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11151发布日期:2019-03-02 02:15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尺寸小、重量轻的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



背景技术:

车体中的顶盖后横梁结构对尾门铰链安装点刚度、尾门框菱形模态等性能起到重大决定作用,在车身扭转工况下该区域易产生应力集中而导致车身疲劳开裂。如图1′和图2′所示,传统的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包括后横梁外板3′和后横梁内板4′,首先后横梁内板4′左右两端水平固定在后侧围2′内端上,后横梁内板4′由后至前延伸至尾门密封面,然后后横梁外板3′固定在后横梁内板4′上侧,后横梁外板3′左右两端水平固定在D 柱1′上端,后横梁外板3′由后至前延伸至尾门密封面。这样的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存在如下问题:

1.如图1′至图4′所示,后横梁外板3′左右两侧与D柱1′搭接,后横梁外板3′横向尺寸大,重量大;如图4所示,在铰链面处形成封闭凸台,成型性差;切边曲折,材料利用率低,

2.如图3′所示,后横梁内板4′与后横梁外板3′一同自后向前延伸至尾门密封面图3′所示,后横梁内板4′纵向尺寸大,增加重量。

3.如图6′所示,后侧围2′前侧上表面设有尾门铰链加强板5′,尾门铰链加强板5′包括两个支撑脚51′和固定翻边52′,两个支撑脚分别固定在尾门铰链加强板5′左右两端,固定翻边52′后表面与后侧围2′前侧固定,固定翻边52′前表面还要与后横梁外板3′内侧固定,零件结构复杂,材料利用率低。

4.如图1′至图5′所示,后横梁外板3′内部腔体顶端无排气结构,涂装电泳过程中易积气,使得电泳不充分,易造成腔体内腐蚀生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尺寸小,重量轻的后横梁外板和后横梁内板从而提高整车扭转刚度的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包括后横梁外板、后横梁内板、两个后侧围及两个D柱,两个所述后侧围外端分别水平固定在对应的两个所述D柱上端,所述后横梁外板左右两端分别横向延伸固定至对应的两个所述后侧围内端,所述后横梁外板从前至后纵向延伸至尾门末端密封面上侧,所述后横梁内板位于所述后横梁外板内下侧,所述后横梁内板左右两端分别横向延伸并固定至对应的两个所述后侧围内端下侧,所述后横梁内板从前至后纵向延伸固定至所述后横梁外板中下侧,所述后横梁外板左右两端分别横向延伸固定在对应的两个所述后侧围内端上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还可以是:

两个所述后侧围内端下侧分别向内延伸设有搭接面,所述后横梁内板左右两端分别通过所述搭接面横向延伸固定至对应的两个所述后侧围内端下侧。

所述后横梁外板纵向截面呈台阶状,所述后横梁外板上侧为水平延伸的第一凸起台,所述后横梁外板下侧为向后水平延伸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从前至后延伸并固定至所述尾门末端密封面上侧,所述第一凸起台左右两端外表面分别与两个所述后侧围外表面平齐,所述后横梁外板左右两端分别自对应的所述第一凸起台左右端部后侧至对应的所述第一翻边左右端部后侧延伸固定有第一固定板,所述后横梁外板左右两端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固定板横向延伸固定在两个所述后侧围内上侧之间。

所述后横梁内板纵向截面呈台阶状,所述后横梁内板上侧为水平延伸的第二凸起台,所述横梁内板下侧为向后水平延伸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二凸起台水平固定在所述第一凸起台内下侧,所述第二翻边从前至后延伸并固定至所述后横梁外板中下侧,所述后横梁内板左右两端分别自对应的所述第二凸起台左右端部前侧至对应的所述第二翻边左右端部后侧延伸固定有第二固定板,所述后横梁内板左右两端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二固定板横向延伸固定在两个所述后侧围内下侧之间。

所述第一凸起台上端设有排气孔。

所述第二凸起台上设有排气部件,所述排气部件在所述排气孔下侧。

所述排气部件为排气台阶,所述排气台阶一高一低的水平分布在所述第二凸起台上,所述排气台阶在所述排气孔下侧。

两个所述后侧围前侧分别设有尾门铰链加强板。

所述尾门铰链加强板包括第三凸起台,所述第三凸起台内部设有空腔,所述第三凸起台下侧自所述第三凸起台前侧右端逆时针环设至所述第三凸起台前侧左端设有第三翻边,所述尾门铰链加强板通过所述第三翻边下表面与所述后侧围前侧上表面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包括后横梁外板、后横梁内板、两个后侧围及两个D柱,两个所述后侧围外端分别水平固定在对应的两个所述D柱上端,所述后横梁外板左右两端分别横向延伸固定至对应的两个所述后侧围内端,所述后横梁外板从前至后纵向延伸至尾门末端密封面上侧,所述后横梁内板位于所述后横梁外板内下侧,所述后横梁内板左右两端分别横向延伸并固定至对应的两个所述后侧围内端下侧,所述后横梁内板从前至后纵向延伸固定至所述后横梁外板中下侧,所述后横梁外板左右两端分别横向延伸固定在对应的两个所述后侧围内端上侧。这样,后横梁外板左右两端分别通过后侧围与对应的D柱固定,不直接与D柱上端固定,后横梁外板横向尺寸减小,重量也进一步减轻,从而提高整车扭转刚度,后横梁内板固定在后横梁外板下侧,后横梁内板左右两端分别通过后侧围与D柱上端固定,后横梁内板的横向尺寸减少,进一步减轻后横梁内板的重量,后横梁内板从前至后纵向延伸至所述后横梁外的中下侧,后横梁内板的纵向尺寸减小,又进一步减轻后横梁内板的重量,从而提高整车扭转刚度。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采用尺寸小,重量轻的后横梁外板和后横梁内板从而提高整车扭转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先有技术的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整体结构图。

图2′是图1′中后横梁内板安装结构图。

图3′是图1′中A′-A′纵向截面图。

图4′是图1′中后横梁外板示意图。

图5′是图1′中后横梁内板示意图。

图6′是图1′中尾门铰链加强板示意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中后横梁外板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A纵向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中后横梁内板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中后横梁内板安装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爆炸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中排气孔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中排气台阶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中尾门铰链加强板示意图。

图号说明

1′…D柱 2′…后侧围 3′…后横梁外板

4′…后横梁内板 5′…尾门铰链加强板 51′…撑脚

52′…固定翻边 1…D柱 2…后侧围

3…后横梁外板 4…后横梁内板 5…尾门铰链加强板

21…搭接面 31…第一凸起台 311…排气孔

32…第一翻边 33…第一固定板 41…第二凸起台

411…排气台阶 42…第二翻边 43…第二固定板

51…第三凸起台 52…第三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本下面结合附图的图1至图9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斜上侧为前,斜下方为后,左侧为左,右侧为右。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9所示,包括后横梁外板3、后横梁内板4、两个后侧围2及两个D柱1,两个所述后侧围2外端分别水平固定在对应的两个所述D柱1上端,所述后横梁外板3左右两端分别横向延伸固定至对应的两个所述后侧围2内端,所述后横梁外板 3从前至后纵向延伸至尾门末端密封面上侧,所述后横梁内板4位于所述后横梁外板3内下侧,所述后横梁内板4左右两端分别横向延伸并固定至对应的两个所述后侧围2内端下侧,所述后横梁内板4从前至后纵向延伸固定至所述后横梁外板3中下侧,所述后横梁外板3左右两端分别横向延伸固定在对应的两个所述后侧围2内端上侧。具体而言,后横梁外板3左右两端分别通过后侧围2与对应的D柱1固定,不直接与D柱1上端固定,后横梁外板 3横向尺寸减小,重量也进一步减轻,从而提高整车扭转刚度,后横梁内板 4固定在后横梁外板3下侧,后横梁内板4左右两端分别通过后侧围2与D 柱1上端固定,后横梁内板4的横向尺寸减少,进一步减轻后横梁内板4的重量,后横梁内板4从前至后纵向延伸至所述后横梁外的中下侧,后横梁内板4的纵向尺寸减小,又进一步减轻后横梁内板4的重量,从而提高整车扭转刚度。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采用尺寸小,重量轻的后横梁外板3和后横梁内板4从而提高整车扭转刚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两个所述后侧围2内端下侧分别向内延伸设有搭接面21,所述后横梁内板4左右两端分别通过所述搭接面21横向延伸固定至对应的两个所述后侧围2内端下侧。这样,通过搭接面21后横梁内板4左右两端与对应的后侧围2增加接触面积,进一步加强后横梁内板4左右两端与后侧围2内端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后横梁外板3纵向截面呈台阶状,所述后横梁外板3上侧为水平延伸的第一凸起台31,所述后横梁外板3下侧为向后水平延伸的第一翻边32,所述第一翻边32从前至后延伸并固定至所述尾门末端密封面上侧,所述第一凸起台31左右两端外表面分别与两个所述后侧围2外表面平齐,所述后横梁外板3左右两端分别自对应的所述第一凸起台31左右端部后侧至对应的所述第一翻边32左右端部后侧延伸固定有第一固定板33,所述后横梁外板3左右两端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固定板33横向延伸固定在两个所述后侧围2内上侧之间。这样,一方面后横梁外板3的纵向截面呈台阶状,呈台阶状的后横梁外板3易成型,成型性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便第一翻边32从前至后延伸至所述尾门末端密封面上侧,保证了后横梁外板3与尾门末端密封面的连接强度,并且后横梁外板3左右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板33横向延伸固定在对应的两个所述后侧围2内上侧,该第一固定板33侧边切边平整,材料利用率高。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后横梁内板4纵向截面呈台阶状,所述后横梁内板4上侧为水平延伸的第二凸起台41,所述横梁内板下侧为向后水平延伸的第二翻边42,所述第二凸起台41水平固定在所述第一凸起台31内下侧,所述第二翻边42从前至后延伸并固定至所述后横梁外板3中下侧,所述后横梁内板4左右两端分别自对应的所述第二凸起台41左右端部前侧至对应的所述第二翻边42左右端部后侧延伸固定有第二固定板43,所述后横梁内板4左右两端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二固定板43横向延伸固定在两个所述后侧围2内下侧之间。这样,后横梁内板4纵向截面呈台阶状,后横梁内板4易成型,成型性好,后横梁内板4通过第二翻边42 从前至后延伸至后横梁外板3的内下侧,保证了后横梁内板4与后横梁外板 3下侧的连接强度,且第二凸起台41固定到第一凸起台31内下侧,形成腔体结构,结构更加合理,进一步加强了后横梁内板4在后横梁外板3内部的稳定性,并且后横梁内板4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二固定板43横向延伸固定在对应的两个后侧围2内下侧之间,该第二固定板43侧边切边平整,材料利用率高。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凸起台31上端设有排气孔311。这样,如图7所示,通过第一凸起台31上的排气孔311,有利于涂装电泳液充分进入后横梁外板3内部,解决后横梁外板3内部腐蚀生锈问题。还可以排气孔311均匀分布在第一凸起台31上,确保涂装电泳液充分进入后横梁外板3内部中。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凸起台41上设有排气部件,所述排气部件在所述排气孔311下侧。这样,通过在第二凸起台41上设置排气部件,保证涂装电泳液进入后横梁内板4内部,解决后横梁内板4内板腐蚀生锈问题。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排气部件为排气台阶411,所述排气台阶411一高一低的水平分布在所述第二凸起台41 上,所述排气台阶411在所述排气孔311下侧。这样,如图8所示,排气部件为排气台阶411,该排气台阶411一高一地均匀排布在第二凸起台41上,用利用涂装电泳液充分进入到后横梁内板4内部,有效解决后横梁内板4内部腐蚀生锈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顶盖后横梁加强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两个所述后侧围2前侧分别设有尾门铰链加强板5。这样,尾门铰链加强板5固定在后侧围2前端,不用于后横梁外板3固定,保证后横梁外板3独立性。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尾门铰链加强板5包括第三凸起台51,所述第三凸起台51内部设有空腔,所述第三凸起台51下侧自所述第三凸起台51前侧右端逆时针环设至所述第三凸起台51前侧左端设有第三翻边52,所述尾门铰链加强板5通过所述第三翻边52下表面与所述后侧围2前侧上表面固定。这样,尾门铰链加强板5采用自第三凸起台51前侧右端逆时针环设至第三凸起台51前侧左端设有第三翻边52,不用增加向上延伸的翻边延伸到传统结构横梁前侧,尾门铰链加强板5结构精简,材料的利用与高,环设的第三翻边52与侧围板前侧上表面固定,加大连接面积,保证尾门铰链加强板5与侧围板前侧上表面可靠性。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