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线踩踏两轮自行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自行车驱动机构大多采用圆周踩踏的方式,其存在用力死点,即当踩踏力方向与曲柄成一直线时,无论用多大力都无法使自行车前进,另一方面踩动脚踏是做圆周运动,踩踏频率不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直线踩踏两轮自行车。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踩踏频率较高且安全性较高的直线踩踏两轮自行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直线踩踏两轮自行车,其包括:车架、车把手、座椅、前轮及后轮,所述车把手及座椅设置于车架的上方,所述前轮及后轮设置于车架的下方,所述后轮的轮毂内设有变速机构,所述车架的前端设置有滑杆机构,所述滑杆机构包括:设置于车架上的滑杆支架及安装于滑杆支架上的第一滑杆组件及第二滑杆组件,所述第一滑杆组件与第二滑杆组件呈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滑杆组件上安装有第一踩踏件,所述第一踩踏件可相对于第一滑杆组件作来回滑动运动,所述第二滑杆组件上设置有第二踩踏件,所述第二踩踏件可相对于第二滑杆组件作来回滑动运动,所述第一踩踏件与后轮之间设有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刚性连接件、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及套设于第一传动轮及第二传动轮上的第一传动带,所述第一传动轮设置于前轮与后轮之间的车架上,所述第二传动轮设置于后轮轴的一端,所述第一刚性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踩踏件相连接,所述第一刚性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第一传动带相连接,所述第二踩踏件与后轮之间设有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二刚性连接件、第三传动轮、第四传动轮及套设于第三传动轮及第四传动轮上的第二传动带,所述第三传动轮设置于前轮与后轮之间的车架上,所述第四传动轮设置于后轮轴的另一端,所述第二传动轮与后轮轴之间及所述第四传动轮与后轮轴之间均设置有超越离合器。
优选地,本发明中的一种直线踩踏两轮自行车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踩踏件与第二踩踏件结构相同,均包括:安装部、自安装部弯折延伸的踩踏部及自踩踏部弯折延伸的脚定位部。
优选地,本发明中的一种直线踩踏两轮自行车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滑杆组件包括第一滑杆及套设在第一滑杆上的第一滑套,所述第一滑套与第一踩踏件的安装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杆组件包括第二滑杆及套设在第二滑杆上的第二滑套,所述第二滑套与第二踩踏件的安装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踩踏件及第二踩踏件上还设置有定位导向件,所述定位导向件定靠在车架上并能在车架上移动。
优选地,本发明中的一种直线踩踏两轮自行车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滑杆组件包括至少两根第一滑杆及套设在第一滑杆上的第一滑套,所述第一滑套与第一踩踏件的安装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杆组件包括至少两根第二滑杆及套设在第二滑杆上的第二滑套,所述第二滑套与第二踩踏件的安装部固定连接。
优选地,本发明中的一种直线踩踏两轮自行车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滑杆组件包括第一滑杆及设置在第一滑杆上的第一滑轨,所述第一踩踏件的安装部上设有与第一滑轨相配合的数个第一滑轮,所述第二滑杆组件包括第二滑杆及设置在第二滑杆上的第二滑轨,所述第二踩踏件的安装部上设有与第二滑轨相配合的数个第二滑轮。
优选地,本发明中的一种直线踩踏两轮自行车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滑套及第二滑套内均设有线性轴承。
优选地,本发明中的一种直线踩踏两轮自行车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踩踏件及第二踩踏件的安装部上设有弹性压脚件。
优选地,本发明中的一种直线踩踏两轮自行车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踩踏件与第二踩踏件通过软性件连接。
优选地,本发明中的一种直线踩踏两轮自行车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第三传动轮及第四传动轮为链轮、皮带轮或转轮;所述第一传动带及第二传动带为链条、皮带或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中的直线踩踏两轮自行车,克服了圆周踩踏所存在的用力死点和踩踏频率不高的缺陷,并且两个踩踏件独立地与后轮的后轴相连接,每个踩踏件均为踩踏力的输入源,踩踏力更大;整套传动部件设计在同一轴线上,传动效率高,结构紧凑;通过变速器变速,骑行更省力,另外本发明中的踩踏件通过安装于滑杆上使得其结构稳定性更高,本发明中踩踏件的独特结构设计使得在骑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危险情况骑行者的脚很容易从踩踏件中脱离,从而避免受到伤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直线踩踏两轮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滑杆与第一踩踏件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变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自动离心换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第一滑杆与第一踩踏件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1、车架,2、车把手,3、座椅,4、前轮,5、后轮,50、第一传动机构,500、第一刚性连接件,501、第一传动轮,502、第二传动轮,503、第一传动带,51、后轴,52、第二传动机构,520、第二刚性连接件,521、第三传动轮,522、第四传动轮,523、第二传动带,6、变速机构,60、第一行星变速器,600、第一行星架,601、第一行星轮,602、第一齿圈,603、第一中心轮,61、第二行星变速器,610、第二行星架,611、第二行星轮,612、第二齿圈,613、第二中心轮,62、第一自动离心换挡机构,620、第一棘爪件架,621、第一棘爪件,622、第一棘轮,623、第一扭簧,624、第一平衡拉杆,63、第二自动离心换挡机构,630、第二棘爪件架,631、第二棘爪件,632、第二棘轮,7、滑杆机构,70、滑杆支架,71、第一滑杆,710、第一滑轨,72、第二滑杆,73、第一滑套,74、轴承,75、第二滑套,8、第一踩踏件,80、安装部,800、第一滑轮,81、踩踏部,82、脚定位部,83、弹性压脚件,9、第二踩踏件,90、安装部,91、踩踏部,92、脚定位部,93、弹性压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直线踩踏两轮自行车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参图1及图2所示,一种直线踩踏两轮自行车,其包括:车架1、车把手2、座椅3、前轮4及后轮5,所述车把手2及座椅3设置于车架1的上方,所述前轮4及后轮5设置于车架1的下方,所述后轮5的轮毂内设有变速机构6,所述车架1的前端设置有滑杆机构7。
所述滑杆机构7包括:安装于车架1上的滑杆支架70及安装于滑杆支架70上的一个第一滑杆71及一个第二滑杆72,所述第一滑杆71与第二滑杆72呈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滑杆71上安装有第一踩踏件8,所述第二滑杆72上安装有第二踩踏件9,所述第一踩踏件8包括:安装部80、自安装部80弯折延伸的踩踏部81及自踩踏部81弯折延伸的脚定位部82,所述安装部80上设有弹性压脚件83,所述第二踩踏件9包括:安装部90、自安装部90弯折延伸的踩踏部91及自踩踏部91弯折延伸的脚定位部92,所述安装部90上设有弹性压脚件93,所述脚定位部82、92的作用是扣住脚的后跟,所述弹性压脚件83、93的作用是压住骑行者的脚背,弹性设置的好处在于:可以适用于大小不同的脚,另外当发生紧急情况时骑行者的脚容易从踩踏件中脱离。所述第一滑杆71上套设有第一滑套73,所述第一滑套73可相对于第一滑杆71作来回滑动,所述第一滑套73内设有轴承74,所述第一滑套73与第一踩踏件8的安装部80相焊接,所述第二滑杆72上套设有第二滑套75,所述第二滑套75可相对于第二滑杆72作来回滑动,所述第二滑套75内设有轴承,所述第二滑套75与第二踩踏件9的安装部90相焊接。所述第一踩踏件8及第二踩踏件9上还设置有定位导向件(未图示),所述定位导向件定靠在车架上并能在车架上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滑杆71及第二滑杆72的数量均为一个,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滑杆71及第二滑杆72的数量也可设置为2个、3个甚至更多,当第一滑杆71及第二滑杆72数量设置2个及2个以上时,第一踩踏件8及第二踩踏件9上可以不设置定位导向件。
所述第一踩踏件8与后轮5之间设有第一传动机构50,所述第一传动机构50包括第一刚性连接件500、第一传动轮501、第二传动轮502及套设于第一传动轮501及第二传动轮502上的第一传动带503,所述第一传动轮501设置于前轮4与后轮5之间的车架上,所述第二传动轮502设置于后轮轴51的一端,所述第二传动轮502与后轮轴51之间设置有超越离合器,所述第一刚性连接件500的一端与第一踩踏件8之间通过销进行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刚性连接件500的另一端与第一传动带503之间通过销进行活动连接,从而使第一刚性连接件500在传递动力时有一定的位移空间。
所述第二踩踏件9与后轮5之间设有第二传动机构52,所述第二传动机构52包括第二刚性连接件520、第三传动轮521、第四传动轮522及套设于第三传动轮521及第四传动轮522上的第二传动带523,所述第三传动轮521设置于前轮4与后轮5之间的车架上,所述第四传动轮522设置于后轮轴51的另一端,所述第四传动轮522与后轮轴51之间设置有超越离合器,所述第二刚性连接件520的一端与第二踩踏件9之间通过销进行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刚性连接件520的另一端与第二传动带523之间通过销进行活动连接,从而使第二刚性连接件520在传递动力时有一定的位移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带503及第二传动带523为链条,所述第一传动轮501、第二传动轮502、第三传动轮521及第四传动轮522均为链轮,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带503及第二传动带523也可为皮带或绳,所述第一传动轮501、第二传动轮502、第三传动轮521及第四传动轮522也可为带轮或转轮,同样可以实现本发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踩踏件8与第二踩踏件9没有实现联动,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踩踏件8与第二踩踏件9的前端可以通过软性件连接来实现联动。本发明中所述车架1的主梁由一根纵长型管型材制成,第一滑杆71及第二滑杆72分别通过支架安装于该主梁上,结构强度足够的同时又大大简化了结构。
参图3及图4所示,所述后轮5的轮毂内设有变速机构6,所述第二传动轮502及第四传动轮522分别安装于后轴51的两端并为后轴51提供动力输入,所述后轮轮毂为动力输出件,所述第二传动轮502与后轴51之间、所述第四传动轮522与后轴51之间均设置有超越离合器,所述变速机构6包括两套行星变速器(第一行星变速器60及第二行星变速器61)及两套自动离心换挡机构(第一自动离心换挡机构62及第二自动离心换挡机构63)。所述第一行星变速器60与第二行星变速器61并排设置,所述第一行星变速器60包括:第一行星架600、第一行星轮601、第一齿圈602及第一中心轮603,所述第二行星变速器61包括:第二行星架610、第二行星轮611、第二齿圈612及第二中心轮613,所述第一中心轮603与第二中心轮613一体成型形成第一组合件,所述第一组合件套设于后轴51上并与车架1相固定,所述第一行星架600与第二齿圈612一体成型形成第二组合件,所述第二行星架610与轮毂之间设有超越离合器,所述第一齿圈602与后轴5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自动离心换挡机构62包括第一棘爪件架620、两个第一棘爪件621、第一棘轮622、第一扭簧623及第一平衡拉杆624,所述第一棘爪件架620设置于轮毂内并与轮毂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棘轮622设置于第二组合件上并与第二组合件一体成型,所述第二自动离心换挡机构63包括第二棘爪件架630、两个第二棘爪件631、第二棘轮632、第二扭簧及第二平衡拉杆,所述第二棘爪件架630设置于轮毂内并与轮毂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棘轮632设置于第一齿圈602上并与第一齿圈602一体成型,本发明变速器内的第一棘爪件621及第二棘爪件631上均设有配重块,通过配重块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离心力来实现变速器内变速部件之间的啮合和脱离,从而实现自动换挡。
本发明中直线踩踏两轮自行车的工作原理为:骑行者左脚踩在第一踩踏件8上,右脚踩在第二踩踏件9上,然后左右脚分别作来回直线踩踏运动,左脚作来回踩踏运动时,由于第一踩踏件8与第一滑套73相焊接,第一滑套73又套设于第一滑杆71上,因此第一踩踏件8沿着第一滑杆71作来回滑动,同理,第二踩踏件9沿着第二滑杆72作来回滑动,由于第一刚性连接件500连接于第一踩踏件8与第一传动带503之间,因此通过第一刚性连接件500的传动,第一踩踏件8将动力传递给第一传动带503,第一传动带503再将动力传递给第二传动轮502,第二传动轮502将动力传递给后轮轴51,然后通过后轮轮毂内的变速机构6变速,动力由后轮轮毂输出,进而驱动后轮5,同理通过第二刚性连接件520的传动,第二踩踏件9将动力传递给第二传动带523,第二传动带523再将动力再传递给第四传动轮522,第四传动轮522将动力传输给后轮轴51,然后通过后轮轮毂内的变速机构6变速,动力由后轮轮毂输出,进而驱动后轮5。
综上所述,本发明中的直线踩踏两轮自行车,克服了圆周踩踏所存在的用力死点和踩踏频率不高的缺陷,并且两个踩踏件独立地与后轮的后轴相连接,每个踩踏件均为踩踏力的输入源,踩踏力更大;整套传动部件设计在同一轴线上,传动效率高,结构紧凑;通过变速器变速,骑行更省力,另外本发明中的踩踏件通过安装于滑杆上使得其结构稳定性更高,本发明中踩踏件的独特结构设计使得在骑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危险情况骑行者的脚很容易从踩踏件中脱离,从而避免受到伤害。
实施例2
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直线踩踏两轮自行车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1中的直线踩踏两轮自行车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中的踩踏件是通过与滑套焊接,然后滑套套设于滑杆上来实现踩踏件的来回滑动,而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滑杆71上设有第一滑轨710,所述第一踩踏件8的安装部80上设有与第一滑轨710相配合的数个第一滑轮800,所述第二滑杆72上设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踩踏件9的安装部90上设有与第二滑轨相配合的数个第二滑轮来实现踩踏件相对于滑杆的滑动。
上述的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创造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部分运用的实施例,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