另外,固定在驱动电机M的转动轴62的驱动齿轮63以与所述一次驱动齿轮58 — 同转动的方式与固定在一次驱动齿轮58的从动齿轮64啮合,在该从动齿轮64与所述筒轴 58之间安装有单向离合器65,该单向离合器65用于在筒轴59的转速大于所述从动齿轮64 的转速时从筒轴59向所述从动齿轮64和一次从动齿轮58侧传递动力。所述变速器T收容在曲轴箱27内,以便在所述输出轴28与输入轴66之间设置可 择一地确立的多个例如二级的齿轮排Gl、G2,该输入轴66具有与该输出轴28和所述曲轴 51平行的轴线。而且,经由减振橡胶68连接在传动部件67的一次从动齿轮69被传动部件 67支承,该传动部件67不可相对转动地结合在所述输入轴66上,一次从动齿轮69与一次 驱动齿轮58啮合。另外,与所述输出轴28的转动联动而转动的齿轮111转动自如地支承 在轴110上,该轴110具有平行于所述输出轴28的轴线且被所述曲轴箱27支承,检测该齿 轮111的转速的转速传感器112安装在曲轴箱27的右半箱体27R上。在这种动力单元P中,能够由以下两个传递路径向后轮WR传递动力。第一传递路径是向后轮WR传递发动机E的动力的路径,曲轴51的转动动力经由 二级离心离合器60、筒轴59、单向离合器65、从动齿轮64、一次驱动齿轮58、一次从动齿轮 69、减振橡胶68、传动部件67、变速器T及链式传动机构29传递到后轮WR。此时,分别在二 级离心离合器60和变速器T中能够进行二级变速。另外,当利用第一传递路径中的动力传 递进行行驶时,通过使驱动电机M动作,能够进行动力辅助,而且利用驱动电机M能够进行 再生充电。 第二传递路径是向后轮WR传递驱动电机M的动力的路径,驱动电机M的动力经由 驱动齿轮63、从动齿轮64、一次驱动齿轮58、一次从动齿轮69、减振橡胶68、传动部件67、 变速器T和链式传动机构29传递到后轮WR。此时,驱动电机M的动力由于单向离合器65 空转而不会传递到曲轴51侧,在利用该第二传递路径中的动力传递进行的行驶中,能够进
7行利用变速器T的二级变速。另外,第一传递路径和第二传递路径的切换由单向离合器65来进行,如果筒轴59 的转速高于从动齿轮64的转速,则进行利用第一传递路径的动力传递,如果从动齿轮64的 转速高于筒轴59的转速,则进行利用第二传递路径的动力传递。在图6和图7中,所述驱动电机M由动力驱动单元70来驱动,该动力驱动单元70 被配置为,在俯视时该动力驱动单元70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部分)位于所述一 对座椅架19,19之间,而且,在侧视时该动力驱动单元70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大 部分)位于所述燃料箱46的前方且乘车用座椅47的前部和座椅架19之间,该动力驱动单 元70配置在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且被车架F支承。而且,动力驱动单元70从前方和左右 两侧由所述车体罩48中的座椅罩49来覆盖。另外,驾驶员操作节气门手柄(未图示)的操作量由油门位置传感器71来检测, 该节气门手柄可转动地安装在转向车把21的右端部,电动电机43根据油门位置传感器71 的检测值由节气门驱动装置72来动作,该电动电机43位于使所述节气门阀39开闭驱动的 执行机构42中,油门位置传感器71和节气门驱动装置72在所述动力驱动单元70的前方 安装在车架F中的主架17的后部左侧。即,油门位置传感器71和节气门驱动装置72配置 在车架F的左侧。动力驱动单元70被收容且固定在动力驱动单元壳74中,该动力驱动单元壳74支 承在车架F上。一并参照图8,动力驱动单元壳74由上方开口的下壳75、下方开口的上壳76以及 连接下壳75和上壳76的中间壳77构成,其中,下壳75配置在两座椅架19,19之间且横剖 面为大致U形,上壳76配置在下壳75的上方且横剖面为大致U形,下壳75和中间壳77被 焊接在一起,上壳76的下部从上方嵌合在中间壳77的上部中。而且,在从中间壳77的后 部左右向后方突出的一对支承臂部77a,77a与从上壳76的后部左右向后方突出的一对支 承臂部76a,76a之间安装有圆筒状的垫圈78,78并用螺栓79,79连接在一起。另外,在中 间壳77的前部设有限制壁77b,该限制壁77b连接该中间壳77的前部左右两侧之间并向前 方突出。在这样的动力驱动单元壳74内,将前后开放的上收容室80和将前后开放且使上 部与上收容室80连接的下收容室81形成为下收容室81的宽度比上收容室80的宽度窄。 动力驱动单元70被收容且固定在上收容室80内,以便用所述限制壁77b限制前端,在动力 驱动单元70的表面与动力驱动单元70的内面之间形成使空气流通的风路82。而且,多个 散热片83,83...在车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而设置在动力驱动单元70的表面中的下部表 面,并且向前后方向延伸而突出。在车架F中的两座椅架19的前部之间设有横向构件84,支柱85的下端部由螺栓 87固定在沿车宽度方向的所述横向构件84的中央部,在该支柱85的下端部与该横向构件 84之间安装有橡胶座86,该支柱85在所述动力驱动单元壳74和收容且固定在该动力驱动 单元壳74的动力驱动单元70的前方沿上下延伸。所述支柱85的上端部经由铰链销89连接在托架88上,该托架88被设置在所述 动力驱动单元壳74中的上壳76的前部上表面,所述铰链销89的两端固定在与所述托架88 及所述铰链销89—同构成铰链机构91的铰链部件90上。另外,铰链部件90安装在乘车用座椅47的前端底部,乘车用座椅47可转动地由朝向所述支柱85的上端部的铰链机构91 来支承。另外,在所述两座椅架19的中间部设有托架92,从动力驱动单元壳74中的中间 壳77的后部左右向后方突出的一对支承臂部77a,77a的后端由螺栓94固定,在该一对支 撑臂部77a,77a的后端与所述托架92之间安装有橡胶座93。高压布线95从动力驱动单元70的沿车宽度方向的右侧前部下端延伸,该动力驱 动单元70收容且固定在动力驱动单元壳74的上收容室80中,该高压布线90通过车架F 的车宽度方向的右侧与驱动电机M连接。另外,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开口部96,96...在上下隔着间隔而设置在座椅 罩49的前部,该座椅罩49从前方和左右两侧覆盖动力驱动单元壳74和动力驱动单元70, 在座椅罩49上一体地连接有从各开口部96,96...的上边缘向前方延伸的多个格栅97,另外,在动力驱动单元壳74的下收容室81中收容且固定有作为铅蓄电池的低电 压电池98,该低电压电池98配置在动力驱动单元70的下方且左右一对座椅架19,19之间。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作为Li离子电池的高电压电池99配置在后轮WR的左侧,而且收容 并固定在被座椅架19支承的电池壳100内。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储存有向发动机E供给的燃料的燃料箱46配置在 车架F中支承乘车用座椅47的左右一对座椅架19的后部之间,驱动驱动电机M的动力驱 动单元70被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部分)在俯视时位于一对座椅架 19,19之间,并且,其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部分)在侧视时位于燃料箱46的前 方且在乘车用座椅47的前部与两座椅架19之间,由于将行驶风导向动力驱动单元70侧的 开口部96,96...设置在座椅罩49的前部,该座椅罩49在乘车用座椅47的下方从前方和 左右两侧覆盖动力驱动单元70,因此,在很好地平衡重量的前提下能够配置燃料箱46和动 力驱动单元70,而且,由于来自设置于座椅罩49的前部的开口部96,96...的行驶风导向动 力驱动单元70侧,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动力驱动单元70。另外,由于多个所述开口部96,96...在上下方向上隔着间隔而配置且沿车宽度 方向延伸地设置于座椅罩49的前部,因此,能够容易使行驶风吹到动力驱动单元70的整体 上,从而提高冷却效果。而且,由于从开口部96,96...的上边缘向前方延伸的多个格栅97, 97...与座椅罩49连接而设置,因此能够利用各格栅97,97...调整行驶风且抑制雨水等进 入到座椅罩49内。另外,由于在车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散热片83,83...以沿前后方 向延伸的方式突出地设置在动力驱动单元70的下部表面,因此,能够利用各散热片83, 83...提高动力驱动单元70的冷却效率,而且,由于利用各散热片83,83...调整来自前方 的行驶风,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另外,由于与车架F的主架17连接并支承动力驱动单元70的支柱85在动力驱动 单元70的前方在上下延伸而配置,并且在该支柱85的上端部设置有可转动地支承乘车用 座椅47的铰链机构91,因此,能够用共通的支柱85支承动力驱动单元70和乘车用座椅47, 从而对于减少部件数量作出贡献。另外,由于低电压电池98配置在动力驱动单元70的下方且左右一对座椅架19之间,因此,除了动力驱动单元70和燃料箱46之外,通过在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配置为重物 的低电压电池98,以使该低电压电池98配置在动力驱动单元70的下方且两座椅架19之
间,能够进一步提高重量平衡度。另外,由于动力驱动单元70收容并固定在动力驱动单元壳74内,使来自所述开口 部96,96...的行驶风流通的风路82形成在动力驱动单元壳74与动力驱动单元70之间, 并且该动力驱动单元壳74支承在车架F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动力驱动单元70的冷却
效率。 另外,执行机构42开闭驱动设置在发动机E所具有的进气装置34上的节气门阀 39,该执行机构42根据检测驾驶员的节气门操作量的油门位置传感器71的检测值由节气 门驱动装置72动作,但是,相对于在车架F的宽度方向的右侧配置驱动电机M,由于在车架 F的宽度方向的左侧配置执行机构42、油门位置传感器71及节气门驱动装置72,因此,能够 将由驱动电机M的磁场引起的噪声对执行机构42、油门位置传感器71及节气门驱动装置 72产生的影响抑制为小。而且,驱动驱动电机M的动力驱动单元70配置在车宽度方向的中央且支承在车架 F上,并且,在所述车宽度方向的右侧,从动力驱动单元70延伸且指向配置有驱动电机M的 方向而配置在车宽度方向的右侧的高压布线95与驱动电机M连接,因此,能够谋求提高布 线和输电的效率,而且能够抑制来自高压布线95的噪声的影响波及油门位置传感器71和 节气门驱动装置72。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在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记载 于权利要求书的本发明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10
权利要求
一种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车架(F)具有头管(16),其能够转向地支承转向车把(21)和轴支承前轮(WF)的前叉(15);主架(17),其从该头管(16)向后下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座椅架(19),其从所述主架(17)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以便从下方支承驾驶员落座的乘车用座椅(47),包括发动机(E)和能够输出驱动后轮(WR)的动力的驱动电机(M)的动力单元(P)以配置在所述主架(17)下方的方式安装在该车架(F)上,并且,储存有向所述发动机(E)供给的燃料的燃料箱(46)配置在所述两座椅架(19)之间;该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箱(46)配置在所述两座椅架(19)的后部之间;驱动所述驱动电机(M)的动力驱动单元(70)被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在俯视时位于所述两座椅架(19)之间,并且其至少一部分在侧视时配置在所述燃料箱(46)的前方;将行驶风导向所述动力驱动单元(70)侧的开口部(96)设置在座椅罩(49)的前部,该座椅罩(49)在所述乘车用座椅(47)的下方从前方和左右两侧覆盖所述动力驱动单元(7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车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散热片(83)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突出地 设置在所述动力驱动单元(70)的表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上下方向上隔着间隔而配置且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所述开口部(96)设置在所 述座椅罩(49)的前部,从各开口部(96)的上边缘向前方延伸的多个格栅(97)与所述座椅 罩(49)连接而设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指向配置所述驱动电机(M)的方向且从所述动力驱动单元(70)延伸的高压布线(95) 与所述驱动电机(M)连接。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与所述车架(F)连接并支承所述动力驱动单元(70)的支柱(85)在该动力驱动单元 (70)的前方被配置成沿上下延伸,在该支柱(85)的上端部设置有能够转动地支承所述乘 车用座椅(47)的铰链机构(91)。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低电压电池(98)配置在所述动力驱动单元(70)的下方且左右一对的所述座椅架(19) 之间。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驱动单元(70)被收容且固定在动力驱动单元壳(74)内,该动力驱动单元 壳(74)将流通来自所述开口部(96)的行驶风的风路(82)形成在其与所述动力驱动单元 (70)之间,该动力驱动单元壳(74)支承在所述车架(F)上。
全文摘要
一种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含有发动机和驱动电机的动力单元安装在具有左右一对座椅架的车架上,该左右一对座椅架从主架后部向后上方延伸以便从下方支承乘车用座椅,并且燃料箱配置在两座椅架之间,从而,不仅有效地冷却动力驱动单元,而且在使重量很好地平衡的前提下配置动力驱动单元和燃料箱。燃料箱(46)配置在两座椅架(19)的后部之间,驱动驱动电机的动力驱动单元(70)在侧视时配置在燃料箱(46)的前方且乘车用座椅(47)的前部与两座椅架(19)之间,使将行驶风导向动力驱动单元(70)侧的开口部(96)设置在座椅罩(49)的前部,该座椅罩(49)在乘车用座椅(47)的下方从前方和左右两侧覆盖动力驱动单元(70)。
文档编号B62M23/02GK101947996SQ20101022420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8日
发明者岩下调, 早川公视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