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车车架和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89265发布日期:2018-07-07 16:01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两轮车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两轮车车架和自行车。



背景技术:

自行车、电动助力车等两轮车是现代生活中重要的代步工具,应用广泛。近年来,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发展迅速,进一步带动了自行车行业的发展。

作为可公共使用的自行车,其对性能方面的要求与传统自行车有所不同。一方面,公共自行车对骑行舒适度具有一定程度的要求。如造成骑行费力、使用不便等问题,会降低公共自行车的利用率降低、市场竞争能力下降。更重要的,公共自行车的使用条件相对较差,对自行车的可靠性、寿命具有较高要求。如果公共自行车的损坏率过高,会给维护和运营造成较大负担,消费者也无法顺利的用车。另一方面,商业运营的共享单车对车辆的外形美观程度具有一定要求,新颖、美观的外形更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除了公共自行车,对于电动助力车、电动两轮车等车辆,也存在上述性能需求。

所以,有必要对传统的自行车等两轮车进行改进,以适应新型商业模式对车辆性能的更高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两轮车车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两轮车车架,包括:

前部主体;

第一侧后叉,所述第一侧后叉包括第一上叉和第一下叉,所述第一上叉和第二上叉的头端分别与所述前部主体固定连接;

第二侧后叉,所述第二侧后叉包括第二上叉和第二下叉,所述第二侧后叉为中空管结构,所述第二上叉和第二下叉的头端具有前开口,第二上叉和第二下叉的尾端具有后开口,所述第二上叉和第二下叉被配置为用于容纳链条,所述前开口和后开口供链条穿出和/或穿入所述第二侧后叉,所述第二上叉和第二下叉的头端与所述前部主体形成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后叉包括第一后连接部,所述第一后连接部将所述第一上叉和第二上叉的尾端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侧后叉包括第二后连接部,所述第二后连接部将所述第二上叉和第二下叉的尾端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上叉的头端具有上连接段,所述第一下叉的头端具有下连接段,所述上连接段和下连接段分别与所述前部主体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上叉的头端与所述上连接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下叉的头端与所述下连接段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后叉包括第一后连接部,所述第一后连接部将所述第一上叉和第二上叉的尾端相连接;

所述第二侧后叉包括第二后连接部,所述第二后连接部将所述第二上叉和第二下叉的尾端相连接;

所述第一上叉的头端具有上连接段,所述第一下叉的头端具有下连接段,所述上连接段和下连接段分别与所述前部主体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上叉的头端与所述上连接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下叉的头端与所述下连接段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后连接部、第二后连接部、上连接段和下连接段呈弧形弯折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后叉为中空管结构,所述第一后连接部、第二后连接部以及上连接段和下连接段的弧形弯折尺寸为R32.5。

可选地,所述两轮车车架包括下补强件,所述下补强件在所述第一下叉、第二下叉以及前部主体之间形成固定连接;

和/或,所述两轮车车架包括上补强件,所述上补强件在所述第一上叉、第二上叉以及前部主体之间形成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上叉和第二下叉的连接处具有避让弯折,所述避让弯折被配置为用于避让所述后开口。

可选地,所述前主体部上具有上装配槽和下装配槽,所述上连接段固定在所述上装配槽中,所述下连接段固定在所述下装配槽中。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自行车,包括:

上述两轮车车架,所述前部主体上具有五通孔;

中轴和牙盘,所述中轴插入所述五通孔,所述牙盘旋转装配在所述中轴位于第二侧后叉一侧的端部;

后轴和后飞轮,所述后轴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后叉和第二侧后叉的尾端,所述后飞轮旋转装配在所述后轴上;

链条,所述链条绕设在所述牙盘和后飞轮上,所述链条被配置为当牙盘旋转时能带动后飞轮旋转,所述链条在牙盘与后飞轮之间的部分穿过所述第二上叉和第二下叉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所述两轮车车架的第二侧后叉能够对两轮车的链条起到保护作用。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两轮车车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两轮车车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两轮车车架上装配有零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后叉的侧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第一侧后叉的仰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侧后叉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两轮车车架,该车架能够对两轮车上用于传动的链条提供保护、引导的作用。进一步地,还能够降低链条从牙盘和后飞轮上脱落的风险。

所述两轮车车架包括前部主体1、第一侧后叉和第二侧后叉,如图1、2所示。所述前部主体1构成车架的前半段结构,通常可以包括下管13和中管12。两轮车的前叉和前轮设置在所述下管13的前端,车座、坐杆则设置在所述中管12上。所述第一侧后叉和第二侧后叉设置在所述前部主体1的后方,第一侧后叉与第二侧后叉以基本对称的形式分布在所述前部主体1的两侧。两支后叉用于固定车辆后轮。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侧后叉包括了第一上叉21和第一下叉22。所述第一上叉21和第二上叉31的头端分别与所述前部主体1固定连接。第一上叉21倾斜向上延伸,可以固定连接在前部主体1上靠上的位置;第一下叉22则在相对靠下的位置延伸,可以固定连接在所述前部主体1的底部。

相应地,如图1、2所示,所述第二侧后叉包括第二上叉31和第二下叉32。特别地,所述第二侧后叉为中空管结构,即至少第二上叉31和第二下叉32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二上叉31和第二下叉32的头端都具有前开口33,相应的,尾端都具有后开口34。这样,装配在两轮车上用于传动的链条可以从上述开口穿入或穿出第二上叉31和第二下叉32。例如,以现有自行车的牙盘6正转为例,所述链条可从第二下叉32的前开口33进入第二下叉32,从第二下叉32的后开口34穿出第二下叉32;进一步地,链条绕过后飞轮7,可从第二上叉31的后开口34进入第二上叉31,从第二上叉31的前开口33穿出第二上叉31,绕设在牙盘6上。与第一上叉21和第二上叉31类似的,所述第二上叉31和第二下叉32的头端也分别与所述前部主体1形成固定连接。

该两轮车车架的第二侧后叉能够对传动链条起到保护、引导的作用。在车辆运行、使用时,链条的悬空区域不易受到外界干扰影响,提高正常工作的可靠性。而当链条受到可能使链条从牙盘和后飞轮上脱离的作用力,第二上叉、第二下叉的限制作用也能够防止链条偏移,进而防止链条从牙盘和后飞轮上脱离。

所述前部主体1上可以具有用于装配中轴和牙盘6的五通孔11,如图1、2所示。图3示出了两轮车车架上装有牙盘6和后飞轮7后的状态。

可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侧后叉可以包括第一后连接部25,所述第一后连接部25将所述第一上叉21和第二上叉31的尾端形成固定连接。相应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侧后叉也可以包括第二后连接部36,所述第二后连接部36将所述第二上叉31和第二下叉32的尾端形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后叉和第二侧后叉的尾端用于装配两轮车的后车轮和后飞轮7,在上叉与下叉固定连接的情况下,能够提供更强的支撑作用力,车架的可靠性更高。

特别地,如图1、2、5所示,所述第一上叉21的头端可以具有上连接段23,所述第一下叉22的头端则具有下连接段24。所述上连接段23和下连接段24一方面用于将第一侧后叉与前部主体1形成连接,另一方面用于与第二侧后叉形成固定连接。第一上叉21通过上连接段23固定连接到前部主体1上,上连接段23可以与前部主体1之间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相应地,所述第一下叉22通过下连接段24固定连接到前部主体1上。进一步地,所述上连接段23和下连接段24向前部主体1的另一侧延伸一端距离,所述第二上叉31的头端与所述上连接段23固定连接。相应地,所述第二下叉32的头端与所述下连接段24固定连接。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侧后叉通过所述上连接段23和下连接段24与所述前部主体1形成固定连接。

这种实施方式的优点在于,第一侧后叉和第二侧后叉均通过上连接段和下连接段连接到前部主体上。车架的各部件之间的整体性更强,装配工艺也得到简化,减少了各部件之间需要形成固定连接的点。只要保证上连接段、下连接段与前部主体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车架的整体可靠性就得到了保证。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必须在后叉上配置上连接段和下连接段。也可以直接将第一侧后叉和第二侧后叉的头端分别固定在前部主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后叉的第一上叉21和第二上叉31的尾端由第一后连接部25连接,头端则分别具有上连接段23和下连接段24。第二侧后叉的第二上叉31和第二下叉32的尾端由第二后连接部36连接,头端则分别连接到上连接段23和下连接段24。特别地,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后连接部25、第二后连接部36、上连接段23以及下连接段24均呈弧形弯折结构。这种结构设计使得车架具有同一的结构形状特点,外观美观。而且,用于连接的部位均采用弯折结构设计,加工时的加工工艺均为弯折加工,统一了加工步骤。能够有效降低加工工艺的复杂程度,有利于大批量、自动化生产的实施。

可选地,如图4-6所示,所述第一侧后叉和第二侧后叉均有中空管制成。这样,两支后叉的原材料可以统一。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后连接部25、第二后连接部36以及上连接段23和下连接段24的弧形弯折尺寸均为R32.5。这种设计使后叉上需要弯折的部分均具有统一的弯折尺寸。一方面,能够保证车架的结构可靠性;第二,加工时只需采用同一标准的加工机械即可完成加工;第三,车架的美观程度得到提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弧形弯折尺寸R32.5是一个优选的弯折尺寸,在保证结构可靠性的前提下优化车架外形。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弧形弯折尺寸不为R32.5的结构。例如,弧形弯折尺寸为与R32.5接近的尺寸。

可选地,如图1、2所示,所述两轮车车架还可以包括下补强件4,所述下补强件4在所述第一下叉22、第二下叉32以及前部主体1之间形成固定连接。所述下补强件4可以呈片状或杆状,本实用新型不对此进行限制。所述下补强件4用于对下叉与前部主体1之间的固定连接进行补强。相应地,两轮车车架还可以包括上补强件5,所述上补强件5则在所述第一上叉21、第二上叉31以及前部主体1之间形成固定连接。上补强件5用于对上叉与前部主体1之间的固定连接进行不强。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两轮车车架上设置下补强件4和/或上补强件5,提高第一下叉22和第二下叉32与前部主体1的连接可靠性,或者提高第一上叉21和第二上叉31与前部主体1的连接可靠性。在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补强件5和下补强件4呈片状。其中,上补强件5的下部分别与所述上连接段23和前部主体1的中管12形成焊接连接;下补强件4的下部分别与第一下叉22和第二下叉32形成焊接连接,下补强件4的上部与前部主体1的中管12形成焊接连接。而所述下连接段24则焊接连接在中管12的底部。在第一侧后叉、第二侧后叉与前部主体的连接强度达到性能要求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上补强件和/或下补强件,本实用新型不对此进行限制。

该两路车车架在应用时,靠近第二侧后叉尾端的位置需要设置后飞轮7。第二侧后叉不能与后飞轮7的齿牙发生碰撞、接触,也不能挡住链条绕在后飞轮7上的区域。所以可选地,如图1-3所示,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上叉31和第二下叉32的连接处具有避让弯折37。所述避让弯折37避开两个所述后开口34,使从第二上叉31和第二下叉32中伸出的链条不会碰到第二连接部。相应地,避让弯折37也使第二连接部避让出了装配后飞轮7的空间,如图3所示。

可选地,所述前部主体上用于与所述上连接段和下连接段的位置可以分别具有上装配槽和下装配槽。所述上连接段可以嵌于所述上装配槽中,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与所述上装配槽形成固定连接。类似的,所述下连接段可以嵌于所述下装配槽中,与下装配槽形成固定连接。通过配置上装配槽和下装配槽,能够增到上连接段、下连接段与前部主体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固定连接的强度,提高两轮车车架的结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自行车,该自行车包括了上述两轮车车架、中轴和牙盘、后轴和后飞轮、链条以及其它自行车应具有的配件。所述前部主体上具有五通孔11,如图1所示,所述中轴插入所述五通孔11中。所述牙盘6旋转装配在中轴位于所述第二侧后叉一侧的端部,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所述后轴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后叉和第二侧后叉的尾端,所述后飞轮7旋转装配在所述后轴上。所述链条绕设在所述牙盘和后飞轮7上,与牙盘和后飞轮7啮合。所述链条被配置为当牙盘旋转时能带动后飞轮旋转,所述链条在牙盘与后飞轮之间的部分穿过所述第二上叉和第二下叉内部。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