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6951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车身后部构造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在底板的下方具有车辆用辅助设备或副车架的车身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车身后部构造中,已知如下构造,其在车宽方向两侧的后车架上架设有横梁,与横梁连结地设有副车架,且在副车架上支承有后悬挂系统(例如日本特开2003-2233号公报)。

通过使副车架与横梁连结,能够确保后悬挂系统的支承刚性。此外,能够由横梁来支承从后悬挂系统输入至副车架的载荷。

在此,为了提高后悬挂系统的支承刚性,需要增大横梁的截面面积。由此,配置燃料箱等车辆用辅助设备的空间因横梁而被缩小。

作为解决方法,能够考虑到增大车高来确保空间。但是,担心会因车高增大而导致降低车辆的运动性能。

另一方面,在车身后部构造中,已知如下构造,其在后底板的下表面上接合有下部横梁,在后底板的上表面上接合有上部横梁,下部横梁的后凸缘和上部横梁的前凸缘在重合的状态下接合(例如日本特开2010-76671号公报)。

通过使下部横梁的后凸缘与上部横梁的前凸缘接合,能够将下部横梁的截面面积抑制得小。由此,不增大车高就能够增大后底板下方的空间,从而能够在空间内配置燃料箱等的车辆用辅助设备。

但是,在日本特开2010-76671号公报的车身后部构造中,并未由下部横梁支承副车架。由此,为了确保乘车舒适性能,将另外需要支承副车架的横梁,从而使车辆重量增加。

此外,副车架并未由下部横梁支承,因此,燃料箱的支承刚性低,因行驶时的燃料箱的摇晃,而难以抑制燃料的流动音(所谓的“tap tap”音)的产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2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7667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以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为目的,该车身后部构造不升高车高就能够将燃料箱等的车辆用辅助设备配置在底板下方,且能够提高悬挂系统的支承刚性。

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具有:在车宽方向两侧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后车架;设在所述后车架的下部的安装部;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的副车架;在所述副车架的上方配置在各后车架之间的后底板;和配置在所述后底板的下方的车辆用辅助设备,该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下部横梁,其在与所述后底板的下表面接合的状态下与车宽方向两侧的安装部连结,且与所述后底板一同形成闭合截面;和上部横梁,其沿着所述下部横梁而与所述后底板的上表面接合,且与所述后底板一同形成闭合截面,所述下部横梁的凸缘部和所述上部横梁的凸缘部以夹着所述后底板重叠的方式接合。

这样,在后底板的下表面上接合下部横梁,且使下部横梁与车宽方向两侧的安装部连结。在该状态下,由下部横梁以及后底板形成闭合截面。

此外,使上部横梁沿着下部横梁,且与后底板的上表面接合。在该状态下,由上部横梁以及后底板形成闭合截面。而且,使下部横梁的凸缘部和上部横梁的凸缘部夹着后底板而重合,且使重合后的各凸缘部接合。

由此,能够将从车宽方向两侧的安装部向下部横梁输入的车宽方向载荷经由各凸缘部而高效地传递至上部横梁。由此,能够由各横梁支承所输入的车宽方向载荷。由此,能够确保相对于所输入的车宽方向载荷的刚性、所谓的支承刚性。

此外,从车宽方向两侧的安装部向下部横梁输入的车宽方向载荷由下部横梁和上部横梁支承。由此,能够将下部横梁的截面面积抑制得小。由此,无需增大车高,就能够将配置车辆用辅助设备(例如,燃料箱)的空间形成在后底板的下方。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下部横梁和所述上部横梁配置于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不同的位置上。

这样,将下部横梁和上部横梁配置于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不同的位置上。由此,通过下部横梁和上部横梁,能够支承后底板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宽阔区域。由此,能够恰当地提高后底板的刚性,能够提高乘车舒适性能。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车辆用辅助设备是燃料箱,且在所述燃料箱的内部收纳有阀,所述阀的上部在从所述燃料箱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状态下,配置在所述上部横梁的下方,在所述后底板与所述阀之间设有间隙。

在此,将下部横梁和上部横梁配置于车身前后方向上不同的位置上(即,彼此不同地配置)。由此,能够在后底板与燃料箱之间确保空间,能够在该空间内配置阀的上部。由此,通过利用后底板和燃料箱之间的空间来配置阀的上部,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阀的上部由所述燃料箱的上表面的阀支承部支承,所述阀支承部在所述下部横梁的车身后方、且与所述下部横梁的下表面相比配置在上方,所述燃料箱的上表面具有在从所述下部横梁的下方至所述阀支承部的范围内向上方延伸的倾斜部。

在此,前面碰撞时,燃料箱因惯性力而向车身前方移动。于是,将阀支承部与下部横梁的下表面相比配置在上方,使燃料箱的上表面的倾斜部在从下部横梁的下方至阀支承部的范围内向上方延长。

由此,在燃料箱因惯性力向车身前方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使倾斜部与下部横梁抵接。由此,能够防止阀与下部横梁相撞,能够防止由于阀的损伤或破损所造成的燃料泄漏。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车身后部构造还具有从所述后车架立起的后隔板,通过将所述后隔板的两腿部与所述上部横梁接合,而使后隔板以及上部横梁形成为环状。

这样,使后隔板的两腿部与上部横梁接合,而使后隔板以及上部横梁形成为环状。此外,上部横梁经由下部横梁、安装部而与副车架连结。

由此,能够将从副车架输入的载荷向下部横梁、上部横梁、前隔板传递。由此,能够由前隔板支承从副车架输入的载荷,能够谋求提高乘车舒适性能。

此外,通过由前隔板支承从副车架输入的载荷,能够缩小下部横梁的截面面积,能够确保收纳燃料箱的收纳空间。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车辆用辅助设备是燃料箱,且使所述燃料箱经由树脂部件与所述下部横梁抵接。

这样,将车辆用辅助设备作为燃料箱,使燃料箱经由树脂部件与下部横梁抵接。由此,能够由下部横梁恰当地支承燃料箱,能够提高所谓的燃料箱的支承刚性。

由此,能够抑制行驶时的燃料箱的摇晃,而能够抑制燃料箱内的燃料的流动音(所谓的“tap tap”音)的产生。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车身后部构造还具有座椅支承锚固件,该座椅支承锚固件安装在所述后底板上,用于支承儿童座椅,所述座椅支承锚固件具有:安装杆,其通过使杆折曲为大致U字状,而具有供所述儿童座椅安装的U形安装部和从所述U形安装部延伸的一对自由端部;和底板固定部,其接合有所述安装杆的自由端部,且在所述下部横梁的上方与所述后底板固定。

在此,为了支承儿童座椅,在后底板上安装有座椅支承锚固件。若考虑在该座椅支承锚固件上安装儿童座椅时的作业性,则优选为使座椅支承锚固件向车身前方以某种程度大幅延长。

但是,在使座椅支承锚固件向车身前方大幅延长的情况下,要求设法提高座椅支承锚固件的安装强度。

于是,将底板固定部固定在下部横梁的上方。即,能够由下部横梁支承与底板固定部接合的安装杆的自由端部。由此,能够提高座椅支承锚固件的安装强度,能够使座椅支承锚固件的U形安装部向车身前方以某种程度大幅延长。由此,提高在座椅支承锚固件的U形安装部上安装儿童座椅时的作业性。

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优选为,在所述底板固定部的下方,在所述下部横梁的内部设有前隔板。

即,下部横梁的强度通过前隔板提高。由此,能够将底板固定部通过下部横梁牢固地安装,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支承锚固件的安装强度。

由此,能够使座椅支承锚固件的U形安装部以某种程度大幅延长,而提高儿童座椅的安装作业性。

在技术方案9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底板固定部通过紧固部件而与所述前隔板紧固。

由此,能够由前隔板支承底板固定部。由此,能够由下部横梁或前隔板牢固地支承底板固定部,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支承锚固件的安装强度。

由此,能够使座椅支承锚固件的U形安装部以某种程度大幅延长,而提高儿童座椅的安装作业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下部横梁的凸缘部和上部横梁的凸缘部在重合的状态下接合,不增大车高就能够将燃料箱等的车辆用辅助设备配置在底板的下方。

而且,通过使下部横梁与车宽方向两侧的安装部连结,能够提高悬挂系统的支承刚性。

除了以上讨论的情况之外,根据如下所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说明可知,其他特征和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在本说明书中,可以参考分别构成且表示本发明一例的附图。然而,这样的例子并未详尽地体现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因此可以参考本说明书后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用来确定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车身后部构造的仰视图。

图3是图1的3-3线剖视图。

图4是图6的4-4线剖视图。

图5是图6的5-5线剖视图。

图6是图1的6部分放大图。

图7是图6的7-7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另外,“前(Fr)”、“后(Rr)”、“左(L)”、“右(R)”按照从驾驶者观察到的方向。

实施例

对实施例的车身后部构造10进行说明。

另外,车身后部构造10是左右大致对称的构造。由此,对车身后部构造10的左侧部件以及右侧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对左侧部件进行具体说明,省略右侧部件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车身后部构造10具有:在车宽方向两侧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后车架12;设在各后车架12的下部12a前方侧的前安装部(安装部)13;设在各后车架12的下部12a后方侧的后安装部(安装部)14;安装在前安装部13以及后安装部14上的副车架16;和在副车架16的上方配置在各后车架12之间的后底板18。

此外,车身后部构造10具有:从后车架12立起的后隔板(隔板)21;配置在后隔板21之间的上部横梁24;配置在后底板18的下方的下部横梁25;安装在后底板18上的多个座椅支承锚固件27、28;和配置在后底板18的下方的燃料箱(车辆用辅助设备)31。

在副车架16的两侧车架17上支承有后悬挂系统(省略图示)。由此,在改变车辆Ve的行驶方向的情况或使车辆Ve转弯的情况下,经由后悬挂系统向副车架16输入有向着车宽方向的载荷。

由此,向安装有副车架16的前安装部13作用向着车宽方向的载荷F1。同样地,向安装有副车架16的后安装部14作用向着车宽方向的载荷F2。

上部横梁24在后隔板21之间向车宽方向延伸,且与后底板18的上表面18a接合。上部横梁24的左端部24a与后隔板21的左腿部33的下端部33a连结。此外,上部横梁24的右端部24b与后隔板21的右腿部34的下端部34a连结。

如图3所示,在燃料箱31的上方配置有后底板18。后底板18具有:从燃料箱3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31a向着后上部31b以向上坡度倾斜的倾斜底部36;和从倾斜底部36的上端部36a向车身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平坦底部37。

在平坦底部37的上方配置有上部横梁24。

如图4所示,上部横梁24具有:配置在车身前方侧的前壁41;配置在车身后方侧的后壁42;将前壁41以及后壁42连结的上部43;从前壁41的下端部突出的前凸缘(凸缘部)44;和从后壁42的下端部突出的后凸缘45。

上部横梁24由前壁41、后壁42以及上部43形成为截面大致倒U字状。

前凸缘44从上方与倾斜底部36接合。此外,后凸缘45从上方与比平坦底部37靠车身后方侧的底部38接合。由此,上部横梁24从上方与后底板18接合。在该状态下,由上部横梁24以及后底板18(尤其是平坦底部37)形成闭合截面。

相对于上部横梁24而在车身前方且沿着上部横梁24而配置有下部横梁25。下部横梁25从下方与后底板18的倾斜底部36接合。

回到图2,下部横梁25向车宽方向延伸,由此,架设在左侧的后车架12和右侧的后车架12上。下部横梁25的左端部25a与左侧的后车架12的前安装部13连结。此外,下部横梁25的右端部25b与右侧的后车架12的前安装部13连结。

由此,在改变车辆Ve的行驶方向的情况或使车辆Ve转弯的情况下,经由后悬挂系统向副车架16输入的向着车宽方向的载荷作为载荷F3而经由前安装部13向下部横梁25传递。

如图4所示,下部横梁25具有:配置在车身前方侧的前壁51;配置在车身后方侧的后壁52;将前壁51以及后壁52连结的下部53;从前壁51的上端部突出的前凸缘54;和从后壁52的上端部突出的后凸缘(凸缘部)55。

下部横梁25由前壁51、后壁52以及下部53形成为截面大致U字状。

前凸缘54从下方与倾斜底部36接合。此外,后凸缘55从下方与倾斜底部36接合。由此,下部横梁25从下方与后底板18的下表面18b接合。在该状态下,由下部横梁25以及后底板18(尤其是倾斜底部36)形成闭合截面。

在此,上部横梁24沿着下部横梁25延伸。此外,下部横梁25的后凸缘55和上部横梁24的前凸缘部44沿上下方向重合。在该状态下,下部横梁25的后凸缘55和上部横梁24的前凸缘部44以夹着倾斜底部36重叠的方式接合。

此外,上部横梁24以及下部横梁25各自形成为闭合截面。

由此,能够将从车宽方向两侧的前安装部13(参照图2)向下部横梁25输入的车宽方向载荷F3经由下部横梁25的后凸缘55、上部横梁24的前凸缘部44而高效地传递至上部横梁。

由此,能够由下部横梁25以及上部横梁24支承所输入的车宽方向载荷F3,能够确保车身后部构造10相对于载荷F3的刚性、所谓的支承刚性。

此外,通过由下部横梁25和上部横梁24支承从车宽方向两侧的前安装部13(参照图2)向下部横梁25输入的车宽方向载荷F3,能够将下部横梁25的截面面积抑制得小。

由此,不需要如以往技术那样地增大车高,就能够确保配置燃料箱31等车辆用辅助设备的空间。

而且,相对于上部横梁24而在车身前方配置有下部横梁25。即,下部横梁25和上部横梁24配置于车身前后方向上不同的位置上。

由此,后底板18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宽阔区域(即倾斜底部36、平坦底部37)由下部横梁25以及上部横梁24支承。由此,能够增加后底板18的刚性,提高乘车舒适性能。

此外,在燃料箱31的后上部31b,在燃料箱31的内部57收纳有压力调整阀(阀)58。通过压力调整阀58调整燃料箱31内的压力。压力调整阀58的上部59从后上部31b的上表面31c向上方突出。而且,突出的上部59配置在上部横梁24的下方(具体地说,平坦底部37的下方)。

在此,下部横梁25和上部横梁24配置于车身前后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即,彼此不同地配置)。由此,下部横梁25与压力调整阀58的上部59相比配置在车身前方。

由此,在燃料箱31的后上部31b与平坦底部37之间确保了空间62,且在该空间62中配置有压力调整阀58的上部59。

在该状态下,在平坦底部37与压力调整阀58的上部59之间确保间隙61。这样,能够通过利用燃料箱31的后上部31b与平坦底部37之间的空间62来配置压力调整阀58的上部59而有效利用空间62。

此外,在压力调整阀58的上部59从后上部31b的上表面31c向上方突出的状态下,上部59由后上部31b的上表面31c的阀支承部64支承。阀支承部64在下部横梁25的车身后方、且与下部横梁25的下部(下表面)53相比配置在上方。

此外,后上部31b的上表面31c具有在从下部横梁25的下方部位31d至阀支承部64的范围内向上方延伸的倾斜部65。

在此,在前面碰撞时,燃料箱因惯性力向车身前方移动。由此,在燃料箱31因惯性力向车身前方如箭头A那样地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使倾斜部65与下部横梁25抵接。

由此,能够防止压力调整阀58的上部59与下部横梁25相撞,从而能够防止由于压力调整阀58的上部59的损伤或破损所造成的燃料泄漏。

回到图1、图2,后隔板21的左腿部33以及右腿部34与上部横梁24接合。后隔板21具有:从左侧的后车架12立起的左腿部33;从右侧的后车架12立起的右腿部34;和将左腿部33的上端部33b以及右腿部34的上端部34b连结的连结横梁35。

后隔板21由左腿部33、右腿部34以及连结横梁35形成为正视大致倒U字状。由此,通过使左腿部33的下端部33a以及右腿部34的下端部34a与上部横梁24连结,而使后隔板21以及上部横梁24形成为正视环状。

此外,上部横梁24经由后底板18、下部横梁25或前安装部13与副车架16连结。

由此,能够将从副车架16向前安装部13输入的载荷F1经由下部横梁、上部横梁而向后隔板21传递(使其分散)。由此,能够由后隔板21支承从副车架16向前安装部13输入的载荷F1,谋求进一步提高乘车舒适性能。

此外,通过由后隔板21支承从副车架16向前安装部13输入的载荷F1,能够缩小下部横梁25的截面面积。由此,能够将后底板18的下方的收纳空间67(也参照图3)确保得大,从而能够在收纳空间67中收纳燃料箱31。

如图5所示,在燃料箱31的后上部31b的上表面31c上形成有层差部31e。树脂部件71在弹性变形(被压缩)的状态下夹在层差部31e与下部横梁25的下部53之间。换言之,上表面31c的层差部31e经由树脂部件71与下部横梁25的下部53抵接。

由此,能够由下部横梁25恰当地支承燃料箱31,提高所谓的燃料箱31的支承刚性。由此,能够抑制车辆Ve的行驶时的燃料箱31的摇晃,能够抑制燃料箱31内的燃料的流动音(所谓的“tap tap”音)的产生。

如图1所示,在后底板18上安装有多个座椅支承锚固件27、28。具体地说,与上部横梁24相邻地安装有内座椅支承锚固件(座椅支承锚固件)27。此外,与后隔板21的左腿部33以及右腿部34相邻地安装有外座椅支承锚固件28。

在儿童座椅74放置在后座椅73上的状态下,在车宽方向右侧的内座椅支承锚固件27上安装有儿童座椅74的内安装部75。此外,在车宽方向右侧的外座椅支承锚固件28上安装有儿童座椅74的外安装部76。

由此,由车宽方向右侧的内座椅支承锚固件27以及外座椅支承锚固件28支承儿童座椅74。

同样地,也能够在车宽方向左侧的内座椅支承锚固件27以及外座椅支承锚固件28上支承儿童座椅74。

以下,基于图5~图7说明车宽方向右侧的内座椅支承锚固件27。

如图5、图6所示,内座椅支承锚固件27具有:使杆折曲为大致U字状的安装杆81;和将安装杆81安装在倾斜底部36上的底板固定部82。

安装杆81具有:供儿童座椅74的内安装部75安装的U形安装部83;和从U形安装部83延伸的一对自由端部84。一对自由端部84与底板固定部82的安装凹部86(也参照图7)接合。

在该状态下,底板固定部82在下部横梁25的上方例如通过点焊固定于倾斜底部36。即,与底板固定部82接合的一对自由端部84由下部横梁25牢固地支承。

由此,能够提高内座椅支承锚固件27的安装强度,能够使内座椅支承锚固件27的U形安装部83向车身前方以某种程度大幅延长。即,能够使U形安装部83的长度尺寸L1以某种程度增大。

由此,能够提高在内座椅支承锚固件27的U形安装部83上安装儿童座椅74(参照图1)的内安装部75时的作业性。

如图7所示,在底板固定部82的下方,在下部横梁25的内部91设有隔板92。即,下部横梁25的强度能够通过隔板92提高。由此,能够通过下部横梁25牢固地安装底板固定部82,能够进一步提高内座椅支承锚固件27的安装强度。

而且,底板固定部82由螺栓(紧固部件)95、螺母96与隔板92的凸缘93紧固。即,能够由隔板92支承底板固定部82。由此,能够由下部横梁25或隔板92牢固地支承底板固定部82,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内座椅支承锚固件27的安装强度。

由此,在以某种程度增大了内座椅支承锚固件27的U形安装部83的长度尺寸L1的状态下,能够由内座椅支承锚固件27确实地支承儿童座椅74(参照图1)。

另外,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能够进行适宜变更、改良等。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紧固部件例举了螺栓,但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使用铆钉等的其他紧固部件。

此外,上述实施例中示出的车身后部构造、后车架、前后的安装部、副车架、后底板、后隔板、上部横梁、下部横梁、内座椅支承锚固件、燃料箱、压力调整阀、阀支承部、倾斜部、树脂部件、儿童座椅、安装杆、底板固定部、U形安装部、自由端部以及前隔板等的形状或构成并不限定于例示,能够进行适宜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优选适用于具有车身后部构造的汽车,该车身后部构造在底板的下方配置有车辆用辅助设备或副车架,且在副车架上支承有悬挂系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