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车前车架的组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83729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用车前车架的组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专用车的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专用车前车架的组合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行业对专用车(例如,半挂车)的质量和制造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的,半挂车的车架由前车架、中车架和后端梁组成。目前,在专用车行业,前端梁与小主梁的组装是采用固定定位方式进行装配,由于前端梁槽钢是通过多次折弯而成,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尺寸误差,无法保证每次装配后的前端梁底面和小主梁底面都是平齐的,因此,需要人工进行调整,费时费力,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前端梁和小主梁的组装方式存在前端梁的底面和小主梁的底面不齐平而需要人工进行调整进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专用车前车架的组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专用车前车架的组合装置,前车架包括前端梁和小主梁,包括:

端部弹性顶紧机构,用于支撑输送到位的所述前端梁,并用于调节所述前端梁的高度;

上部压紧定位机构,用于压紧所述前端梁和接触由输送辊道输送到位的所述小主梁;

在组合所述前端梁和所述小主梁时,所述前端梁定位在所述端部弹性顶紧机构上并底面朝上,所述小主梁位于所述输送辊道的上方并底面朝上,在初始状态时,所述前端梁的底面高于所述小主梁的底面,所述上部压紧定位机构工作时,先下压所述前端梁,所述前端梁压缩所述端部弹性顶紧机构的弹性件,所述前端梁的高度降低,使得所述上部压紧定位机构能够同时接触到所述前端梁的底面与所述小主梁的底面。

可选的,所述端部弹性顶紧机构为两个,两端部弹性顶紧机构分别位于所述输送辊道前端的两侧,用于支撑所述前端梁的两端部。

可选的,每一所述端部弹性顶紧机构包括顶紧平台、弹性件容纳机构和所述弹性件,所述顶紧平台通过底板安装在所述专用车前车架的组合装置的底座上;

所述顶紧平台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前端梁的支撑平台和连接所述支撑平台的第一支腿;

所述弹性件容纳机构具有容纳所述第一支腿和所述弹性件的腔体,所述腔体贯穿整个弹性件容纳机构,所述弹性件容纳机构的尾端设置有用于锁住所述弹性件的可调节紧固件;

所述第一支腿能够插入所述腔体中并穿出所述可调节紧固件,所述第一支腿可相对于所述腔体上下移动,通过调节所述可调节紧固件能够调节所述顶紧平台的高度。

可选的,所述顶紧平台还包括第二支腿,所述端部弹性顶紧机构还包括导向机构,导向机构具有一导向穿孔,所述第二支腿插入至所述导向机构的导向穿孔中且可相对于所述导向穿孔上下移动。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腿和所述第二支腿的尾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用于限制所述顶紧平台上移的距离。

可选的,所述组合装置还包括工件升降机构,所述工件升降机构用于将输送到位的前端梁下降至所述顶紧平台上;

所述端部弹性顶紧机构还包括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用于将所述前端梁定位在所述顶紧平台的预定位置。

可选的,所述专用车前车架的组合装置还包括用于压紧所述小主梁的卡具,所述卡具布设在所述输送辊道的外侧边。

可选的,所述上部压紧定位机构包括气缸和与所述气缸连接的压块,所述压块在所述气缸的驱动可上下移动,当所述压块下降至预定位置时,所述压块能够同时接触到所述前端梁和所述小主梁。

可选的,所述压块包括横向部和垂直于所述横向部的竖向部,所述横向部和所述竖向部形成一T字型,在所述压块下压时,所述横向部位于所述前端梁和所述小主梁形成的夹角之间。

可选的,所述上部压紧定位机构为两个,所述小主梁为两个,两上部压紧定位机构分别位于两个小主梁与所述前端梁连接处的附近。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专用车前车架的组合装置通过设置端部弹性顶紧机构和上部压紧定位机构,且将专用车前车架的前端梁和小主梁以底面朝上的方式进行输送,由此,在上部压紧定位机构的下压作用下和端部弹性顶紧机构的弹性件的作用下,该组合装置可自动调节前端梁的高度,使前车梁的底面与小主梁的底面自动齐平,而不用人工进行调整,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专用车前车架的组合装置在组合前端梁和小主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专用车前车架的组合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截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利用本实用新型的专用车前车架的组合装置组装后的前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专用车前车架的组合装置在组合前端梁和小主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专用车前车架的组合装置的俯视图。本实用新型专用车前车架的组合装置100包括端部弹性顶紧机构10、工件升降机构20、上部压紧定位机构30、卡具40以及用于输送专用车前车架50的小主梁51的输送辊道60。工件升降机构20为两套,且分别位于输送辊道60的前端的两侧。

专用车前车架50的前端梁52以底面朝上的方式通过另一输送辊道输送至前端的工件升降机构20上,工件升降机构20在其气缸的驱动下,向下运动,前端梁52下降,前端梁52的两端部被端部弹性顶紧机构10支撑,并定位在端部弹性顶紧机构10上。

端部弹性顶紧机构10为两个,分别位于输送辊道60的前端的两侧,且位于工件升降机构20的外侧。两端部弹性顶紧机构10用于支撑输送到位的前端梁52的两端部,在初始状态时,前端梁52的高度高于小主梁51的高度。

结合图3所示,图3为图2中截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每一端部弹性顶紧机构10包括顶紧平台11、弹性件容纳机构121、导向机构122、弹性件13、可调节紧固件14和定位机构15。端部弹性顶紧机构10通过立柱16支撑在底座17上。顶紧平台11通过底板18支撑在立柱16的上方。弹性件13可以是弹簧。

顶紧平台11包括用于支撑前端梁52端部的支撑平台111、至少一第一支腿112和至少两第二支腿113。支撑平台111安装在底板18上,且第一支腿112和第二支腿113可相对于底板18上下移动。对应于每一第一支腿112设置有弹性件容纳机构121,对应于每一第二支腿113设置有导向机构122。弹性件容纳机构121和导向机构122设置在支撑平台111的下方,且固定在底板18上。第一支腿112和第二支腿113可分别插入至弹性件容纳机构121和导向机构122中,且可分别相对于弹性件容纳机构121和导向机构122上下移动。弹性件容纳机构121的轴向方向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支腿112的腔体。该腔体从弹性件容纳机构121的头端贯穿到尾端。第一支腿112呈T字型,其头端位于腔体的上方,尾端可插入至设置有弹性件13的腔体中。腔体的尾端设置有可调节紧固件14,将弹性件13锁住在腔体内。弹性件13缠绕成螺旋状,第一支腿112可插入至螺旋状的弹性件13中且其尾端穿出可调节紧固件14,第一支腿112的头端接触弹性件13,使得在第一支腿112受到来自支撑平台111上的作用力时,第一支腿112的头端位于弹性件13顶部且能够压缩弹性件13。该可调节紧固件14可以是可调节螺母,该可调节螺母与弹性件容纳机构121的螺纹外壁配合实现紧固。当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装置100用于不同车型的组合时,可通过调节可调节螺母调节前端梁的高度,使前端梁在初始状态时,其高度高于小主梁51的高度。

此外,顶紧平台11还设置有限位块115,该限位块115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支腿112的尾端。限位块115的长度大于可调节螺母中间孔的直径,以限制支撑平台111向上移动的距离,防止支撑平台111上移的距离过多。

导向机构122的轴向方向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二支腿113的导向穿孔。导向穿孔从导向机构122的一端贯穿到另一端。第二支腿113插入至对应导向机构122的导向穿孔中,第二支腿113的上端固定在顶紧平台10的中间板114上,且其上端离导向机构122的顶部间隔预定的距离,使得第二支腿113随着第一支腿112的下移时,不会受导向机构122的阻挡。

此外,第二支腿113的底部也设置有限位块123,限位块123的长度大于导向机构122的导向穿孔的孔径,以限制支撑平台111向上移动的距离。

顶紧平台11通过第二支腿113与导向机构122的配合,可防止支撑平台111在承载前端梁52时发生倾斜。

前端梁52的重力在导向机构122的导向下,与弹性件13的弹力在合适的位置保持动态平衡。前端梁52动态平衡后,定位机构15动作,确保前端梁52位于支撑平台111上的合适位置上。该定位机构15可为一气缸。

如图1所示,待前端梁52输送到位时,两小主梁51以底面朝上的方式通过输送辊道60进行输送。待小主梁51输送到位时,落在组合装置100对应的支撑台上。在两小主梁51与前端梁52连接处的附近分别设置一上部压紧定位机构30。上部压紧定位机构30包括气缸31和与气缸31相连的压块32,压块32在气缸31的驱动可沿高度方向上下移动。当压块32下降至预定位置时,压块32能够同时接触到前端梁52和小主梁51的底面。

压块32包括横向部321和垂直于横向部321的竖向部322,横向部321和竖向部322形成一T字型,在压块32下压时,横向部321位于前端梁52和小主梁51形成的夹角之间,使得压块32下压到位时,能够充分接触到前端梁52和小主梁51。

本实用新型的专用车前车架的组合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前端梁52通过输送辊道以底面朝上的方式输送至工件升降机构20上,工件升降机构20在其气缸的驱动下,向下运动,前端梁52下降,前端梁52的两端部被端部弹性顶紧机构10支撑,前端梁51的重力在导向机构122的导向下,与弹性件13的弹力在合适的位置保持动态平衡,随后,定位机构15动作,顶紧前端梁52,确保前端梁52在端部弹性顶紧机构10上的相对位置。在初始状态下,前端梁52的底面高于小主梁51的底面;

接着,通过输送辊道60输送底面朝上的小主梁51,待小主梁51输送到位时,小主梁51落在组合装置100对应的支撑台上,卡具40压紧小主梁51,随后上部压紧定位机构30动作,上部压紧定位机构30的压块32不断向下压紧,随着上部压紧定位机构30压块32的不断下压,压块32先接触到前端梁52并下压前端梁52,使前端梁52压缩弹性件13并随着顶紧平台11下移而下移,当压块32同时接触小主梁51和前端梁52的底面时,压块32停止下压,此时,小主梁51的底面和前端梁52的底面齐平。随后,进行小主梁51和前端梁52的组装点焊,完成装配。

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端部弹性顶紧机构10的可调节紧固件14来调整弹性件13的弹力的大小,由此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装置可适用多种不同类型的前端梁。

如图4和图5所示,图4为利用本实用新型的专用车前车架的组合装置组装后的前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侧视图。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用车前车架的组合装置100组装后,前车架50的前端梁52的底面与小主梁51的底面齐平。进一步,在前端梁52和小主梁51完成焊接后,在两者的底面还需焊接一牵引板53。

此外,需说明的是,上述所述的高度方向和上下方向是指专用车前车架的组合装置的高度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专用车前车架的组合装置通过设置端部弹性顶紧机构和上部压紧定位机构,且将专用车前车架的前端梁和小主梁以底面朝上的方式进行输送,由此,在上部压紧定位机构的下压作用下和端部弹性顶紧机构的弹性件的作用下,该组合装置可自动调节前端梁的高度,使前车梁的底面与小主梁的底面自动齐平,而不用人工进行调整,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