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推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行李车。
背景技术:
行李车是运送行李的手拖车,为长途旅行提供方便。
目前,公开号为CN20509821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行李车,它包括拉手架和载物架;拉手架与载物架的顶端连接,且与所述载物架之间形成一定的倾斜角度;在载物架的底端安装有车轮组件和底部托架;其特征在于,在拉手架上安装有头枕,在载物架的上部安装有电子产品支架。这种多功能行李车结构简单,但将行李放置在载物架上之后,为了避免行李从载物架的两侧翻出,用户往往需要用绳子将行李系紧,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行李车,通过在连接杆上设置翻板,使行李放置在支撑杆上时,翻板通过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与行李发生抵触,使得行李不易从本实用新型上掉落,达到便于用户操作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行李车,包括拉杆以及与拉杆下端连接的连接杆,所述拉杆上设置有车轮,所述连接杆上固定有用于支撑行李的支撑杆,所述的连接杆的左右两侧均铰接有翻板,所述的翻板上设置有弹性件,所述的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杆、翻板连接,所述行李与支撑杆抵触使弹性件形变而驱动翻板与行李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户将行李放置在支撑杆的过程中,行李与翻板发生抵触,使得翻板往靠近行李的方向发生位移,同时翻板带动弹性件产生形变,使得弹性件产生弹力,将翻板与行李抵触,使得行李可以固定在支撑杆上,操作简便,用户再通过拉杆拉动车轮转动,拉杆呈倾斜设置,使得行李倚靠在拉杆上,从而避免行李从本实用新型上翻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翻板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按压部和抵触部,所述的按压部和抵触部呈L形设置,所述的抵触部与弹性件连接,所述按压部与连接杆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行李与按压部发生接触,使得按压部通过铰接处发生翻转,使抵触部随着按压部的翻转而发生位移,按压部的位移使弹性件产生形变,使弹性件因形变而产生弹力,将按压部通过弹力的作用与行李发生抵触,从而将行李可以固定,操作简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抵触部背对支撑杆的一侧设置有把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用户需要将行李从支撑杆上取出时,只需要通过把手带动抵触部往远离行李的方向移动,使抵触部与行李分离,即可将行李取出,操作简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连接杆背对行李的一侧连接有用于支撑支撑杆的支撑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管的设置使得连接杆可以支撑较重的行李,提升了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支撑管与支撑杆铰接设置,所述的支撑管上设置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的两端分别与拉杆、支撑管铰接,所述连接杆与拉杆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杆的设置可以对支撑管支撑,使得支撑管与连接杆发生抵触,使得连接杆可以对行李稳定支撑,当连接杆、支撑管和移动杆均发生翻转时,即可减小空间体积,便于存放。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支撑管上套设有防滑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层的设置,使得支撑管不易发生位移,使支撑管能放置稳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用户将行李放置在支撑杆上的过程中,行李与按压部发生接触,使得按压部发生翻转,使得按压部带动抵触部往靠近行李的方向移动,通过弹性件的作用,使抵触部与行李抵触,将行李固定在支撑杆上,在用户拉动拉杆移动的过程中,即可避免行李从支撑杆上滚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放大图。
附图标记:11、拉杆;12、连接杆;13、支撑杆;14、车轮;15、转动轴;21、移动杆;22、支撑管;23、防滑层;3、翻板;31、按压部;32、抵触部;41、弹性件;42、连接轴;51、依靠杆;6、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行李车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行李车,包括拉杆11和连接杆12,拉杆11呈倒置的U形设置,即拉杆11的两端朝下设置,拉杆11的两端通过一根转动轴15连接,转动轴15上连接有车轮14,便于用户通过拉杆11拖动本实用新型。
在拉杆11上还连接有一个U形的连接杆12,连接杆12的端部和拉杆11的端部铰接,在连接杆12上固定有两根平行的支撑杆13,支撑杆13的两端均与连接杆12固定连接,用于支撑行李,支撑杆13的轴向沿水平方向设置。
在连接杆12上连接有U形的支撑管22,支撑管22的端部和连接杆12铰接,在支撑管22上套设有一个防滑层23,本实施例中,防滑层23采用橡胶材质制成。
在支撑管22的两端均设置有一个移动杆21,移动杆21的一端和拉杆11的端部铰接,另一端和支撑管22的端部铰接。
本实施例中,连接杆12与拉杆11的铰接处、支撑管22与连接杆12的铰接处两者之间的距离,需要小于移动杆21的长度。
当连接杆12发生翻转时,移动杆21可以推动支撑管22与连接杆12抵触,使连接杆12限位,从而使行李能在支撑杆13上稳定支撑。
在连接杆12上铰接有两个左右对称设置的翻板33,翻板33置于两个支撑杆13之间,翻板33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按压部31和抵触部32,按压部31和抵触部32均呈四方体,其中,按压部31的一端与连接杆12铰接,且该端与抵触部32的下端固定连接。
在抵触部32上转动连接有一个连接轴42,连接轴42的一端与抵触部32的侧面连接另一端连接有一个弹性件41,本实施例中,为了成本考虑,采用弹簧作为弹性件41,弹性件41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杆12、连接轴4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1在未受力的状态下,弹性件41与连接杆12的连接处、弹性件41与连接轴42的连接处以及按压部31与连接杆12的铰接处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为了便于用户拿取行李,在抵触部32背对支撑杆13的一侧固定有把手6。
拉杆11上固定有一根用于支撑行李的依靠杆51,依靠杆51与支撑杆13轴向平行设置。
使用时,用户仅需将行李由上而下放置在支撑杆13上,行李会与按压部31发生抵触,驱动按压部31向下发生翻转的同时,使抵触部32往靠近行李的方向移动,弹性件41随着抵触部32的移动而产生形变的同时发生位移,使弹性件41从弹性件41与连接杆12的连接处、按压部31与连接杆12的铰接处所形成的直线的下侧移动到上侧,通过弹性件41弹力的作用,使抵触部32与行李发生抵触;继而用户将拉杆11往行李的方向倾斜,使车轮14对行李支撑,使行李靠在依靠杆51上,从而使行李能够稳定放置在本实用新型上而不易掉落,且操作简便。
在行李搬运到目的地之后,使车轮14和支撑管22同时对行李支撑,用户通过把手6将抵触部32由上述直线的上侧移动到下侧,通过弹性件41弹力的作用,使得按压部31对行李产生向上的弹力,便于用户提起行李。
在本实用新型不需要使用时,将连接杆12往靠近拉杆11中部的方向翻转,减小空间体积,便于存放。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