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二轮车用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9700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机动二轮车用框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机动二轮车用框架包括:中空的主框架(22),其沿着车辆长度方向延伸,在中间部分具有呈V字状折弯的折弯部(26);横向管(27),其架设在折弯部的左右壁(35、36)上,来限制左右壁(35、36)的向车宽方向的变位;头管(21),其设置在主框架(22)的车辆长度方向前端;以及枢轴框架(24),其从主框架(22)向下方延伸。
【专利说明】机动二轮车用框架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机动二轮车用框架。
【背景技术】
[0002]专利文献I公开了一根主框架从头管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形态的机动二轮车用框架。
[0003]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机动二轮车用框架包括一根头管、从该头管延伸的一根主框架、从该主框架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两根座椅轨道、从主框架向下方延伸的一个枢轴框架。
[0004]分别准备左右两根座椅轨道和一根主框架。在一根主框架的后部接合左右两根座椅轨道。
[0005]这样的机动二轮车用框架的部件件数多。而且,用于进行接合的加工工时增多。
[0006]近年来,在寻求车辆成本降低的过程中,期望得到能够减少部件件数且减少加工工时的机动二轮车用框架。
[0007]【在先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9-161012公报
【发明内容】
`
[0010]【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1]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部件件数且减少加工工时的机动二轮车用框架。
[0012]【解决方案】
[0013]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用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的主框架,其沿着车辆长度方向延伸,在中间部分具有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呈V字状折弯的折弯部;横向管,其架设在折弯部的左右壁上,来限制左右壁的向车宽方向的变位;头管,其设置在主框架的车辆长度方向前端;以及枢轴框架,其从主框架向下方延伸。
[0014]优选折弯部的所述左右壁具有供所述横向管贯通的孔。
[0015]优选枢轴框架的上端在主框架的比折弯部靠车辆前方的部位与主框架连接。
[0016]优选在枢轴框架的背面上部与主框架的比折弯部靠车辆后方的部位之间连结有副框架。
[0017]优选主框架包括:在车辆长度方向前端,截面形状在高度方向上呈纵长扁平形状的纵长扁平部;在位于该纵长扁平部的车辆后方的折弯部处,截面形状呈圆形形状的圆形形状部;以及位于该圆形形状部的车辆后方,且在座椅轨道处截面形状从圆形形状成为车宽方向上长的横长扁平形状的横长扁平部。
[0018]优选在横向管上设有燃料箱支架,所述燃料箱支架包括在折弯部的上方沿着车宽方向延伸来承受燃料箱的箱承受部、从该箱承受部的两端向下方延伸而固定在横向管上的左右腿部。
[0019]优选横向管具有将在主框架内流动的空气取入的空气取入孔。
[0020]【发明效果】
[0021]在主框架上一体地包含座椅轨道。主框架由管制造而成。由于主框架中包含座椅轨道,因此能够减少框架的部件件数。通过减少框架的部件件数,由此能够减少框架的加工
工时。
[0022]主框架在折弯部处折弯,前部由前轮支承,且后部由后轮支承。主框架中的变位在中间部的折弯部处变大。
[0023]在本发明中,在折弯部的左右壁上架设有横向管。通过该横向管能够抑制折弯部的左右壁的车宽方向上的变位。
[0024]由于在折弯部上设有横向管部,因此折弯部不易在车宽方向上发生变形。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框架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0026]图2是该框架的立体图。
[0027]图3是该框架的左侧视图。
[0028]图4是图3的4-4线剖视图。
[0029]图5是图3的5-5线剖视图。
[0030]图6是图3的6-6线剖视图。
[0031]图7是安装了燃料箱的该框架的俯视图。
[0032]图8是说明该框架与吸气系统的配置关系的图。
[0033]图9是图8的9-9剖视图。
[0034]图10是图8的10-10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0036]【实施例】
[0037]首先,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0038]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10具有框架11、悬置在该框架11上的发动机12、在框架11的前端设置且由车把13进行转向的前轮15、在框架11的后部设置且由发动机12驱动的后轮16、设置在前轮15与后轮16之间的座椅17。机动二轮车10是乘客跨骑在座椅17上的形态的跨骑型车辆。
[0039]接着,对框架的结构进行说明。
[0040]如图2所示,框架11具有:头管21 ;从该头管21沿着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的中空的主框架22 ;从该主框架22的中间部向下方延伸且将摆臂23支承为摆动自如的枢轴框架24 ;从头管21的下部向车辆斜下后方延伸且对发动机12的前部进行支承的下行框架25 ;沿车宽方向架设于在主框架22的中间部分折弯的折弯部26上的横向管27 ;在该横向管27的后方位置架设于主框架22与枢轴框架24之间的副框架31 ;在横向管27的车辆后方位置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固定在主框架22的上表面,并将后缓冲件(图1中的符号32)的上端安装的缓冲件框架33 ;在横向框架11的车辆后方从折弯部的左右壁35、36分别沿着主框架22向车辆后方延伸,且后端部与缓冲件框架33接合的左右的加强框架37、38。
[0041]需要说明的是,在枢轴框架24从主框架22分支的位置的车辆后方配置主框架22的折弯部26。枢轴框架24的上端在比主框架22的折弯部26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处与主框架22连接。
[0042]从主框架22向下方延伸的枢轴框架24通过将板材折弯而成,具有朝向车辆后方的背面24H。枢轴框架24中,构成高度方向上半部分的上半部45呈截面口状,构成高度方向下半部分的下半部46呈向车辆前方敞开的截面口状。供枢轴(图1中符号47)通过的筒部48沿着车宽方向架设在下半部46。
[0043]在枢轴框架24的背面上部24Ha与主框架22的比折弯部26靠车辆后方的部位之间连结副框架31。
[0044]返回图1,主框架22在折弯部26处折弯,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呈V字形。摆臂23被支承为以在枢轴框架24上设置的筒部48为中心而摆动自如。
[0045]接着,对安装在框架11上的构件进行说明。
[0046]对前轮15进行支承的前叉41能够转向地设置在头管21上,在头管21的上方设置与前叉41 一体化且供乘客进行转向操作的车把13。在前叉41侧安装有前挡泥板42、前照灯43及仪表44。
[0047]在下行框架25的下部设有发动机吊架51,在该发动机吊架51上安装发动机的前部12a。另外,在枢轴框架24上安装发动机的后部12b。在发动机12的上方位置且在主框架22上安装有燃料箱52,座椅17以与该燃料箱52的后端连续且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方式安装在主框架22上。主框架22是包括对座椅17进行支承的座椅轨道107的所谓单脊骨式框架。
[0048]发动机12包括:内置有变速器的曲轴箱61 ;由从该曲轴箱61向上方延伸的气缸体62和气缸盖63构成的气缸部64 ;对该气缸部64的气缸盖63进行覆盖的气缸盖罩65 ;与气缸盖63的后壁63b连接的吸气系统70 ;与气缸盖的前壁63a连接且从车辆前方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系统80。
[0049]排气系统80包括:从气缸盖63向车辆前方、车辆下方、进而车辆后方顺次延伸的排气管81 ;与该排气管81的车辆后端连接且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消声器82。
[0050]吸气系统70具有在座椅17的下方配置的空气滤清器71、从该空气滤清器71向车辆前方延伸的连接管72、与该连接管72的前端连接的节气门区73、从该节气门区73向车辆前方延伸且与气缸盖的后壁63b连接的进气管74。
[0051]枢轴47在枢轴框架24的下部向车宽方向左右延伸,摆臂23从该枢轴47向车辆后方延伸,在该摆臂23的后端安装后轮16。通过在摆臂23的车辆后端23b与主框架的后部22b之间架设后缓冲件32,从而将后轮16摆动自如地支承在框架11上。
[0052]如图3所示,在主框架22的前部上表面竖立设置有对燃料箱(图1中的符号52)的前端进行支承的前箱支架91,在横向管27上竖立设置有对燃料箱52的后端部进行支承的后箱支架92。
[0053]接着,对架设在折弯部上的横向管进行说明。[0054]如图4所示,在构成折弯部26的左右壁35、36上开设有能够供横向管27贯通的孔93、94,横向管27贯通并固接于上述孔93、94。由于左右壁35、36之间通过横向管27固接,因此能够抑制左右壁35、36的车宽方向上的变位。
[0055]另外,由于能够供横向管27贯通的孔93、94设置在折弯部26的左右壁35、36上,因此仅通过将横向管27插入孔93、94中,就能够将横向管27定位于主框架22。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在主框架22上组装横向管27,从而能够提高组装的作业性。
[0056]折弯部26的左右壁35、36的外部宽度为W1,横向管27的车宽方向长度为W2,在车宽方向左右均等地配置横向管27时,横向管27从左右壁35、36的最外端突出设置。即,位于主框架22的中间部的折弯部26的宽度Wl和横向管27的宽度W2的尺寸关系存在Wl<W2的关系,从而能够在从主框架的左右壁35、36突出设置的横向管27的部分上固接后箱支架92。S卩,在横向管27上设置作为燃料箱支架的后箱支架92。
[0057]后箱支架92包括:在折弯部26的上方沿着车宽方向延伸来承受燃料箱52的箱承受部95 ;从该箱承受部95的车宽方向两端向下方延伸且固定在横向管27上的左右腿部96L、96R。这里,箱承受部95的外部宽度W3、主框架22的宽度Wl和横向管27的宽度W2的尺寸关系存在Wl < W3 < W2的关系。
[0058]在箱承受部95上开设有安装燃料箱(图12中的符号52)的左右的孔97、97,与上述左右的孔97、97的位置对应而在箱承受部的下表面95b固接焊接螺母98、98,来将燃料箱52紧固。
[0059]承受燃料箱52的箱承受部95的车宽方向长度W3比主框架22的车宽方向长度Wl长(Wl < W3)。通过比主框架22向车宽方向扩宽宽度地延伸横向管27,由此能够争取到箱承受部95的宽度方向长度,从而能够在车宽方向上更宽的区域对燃料箱52进行支承。
[0060]需要说明的是,在横向管27上开设有供向吸气系统70供给的外部气体通过的空气取入孔101。
[0061]接着,对主框架中的车辆长度方向前端部的截面结构进行说明。
[0062]如图5所示,主框架22具有:在车辆长度方向前端,截面形状在高度方向上呈纵长扁平形状的纵长扁平部103 ;在位于该纵长扁平部103的车辆后方的折弯部26处,截面形状呈圆形形状的圆形形状部105。
[0063]通过根据车辆长度方向位置的不同来改变主框架22的截面形状,由此能够制成形成为与施加在各部位上的载荷对应的主框架22。
[0064]接着,对主框架中的车辆长度方向后端部的截面结构进行说明。
[0065]如图6所示,主框架22具有:在折弯部26处,截面形状呈圆形形状的圆形形状部105 ;位于该圆形形状部105的车辆后方,且在座椅轨道(图1中符号107)处截面形状从圆形形状成为车宽方向上长的横长扁平形状的横长扁平部104。
[0066]通过根据车辆长度方向位置的不同来改变主框架22的截面形状,由此能够形成为与施加在各部位上的载荷对应的主框架22。
[0067]接着,对燃料箱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0068]如图7所示,在前箱支架91的车宽方向中心经由紧固螺栓111来紧固燃料箱52的前部,在构成后箱支架92的箱承受部95上经由紧固螺栓111、111来紧固燃料箱52的后部。[0069]返回图1,对覆盖燃料箱的箱罩和车身罩进行说明。
[0070]在该燃料箱52的侧方配置有箱罩113。通过该箱罩113来覆盖燃料箱52。在该箱罩113的车辆后方以与箱罩113的车辆后方连续的方式配置有侧罩114L。通过该侧罩114L来覆盖车辆中间部的左侧方。
[0071]在图8?10中,对将外部气体向发动机取入的吸气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
[0072]如图8所示,吸气系统70具有:主框架的中空部121 ;具有使外部气体朝向该主框架的车辆后方通过的空气取入孔101的横向管27 ;从该横向管27延伸的筒状的连结管123 ;与该连结管123的前端连接的空气滤清器71 ;从该空气滤清器71向车辆前方延伸且与发动机(图1中的符号12)的节气门区(图1中的符号73)连接的连接管72。
[0073]外部气体从主框架22的车辆后端部进入,且从车辆后方向前方如图箭头a所示那样通过横向管的中空部122,并通过与横向管27连结的连结管123,到达空气滤清器71,由该空气滤清器71除去取入的外部气体中混有的灰尘、尘埃等异物,并通过连接管72,向与该连接管72的前端连接的节气门区(图1中的符号73)供给。
[0074]接着,对外部气体通过的横向管及周边部进行说明。
[0075]如图9所示,在沿车宽方向贯通左右壁35、36的横向管27的左端安装有闭塞横向管27的左端的盖构件125,在横向管27的右端连接有将外部气体向空气滤清器(图8中的符号71)引导的连结管123,其中,左右壁35、36构成主框架22的折弯部26。
[0076]在横向管27的车宽方向左侧方配置有左侧罩114L,在横向管27的车宽方向右侧方配置有右侧罩114R。
[0077]由于横向管27的左端由盖构件125闭塞,因此通过空气取入孔101后的外部气体被向与横向管27的右端连接的连结管123引导。
[0078]接着,对在横向管的车辆后方配置的空气滤清器的结构等进行说明。
[0079]如图10所示,在主框架22上固接有空气滤清器支承构件127,该空气滤清器支承构件127向下方延伸,以与在该空气滤清器支承构件127上开设的开口 127a嵌合的方式从车辆右侧嵌合滤清器左半体131。该滤清器左半体131经由紧固螺钉134、134而紧固到空气滤清器支承构件127上。从车辆右侧将具有滤清元件133的滤清器右半体132与滤清器左半体131卡合,该滤清器右半体132由右侧罩114R从车宽方向右侧按压。
[0080]引导到连结管123的外部气体被向在滤清元件133与右侧罩114R之间围成的空间135 (脏污侧空间135)引导,并通过滤清元件133而到达洁净侧即在滤清元件133、滤清器右半体132和滤清器左半体131之间围成的空间136 (洁净侧空间136),且从与该洁净侧空间136连接的连接管72向发动机(图1中的符号12)侧输送。
[0081]一并参照图9?10,外部气体从主框架22通过空气取入孔101而向横向管27输入,通过与该横向管27连接的作为配管的连结管123而向空气滤清器71输入。
[0082]作为框架11的构成要素的横向管27兼作吸气通道的一部分,因此能够缩短与空气滤清器71连接的吸气通道。其结果是,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0083]接下来,对上述的机动二轮车的框架的作用进行叙述。
[0084]返回图1,在头管21上经由前叉41将前轮15支承为转向自如,在从该头管21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主框架的后部22b经由后缓冲件32及摆臂23将后轮16支承为摆动自如。这样,由主框架22的前端对前轮15进行支承,且由主框架22的后部进行后轮16支承,因此在位于主框架22的车辆长度方向中间部分处的折弯部26上施加有大载荷。
[0085]返回图4,中空的主框架22在大载荷所施加的折弯部26的左右壁35、36上架设有横向管27。通过在左右壁35、36之间架设横向管27,由此能够抑制折弯部的左右壁35、36的车宽方向上的变位。
[0086]通过在折弯部26上设置沿着车宽方向架设的横向管27,由此能够提高对于要使折弯部26在车宽方向上发生变形的载荷的刚性。
[0087]一并参照图2,主框架22为中空构件,且大载荷所施加的折弯部26由横向管27加强。由于将大载荷所施加的主框架22的中间部22a在车宽方向上加强,因此能够减少副框架31的截面积。通过减少副框架31的截面积,由此能够减小副框架31。此外,由于主框架22通过一根中空框架来构成,因此能够减小主框架的后部22b的截面积,从而能够将主框架22的尺寸抑制得紧凑。
[0088]其结果是,能够将主框架22的尺寸抑制得紧凑,并同时抑制构成折弯部26的左右壁35、36向车宽方向变形的情况。
[0089]一并参照图3,在枢轴框架24的背面上部24Ha与主框架22的比折弯部26靠车辆后方的部位之间连结副框架31。由于在折弯部26处设有横向管27,因此能够从枢轴框架24的背面上部24Ha至副框架31的上端而进一步提高主框架22的刚性。
[0090]另外,主框架22由管制造而成。若主框架22由一根管制造而成,则能够减少部件件数,通过减少部件件数,能够减少主框架22的加工工时。
[0091]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在实施方式中适用于机动二轮车,但也可以适用于跨骑型三轮车(三轮轻便车)或跨骑型四轮车(`四轮轻便车),且当然也可以适用于普通的机动二轮车。
[0092]【工业实用性】
[0093]本发明适合于机动二轮车的框架。
[0094]【符号说明】
[0095]10机动二轮车
[0096]11 框架
[0097]13 前轮
[0098]14 后轮
[0099]21 头管
[0100]22主框架
[0101]24枢轴框架
[0102]24Ha枢轴框架的背面上部
[0103]26折弯部
[0104]27横向管
[0105]31副框架
[0106]35折弯部的左壁
[0107]36折弯部的右壁
[0108]52燃料箱
[0109]92燃料箱支架[0110]93 孔
[0111]94 孔
[0112]95箱承受部
[0113]96L左腿部
[0114]96R右腿部
[0115]101空气取入孔
[0116]103纵长扁平部
[0117]104横长扁平部
[0118]105圆形形状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机动二轮车用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空的主框架,其沿着车辆长度方向延伸,在中间部分具有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呈V字状折弯的折弯部; 横向管,其架设在所述折弯部的左右壁上,来限制所述左右壁的向车宽方向的变位; 头管,其设置在所述主框架的车辆长度方向前端;以及 枢轴框架,其从所述主框架向下方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用框架,其中, 所述折弯部的左右壁具有供所述横向管贯通的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用框架,其中, 所述枢轴框架的上端在所述主框架的比折弯部靠车辆前方的部位与所述主框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用框架,其中, 在所述枢轴框架的背面上部与所述主框架的比折弯部靠车辆后方的部位之间连结有副框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用框架,其中, 所述主框架包括:在车辆长度方向前端,截面形状在高度方向上呈纵长扁平形状的纵长扁平部;在位于该纵长扁平部的车辆后方的所述折弯部处,截面形状呈圆形形状的圆形形状部;以及位于该圆形形状部的车辆后方,且在座椅轨道处截面形状从圆形形状成为车宽方向上长的横长扁平形状的横长扁平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用框架,其中, 在所述横向管上设有燃料箱支架,所述燃料箱支架包括在所述折弯部的上方沿着车宽方向延伸来承受燃料箱的箱承受部、从该箱承受部的两端向下方延伸而固定在所述横向管上的左右腿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用框架,其中, 所述横向管具有将在所述主框架内流动的空气取入的空气取入孔。
【文档编号】B62J35/00GK103492260SQ201180070170
【公开日】2014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8日
【发明者】中川英亮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