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0398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速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与具有内拉索及外壳的连接部件连接的自行车用的变速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在行进中操作装配在自行车上的各种自行车用零件,而广泛地使用具有内拉索和外壳的所谓钢丝式拉索。例如变速装置经由钢丝式拉索与装配在车把上的变速操作装置连接。并且,通过自行车的驾驶者操作变速操作装置而使钢丝式拉索的内拉索相对于外壳移位,变速装置进行变速动作。上述的外壳有时会因误操作等而使其端部从保持部件的插入部脱离。例如在变速操作装置中,当进行了将内拉索送出的操作(解除的操作)时,在内装变速装置等变速装置的动作较慢的情况下,内拉索的张力放松,有时外壳的端部会从保持部件的插入部脱离。如果在这样外壳的端部从插入部脱离的状态下再次对内拉索作用张力,则有时外壳的端部会钩挂在保持部件的插入部的开口端,外壳的端部无法回到插入在插入部中的状态(原来的位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课题是容易使从保持部件的插入部脱离的外壳的端部返回到原来的位置。第I方面的变速操作装置,是能够与具有内拉索和覆盖内拉索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壳的连接部件连接的变速操作装置,包括壳体、连结部件及保持部件。连结部件收纳在壳体中,并能够与内拉索连结。保持部件形成为能够保持外壳的两端开口的筒状,并设置在壳体上。保持部件具有能够从其一端插入外壳的插入部。插入部具有朝向一端侧而内径增大的锥形部。根据上述结构,通过插入部具有朝向一端侧而内径增大的锥形部,使得从插入部脱离的外壳被锥形部引导而容易返回到原来的位置。第2方面的变速操作装置,在第I方面的变速操作装置中,插入部具有接触部,该接触部以具有恒定内径的方式设置在比锥形部靠与一端相反的另一端侧的位置,并在其内周面与外壳接触。根据该结构,外壳的一端部在接触部被保持。第3方面的变速操作装置,在第2方面的变速操作装置中,保持部件以能够随着其周向的旋转而进退的方式设置在壳体上。并且,变速操作装置还包括为了使保持部件沿周向旋转而设置在壳体上的旋转部件。根据该结构,利用旋转部件使保持部件旋转,从而能够调节内拉索的张力。第4方面的变速操作装置,在第3方面的变速操作装置中,保持部件旋合在壳体上。根据该结构,通过使保持部件旋转,能够使保持部件相对于壳体简单地进退。第5方面的变速操作 装置,在第3方面的变速操作装置中,旋转部件形成为在其内部配置有保持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筒状,通过与保持部件卡合而与保持部件一体地旋转。根据该结构,通过将保持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旋转部件内,能够将它们较小地构成。第6方面的变速操作装置,在第5方面的变速操作装置中,保持部件具有对应于锥形部的第I外周面、比第I外周面小径的第2外周面、和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第2外周面上的凸部。并且,旋转部件在内部具有与凸部卡合的凹部。根据该结构,由于使对应于锥形部的第I外周面的直径较大,所以能够使锥形部的最大外径较大,结果,能够利用锥形部更可靠地将外壳引导到原来的位置。第7方面的变速操作装置,在第6方面的变速操作装置中,锥形部的最大内径是第2外周面的外径以上。通过这样使锥形部的最大内径较大,能够更可靠地将外壳引导到原来的位置。第8方面的变速操作装置,在第I方面的变速操作装置中,锥形部的锥形角度是20度以上50度以下。根据该结构,锥形部能够将外壳顺畅地引导到原来的位置。第9方面的变速操作装置,在第I方面的变速操作装置中,锥形部的轴向长度L2相对于插入部的轴向长度LI的比率L2/L1是0.1以上0.4以下。通过这样构成插入部的形状,使得锥形部能够有效地发挥将外壳引导到原来的位置的功能。根据第10方面的变速操作装置,在第I至9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变速操作装置中,该变速操作装置构成为能够操作自行车的内装变速装置。在内装变速操作装置中,外壳特别容易从保持部件的插入部脱离。因此, 第I至9方面的变速操作装置通过作为内装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装置使用,能够更有效地灵活运用其功能。根据本实用新型,从保持部件的插入部脱离的外壳的端部容易返回到原来的位置。

图1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变速操作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行车的侧视图。图2是变速操作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变速操作装置的详细图。图4是保持部件的侧面剖视图。图5是保持部件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3 壳体5保持部件511插入部513锥形部7连结拉索8卷绕体10变速操作装置24a内拉索24b 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变速操作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变速操作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操作装置10装配在自行车20的车把21上。由变速操作装置10操作的内装变速轮毂(内装变速装置的一例)22组装在后轮23中。变速操作装置10经由钢丝式拉索(连接部件的一例)24连接于内装变速轮毂22。内装变速轮毂22能够进行例如多级(例如低速位置、中速位置及高速位置的3级)的变速。钢丝式拉索24具有内拉索24a、和收纳内拉索24a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壳24b (参照图2)。变速操作装置10通过将钢丝式拉索24的内拉索24a牵拉(卷绕)或送出(解除),来操作内装变速轮毂22。如图2所示,变速操作装置10包括壳体3、操作部件4、保持部件5及旋转部件6。壳体3具有能够安装到车把21上的安装部31、和从安装部31延伸的拉索导入部32。安装部31实质上是圆筒状,其内周面与车把21的外周面接触。安装部31通过用未图示的螺栓使其内径变小,从而固定到车把21上。拉索导入部32从安装部31的外周面向外侧延伸,沿着车把21而弯曲。在拉索导入部32的前端部321形成有用来与后述的保持部件5的螺纹部52旋合的螺纹孔。拉索导入部32在内部具有空间,内拉索24a经由后述的保持部件5从前端部321导入该拉索导入部32中。操作部件4安装于壳体3的安装部31。操作部件4经由收纳在壳体3内的连结拉索7及卷绕体8与内拉索24a连结(参照图3)。连结拉索7具有一端连结在卷绕体8上的拉索部7a、和设置在连结拉索7a的另一端的连结部7b。连结部7b保持固定在内拉索24a的前端的管接头242。操 作部件4设置为能够沿车把21的周向旋转。卷绕体8随着操作部件4的旋转而将连结拉索7牵拉(卷绕)或将连结拉索7送出(解除)。由此,内拉索24a被牵拉或被送出,从而操作内装变速轮毂22。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连结部件由连结拉索7和卷绕体8构成,但连结拉索7也可以省略。此外,在操作部件4没有被操作的状态下,卷绕体8由未图示的定位机构定位在与内装轮毂22的级数对应的预定位置上。这样的定位机构是普遍周知的,所以这里省略其说明。如图4和图5所示,保持部件5形成为两端开口的筒状,具有承接部51和螺纹部52。承接部51具有能够从其一端插入外壳24b的第I端部241的插入部511。插入部511是截面圆形的孔,其内径是外壳24b的第I端部241的外径以上。插入部511在其一端侧(外壳24b的插入侧)具有锥形部513。锥形部513朝向一端侧而内径增大,在一端具有最大内径0_。锥形部513的锥形角度α优选的是20度以上50度以下,更优选的是约30度。锥形部513的轴向长度L2相对于插入部511的轴向长度LI的比率L2/L1优选的是0.1以上0.4以下,更优选的是约
0.14。承接部51还具有对应于锥形部513的第I外周面514、直径比第I外周面514小的第2外周面515、和设置在第2外周面515上的多个(例如4个)凸部516。凸部516沿轴向在第2外周面515上延伸,并在周向上均等地配置。锥形部513的最大内径Dmax是第2外周面515的外径以上。从保持部件5的轴线c至第I外周面514的最短距离与从轴线c至凸部516的外侧面5161的最短距离大致相同。因而,各凸部516的外侧面5161与第I外周面514连续且平滑地相连。螺纹部52是圆筒状,并在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521,与形成在拉索导入部32的前端部321的螺纹孔旋合。因此,保持部件5随着其旋转而相对于拉索导入部32进退。在螺纹部52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522。贯通孔522从螺纹部52的端面延伸至插入部511的底面(与外壳24b的插入侧相反侧的面),并与插入部511连通。内拉索24a通过该贯通孔522内。由于贯通孔522的内径比插入部511的内径小,所以形成肩部523。此外,贯通孔522的内径比外壳24b的第I端部241的外径小。该肩部523与外壳24b的第I端部241的前端接触。另外,肩部523由于倾斜而成为锥状。旋转部件6是配置有保持部件5的至少一部分的筒状的部件,其内周面与保持部件5的外周面卡合。 更详细地讲,在旋转部件6的内周面形成有多个(例如4个)沿轴向延伸的凹部。该凹部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并沿周向与形成在承接部51的外周面515上的凸部516卡合。由此,旋转部件6与保持部件5—体地旋转。另外,保持部件5在轴向上能够与旋转部件6相对地移动。[变速操作装置的动作]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变速操作装置10中,自行车的驾驶者通过使操作部件4旋转并使内拉索24a相对于外壳24b移位,来操作内装变速轮毂22。此外,在想要调节内拉索24a的张力的情况下,自行车的驾驶者使旋转部件6旋转。由此,与旋转部件6卡合的保持部件5也同样旋转,保持部件5相对于壳体3的拉索导入部32进退。结果,外壳24b相对于内拉索24a相对地变长或变短,从而调节内拉索24a的张力。在这样的变速操作装置10中,在变速轮毂22的动作相对于变速操作装置10的操作较慢的情况下,内拉索24a的张力放松,有时外壳24b的第I端部241会从保持部件5的插入部511脱离。即使是该情况,在变速操作装置10中,若内拉索24a的张力恢复,则外壳24b的第I端部241就在插入部511的锥形部513上滑动而被引导,从而也能够顺畅返回到插入部511中。[变形例]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这些,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夺形例I上述实施方式的变速操作装置操作内装变速装置,但也可以操作外装变速装置。夺形例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变速操作装置是握持式,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变速操作装置也可以是杆式。夺形例3也可以将旋转部件6省略。
权利要求1.一种变速操作装置,能够与具有内拉索和覆盖上述内拉索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壳的连接部件连接,其特征在于, 该变速操作装置具有: 壳体; 连结部件,收纳在上述壳体中且能够与上述内拉索连结; 保持部件,形成为能够保持上述外壳的两端开口的筒状并设置于上述壳体; 上述保持部件具有能够从其一端插入上述外壳的插入部; 上述插入部具有朝向上述一端侧而内径增大的锥形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入部具有接触部,该接触部以具有恒定的内径的方式设置在比上述锥形部靠与上述一端相反的另一端侧的位置,并且在其内周面与上述外壳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件以能够随着其周向的旋转而进退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壳体; 所述变速操作装置还包括为了使上述保持部件沿上述周向旋转而设置在上述壳体上的旋转部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件旋合在上述壳体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部件形成为在其内部配置有上述保持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筒状,通过与上述保持部件卡合而与上述保持部件一体地旋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件具有对应于上述锥形部的第I外周面、比上述第I外周面小径的第2外周面、和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上述第2外周面上的凸部; 上述旋转部件在上述内部具有与上述凸部卡合的凹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锥形部的最大内径是上述第2外周面的外径以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锥形部的锥形角度是20度以上50度以下。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锥形部的轴向长度L2相对于上述插入部的轴向长度LI的比率L2/L1是0.1以上0.4以下。
10.如权利要求1 9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变速操作装置构成为能够操作自行车的内装变速装置。
专利摘要容易使从保持部件的插入部脱离的外壳的端部返回到原来的位置。一种能够与钢丝式拉索(24)连接的变速操作装置(10),包括壳体(3)、连结部件(7)和保持部件(5)。连结部件(7)收纳在壳体(3)中,并能够与内拉索(24a)连结。保持部件(5)形成为能够保持外壳(24b)的两端开口的筒状,并设置在壳体(3)上。保持部件(5)具有能够从其一端插入外壳的插入部(511)。插入部(511)具有朝向一端侧而内径增大的锥形部(513)。
文档编号B62M25/04GK203142968SQ201220727920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6日
发明者正下昭彦, 右田直人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