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矩检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38956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扭矩检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具有收集来自磁轭的磁通的集磁单元和与集磁单元成形为一体的传感器壳体的扭矩检测装置、扭矩检测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具备扭矩检测装置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US2010-071481A1所记载的扭矩检测装置具备具有集磁环、环形架以及磁屏蔽体的单元。集磁环安装于环形架的内周面。磁屏蔽体安装于环形架的外周面。单元在从形成于壳体的插入孔插入到壳体内的状态下固定于壳体。该扭矩检测装置存在水从单元与壳体之间浸入装置内部的可能性。因此,为了提高扭矩检测装置的防水性,可以想到通过使树脂流入单元的外周侧,来将传感器壳体与单元成形为一体的扭矩检测装置的制造方法。然而,按照上述制造方法,传感器壳体与单元成形为一体,并且磁屏蔽体位于环形架与传感器壳体之间。因此,后续工序的作业者(例如,产品检查的作业者(qualitycontrolperson))很难确认磁屏蔽体是否组装于扭矩检测装置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能够容易进行磁屏蔽体有无的确认作业的构造的扭矩检测装置、扭矩检测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具备扭矩检测装置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扭矩检测装置,具有:扭力杆,其将第1轴体与第2轴体相互连结;永磁铁,其固定于所述第1轴体,在周围形成磁场;磁轭,其固定于所述第2轴体,配置于所述永磁铁所形成的磁场内,该磁轭形成磁路,该磁路的磁通密度与伴随所述扭力杆的扭转而产生的所述磁轭与所述永磁铁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对应地变化;环状的集磁单元,其以包围所述磁轭的方式配置,具有保持架、集磁环以及磁屏蔽体,所述保持架通过树脂成形而形成为环状,形成有沿径向贯通的贯通孔,所述集磁环以不覆盖所述贯通孔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保持架的内周面,收集来自所述磁轭的磁通,所述磁屏蔽体以覆盖所述贯通孔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保持架的外周面,降低外部磁场对所述磁路的影响;磁传感器,其检测经由所述集磁环而在所述磁路生成的磁通;以及传感器壳体,其通过流入到所述集磁单元的外周侧的树脂与所述集磁单元成形为一体。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附图标记表示本发明的要素,其中,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结构图。图2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扭矩检测装置的剖面构造的剖面图。图3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扭矩检测装置的集磁单元的分解立体构造的立体图。图4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扭矩检测装置的集磁单元的外观立体构造的立体图。图5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扭矩检测装置的传感器单元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图6A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扭矩检测装置有关的图,是表示集磁单元的凹槽部、凹槽部的周边以及模具的定位销的剖面构造的剖面图,图6B为表示传感器单元的凹槽部、凹槽部的周边以及模具的定位销的剖面构造的剖面图。图7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扭矩检测装置的传感器单元的剖面构造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图8为表示没有磁屏蔽体时的扭矩检测装置的传感器单元的剖面构造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图9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扭矩检测装置的永磁铁与各磁轭以及各集磁环的位置关系的展开图。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扭矩检测装置的传感器单元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参照图1,对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具有转向轴10、齿条壳体14、齿条轴15、小齿轮轴16、辅助装置17、扭矩检测装置20以及ECU18。ECU18控制辅助装置17的驱动。转向轴10连接于方向盘2。转向轴10具有第1轴体11、第2轴体12以及扭力杆13。第1轴体11与方向盘2的旋转一同旋转。第2轴体12具有齿轮部分12A。第2轴体12具有与第1轴体11相同的轴。扭力杆13将第1轴体11以及第2轴体12相互连结。扭力杆13具有与第1轴体11以及第2轴体12相同的轴。齿条壳体14收纳齿条轴15。齿条壳体14具有固定部件14A。固定部件14A固定在齿条壳体14的转向轴10侧的部分。齿条轴15连接于转向轴10以及转向操作轮3。齿条轴15具有第1齿轮部分15A以及第2齿轮部分15B。第1齿轮部分15A形成于齿条轴15的轴向上的转向轴10侧的部分。第1齿轮部分15A与第2轴体12的齿轮部分12A啮合。第2齿轮部分15B形成于齿条轴15的轴向上的小齿轮轴16侧的部分。小齿轮轴16与齿条轴15以及辅助装置17连接。小齿轮轴16具有齿轮部分16A。齿轮部分16A与齿条轴15的第2齿轮部分15B啮合。辅助装置17具有电动马达17A、蜗杆轴17B以及蜗轮17C。电动马达17A与蜗杆轴17B连结。蜗杆轴17B与蜗轮17C啮合。蜗轮17C固定于小齿轮轴16。参照图2,对扭矩检测装置20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此,作为与扭矩检测装置20有关的各方向,定义“轴向ZA”、“上方向ZA1”、“下方向ZA2”、“径向ZB”、“内方向ZB1”、“外方向ZB2”以及“周向ZC”。周向ZC表示绕第1轴体11的旋转中心轴的方向。轴向ZA表示沿第1轴体11的旋转中心轴的方向。轴向ZA由表示相反方向的上方向ZA1以及下方向ZA2来规定。上方向ZA1表示按照第2轴体12以及第1轴体11的顺序通过的方向。下方向ZA2表示按照第1轴体11以及第2轴体12的顺序通过的方向。径向ZB表示轴向ZA的法线方向。径向ZB由表示相反方向的内方向ZB1以及外方向ZB2来规定。内方向ZB1表示靠近第1轴体11的旋转中心轴的方向。外方向ZB2表示远离第1轴体11的旋转中心轴的方向。扭矩检测装置20对施加到转向轴10的扭矩进行检测。利用油封21来密封扭矩检测装置20与第1轴体11之间的间隙。利用O形环22来密封扭矩检测装置20与齿条壳体14(固定部件14A)的间隙。扭矩检测装置20具有传感器单元30、磁铁单元70以及磁轭单元80。磁铁单元70固定于第1轴体11。磁铁单元70具有永磁铁71以及磁芯72。永磁铁71具有圆筒形状。永磁铁71使N极以及S极在周向ZC上相邻的方式进行了磁化。永磁铁71在第1轴体11的周围形成磁场。磁芯72固定于永磁铁71的内周面。磁芯72压入于第1轴体11的外周面。磁芯72抑制来自永磁铁71的磁通向比永磁铁71靠内方向ZB1的位置泄漏。磁轭单元80以包围永磁铁71的方式配置。磁轭单元80固定于第2轴体12。磁轭单元80具有第1磁轭81、第2磁轭82、磁轭架83以及中间部件84。第1磁轭81具有圆环形状。第1磁轭81固定在磁轭架83的上方向ZA1的部分。第1磁轭81具有多个齿部81A。第1磁轭81接受来自永磁铁71的磁通。第1磁轭81形成磁通密度与伴随扭力杆13的扭转而产生的与永磁铁71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对应地变化的磁路。齿部81A具有随着趋向下方向ZA2变得尖细的锥形状。齿部81A在周向ZC上以相互分离的状态配置。相邻的齿部81A通过连接部分81B相互连接。第2磁轭82具有圆环形状。第2磁轭82固定于磁轭架83的下方向ZA2的部分。第2磁轭82具有多个齿部82A。第2磁轭82接受来自永磁铁71的磁通。第2磁轭82形成磁通密度与伴随扭力杆13的扭转而产生的与永磁铁71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对应地变化的磁路。齿部82A具有随着趋向上方向ZA1而变得尖细的锥形状。齿部82A在周向ZC上以相互分离的状态配置。齿部82A配置在相邻的齿部81A之间。相邻的齿部82A通过连接部分82B相互连接。磁轭架83具有圆环形状。磁轭架83由树脂与第1磁轭81以及第2磁轭82成形为一体。中间部件84具有圆环形状。中间部件84的外周面压入于磁轭架83的下端部的内周面。中间部件84的内周面压入于第2轴体12的上端部的外周面。传感器单元30收纳磁铁单元70以及磁轭单元80。传感器单元30具有两个磁传感器31、集磁单元40以及传感器壳体60。两个磁传感器31在周向ZC上彼此相邻。磁传感器31输出与永磁铁71的磁通密度对应的电压。磁传感器31的输出电压被送往ECU18。作为磁传感器31使用霍尔IC。参照图3以及图4,对集磁单元40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集磁单元40以包围磁轭单元80的方式配置。集磁单元40具有第1集磁环41、第2集磁环42、磁屏蔽体43以及保持架50。第1集磁环41通过弯折金属板而形成。第1集磁环41在径向ZB上隔着间隙与第1磁轭81的外周部分相对。第1集磁环41收集来自第1磁轭81的磁通。第1集磁环41具有环主体41A以及两个集磁突起41B。环主体41A形成具有间隙的圆环形状。环主体41A具有分离部分41C、第1端部41D以及第2端部41E。分离部分41C作为环主体41A的在周向ZC上不连续的部分形成。第1端部41D形成环主体41A的一端部。第2端部41E形成环主体41A的另一端部。集磁突起41B从环主体41A向外方向ZB2弯折。集磁突起41B在周向ZC上彼此相邻。第2集磁环42由与第1集磁环41相同的材料形成。第2集磁环42通过弯折金属板而形成。第2集磁环42在径向ZB上隔着间隙与第2磁轭82的外周部分相对。第2集磁环42收集来自第2磁轭82的磁通。第2集磁环42具有环主体42A以及两个集磁突起42B。环主体42A呈具有间隙的圆环形状。环主体42A具有分离部分42C、第1端部42D以及第2端部42E。分离部分42C作为环主体42A的在周向ZC上不连续的部分形成。分离部分42C在各集磁环41、42被安装于保持架50的状态下,配置在与分离部分41C在周向ZC上对应的位置。第1端部42D形成环主体42A的一端部。第2端部42E形成环主体42A的另一端部。集磁突起42B从环主体42A向外方向ZB2弯折。集磁突起42B在周向ZC上彼此相邻。集磁突起42B在各集磁环41、42被安装于保持架50的状态下,配置在与集磁突起41B在周向ZC上对应的位置。磁屏蔽体43具有圆弧形状。磁屏蔽体43安装于保持架50的外周面50Y中的屏蔽体保持部分57。磁屏蔽体43使外部磁场对各磁轭81、82以及各集磁环41、42的影响降低。保持架50具有轴向ZA的两侧呈开口的圆环形状。保持架50具有收纳磁轭单元80的内部空间。保持架50保持第1集磁环41、第2集磁环42以及磁屏蔽体43。保持架50具有保持凸部51、上侧贯通孔54、下侧贯通孔55、插入部分56、屏蔽体保持部分57、凹槽部58以及连通槽59。保持凸部51形成在保持架50的内周面50X。保持凸部51具有从第1集磁环4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夹住第1集磁环41的功能以及从第2集磁环4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夹住第2集磁环42的功能。保持凸部51具有多个第1保持部分52以及多个第2保持部分53。第1保持部分52从保持架50的内周面50X向内方向ZB1突出。第1保持部分52在保持架50的内周面50X中,形成在相对于第2保持部分53靠上方向ZA1以及下方向ZA2的部分。第1保持部分52在周向ZC上以分离的方式形成。第2保持部分53从保持架50的内周面50X向内方向ZB1突出。第2保持部分53在轴向ZA上形成于保持架50的中央位置。第2保持部分53在周向ZC上因凹槽部58以及连通槽59而以分离的方式形成。第2保持部分53具有两个贯通孔53A。贯通孔53A沿径向ZB贯通保持架50。贯通孔53A在周向ZC上隔着凹槽部58相邻。贯通孔53A在第1集磁环41以及第2集磁环42被安装到保持凸部51的状态下,不会从内方向ZB1被各集磁环41,42覆盖。贯通孔53A在磁屏蔽体43被安装到屏蔽体保持部分57的状态下,从外方向ZB2被磁屏蔽体43覆盖。上侧贯通孔54沿径向ZB贯通保持架50。上侧贯通孔54在保持架50上形成在轴向ZA上的、上侧的第1保持部分52与第2保持部分53之间。上侧贯通孔54在第1集磁环41被安装到保持凸部51的状态下,从内方向ZB1被集磁环41覆盖。上侧贯通孔54在磁屏蔽体43被安装到屏蔽体保持部分57的状态下,从外方向ZB2被磁屏蔽体43覆盖。下侧贯通孔55沿径向ZB贯通保持架50。下侧贯通孔55在保持架50上形成在轴向ZA上的、下侧的第1保持部分52与第2保持部分53之间。下侧贯通孔55在第2集磁环42被安装到保持凸部51的状态下,从内方向ZB1被第2集磁环42覆盖。下侧贯通孔55在磁屏蔽体43被安装到屏蔽体保持部分57的状态下,从外方向ZB2被磁屏蔽体43覆盖。插入部分56供第1集磁环41的集磁突起41B以及第2集磁环42的集磁突起42B插入。插入部分56具有插入孔56A、上侧突起56B以及下侧突起56C。上侧突起56B为用于决定第1集磁环41相对于保持架50的周向ZC的位置的定位件。下侧突起56C为用于决定第2集磁环42相对于保持架50的周向ZC的位置的定位件。屏蔽体保持部分57形成在保持架50的外周面50Y。屏蔽体保持部分57保持磁屏蔽体43。屏蔽体保持部分57具有上壁57A、下壁57B以及端壁57C。上壁57A形成在保持架50的上端部。上壁57A限制磁屏蔽体43向上方向ZA1的移动。下壁57B形成在保持架50的下端部。下壁57B限制磁屏蔽体43向下方向ZA2的移动。端壁57C在保持架50中形成在插入部分56的周向ZC的两端部的、周向ZC上相邻的位置。端壁57C限制磁屏蔽体43向周向ZC的移动。凹槽部58具有从保持架50的内周面50X向外方向ZB2凹陷的凹形状。凹槽部58在配置到成形传感器壳体60的模具时,决定保持架50相对于模具的配置位置。连通槽59形成为从保持架50的内周面50X向外方向ZB2凹陷的凹形状。连通槽59在周向ZC上以彼此分离的方式形成有多个。连通槽59被传感器壳体60的成形材料即树脂填充。参照图5,对传感器壳体60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传感器壳体60通过从集磁单元40的外周侧流入的树脂而与集磁单元40成形为一体。传感器壳体60具有第1周壁61、第2周壁62、填充部分63、上侧罩部分64、下侧罩部分65、罩连结部分66以及外周罩部分67。传感器壳体60在集磁单元40的内周侧形成第1周壁61、第2周壁62、填充部分63、上侧罩部分64、下侧罩部分65以及罩连结部分66。传感器壳体60在集磁单元40的外周侧形成外周罩部分67。第1周壁61与第1集磁环41以及第2集磁环42对应地在轴向ZA上形成有两个。上侧的第1周壁61在周向ZC上形成在第1集磁环41的第1端部41D与保持架50的凹槽部58之间。上侧的第1周壁61的下端面与第2保持部分53的上端面接触。上侧的第1周壁61限制第1端部41D沿周向ZC的移动。下侧的第1周壁61在周向ZC上形成在第2集磁环42的第1端部42D与凹槽部58之间。下侧的第1周壁61的上端面与第2保持部分53的下端面接触。下侧的第1周壁61限制第1端部42D沿周向ZC的移动。第2周壁62与第1集磁环41以及第2集磁环42对应地在轴向ZA上形成有两个。上侧的第2周壁62在周向ZC上形成在第1集磁环41的第2端部41E与保持架50的凹槽部58之间。上侧的第2周壁62的下端面与第2保持部分53的上端面接触。上侧的第2周壁62限制第2端部41E沿周向ZC的移动。下侧的第2周壁62在周向ZC形成在第2集磁环42的第2端部42E与凹槽部58之间。下侧的第2周壁62的上端面与第2保持部分53的下端面接触。下侧的第2周壁62限制第2端部42E沿周向ZC的移动。上侧罩部分64在轴向ZA上形成在第1集磁环41的环主体41A与保持架50的上端面之间。上侧罩部分64在周向ZC上从与凹槽部58相反的一侧将上侧的第1周壁61以及上侧的第2周壁62彼此连结起来。下侧罩部分65在轴向ZA上形成在第2集磁环42的环主体42A与保持架50的下端面之间。下侧罩部分65在周向ZC上从与凹槽部58相反的一侧将下侧的第1周壁61以及下侧的第2周壁62彼此连结起来。罩连结部分66由流入连通槽59的传感器壳体60的树脂而形成。罩连结部分66将上侧罩部分64以及下侧罩部分65彼此连结起来。外周罩部分67从外周侧覆盖集磁单元40。外周罩部分67具有从外方向ZB2覆盖磁屏蔽体43的外周面整体的部分。外周罩部分67具有两个装置安装部分68。装置安装部分68作为沿轴向ZA贯通外周罩部分67的贯通孔而形成。装置安装部分68通过螺栓而固定于固定部件14A。填充部分63由流入凹槽部58的传感器壳体60的树脂而形成。填充部分63将第1周壁61、第2周壁62、上侧罩部分64以及下侧罩部分65彼此连结起来。参照图2以及图6,对扭矩检测装置2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扭矩检测装置20的制造方法包含磁铁单元制造工序、磁轭单元制造工序、集磁单元制造工序以及传感器壳体成形工序。在磁铁单元制造工序中,对磁芯72固定永磁铁71。在磁轭单元制造工序中,将第1磁轭81以及第2磁轭82与磁轭架83成形为一体。然后,对磁轭架83固定中间部件84。在集磁单元制造工序中,对保持架50安装第1集磁环41、第2集磁环42以及磁屏蔽体43。传感器壳体成形工序在集磁单元制造工序之后进行。在传感器壳体成形工序中,通过向集磁单元40的外周侧流入传感器壳体60的树脂而将传感器壳体60与集磁单元40成形为一体。对传感器壳体成形工序进行详细说明。在传感器壳体成形工序中,作业者对成形传感器壳体60的模具配置保持架50。此时,如图6A所示,决定保持架50相对于模具的位置的定位销PN,以在与凹槽部58之间形成出空间SG的方式,插入于保持架50的凹槽部58的内方向ZB1的部分。然后,在利用模具将传感器壳体60的成形材料即树脂流入集磁单元40的外周侧时,如图6B所示,树脂的一部分流入集磁单元40的内周侧。由于形成第1周壁61以及第2周壁62的空间与空间SG连通,所以树脂的一部分流入空间SG。由此,形成填充部分63。参照图7以及图8,对磁屏蔽体43是否被安装到保持架50的确认方法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在集磁单元制造工序中磁屏蔽体43没有被安装到保持架50的外周面50Y就实施了传感器壳体成形工序的情况下,流入到集磁单元40的外周侧的树脂流入贯通孔53A。因此,在制造出的扭矩检测装置中,贯通孔53A被传感器壳体60的树脂埋没。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在集磁单元制造工序中磁屏蔽体43被安装到保持架50的外周面50Y之后实施了传感器壳体成形工序的情况下,流入到集磁单元40的外周侧的树脂向贯通孔53A的流入因磁屏蔽体43受阻。因此,在制造出的扭矩检测装置20中,贯通孔53A在保持架50的内周面50X侧开口。由以上可知,在扭矩检测装置20中,贯通孔53A在保持架50的内周面50X侧开口的状态,表示在扭矩检测装置20内不存在磁屏蔽体43。因此,作业者通过确认贯通孔53A是否这样开口,就能判断磁屏蔽体43是否存在于扭矩检测装置20内。其中,对贯通孔53A是否开口的确认,可通过作业者对贯通孔53A的肉眼确认以及作业者对贯通孔53A的指尖触碰中的至少一方来进行。参照图9A到图9C,对扭矩检测装置20的磁通密度的检测进行说明。图9A表示在图2的第1轴体11与第2轴体12之间没有施加扭矩的状态(以下,称为“中立状态”)。图9B表示在第1轴体11与第2轴体12之间施加有一方向的扭矩的状态(以下,称为“右旋转状态”)。图9C表示在第1轴体11与第2轴体12之间施加有与右旋转状态相反方向的扭矩的状态(以下,称为“左旋转状态”)。此外,作为各磁轭81、82与永磁铁71的关系,定义“第1N极相对面积”、“第1S极相对面积”、“第2N极相对面积”以及“第2S极相对面积”。第1N极相对面积表示第1磁轭81与永磁铁71的N极的相对面积。第1S极相对面积表示第1磁轭81与永磁铁71的S极的相对面积。第2N极相对面积表示第2磁轭82与永磁铁71的N极的相对面积。第2S极相对面积表示第2磁轭82与永磁铁71的S极的相对面积。如图9A所示,在中立状态下,第1磁轭81的齿部81A的前端部分以及第2磁轭82的齿部82A的前端部分,位于永磁铁71的N极以及S极的边界部分。此时,第1N极相对面积与第1S极相对面积相等。此外,第2N极相对面积与第2S极相对面积相等。由此,第1集磁环41的集磁突起41B与第2集磁环42的集磁突起42B之间不生成磁通。因此,磁传感器31的输出电压表示为“0”。如图9B所示,在右旋转状态下,由于从中立状态产生扭力杆13的扭转,所以各磁轭81、82与永磁铁71的相对位置产生变化。由此,第1N极相对面积变得大于第1S极相对面积。此外,第2N极相对面积变得小于第2S极相对面积。因此,从永磁铁71的N极进入第1磁轭81的磁通量,大于从第1磁轭81向永磁铁71的S极放出的磁通量。此外,从永磁铁71的N极进入第2磁轭82的磁通量,小于从第2磁轭82向永磁铁71的S极放出的磁通量。因此,磁通从第1集磁环41的集磁突起41B向第2集磁环42的集磁突起42B流动。磁传感器31输出与该磁通对应的电压。如图9C所示,在左旋转状态下,由于从中立状态产生与右旋转状态相反方向的扭力杆13的扭转,所以各磁轭81、82与永磁铁71的相对位置向与右旋转状态相反的方向变化。由此,第1N极相对面积变得小于第1S极相对面积。此外,第2N极相对面积变得大于第2S极相对面积。因此,从永磁铁71的N极进入第1磁轭81的磁通量,小于从第1磁轭81向永磁铁71的S极放出的磁通量。此外,从永磁铁71的N极进入第2磁轭82的磁通量,大于从第2磁轭82向永磁铁71的S极放出的磁通量。因此,磁通从第2集磁环42的集磁突起42B向第1集磁环41的集磁突起41B流通。磁传感器31输出与该磁通对应的电压。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起到以下的效果。(1)扭矩检测装置20固定于齿条壳体14。因此,有时在车辆行驶时水附着于扭矩检测装置20。扭矩检测装置20具有与集磁单元40成形为一体的传感器壳体60。根据该结构,抑制车辆行驶时水浸入集磁单元40与传感器壳体60之间。(2)保持架50在第2保持部分53具有贯通孔53A。贯通孔53A从外方向ZB2被磁屏蔽体43覆盖。贯通孔53A不被各集磁环41、42从内方向ZB1覆盖。传感器壳体60通过从集磁单元40的外周侧流入的树脂与集磁单元40成形为一体。根据该结构,通过磁屏蔽体43妨碍传感器壳体60的树脂流入贯通孔53A。因此,作业者通过确认贯通孔53A是否开口,能够确认磁屏蔽体43是否存在于扭矩检测装置20内。因此,作业者能够容易进行磁屏蔽体43有无的确认作业。(3)传感器壳体60具有填充凹槽部58的填充部分63。根据该结构,利用填充部分63加强第1周壁61以及第2周壁62。因此,能够在扭矩检测装置20的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抑制第1周壁61以及第2周壁62因传感器壳体60的热收缩而变形。由此,抑制各集磁环41、42的内径因各集磁环41、42的热膨胀而变形。因此,抑制因各集磁环41、42的内径变化引起的磁传感器31的输出电压的变化。图10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扭矩检测装置20。扭矩检测装置20相对于图5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扭矩检测装置20的不同点,主要有如下不同点。即,保持架50的第2保持部分53以及凹槽部58的形状不同。此外,不具有传感器壳体60的填充部分63。以下,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扭矩检测装置20不同的点进行详细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的一部分或全部。保持架50在第2保持部分53不具有贯通孔53A。保持架50在凹槽部58具有贯通孔58A。贯通孔58A沿径向ZB贯通保持架50。贯通孔58A的轴向ZA的尺寸与第2保持部分53的轴向ZA的尺寸相等。贯通孔58A的周向ZC的尺寸与凹槽部58的周向ZC的尺寸相等。贯通孔58A在轴向ZA上形成在第1集磁环41以及第2集磁环42之间。然而,由于传感器壳体60的成形时的树脂压,有时与贯通孔58A对应的磁屏蔽体43的部分向内方向ZB1变形。另一方面,贯通孔58A形成在与各集磁环41、42的分离部分41C、42C对应的凹槽部58。此外,贯通孔58A在轴向ZA上形成在第1集磁环41以及第2集磁环42之间。由此,各集磁环41、42不配置在与贯通孔58A对应的磁屏蔽体43的部分。因此,磁屏蔽体43因树脂压而变形时对各集磁环41、42的磁影响小。因此,抑制磁传感器31的输出电压因磁屏蔽体43的变形而变化。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除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的(1)以及(2)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4)贯通孔58A在凹槽部58中形成在轴向ZA上、第1集磁环41与第2集磁环42之间。根据该结构,抑制因与贯通孔58A对应的磁屏蔽体43的部分的变形引起的磁传感器31的输出电压的变化。本发明包含与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实施方式。以下,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其中,以下各变形例还可相互组合。第1实施方式的保持架50在与凹槽部58在周向ZC上相邻的部分具有贯通孔53A。另一方面,变形例的保持架50也可以在周向ZC从凹槽部58分离的部分具有贯通孔53A。第1实施方式的保持架50在第2保持部分53具有两个贯通孔53A。另一方面,变形例的保持架50在第2保持部分53具有一个贯通孔53A。此外,其他变形例的保持架50也可以在第2保持部分53具有三个以上的贯通孔53A。第1实施方式的保持架50在第2保持部分53具有贯通孔。另一方面,变形例的保持架50可以在第1保持部分52具有贯通孔53A。贯通孔53A在传感器壳体60的成形时不会被埋没。因此,成形保持架50或传感器壳体60的模具具有传感器壳体60的树脂不流入贯通孔53A的部分。第1实施方式的保持架50在轴向ZA上的、第1集磁环41与第2集磁环42之间的部分具有贯通孔53A。另一方面,变形例的保持架50也可以在比第1集磁环41靠上方向ZA1的部分具有贯通孔53A。贯通孔53A在传感器壳体60的成形时不会被埋没。因此,成形保持架50或者传感器壳体60的模具具有传感器壳体60的树脂不流入贯通孔53A的部分。此外,其他变形例的保持架50也可以在比第2集磁环42靠下方向ZA2的部分具有贯通孔53A。贯通孔53A在传感器壳体60的成形时不会被埋没。因此,成形保持架50或者传感器壳体60的模具具有传感器壳体60的树脂不流入贯通孔53A的部分。第1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壳体60具有填充部分63。另一方面,变形例的传感器壳体60也可以不具有填充部分63。第1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壳体60具有第1周壁61以及第2周壁62。另一方面,变形例的传感器壳体60也可以不具有第1周壁61以及第2周壁62。第2实施方式的保持架50在凹槽部58具有一个贯通孔58A。另一方面,变形例的保持架50可以在凹槽部58具有多个贯通孔58A。第2实施方式的保持架50在轴向ZA上的第1集磁环41以及第2集磁环42之间具有贯通孔58A。另一方面,变形例的保持架50可以在轴向ZA比第1集磁环41的下端部靠上方向ZA1的部分具有贯通孔58A。此外,其他变形例的保持架50可以在轴向ZA上比第2集磁环42的上端部靠下方向ZA2的部分具有贯通孔58A。第2实施方式的保持架50在凹槽部58具有贯通孔58A。另一方面,变形例的保持架50也可以在周向ZC上与凹槽部58不同的部分具有贯通孔58A。此外,其他变形例的保持架50除凹槽部58的贯通孔58A之外,还可以在保持凸部51具有贯通孔53A。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的第1集磁环41具有分离部分41C。另一方面,变形例的第1集磁环41也可以不具有分离部分41C。即,变形例的第1集磁环41也可以具有圆环形状。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的第2集磁环42具有分离部分42C。另一方面,变形例的第2集磁环42可以不具有分离部分42C。即,变形例的第2集磁环42也可以具有圆环形状。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的集磁单元40在保持架50的保持凸部51安装有各集磁环41、42。另一方面,变形例的集磁单元40也可以使保持架50与各集磁环41、42成形为一体。保持架50还可以不具有保持凸部51。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的保持架50具有凹槽部58。另一方面,变形例的保持架50还可以不具有凹槽部58。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的扭矩检测装置20具有两个磁传感器31。另一方面,变形例的扭矩检测装置20还可以具有一个磁传感器31。第1集磁环41还可以具有一个集磁突起41B。第2集磁环42还可以具有一个集磁突起42B。此外,其他变形例的扭矩检测装置20,作为磁传感器31可以具有霍尔元件或MR元件等磁检测元件,来替代霍尔IC。具有本发明的传感器单元30的扭矩检测装置20还可以适用到除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所示例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以外的结构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