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部纵梁及使用其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4307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部纵梁及使用其的汽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部纵梁及使用其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现在是城市交通中的主要交通工具,数量越来越多,其安全性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车身框架可以起到保护车内乘客的作用,是汽车安全的重要保证。

传统汽车的车身大部分采用钢板冲压成型结构,车身重量较大,致使整车能源消耗较高,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钢板冲压需要大量的模具,增加了整车的制造成本。铝合金框架所用的型材截面大,形状简单,在受力后分散传导力的性能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以作为钢板的有效替代材料。

汽车的后部纵梁,位于汽车驾驶舱的后侧(即靠近车尾的一侧),起到固定下摆臂、提高汽车纵向的碰撞性能的作用。如何保证后部纵梁的刚强度和连接强度的同时、并减轻其重量,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后部纵梁及使用其的汽车,以保证后部纵梁的连接强度的同时、并减轻重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后部纵梁,包括:

纵梁本体,所述纵梁本体形成有中空腔体;

电池箱框架连接套管,所述电池箱框架连接套管沿第一方向连接于所述纵梁本体,以固定连接电池箱框架;

下摆臂连接套管,所述下摆臂连接套管沿第二方向连接于所述纵梁本体,以固定连接下摆臂;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为90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意性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意性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纵梁本体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子纵梁本体和第二子纵梁本体,且所述第一子纵梁本体和第二子纵梁本体均形成有所述中空腔体;其中,所述第一子纵梁本体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子纵梁本体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意性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箱框架连接套管为多个,且每个所述电池箱框架连接套管分别贯穿所述第一子纵梁本体或所述第二子纵梁本体,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子纵梁本体或所述第二子纵梁本体的外壁焊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意性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摆臂连接套管贯穿所述第一子纵梁本体,并与所述第一子纵梁本体的外壁焊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意性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摆臂连接套管包括:

下摆臂第一连接套管,所述下摆臂第一连接套管具有一连接通孔,且该连接通孔的一端设置有螺纹连接部,并与所述下摆臂螺纹连接;和/或

下摆臂第二连接套管,所述下摆臂第二连接套管具有两个连接通孔,且每个所述连接通孔的一端设置有螺纹连接部,以与下摆臂螺纹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意性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后部纵梁包括:

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布置于所述中空腔体内,并沿所述后部纵梁的延伸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后部纵梁。

本实用新型的后部纵梁,可以通过铝合金成形为具有中空腔体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保证其刚强度的同时减轻自身重量;并且,通过设置电池箱框架连接套管和下摆臂连接套管,可以保证后部纵梁与电池箱框架和下摆臂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部纵梁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部纵梁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部纵梁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部纵梁的A-A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部纵梁在汽车框架内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后部纵梁;

11—纵梁本体;111—第一子纵梁本体;112—第二子纵梁本体;

13—电池箱框架连接套管;

14—下摆臂连接套管;141—下摆臂第二连接套管;142—下摆臂第一连接套管;143—螺纹连接部;

15—中空腔体;16—加强筋;

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D3—第三方向;

20—第一后部竖梁;30—后部连接梁;40—第二后部竖梁;50—后部斜梁;60—后部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在本文中,“一个”并不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的数量限制为“仅此一个”,并且“一个”不表示排除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的数量“多于一个”的情形。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其两个端点内的整个范围,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围。

为了可以在保持现有的后部纵梁的刚强度和连接强度的同时、并减轻其重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后部纵梁10,参见图1~图4,包括纵梁本体11、电池箱框架连接套管13和下摆臂连接套管14。

为了便于叙述,图中标示了本实施例的后部纵梁的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第三方向D3。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使用习惯,定义从车头到车尾的方向为正X向,从车驾驶座侧到副驾驶座侧的方向为正Y向,从车底部到车顶部的方向为正Z向。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方向和D1第二方向D2呈一夹角布置,该夹角的范围为0-90度。本实施例中,选取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的夹角为90度,即,第一方向D1即为Z向,第二方向D2即为Y向,第三方向D3即为X向。

其中:

纵梁本体11形成有中空腔体15。本实施例中,纵梁本体11由铝合金一体成形。

更为详尽地,纵梁本体11包括互呈夹角布置且彼此连接的第一子纵梁本体111和第二子纵梁本体112,且第一子纵梁本体111和第二子纵梁本体112均形成有中空腔体15。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其中,该夹角可以为任意角度,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一子纵梁本体111垂直于第二方向D2,第二子纵梁本体112垂直于第一方向D1。

电池箱框架连接套管13沿第一方向连接于所述纵梁本体11,以固定连接电池箱框架。电池箱框架连接套管13的设置,可以增加连接电池箱框架与第一子纵梁本体111以及第二子纵梁本体112连接的强度。

更为详尽地,电池箱框架连接套管13为多个,且每个电池箱框架连接套管13分别贯穿第一子纵梁本体111或第二子纵梁本体112,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子纵梁本体111或所述第二子纵梁本体112的外壁焊接。

本实施例中,可参见图2、图3,电池箱框架连接套管13的数量为5个,两个电池箱框架连接套管13贯穿第一子纵梁本体111,三个电池箱框架连接套管13贯穿第二子纵梁本体112。在安装时,通过该5个电池箱框架连接套管13,将电池箱框架连接于纵梁本体11的负Z向侧。

下摆臂连接套管14沿第二方向D2连接于所述纵梁本体11,以固定连接下摆臂。下摆臂连接套管14的设置,可以增加连接下摆臂与第一子纵梁本体111连接的强度,避免设置中空腔体15的第一子纵梁本体111在连接时产生变形。

更为详尽地,下摆臂连接套管14为多个。每个下摆臂连接套管14贯穿第一子纵梁本体111,并与第一子纵梁本体111的外壁焊接。

下摆臂连接套管14包括下摆臂第一连接套管142,和/或下摆臂第二连接套管141。也即,本实施例中的下摆臂连接套管14,可以均为下摆臂第一连接套管142,也可以均为下摆臂第二连接套管141,也可以为下摆臂第一连接套管142和下摆臂第二连接套管141的组合。

其中:

下摆臂第一连接套管142具有一连接通孔,且该连接通孔的一端设置有螺纹连接部143,并与所述下摆臂螺纹连接。

图4示出了下摆臂第一连接套管142的结构。其中,螺纹连接部143可以为直接设置于连接通孔的内壁,也可以为通过螺纹套管的形式设置。本实施例中,螺纹连接部143为通过螺纹套管的形式设置,从而增强螺纹连接部143的连接强度,并且在螺纹“滑丝”的情况下便于更换。

下摆臂第二连接套管141具有两个连接通孔,且每个所述连接通孔的一端设置有螺纹连接部143,以与下摆臂螺纹连接。

其中,下摆臂第二连接套管141的螺纹连接部与下摆臂第一连接套管142的螺纹连接部143一致,在此便不再赘述。

由图3中可见,下摆臂第二连接套管141与下摆臂第一连接套管142相比,其与下摆臂的连接强度更大,并且也更便于焊接。

本实施例中,下摆臂第一连接套管142为四个,下摆臂第二连接套管141为两个。

进一步地,为了增加后部纵梁10的强度,后部纵梁10的中空腔体15内还设置有:加强筋16,该加强筋16沿所述后部纵梁10的延伸方向延伸。

为了更加直观地表示出后部纵梁10在汽车框架内的位置,图5示出了后部纵梁10在汽车框架内的连接示意图。由图1中可见,后部纵梁10为两个。每个后部纵梁10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后部竖梁20以及后部连接梁30连接,每个后部纵梁10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后部竖梁40以及后部斜梁50连接。两个后部纵梁10之间通过后部横梁60连接。

由上叙述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后部纵梁10,可以通过铝合金成形为具有中空腔体15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保证其刚强度的同时减轻自身重量;并且,通过设置电池箱框架连接套管13和下摆臂连接套管14,可以保证后部纵梁10与电池箱框架和下摆臂的连接强度,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钢板冲压成型后部纵梁10所遇到的技术缺陷。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汽车,使用如上所述的后部纵梁10。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