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7140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行车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架,属于自行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自行车采用铝合金铝制作,各管之间通过焊接方式连接构成车架主体,这种铝合金制作车架重量太重,且焊接处容易断裂,不耐用;而全碳纤维车架成本太高,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高强度、低重量、低成本的自行车架。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自行车架,包括由头管、上管、中管、下管和五通构成的前三角体以及由上叉、下叉和沟爪构成的后三角体,所述前三角体和后三角体连接成车架主体,所述头管、上管、中管和下管之间均通过接头连接,所述头管、上管、中管和下管均为由内层为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塑管、中层为网状碳纤维布、外层为耐假型高强度工程塑料涂层构成的管材。在上述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所述前三角体和后三角体之间通过胶合方式连接。本实用新型所述上叉、下叉和沟爪为铝合金管。本实用新型所述接头为由内层为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塑管、中层为网状碳纤维布、外层为耐假型高强度工程塑料涂层构成的管材或铝合金管。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架的前三角和后三角通过胶合连接而成,前三角或后三角采用高碳纤维管或铝合金管,使整个车架结构牢固、质量较轻、强度较高,且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满足市场需要。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车架主体的管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作详细描述。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自行车架包括由头管11、上管12、中管13、下管14和五通15构成的前三角体I以及由上叉21、下叉22和沟爪23构成的后三角体2,所述前三角体I和后三角体2连接成车架主体,所述头管11、上管12、中管13和下管14之间均通过接头16连接,所述头管11、上管12、中管13和下管14均为由内层4为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塑管、中层5为网状碳纤维布、外层6为耐假型高强度工程塑料涂层构成的管材,所述上叉21、下叉22和沟爪23为铝合金管,其中,所述前三角体I和后三角体2之间通过胶合方式连接。根据需要,前三角体I和后三角体2的材料可以互换。[001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头16为由内层为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塑管、中层为网状碳纤维布、外层为耐假型高强度工程塑料涂层构成的管材或铝合金管。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之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实用新型说明书所记载的内容所作出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涵盖范围之内。此外,摘要部分和标题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搜寻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头管、上管、中管、下管和五通构成的前三角体以及由上叉、下叉和沟爪构成的后三角体,所述前三角体和后三角体连接成车架主体,所述头管、上管、中管和下管之间均通过接头连接,所述头管、上管、中管和下管均为由内层为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塑管、中层为网状碳纤维布、外层为耐假型高强度工程塑料涂层构成的管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三角体和后三角体之间通过胶合方式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叉、下叉和沟爪为铝合金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为由内层为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塑管、中层为网状碳纤维布、外层为耐假型高强度工程塑料涂层构成的管材或铝合金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行车架,包括由头管、上管、中管、下管和五通构成的前三角体以及由上叉、下叉和沟爪构成的后三角体,所述前三角体和后三角体连接成车架主体,所述头管、上管、中管和下管之间均通过接头连接,所述头管、上管、中管和下管均为由内层为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塑管、中层为网状碳纤维布、外层为耐假型高强度工程塑料涂层构成的管材。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架的前三角和后三角通过胶合连接而成,前三角或后三角采用高碳纤维管或铝合金管,使整个车架结构牢固、质量较轻、强度较高,且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满足市场需要。
文档编号B62K19/22GK203047467SQ20122046351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3日
发明者罗爱承, 王冬宏 申请人:佛山市铭特铝业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