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前叉补强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9193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前叉补强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前叉补强支撑结构,其包括有:一前叉管,为一中空圆柱状管体,其管内底部设有一定位孔;一肩座,呈倒U形状的中空管体,该肩座中央设有该前叉管穿设的一结合孔,于该肩座两侧并分别设有一叉管;一补强件,该补强件穿设定位支撑于前叉管的定位孔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借由上述构件,该前叉管的管内底部设有定位孔,以供该补强件穿设定位,即可补强提升该前叉管的强度,有效避免该前叉管与肩座接合处产生断裂的情形,以提升结构强度及安全性,整体构件简单且易于组设,确具极佳创新及便利实用性。
【专利说明】
自行车前叉补强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自行车前叉补强支撑结构,尤指一种可提升前叉管强度的补强件结构,其可避免前叉管与肩座接合处产生断裂的情形,以达提升结构强度及安全性的功效。

【背景技术】
[0002]自行车前叉结构包括有一前叉管及一肩座,该前叉管与车架枢接,该前叉管下方设有肩座,该肩座为倒U形状的中空管体,其下方设有分叉状的二叉管,以供与轮组接设,形成一前叉结构。
[0003]常见的前叉肩座结构,该前叉管与肩座间的成形方式又可分为一体式及两件式。
[0004]目前,现有一体式的前叉肩座结构,如中国台湾第101215146号新型专利所揭露的「前叉竖管」,包括:一中空圆柱状的管体;及一套管接头,一体成型于该管体的一端,包括一呈截头圆锥形的接头部、一供该前叉设置的套管部,及一贯穿该接头部与该套管部,且与该管体的管内空间相连通的直立穿孔,该接头部具有一截头端及一与该管体连接的连接端,该套管部的一端连接于该接头部的截头端。
[0005]另一现有两件式的前叉肩座结构,如中国台湾第102213913号新型专利所揭露的「自行车前叉结构」,包括:一叉骨,由一肩部成形二叉部所构成,且该肩部上更贯穿成形一套接孔,该套接孔具有一中心轴及一内周面,该内周面为锥形面,该套接孔的内周面与该中心轴间具有夹角;以及一竖管,具有一第一结合段及一第二结合段,而该第二结合段具有锥度,该竖管穿设于该叉骨的套接孔内,且该竖管的该第二结合段容置于该套接孔内并配合黏合剂结合。
[0006]上述所揭结构中,前者该套管接头与管体一体成型制成,该套管接头设有接头部及套管部,其设有贯穿该接头部与套管部,且与该管体管内相连通的直立穿孔,以供前叉穿设;后者该叉骨及竖管为两件式设计,该叉骨由一肩部成形二叉部所构成,该肩部中央设有套接孔,且该套接孔内周面为锥形面,该竖管具有第一结合段及第二结合段,该第二结合段具有锥度,该竖管穿设于叉骨的套接孔内,且该套接孔内周面与竖管第二结合段间形成锥形紧迫效果。
[0007]但是,后者该叉骨与竖管间的两件式设计,该叉骨与竖管间穿设结合,此种结合方式容易造成竖管于其与叉骨套接孔接合处断裂,而影响结构强度及安全性,整体结构确有待改良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0008]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前叉补强支撑结构,有效避免该前叉管与肩座接合处产生断裂的情形,以提升结构强度及安全性,整体构件简单且易于组设,确具极佳创新及便利实用性。
[000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0]一种自行车前叉补强支撑结构,包括有:
[0011]一前叉管,为一中空圆柱状管体,其管内底部设有一定位孔;
[0012]一肩座,略呈倒U形状的中空管体,该肩座中央设有该前叉管穿设的一结合孔,于该肩座两侧并分别设有一叉管;
[0013]一补强件,该补强件穿设定位支撑于前叉管的定位孔处。
[0014]上述自行车前叉补强支撑结构,该补强件的硬度高于该前叉管的硬度。
[0015]上述自行车前叉补强支撑结构,该补强件为钢、碳纤维或其它材质所制成。
[0016]上述自行车前叉补强支撑结构,该前叉管的该定位孔底部环凹设形成有一嵌缘,且该补强件底部周围环凸设形成有一挡缘,使该补强件由下而上压设定位于定位孔处,且该挡缘与嵌缘相互卡抵定位。
[0017]上述自行车前叉补强支撑结构,该前叉管的管内底部设有内径较小的一定位孔,且该定位孔与管内壁间形成有预设斜度的一阻挡部,该补强件的一端设有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径向设有一凸缘,该凸缘轴向设有数个剖槽,各该凸缘的一端设有预设斜面状的一接缘,且该凸缘远离接缘处设有预设斜面状的一抵缘,其将该补强件由下而上穿设入前叉管的定位孔,而压缩该凸缘呈向内收束状以通过定位孔,当该固定部通过固定孔而进入较大内径的前叉管内时,该凸缘即产生弹性回复,且该抵缘与阻挡部相互卡抵。
[00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在该前叉管底部穿设有补强件,借该补强件的设置,即可增加该前叉管强度,有效避免该前叉管与肩座接合处产生断裂的情形,以提升结构强度及安全性,且其构件简单,组设容易,则达极佳实用性及便利性;再者,该补强件底部设有挡缘,可卡抵定位于该定位孔底部的嵌缘处,以达稳固定位的功效者;该补强件远离挡缘的一端设有固定部,其设有凸缘,且该凸缘轴向设有数个剖槽,利于该固定部置入定位孔,配合该凸缘的弹性回复,使该凸缘卡抵于前叉管内的阻挡部,配合下方该挡缘与嵌缘的卡抵定位,以将该补强件稳固定位于定位孔,不会脱出,确达极佳稳固定位的功效;该补强件为钢、碳纤维或其它硬度高于前叉管材质的应用,以达增加该前叉管强度的功效。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00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4]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25]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6]其中:
[0027]前叉管10定位孔11
[0028]嵌缘111阻挡部12
[0029]肩座20结合孔21
[0030]叉管22
[0031]补强件30挡缘31
[0032]固定部32凸缘321
[0033]剖槽322接缘323
[0034]抵缘324。

【具体实施方式】
[0035]首先请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自行车前叉补强支撑结构,其主要包括有:一前叉管10、一肩座20、及一补强件30。
[0036]该前叉管10,为一中空圆柱状管体,其管内底部设有内径较小的一定位孔11,且该定位孔11与管内壁间形成有预设斜度的一阻挡部12。
[0037]该肩座20,略呈倒U形状的中空管体,该肩座20中央设有供该前叉管10穿设的一结合孔21,于该肩座20两侧并分别设有一叉管22。
[0038]该补强件30,呈套筒状,该补强件30由下而上穿设定位支撑于前叉管10的定位孔11处,即可增加该前叉管10的强度;该补强件30的硬度高于该前叉管10的硬度;该补强件30为钢、碳纤维或其它材质的应用,其可将钢材的该补强件30压设定位于定位孔11处,或将碳纤维材的该补强件30穿设于定位孔处,并于两者间上胶固定。
[0039]借由上述构件,该前叉管10的管内底部设有定位孔11,以供该补强件30穿设定位,即可补强该前叉管10的强度,有效避免该前叉管10与肩座20接合处间产生断裂的情形,以提升结构强度及安全性,整体构件简单且易于组设,故整体结构极具创新及实用便利性。
[0040]为供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构造特征、运用技术手段及所预期达成的功效,兹将本实用新型使用方式加以叙述如下:
[0041]本实用新型的组设,将该前叉管10穿设结合于肩座20结合孔21处,接着将该补强件30由下而上穿设定位于前叉管10的定位孔11处,即组设完成。
[0042]请参照图4及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图,其中该前叉管10定位孔11底部环凹设形成有一嵌缘111,且该补强件30底部周围环凸设形成有一挡缘31,令该补强件30由下而上压设定位于前叉管10定位孔11处,且令该挡缘31与嵌缘111相互卡抵定位,使该补强件30固定于定位孔11内,不会脱出,以达稳固定位的功效。
[0043]请参照图6及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图,其中该补强件30远离挡缘31的一端设有一固定部32,该固定部32径向设有一凸缘321,该凸缘321轴向设有数个剖槽322,各该凸缘321远离挡缘31的一端设有预设斜面状的一接缘323,且该凸缘321远离接缘323处设有预设斜面状的一抵缘324 ;其将该补强件30由下而上穿设入前叉管10的定位孔11,则该固定部32凸缘321借数个剖槽322的设计,而压缩该凸缘32呈向内收束状,且该接缘323呈斜面状,使该固定部32可顺利通过定位孔11,当该固定部32通过定位孔11而进入较大内径的前叉管10内时,该凸缘32即产生弹性回复,且借该抵缘324与阻挡部12相互卡抵,同时配合下方该挡缘31与嵌缘111的卡抵定位,使该补强件30可稳固定位于定位孔11内,而不会脱出,确达稳固定位的功效。
[0044]本实用新型的该自行车前叉补强支撑结构,于该前叉管10底部穿设有补强件30,借该补强件30的设置,即可增加该前叉管10强度,有效避免该前叉管10与肩座20接合处产生断裂的情形,以提升结构强度及安全性,且其构件简单,组设容易,则达极佳实用性及便利性者;再者,该补强件30底部设有挡缘31,可卡抵定位于该定位孔11底部的嵌缘111处,以达稳固定位的功效;该补强件30远离挡缘31的一端设有固定部32,其设有凸缘321,且该凸缘321轴向设有数个剖槽322,利于该固定部32置入定位孔11,配合该凸缘321的弹性回复,使该凸缘321卡抵于前叉管10内的阻挡部12,配合下方该挡缘31与嵌缘111的卡抵定位,以将该补强件30稳固定位于定位孔11,不会脱出,确达极佳稳固定位的功效者;该补强件30为钢、碳纤维或其它硬度高于前叉管10材质的应用,以达增加该前叉管10强度的功效。
[0045]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自行车前叉补强支撑结构」,提供一具补强件30的前叉结构,该前叉管10底部与肩座20结合,且于该前叉管10底部穿设有补强件30,即可增加该前叉管10的强度,有效避免该前叉管10与肩座20接合处产生断裂的情形,以提升结构强度及安全性,同时其构件简单、组设容易。
[0046]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创造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创造【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为了清楚地说明各部件的组合关系,上面对各种说明性的部件及其连接关系围绕其功能进行了一般地描述,至于这种部件的组合是实现哪种功能,取决于特定的应用和对整个装置所施加的设计约束条件。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引伸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自行车前叉补强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前叉管,为一中空圆柱状管体,其管内底部设有一定位孔; 一肩座,略呈倒U形状的中空管体,该肩座中央设有该前叉管穿设的一结合孔,于该肩座两侧并分别设有一叉管; 一补强件,该补强件穿设定位支撑于前叉管的定位孔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前叉补强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补强件的硬度高于该前叉管的硬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前叉补强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补强件为钢、碳纤维或其它材质所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前叉补强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前叉管的该定位孔底部环凹设形成有一嵌缘,且该补强件底部周围环凸设形成有一挡缘,使该补强件由下而上压设定位于定位孔处,且该挡缘与嵌缘相互卡抵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前叉补强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前叉管的管内底部设有内径较小的一定位孔,且该定位孔与管内壁间形成有预设斜度的一阻挡部,该补强件的一端设有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径向设有一凸缘,该凸缘轴向设有数个剖槽,各该凸缘的一端设有预设斜面状的一接缘,且该凸缘远离接缘处设有预设斜面状的一抵缘,其将该补强件由下而上穿设入前叉管的定位孔,而压缩该凸缘呈向内收束状以通过定位孔,当该固定部通过固定孔而进入较大内径的前叉管内时,该凸缘即产生弹性回复,且该抵缘与阻挡部相互卡抵。
【文档编号】B62K21/02GK204096007SQ201420512669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5日
【发明者】曾发仁 申请人:卜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