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输车,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运输小车。
背景技术:
在目前,应用的最普遍的小推车,摆满货物之后,尤其是塑料管之类的货物,前部为开放空间,没有挡板,货物很容易在前部溜下,影响运输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新型运输小车,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运输小车,其包括运输箱,运输箱包括底板、侧挡板、后挡板和前挡板,运输箱内设置有用于承载货物的容纳空间,运输箱上方设置有开口;后挡板和前挡板通过榫卯结构分别可拆卸地设置在侧挡板的前后两端;所述运输箱的后端设置有推拉把手,运输箱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腿和车轮;运输箱内底部铺设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横截面为波浪线,即橡胶垫上表面上间隔并排设置有条形凹槽。
进一步,所述榫卯结构包括侧挡板前后端面上交错设置的第一榫头和第一榫槽,以及前、后挡板在侧挡板一侧的侧面上交错设置的第二榫头和第二榫槽;通过第二榫头插入第一榫槽,第一榫头插入第二榫槽,后挡板和前挡板分别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侧挡板的前后两端。
进一步,所述第二榫头和第二榫槽贯穿设置在前、后挡板的侧面上,即第二榫头和第二榫槽从侧面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
进一步,所述前挡板包括并排设置的左挡板和右挡板,左挡板和右挡板分别通过榫卯结构插装在所述侧挡板上。
进一步,所述左挡板和右挡板上设置有拉手。
进一步,所述榫头和榫槽的截面为梯形。
进一步,所述支撑腿下方设置有缓冲块。
进一步,所述支撑腿下部设置有安装槽,缓冲块上部设置有与安装槽相配合的锲形块,缓冲块通过锲形块插装在安装槽上。
进一步,所述车轮数量为1或2个。即运输小车可以为独轮车,也可以是两轮小推车。
进一步,推拉把手上设置有防滑条。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前侧设置有左右挡板,避免货物在运送的过程中滑落;橡胶上设置有弧形槽,保证货物,尤其是塑料管不会在运输过程中乱晃;采用快换的缓冲块,便于磨损了之后进行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榫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缓冲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橡胶垫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型运输小车,其包括运输箱1,运输箱1包括底板1d、侧挡板1a、后挡板1b和前挡板1c,运输箱1内设置有用于承载货物的容纳空间,运输箱1上方设置有开口;后挡板1b和前挡板1c通过榫卯结构9分别可拆卸地设置在侧挡板1a的前后两端;运输箱1的后端设置有推拉把手3,运输箱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腿6和车轮2;运输箱1内底部铺设有橡胶垫8,橡胶垫8上表面为波浪线,下表面为平整面,即橡胶垫8上表面上间隔并排设置有条形凹槽8a。
榫卯结构9包括侧挡板1a前后端面上交错设置的第一榫头和第一榫槽,以及前、后挡板1c和1b在侧挡板一侧的侧面上交错设置的第二榫头和第二榫槽;通过第二榫头插入第一榫槽,第一榫头插入第二榫槽,后挡板和前挡板分别可拆卸地设置在侧挡板1a的前后两端。第二榫头和第二榫槽贯穿设置在前、后挡板的侧面上,即第二榫头和第二榫槽从侧面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榫头和榫槽的截面为梯形。
前挡板1c包括并排设置的左挡板4和右挡板5,左挡板4和右挡板5分别通过榫卯结构9插装在侧挡板1a上。左挡板4和右挡板5上设置有拉手10。
支撑腿6下方设置有缓冲块7。
支撑腿6下部设置有安装槽6a,缓冲块7上部设置有与安装槽相配合的锲形块7a,缓冲块7通过锲形块7a插装在安装槽6a上。
车轮2数量为1或2个,即运输小车可以为独轮车,也可以是两轮小推车。推拉把手3上设置有防滑条3a。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