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及制造车身的方法

文档序号:4040982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身结构及制造车身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结构以及制造车身的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Hll-348815披露了这样一种框架结构在该框架结构中,下框架部件设置在下侧,上框架部件设置在上侧,并且该下框架部件和该上框架部件沿着上下方向彼此连接。下框架部件和上框架部件各自有一对设置在左侧和右侧,并且沿着前后方向从车身的如端延伸到后端。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2005-306299披露了一种车身结构,该车身结构包括一对左、右底梁部件,其分别在车身的下侧部中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一对左、右顶板侧轨,其分别在车身的上侧部中沿着前后方向延伸;顶板横跨部件,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将一对左、右顶 板侧轨彼此连接;以及支柱部件,其沿着上下方向将底梁部件及相应的顶板侧轨彼此连接,所有这些部件在整个长度上都是弯曲的,从而使得整个车身具有所谓的壳形结构。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两种车身结构中,前一种通过除设置下框架部件之外还设置上框架部件来提高车身的刚度,而后一种通过增加形成车身的各个部件(例如底梁部件)的总厚度来提高车身的刚度。由于这些原因,使得上述各种车身结构具有总体上车身沉重的问题。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和制造车身的方法,凭借该车身结构及该方法,可以在将车身的刚度保持在高水平的同时使车身总体上较轻。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身结构,所述车身结构包括前框架部件,其设置在车身的前部中;后框架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车身的后部中;以及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其分别设置在所述车身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且在所述前框架部件和所述后框架部件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中间框架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以及第二中间框架部件,其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框架部件的内侧,并且将所述前框架部件和所述后框架部件彼此连接。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以这样的方式延伸随着接近所述车身的后部而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偏移。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的强度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一中间框架部件的强度。


现在,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其中图I是从前方斜着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个车身的透视图。图2是从下方向斜上方看到的图I所示车身的透视图。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身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4是沿着图I中的IV-IV线截取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3中的V-V线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图6是示出在从侧面将载荷输入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身中时出现的变形行为的示意图。图7是第二实施例的与第一实施例的图4对应的剖视图。图8是第三实施例的与第一实施例的图4和第二实施例的图7对应的剖视图。图9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车身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图10是示出图9所示车身的主要部分的前部的透视图。
图11是示出图10中的横杆被部分地切除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2是示出图10所示前部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右半部但未示出前底板的俯视图。图13是示意性示出图12所示结构的简图。图14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车身的主要部分并与图11对应的透视图。图15是示出图14所示车身的主要部分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右半部但未示出前底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参照附图来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实施例]如图I所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身I的前部中设置有发动机室3。具体来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5设置在车身的前端,并且一对左、右侧部件7设置为从保险杠加强件5朝向车身的后部延伸。此外,一对左、右撑架9分别设置在侧部件7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悬挂部件13隔着连接托架11设置在侧部件7下方并支撑在侧部件7上。此外,左、右撑架9通过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外壳罩15桥接。应当注意到,驾驶舱19隔着下隔板17设置在发动机室3后方。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底板21设置在驾驶舱19的下部区域内,并且弯曲而向上延伸的下隔板17设置在前底板21的前侧。如后所述,中心侧部件32、中心横跨部件23和座椅横跨部件25与前底板21的驾驶舱侧接合。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向上方的驾驶舱侧突出的底板孔道27设置在前底板21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分中。侧底梁29的侧部分别与座椅横跨部件25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接合。此外,一对左、右侧底梁29分别设置在车身的侧面的下部区域内,分别与前底板21的侧端接合,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另一方面,在车身的侧面的上部区域内,顶板侧轨31分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每个侧底梁29及其相应的顶板侧轨31通过前支柱33和中心支柱35沿着上下方向彼此连接。具体来说,前支柱33的下端部33a和中心支柱35的下端部35a与侧底梁29接合。这里,中心支柱35的下端部35a与侧底梁29连接的连接部分37以及中心侧部件32设置为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彼此远离而具有预定间隙L。此外,当侧底梁29与前底板21的侧端接合时,侧底梁29还将前支柱33的下端部33a和中心支柱35的下端部35a彼此连接。应当注意到,左、右顶板侧轨31通过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顶板横跨部件39桥接。另外,中心侧部件32的强度设定为大于侧底梁29的强度。此外,后底板41以与前底板21连续的方式设置在座椅横跨部件25后方。
如图2所示,悬挂部件13在平面图中形成为H形,并且由主体部分43和前后延伸部分45形成为一体部件。主体部分43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而前后延伸部分45设置在主体部分43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此外,前后延伸部分45的后端45a分别隔着前底板21紧固在中心侧部件32上。具体来说,每个前后延伸部分45的后端45a设置在前底板21的下侧(非驾驶舱侧),而每个中心侧部件32设置在前底板21的上侧(驾驶舱侧)。这样,后端45a隔着前底板21从前底板21的下侧紧固在设置于前底板21的上侧的中心侧部件32的前部上。此外,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后横跨部件47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撑部件48设置在后底板41的下表面上。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身结构包括前框架部件51,其设置在车身的前部中;后框架部件53,其设置在车身的后部中;以及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55,其分别设置在车身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驾驶舱的外侧),并且在前框架部件51和后框架部件53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框架部件51是设置在发动机室3周围的框架部件。具体来说,前框架部件51 包括保险杠加强件5,其位于车身的前端;侧部件7,其从保险杠加强件5向后延伸;以及悬挂部件13,其设置在侧部件7下方。后框架部件53包括座椅横跨部件25,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后底板41,其从座椅横跨部件25向后延伸;一对左、右后侧部件57,其分别与后底板41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接合,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后横跨部件47,其与后底板41的下表面接合。座椅横跨部件25设置在后框架部件53的前端。具体来说,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55中的每一个包括侧底梁29(第一中间框架部件),其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以及中心侧部件32 (第二中间框架部件),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侧底梁29的内侧,并且将前框架部件51和后框架部件53彼此连接。此夕卜,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向上(向驾驶舱侧)突出的底板孔道27设置在前底板21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分中。前底板21的前端与弯曲而向上延伸的下隔板17的后端接合。此外,一对左、右中心侧部件32通过以这样的方式延伸而总体上在平面图中形成为截顶的V形随着接近车身的后部而在平面图中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偏移(或者随着接近车身的前部而在平面图中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内侧偏移)。具体来说,每个中心侧部件32形成为具有大致帽子形状的横截面,并且由卷曲部分59、前弯曲部分61、主体部分63和后弯曲部分65形成为一体部件。卷曲部分59设置在前端。前弯曲部分61设置在卷曲部分59后方。主体部分63设置在前弯曲部分61后方。后弯曲部分65设置在主体部分63后方。如图3和图5所示,卷曲部分59在侧视图中向上卷曲,并且沿着下隔板17的弯曲角部的驾驶舱侧延伸并与下隔板17的弯曲角部的驾驶舱侧接合。如图4所示,在平面图中,前弯曲部分61从卷曲部分59的后端弯曲,并且与底板孔道27大致平行地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主体部分63从前弯曲部分61的后端以这样的方式平直地延伸随着接近车身的后部而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偏移(或者随着接近车身的前部而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内侧偏移)。后弯曲部分65从主体部分63的后端与底板孔道27大致平行地向后延伸,并且后弯曲部分65的后端65a与座椅横跨部件25的前壁接合。应当注意到,如图3和图5所示,设置在中心侧部件32的前端的卷曲部分59通过下隔板17与侧部件7的后端连接。如上所述,每个中心侧部件32将前框架部件51和后框架部件53彼此连接。此外,中心侧部件32的前部从底板沿着下隔板17的驾驶舱侧设置。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中心横跨部件23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且由连接主体67和连接托架69形成,连接主体67将底板孔道27和中心侧部件32的主体部分63彼此连接,而连接托架69将中心侧部件32的主体部分63和侧底梁29彼此连接。从而,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心横跨部件23将底板孔道27、中心侧部件32和侧底梁29彼此连接。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座椅横跨部件25和中心侧部件32设置在前底板21的驾驶舱侧,并且前底板21和下隔板17形成壳形结构的一部分。此外,座椅横跨部件25和中心侧部件32构造为加强该壳形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6来描述在从车身的侧面输入侧向载荷时出现的变形行为。车身在正常状态下的形态是以实线表示的形态。双点划线表示在由于障碍物71与中心支柱35碰撞而向驾驶舱(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内侧)输入的侧向载荷的作用下车身的变形形态。应当注意到,如前所述,中心支柱35的下端部35a和侧底梁29的连接部分37以及中心侧部件32设置为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彼此远离而具有预定间隙L。因此,虽然中心支柱35的下端部35a经历了朝向驾驶舱的变形和位移,但是中心支柱35的上端部35b的位置难以发生变化。相应地,在设置在左、右两侧的座椅73和75中,可以有效地保护坐在座椅73上的乘客的头部。下面,描述本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I)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身结构包括前框架部件51,其设置在车身的前部中;后框架部件53,其设置在车身的后部中;以及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55,其分别设置在车身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且在前框架部件51和后框架部件53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55中的每一个包括侧底梁29 (第一中间框架部件),其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以及中心侧部件32 (第二中间框架部件),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侧底梁29的内侧,并且将前框架部件51和后框架部件53彼此连接。每个中心侧部件32以这样的方式延伸随着接近车身的后部而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偏移。中心侧部件32的强度设定为大于侧底梁29的强度。因而,中心侧部件32提高了车身的刚度,从而在最小程度上削弱对侧底梁29等的加强。相应地,可以在将车身的刚度保持在高水平的同时使车身总体上较轻。(2) 一对左、右中心侧部件32设置为这样随着接近车身的后部而在平面图中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偏移。此外,每个中心侧部件32的后端65a与后框架部件53连接。由于中心侧部件32如上所述形成为随着接近车身的后部而在平面图中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偏移,所以在车头碰撞时输入到前框架部件51中的载荷通过中心侧部件32有效地传递到后框架部件53。具体来说,在车头碰撞时,中心侧部件32经历沿着其纵向的挤压变形而不会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歪斜,从而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与此对比,如果左、右第二中间框架部件设置在彼此平行的直线上,则在车头碰撞时这些第二中间框架部件会在平面图中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倾斜地移动。这使第二中间框架部件经历纵向挤压变形变得困难。(3)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板孔道27设置在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55之间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处。此外,每个中心侧部件32的前部具有在平面图中弯曲而沿着底板孔道27延伸的前弯曲部分(弯曲部分)61。这样,由于底板孔道27是具有高强度的部件,所以将每个中心侧部件32的前部设置在底板孔道27附近并且使该前部弯曲以便与底板孔道27大致平行地延伸可以进一步提高中心侧部件32的强度(或者中间框架部件55的强度)。(4)底板孔道27、中心侧部件32和侧底梁29通过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心横跨部件23彼此连接。由于底板孔道27、侧底梁29和中心侧部件32是刚性的框架部件,所以将这些框架部件彼此连接会提高车身的刚度。因此,可以使车身总体上更轻。(5)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座椅横跨部件25设置在后框架部件53的前端。此夕卜,每个中心侧部件32的后端与座椅横跨部件25连接,并且中心侧部件32设置在前底板(底板)21上。 从而,在车尾碰撞时,指向前方并输入到后框架部件53中的载荷传递到座椅横跨部件25的整个长度上,从而在较宽区域内接受载荷。此外,由于采用了构造为将传递到中心侧部件32的载荷分布在整个底板上的受力蒙皮结构,所以除中心侧部件32以外,还可以利用底板的整个区域有效地吸收车尾碰撞的能量。这些特征提高了车身的刚度。因此,通常可以减小形成车身的板材的厚度,从而进一步减轻车身的重量。(6)悬挂部件13隔着前底板21从前底板21的下侧(非驾驶舱侧)紧固在设置于前底板21的上侧(驾驶舱侧)的中心侧部件32上。因此,提高了悬挂部件13的安装刚度,而这又会带来使车身的刚度提高的有利效果。(7)侧底梁29的侧部分别与座椅横跨部件25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连接。从而,侧底梁29和中心侧部件32与座椅横跨部件25连接,从而提高了车身的刚度。因此,可以使车身总体上较轻。(8)每个中心支柱35的下端部35a与相应的侧底梁29连接,并且它们的连接部分37和相应的中心侧部件32设置为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彼此远离。从而,在侧面碰撞时,中心支柱35的上端部35b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内侧产生的变形量或位移量小于连接部分的变形量或位移量。因此,可以有效地保护乘客的头部。(9)每个侧底梁29与底板的相应侧端部接合,并且将相应的前支柱33的下端部33a和相应的中心支柱35的下端部35a彼此连接。这样,侧底梁29与前底板21、前支柱33和中心支柱35连接。因此,进一步提高了车身的刚度,从而进一步减轻了车身的重量。(10)向上延伸的下隔板17与前底板21的前部接合,并且每个中心侧部件32的前部从前底板21沿着下隔板17的驾驶舱侧设置。因此,当在车头碰撞时指向后方的载荷通过下隔板17从前框架部件51输入到每个中心侧部件32的前部中时,中心侧部件32能够可靠地接受输入的载荷。与此对比,如果每个中心侧部件32设置在下隔板17的非驾驶舱侧,则指向后方的载荷输入到下隔板17中会导致下隔板17与中心侧部件32分离,从而不可能充分地接受所输入的载荷。(11)每个中心侧部件32的前部处的前弯曲部分61的前侧形成为向上卷曲的卷曲部分59,并且卷曲部分59沿着下隔板17的驾驶舱侧延伸并与下隔板17的驾驶舱侧接合。
因此,当在车头碰撞时指向后方的载荷通过下隔板17从前框架部件51输入到每个中心侧部件32的卷曲部分59中时,中心侧部件32的卷曲部分59能够更可靠地接受所输入的载荷。(12)座椅横跨部件25和每个中心侧部件32设置在前底板21的驾驶舱侧。前底板21和下隔板17形成壳形结构的一部分。此外,座椅横跨部件25和中心侧部件32加强该壳形结构。相应地,由于前底板21和下隔板17形成壳形结构的一部分并且座椅横跨部件25和中心侧部件32加强该壳形结构,所以进一步提高了车身的刚度。(13)根据本实施例的一种制造车身的方法包括将前框架部件51设置在车身的前部中;将后框架部件53设置在车身的后部中;以及将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55分别设置在车身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55在前框架部件51和后框架部 件53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55中的每一个包括侧底梁29,其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以及中心侧部件32,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侧底梁29的内侧,并且将前框架部件51和后框架部件53彼此连接。中心侧部件32以这样的方式延伸随着接近车身的后部而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偏移。此外,中心侧部件32的强度设定为大于侧底梁29的强度。这样,中心侧部件32提高了车身的刚度,从而在最小程度上削弱对侧底梁29等部件的加强。因此,可以使车身总体上较轻。[第二实施例]接下来,描述第二实施例。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中的部件结构相同的部件,并且省略对这些部件的描述。本实施例将一对左、右内部连接部件81 (内部连接部件)应用于第一实施例。如图7所示,内部连接部件81设置为关于底板孔道27左右对称,并且在前底板21的上侧(驾驶舱侧)将相应的中心侧部件32的前部和底板孔道27彼此连接。每个内部连接部件81形成为在平面图中弯曲成狗腿形状,并且由前弯曲部分83和主体部分85形成为一体部件,前弯曲部分83位于车身的前侧,而主体部分85从前弯曲部分83的后端83a朝向车身的后部延伸。前弯曲部分83以这样的方式倾斜地延伸随着接近车身的前部而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偏移(或者随着接近车身的后部而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内侧偏移),并且前弯曲部分83的前端83b与中心侧部件32接合。此外,主体部分85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内端部85a与底板孔道27的相应侧表面接合并且朝向车身的后部延伸,而主体部分85的后端85b与中心横跨部件23接合。根据本实施例,在前底板21的上侧(驾驶舱侧)设置有将相应的中心侧部件32的前部和底板孔道27彼此连接的每个内部连接部件81 (内部连接部件)。从而,提高了中心侧部件32的强度,而这又会提高整个车身的刚度。因此,可以进一步减轻整个车身的重量。[第三实施例]接下来,描述第三实施例。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前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部件结构相同的部件,并且省略对这些部件的描述。本实施例将一对左、右外部连接部件91 (外部连接部件)应用于第二实施例。如图8所示,外部连接部件91设置为关于底板孔道27左右对称,并且在前底板21的上侧(驾驶舱侧)分别将中心侧部件32的前部和侧底梁29彼此连接。每个外部连接部件91形成为在平面图中弯曲成狗腿形状,并且由前弯曲部分93和主体部分95形成为一体部件,前弯曲部分93位于车身的前侧,而主体部分95从前弯曲部分93的后端93a朝向车身的后部延伸。前弯曲部分93以这样的方式倾斜地延伸随着接近车身的前部而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内侧偏移,并且前弯曲部分93的前端93b与中心侧部件32接合。此外,主体部分95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95a与侧底梁29的侧表面接合并且朝向车身的后部延伸,而主体部分95的后端95b与中心横跨部件23接合。根据本实施例,在前底板21的上侧(驾驶舱侧)设置有将相应的中心侧部件32的前部和相应的侧底梁29彼此连接的每个外部连接部件91 (外部连接部件)。从而,提高了中心侧部件32的强度,而这又会提高整个车身的刚度。因此,可以进一步减轻整个车身的重量。
应当注意到,虽然本实施例将外部连接部件91应用于第二实施例,但是外部连接部件91也可应用于第一实施例。采用外部连接部件91的第一实施例可被称为第三实施例的变型例。根据该变型例,可以提高整个车身的刚度,并且还可以更进一步减轻整个车身的重量。[第四实施例]接下来,描述第四实施例。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前述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的部件结构相同的部件,并且省略对这些部件的描述。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设置有分别将中心侧部件32和侧底梁129彼此连接的第一支撑部件(第一支撑框架部件)106和第二支撑部件(第二支撑框架部件)108。如图9所示,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5设置在车身101的前端,并且一对左、右侧部件107设置为从保险杠加强件5朝向车身的后部延伸。悬挂部件113隔着连接托架11设置在侧部件107下方并且支撑在侧部件107上。此外,左、右前支柱33通过横杆104桥接。此外,一对左、右侧底梁129分别设置在车身的侧部中。中心横跨部件123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将底板孔道27以及每个侧底梁129的与相应中心支柱的下端部连接的部分接合。应当注意到,与前底板21连续的后底板141设置在车身的后部中。如图10至图12所示,每个中心侧部件32的中间部分32a与主体部分63 (见图4)的前端部对应,并且弯曲而以这样的方式延伸随着接近车身的后部而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偏移。每个第一支撑部件106具有后端部106b和前端部106a,后端部106b与相应的中心侧部件32的中间部分32a连接,而前端部106a与相应的侧底梁129的前端部和相应的第二支撑部件108的后端部108b连接。如上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06以这样的方式倾斜地延伸随着接近车身的前部而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偏移。另一方面,每个第二支撑部件108的后端部108b与相应的侧底梁129的前端部和相应的第一支撑部件106的前端部106a连接。此外,第二支撑部件108的前端部108a与设置在中心侧部件32的前端的卷曲部分59 (见图4)连接。如上所述,第二支撑部件108以这样的方式延伸随着接近车身的前部而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内侧偏移。应当注意到,在图12中省略了前底板21,从而可以看到设置在前底板21的下侧的支撑部件48。此外,如图12所不,每个侧底梁129从前方起依次具有X部分、Y部分和Z部分。X部分是前支柱33的下端部、第一支撑部件106的前端部106a以及第二支撑部件108的后端部108b彼此连接的部分,因此X部分的刚度大于Y部分的刚度和Z部分的刚度。Y部分是设置在X部分后方的部分,并且Y部分的刚度小于X部分的刚度和Z部分的刚度。Z部分设置在Y部分后方,并且由于在Z部分内部设置有未示出的支撑物,所以Z部分的刚度在X部分的刚度和Y部分的刚度之间。换言之,刚度大小设定为X部分>Z部分>Y部分。应当注意到,车轮114分别通过臂部112安装在悬挂部件113上。接下来,使用图13,将描述在指向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输入到车身时发生的变形行为(载荷输入面集中在车辆侧端部的小重叠碰撞状态下的变形行为)。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下述内容考虑到在行驶期间将障碍物116布置在一个车轮114前方的情形。在车辆的碰撞中,碰撞载荷从障碍物116输入到车轮114,并且该碰撞载荷使得车轮114通过臂部112向后枢转而与侧底梁129的前端部碰撞。这里,第一支撑部件106的前端部106a和第二支撑部件108的后端部108b与侧 底梁129的前端部连接。此外,第一支撑部件106的后端部106b与中心侧部件32的中间部分32a连接,并且该中间部分32a弯曲而以这样的方式延伸随着接近车辆的后部而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偏移。因此,如箭头所示碰撞载荷能够通过第一支撑部件106有效地传递到中心侧部件32,并且能够减小传递到侧底梁129的载荷量。应当注意到,在指向后方的碰撞载荷从前方输入到侧部件107的情况下,该碰撞载荷被分开并且传递到中心侧部件32和第二支撑部件108。下面将描述该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I)设置有将相应的中心侧部件32 (第二中间框架部件)与侧底梁129 (第一中间框架部件)彼此连接的第一支撑部件106 (第一支撑框架部件)。此外,每个第一支撑部件106以这样的方式倾斜地延伸随着接近车辆的前部而在平面图中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偏移。从而,如图使用图13所描述的,当指向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输入到车辆前端部的侧部时,碰撞载荷的大部分通过第一支撑部件106有效地传递到中心侧部件32,并且能够减小传递到侧底梁129的载荷量。因此,可以在将车身的刚度保持在高水平的同时使车身总体上较轻。(2)第一支撑部件106 (第一支撑框架部件)的前端部106a分别与侧底梁129 (第一中间框架部件)连接,并且第二支撑部件108 (第二支撑框架部件)设置为比第一支撑部件106更靠近车辆的前部,第二支撑部件108分别将前端部106a和侧底梁129的连接部分与中心侧部件32 (第二中间框架部件)连接。这样,当指向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输入到车辆前端部的侧部时,由于第二支撑部件108支撑第一支撑部件106,所以防止了第一支撑部件106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打开。从而,碰撞载荷能够有效地传递到第一支撑部件106。因此,可以在将车身的刚度保持在高水平的同时使车身总体上较轻。(3)如使用图12所描述的,每个侧底梁129从前方起依次具有X部分、Y部分和Z部分,并且这些部分的刚度大小设定为X部分> Z部分> Y部分。这样,X部分和Z部分难以被压溃,使得Y部分易于被有效地压溃。通过该压溃,在指向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输入到车辆前端部的相应侧部后,当车轮114碰撞X部分时X部分有效地向后偏移。因此,可以有效地将碰撞载荷传递到第一支撑部件106。
应当注意到,第一支撑部件106和第二支撑部件108还能够应用于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包括它们的变型例)。采用第一支撑部件106和第二支撑部件108的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包括它们的变型例)被称为第四实施例的变型例。这些变型例能够获得与第四实施例中描述的作用和效果类似的作用和效果。[第五实施例]接下来,描述第五实施例。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前述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的部件结构相同的部件,并且省略对这些部件的描述。第五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有前横跨部件110。如图14和15所示,该前横跨部件110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将底板孔道27和侧底梁129彼此连接。此外,每个支撑部件106的后端部106b与相应的中心侧部件32的中间部分32a连接,并且前横跨部件110以这样的方式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横跨后端 部106b和中间部分32a连接的连接部分并且还将该连接部分与前底板21接合。前横跨部件110沿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IlOa分别与侧底梁129的侧面连接。根据该实施例,每个第一支撑部件106的后端部106b与相应的中心侧部件32的中间部分32a连接,并且后端部106b和中间部分32a连接的连接部分以及相应的侧底梁129通过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横跨部件110彼此连接。从而,该连接部分由前横跨部件110支撑,因而提高了支撑刚度。因此,当指向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输入到车辆前端部的侧部并传递到第一支撑部件106时,能够可靠地承受该碰撞载荷。此外,该实施例还能够提供这样的有利效果在侧向碰撞载荷输入到车辆的侧部的情况下,该碰撞载荷由前横跨部件110承受。应当注意到,前横跨部件110也能够应用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包括它们的变型例)以及第四实施例的变型例。这些变型例能够获得与第五实施例中描述的作用和效果类似的作用和效果。尽管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但是这些实施例仅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给出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中披露的具体技术主题而是包括能够容易地从这些实施例中构想出的各种变型、修改、可替代技术等。本申请基于2011年8月2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 2011-185772以及2012年5月1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 2012-111273并要求该两项申请的优先权,该两项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身结构,包括 前框架部件,其设置在车身的前部中; 后框架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车身的后部中;以及 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其分别设置在所述车身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且在所述前框架部件和所述后框架部件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中的每一个包括 第一中间框架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以及第二中间框架部件,其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框架部件的内侧,并且将所述前框架部件和所述后框架部件彼此连接, 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以这样的方式延伸随着接近所述车身的后部而沿着所述车辆 宽度方向向外侧偏移,并且 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的强度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一中间框架部件的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身结构,还包括 第一支撑框架部件,其将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和所述第一中间框架部件彼此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框架部件以这样的方式倾斜地延伸随着接近所述车身的前部而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偏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框架部件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一中间框架部件连接,并且所述前端部和所述第一中间框架部件连接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通过第二支撑框架部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框架部件设置为比所述第一支撑框架部件更靠近所述车身的前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框架部件的后端部与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的中间部分连接,并且所述后端部和所述中间部分连接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一中间框架部件通过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横跨部件彼此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设置为这样随着接近所述车身的后部而在平面图中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偏移,并且 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的后端与所述后框架部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 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板孔道设置在所述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之间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处,并且 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的前部具有在平面图中弯曲而沿着所述底板孔道延伸的弯曲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底板孔道、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和所述第一中间框架部件通过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心横跨部件彼此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 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座椅横跨部件设置在所述后框架部件的前端,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的后端与所述座椅横跨部件连接,并且 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设置在底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 形成所述前框架部件的悬挂部件隔着所述底板从所述底板的非驾驶舱侧紧固在设置于所述底板的驾驶舱侧的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座椅横跨部件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中间框架部件的侧部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 中心支柱的下端部与所述第一中间框架部件连接,并且 所述下端部和所述第一中间框架部件连接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设置为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彼此远离。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中间框架部件与所述底板的侧端部接合,并且将前支柱的下端部和中心支柱的下端部彼此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 向上延伸的下隔板与所述底板的前部接合,并且 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的前部从所述底板沿着所述下隔板的驾驶舱侧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的前部处的所述弯曲部分的前侧形成为向上卷曲的卷曲部分,并且 所述卷曲部分沿着所述下隔板的驾驶舱侧延伸并与所述下隔板的驾驶舱侧接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座椅横跨部件和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驾驶舱侧, 所述底板和所述下隔板形成壳形结构的一部分,并且 所述座椅横跨部件和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加强所述壳形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结构,还包括 内部连接部件,其将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的前部和所述底板孔道彼此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结构,还包括 外部连接部件,其将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的前部和所述第一中间框架部件彼此连接。
18.一种制造车身的方法,包括 将前框架部件设置在所述车身的前部中; 将后框架部件设置在所述车身的后部中;以及 将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车身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所述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在所述前框架部件和所述后框架部件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中的每一个包括 第一中间框架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以及 第二中间框架部件,其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框架部件的内侧,并且将所述前框架部件和所述后框架部件彼此连接, 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以这样的方式延伸随着接近所述车身的后部而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偏移,并且 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的强度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一中间框架部件的强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身结构及制造车身的方法。该车身结构包括前框架部件,其设置在车身的前部中;后框架部件,其设置在车身的后部中;以及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其分别设置在车身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且在前框架部件和后框架部件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每个中间框架部件包括侧底梁,其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以及中心侧部件,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侧底梁的内侧,并且将前框架部件和后框架部件连接。中心侧部件这样延伸随着接近车身的后部而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偏移。中心侧部件的强度设定为大于侧底梁的强度。
文档编号B62D23/00GK102963429SQ20121029791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9日
发明者影山雄介 申请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