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自行车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3078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式自行车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式自行车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油价高涨及运动健身的潮流,乃吹起一股节能减碳的自行车运动风潮,每逢周休假日,便可看到一大群自行车爱好者驰骋于乡间、郊外、山岭或河滨,在运动之余,同时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而由于一般自行车的骑行路线,多选择远离尘嚣之郊外地区,距离住宅区通常有一段相当远的距离,为避免耗费太多的体力,对于绝大部份以自行车作为休闲运动的周休运动者而言,并不会从住家即骑行自行车至目的地,而是利用车辆将自行车载运至定点后, 才会将自行车卸下并开始骑行,而为了载运自行车,通常必须于车辆附挂载车架以搭载自行车,因此类载车架在使用上相当麻烦,且碍于交通法规所订定的标准,其整体的售价并不便宜,同时可能需要反复拆组,因此在使用上尚难称实用、便利,基于此,业者为了提供车辆载运自行车的便利性,开发出折叠式自行车,利用其车架的可折并设计,使其得以将自行车折叠并收小缩减体积,再置入后车厢内载运,使其得轻松地将自行车载运至预定的地点后, 再经简单的组装而恢复正常骑行状态,即可享受骑车运动的乐趣。现有的折叠式自行车结构中,为了赋予其折叠并收的功能需求及便利性,通常并不会于车架上设置太多的折叠点,最常见的设计便是将车架连结前竖管与座管的上、下管合而为一,制成较大尺径的横管,或是将上、下管前段合而为一,再由后段一分为二以连结座管上、下端。无论其采何种方式,在其折叠结构设计上,均是由其横管的中段或偏后段位置将其截断,再于截断位置设有一接合框体,并将二者的接合框体一侧采轴栓加以枢组结合,而其另侧则以快拆固定件加以扣锁固定,据以在释放快拆固定件对接合框体之扣锁状态后,即得以其轴栓为轴将车架后部向前段折叠并收,达成其车架体积之缩减效能,而欲展立车架时,则只需反向将车架后部旋回原状,同时以快拆固定件扣锁固定结合框的并合关系,即得达成其骑行状态之固定,又为了更进一步之搭载方便,更有将其轮体与车架采快拆式设计,使其得将轮体拆离以方便载运空间之灵活运用,更不乏有将车架采多段式折叠设计之自行车,以将车架体积缩减至最小幅度之诉求,举凡此种种,均是为了提供自行车体积之缩减功能,以提供车辆载运之便利性。综观目前之折叠式自行车,无论其系采两段式折叠设计,或多段式折叠设计,或是其轮体是否具快拆功能,但其设计上的共同点,即是其折叠点的设计通常位于车架的横管部位,此一设计在其折叠并收的操作上固然相当方便,但因其将横管截断,严重影响了其整体的结构强度,导致其在长期受力下,很容易于其接合框部位形成应力作用,致使其很容又于接合框部为发生变形受损之问题,严重影响其骑行安全性,实有必要设法加以解决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现有折叠式自行车在折叠结构设计上所存在及衍生之问题与缺失,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车架折叠拆卸操作方便,并能有效维持车体结构强度与稳固性的折叠式自行车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式自行车结构,包括前车架和后车架,后车架设有座管,座管通过前车架的上管和下管与前车架的前竖管连接,其创新点在于,座管截切成分离的上座管和下座管,上座管及下座管的管口设有快拆式束迫件,上座管与前车架连结,下座管与后车架连结,前车架的下管近尾端设有枢轴管,下座管前缘设有一对枢片,并通过轴栓穿组枢结枢片与枢管轴而完成前车架和后车架的枢组轴设。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上述折叠式自行车结构中,前车架的下管由前竖管后缘下段向后延伸的前下管与上座管前缘下段衔设的后下管在接近上座管但低于上座管的位置枢结,在枢结部位设有供后车架枢片枢组轴设的枢轴管。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上述折叠式自行车结构中,枢片含夹于枢轴管两侧。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后车架的座管一分为二,并分别在上座管及下座管的管口附设有快拆式束迫件,上座管与前车架连结,下座管与后车架连结,于该前车架的下管尾端并预设有一枢轴管,配合下座管前缘延设的一对枢片,俾可藉一轴栓加以穿组枢设而完成前、后车架的枢组,令后车架具有向前车架旋折并收之效能,而欲展立前、后车架时, 则将后车架反向旋折而使上座管及下座管对接成一直线后,再将坐垫之坐杆直接穿插通过上、下座管,同时以上、下座管的束迫件加以束迫固定,即可维持其前、后车架的展立关系, 达成自行车的组立成型。本实用新型在赋予自行车的折叠并收功能外,更可避免其骑行时之应力集中于其枢轴点,从而可有效减降其结构受损之机率,大幅提升其骑行之安全性者。本实用新型的车架之展立型态得以获得稳过之维持,不致因快拆束迫件略微松动及发生车架突然折收之危险。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折叠操作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折叠操作关系示意图(仅显示车架部份)。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折叠操作关系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2为束迫件;3为轴栓;10为前车架;11为上座管;12为上管;13为前竖管;14为前叉架;15为车把手架;16为前下管;17为后下管;18为枢轴管;20为后车架;21 为下座管;22为上后叉;23为下后叉;对为枢片;25为前齿盘J6为踏板;27为后飞轮;观为链条;30为前轮;40为后轮;50为坐垫;51为坐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这些实施例应理解为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记载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效变化和修饰同样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如1-6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式自行车结构,主要是将车架分拆为前车架10和后车架20,并藉坐垫50的坐杆51插组结合并定位前车架10和后车架 20的组制关系,其中该前车架10设具有一上座管11,上座管11的上端管口位置附设有一快拆式束迫件1,而在上座管11前缘上段接设有上管12,并使上管12前端与前竖管13连结,在前竖管 13内套结有一前叉架14,前叉架14顶端组设有车把手架15,而前叉架14下方则组设有前轮30,该前轮30最好是采快拆件与前叉架固定,以方便前轮30的拆组,而在前竖管13后缘下段乃衔设有一前下管16,同时在上座管11前缘下段则向下衔设一后下管17,并使该前下管16与后下管17于近接上座管11但低于上座管11准位处衔结而组制有一枢轴管18,以该枢轴管18得以枢组连结后车架20 ;该后车架20乃设具有一下座管21,在下座管21的上端管口位置附设有另一快拆束迫件2,而在下座管21后缘的上、下端位置分别衔设一对上后叉22与一对下后叉23而构组成后叉架,藉以供组设后轮40,而在下管座21前缘预定位置另组制有一对枢片对,该对枢片M的尺径恰使其可含夹于前述前车架10预制的枢轴管18两侧,并在枢片M上制设有对应枢轴管18之轴孔未标号,俾得以一另制的轴栓3穿组枢结枢片M与枢轴管18,而下座管21下端一侧则组置有前齿盘25并穿组一对踏板沈以踩踏掣控前齿盘25的转动,又藉一链条观张设连结前齿盘25与后轮40 —侧组制设之后飞轮27 ;利用前述之前、后车架10、20的结构组成设计,于自行车展立成正常的骑行功能状态时,系使前、后车架10、20的上、下座管11、21对接成一直线后,利用坐垫50的坐杆51 直插插通过上、下座管11、21,同时利用上、下座管11、21附设的快拆式束迫件1、2分别束迫紧掣坐垫50的坐杆51,即可取得前、后车架10、20的关系定位与维持,而当欲折叠缩减自行车的体积时,则在势放上、下座管11、21之束迫件1、2后,将坐垫50之坐杆51完全拔出,同时将前车架10的前轮30予以拆除,此时即得以前车架10之枢轴管18与后车架20之枢片 24所穿组轴设的轴栓3为轴,将后车架20往前车架10方向旋收,直至后轮40卡入限位于前叉架14的二叉杆间,即得完成自行车的折叠并收,如此将可有效地将自行车的体积大幅缩小,以利于车辆的载运,而当欲再次将自行车展立成骑行状态时,则只需将后车架20反向旋展,令其上、下座管11、21呈对接状态,在将坐垫50的坐杆51穿插连结上、下座管11、 21,同时以束迫件1、2分别加以束迫紧掣以固令前、后车架10、20的展立关系,最后将前轮 30重新装回前叉架14,即得快诉将自行车展立回复骑行状态;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式自行车结构舍弃了现有折叠式自行车多将折叠点设制于车架横管之设计,而改将供坐垫坐杆插组之座管作两段式设计,并使上、下座管分数于前、后车架的一部份,配合于前车架下管近尾端制设之枢轴管与后车架下座管前缘突设之枢片的枢组轴设,使其得以其枢主轴设的轴栓为轴,赋予后车架具备向前车架旋折并收之功能,达成其预期的折叠缩减体积功能,而在自行车展立时,又只需以坐垫之坐杆直接穿插通过上、下座管,即可取得前、后车架的展立型态维持,佐以其束迫件之束迫固定,令其整体型态更为稳固,据此特能达成快速折叠与展立之便利性与实用性,且其折叠点的设制紧在提供车架之旋折并收功能,而不作为其展立型态之固定,所以在骑行时不会于其折叠点处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从而可维持其整体结构强度的稳固性,有效解决习知结构易由其接合框处损坏之间题与缺失,甚至其上、下座管的束迫件略微松开而未能紧掣束迫坐垫的坐杆时,仍能藉该坐杆的插组型态而稳固维持前、后车架的相对关系,绝不会有骑行时突然折收或分离的问题发生,整体而言,确具极佳之实用价值与安全性。
权利要求1.一种折叠式自行车结构,包括前车架和后车架,后车架设有座管,座管通过前车架的上管和下管与前车架的前竖管连接,其特征是,座管截切成分离的上座管和下座管,上座管及下座管的管口设有快拆式束迫件,上座管与前车架连结,下座管与后车架连结,前车架的下管近尾端设有枢轴管,下座管前缘设有一对枢片,并通过轴栓穿组枢结枢片与枢管轴而完成前车架和后车架的枢组轴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结构,其特征是,前车架的下管由前竖管后缘下段向后延伸的前下管与上座管前缘下段衔设的后下管在接近上座管但低于上座管的位置枢结,在枢结部位设有供后车架枢片枢组轴设的枢轴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结构,其特征是,枢片含夹于枢轴管两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折叠式自行车结构,包括前车架和后车架,后车架设有座管,座管通过前车架的上管和下管与前车架的前竖管连接,其特征是,座管截切成分离的上座管和下座管,上座管及下座管的管口设有快拆式束迫件,上座管与前车架连结,下座管与后车架连结,前车架的下管近尾端设有枢轴管,下座管前缘设有一对枢片,并通过轴栓穿组枢结枢片与枢管轴而完成前车架和后车架的枢组轴设。本实用新型将后车架的座管一分为二,并分别在上座管及下座管的管口附设有快拆式束迫件,折叠操作方便,并能有效维持车体结构强度与稳固性。
文档编号B62K15/00GK202011456SQ20112012331
公开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5日
发明者赖燕膑 申请人:昆山奇正商贸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