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轮座的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0626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婴儿车轮座的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婴儿车,特别涉及一种婴儿车轮座的组合结构。
目前的婴儿车轮座大都包括衔接杆、旋转座、定位(向)装置…等元件,主要用衔接杆铆设于婴儿车车体之脚架底部,而衔接杆与旋转座、定位(向)装置间则另以铆钉做横向之固结,由铆钉及工具之铆固虽可令各元件相互结合,但若遇组合错误或瑕疵而需拆卸时,其拆解操作亦需工具辅助,且为耗时、费工,对事事讲求效率之生产线造成极大的不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婴儿车轮座的组合结构,使其不需借助工具即可进行组装拆解,具有快速、便捷的功效。
为达致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乃于衔接杆之底部一体延伸一中空套筒,可插入组合于旋转座之轴孔内,筒壁设有弹性逆卡榫;旋转座设一贯通之阶级状轴孔,供衔接杆之中空套筒及解掣盖分别由上、下方塞入,下段之轴孔壁设有卡槽,供解掣盖卡合定位;解掣盖系一顶端开放之筒体壁面成型弹性卡榫,由旋转座底部塞入轴孔,令卡榫卡合于卡槽内,而可上推顶高衔接杆。
本实用新型的各组件于组装时,完全靠卡榫的卡掣来使各组件得以组合,且组合后的轮座由于解掣盖的保护,可防止污垢、灰尘自旋转座下方进入,而拆解时亦无需借助工具,极为快速而简便,解决了习知产品不易拆解、费时费工的问题。
下面结合实例说明(一)图式部份


图1.是实用新型的分解图图2.是实用新型的组合剖视图图3.是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二)图号部份(1) 衔接杆 (11) 套筒(12) 逆卡榫 (121) 平阶面(122) 斜面(123) 长槽(2) 旋转座 (21) 上段轴孔(22) 下段轴孔(221) 卡槽(3) 解掣盖 (31) 卡榫(311) 斜面(312) 平阶面(313) 长槽请参阅
图1,本实用新型包含一衔接杆(1)、一旋转座(2)及一解掣盖(3),其中衔接杆(1)上方为铆接婴儿车脚架的杆体,杆体下方则一体延伸一中空套筒(11),该套筒(11)可塞置于旋转座(2)上方,于筒体中段外壁之两相对侧凸设弹性逆卡榫(12)逆卡榫(12)之平阶面(121)朝上而斜面(122)朝下,又,于逆卡榫(12)处之筒壁较薄且于逆卡榫(12)之两侧各开一长槽(123),令逆卡榫(12)可内缩于筒壁内;旋转座(2)轴向设一贯通之两段式阶级状轴孔(21)(22)上段轴孔(21)可容衔接杆(1)之套筒(11)由上方塞入,下段轴孔(22)较大,可容解掣盖(3)自下方塞入,旋转座(2)于下段轴孔(22)之两对应侧各设一卡槽(221),旋转座(2)之一侧并延伸一定位装置固定座(23);解掣盖(3)系一顶端开放之筒体,其内径较衔接杆(1)的套筒(11)大,外径则较旋转座(2)的下段轴孔(22)小,解掣盖(3)的筒壁对应旋转座(2)的卡槽(221)设两弹性卡榫(31),令其斜面(311)朝上而平阶面(312)朝下,又,卡榫(31)处之筒壁较薄且于卡榫(31)的两侧各设一长槽(313)。
组装时,如图2.所示(为使图面易于参照,特将解掣盖的角度旋转90度,使正、逆卡榫在同一平面上),衔接杆(1)之中空套筒(11)则塞入旋转座(2)的上段轴孔(21)内,并令套筒(11)筒壁逆卡榫(12)的平阶面(121)抵于上、下段轴孔(21)(22)的交接处,解掣盖(3)则自旋转座(2)的下段轴孔(22)塞入,令衔接杆(1)的套筒(11)内塞于解掣盖(3)内,而解掣盖(3)之卡掣(31)则卡掣于旋转座(2)之卡槽(221)内。
若于组装后之品检阶段发现有局部不符规格而需拆解时,则如图3所示仅需将解掣盖(3)按箭头方向上推,则卡榫(31)受旋转座(22)内壁抵而变形内凹,解掣盖(3)上移至其筒体顶缘抵于衔接杆(1)的逆卡榫(12),续施力上推,则逆卡榫(12)的斜面(122)受推抵变形内凹,平阶面(121)不再抵于上、下段轴孔(21)(22)的交接处,而滑至上段轴孔(21)内,则旋转座(2)脱离衔接杆(1);再下推解掣盖(3),当卡榫(31)卡于旋转座(2)的卡槽(221)内时,则自卡槽(221)处压按卡榫(31),令卡榫(31)陷入内部,则解掣盖(3)亦可退出旋转座(2)。
权利要求1.一种婴儿车轮座的组合构造,包含一衔接杆、一旋转座及一解掣盖,衔接杆系铆固于婴儿车脚架的底部,而旋转座则套于衔接杆下方,外接定位装置,解掣盖则内塞于旋转座底部;其特征在于衔接杆下方一体延伸一中空套筒,该套筒可塞置于旋转座上方,于筒壁中段处的两相对侧各凸设弹性逆卡榫,逆卡榫之斜面朝下而平阶面朝上抵于旋转座之上、下段轴孔交接处;旋转座轴向设一贯通的两段式阶级状轴孔,上段轴孔较小而下段轴孔较大,于下段轴孔的两对应侧各设一卡槽,供解掣盖的卡榫卡掣其中;解掣盖是一顶端开放的筒体,其内径较衔接杆的套筒大,外径较旋转座的下段轴孔小,解掣盖的筒壁对应旋转座的卡槽设两弹性卡榫,解掣盖塞入旋转座下方时,卡榫卡掣于卡槽内而衔接杆的套筒内塞于解掣盖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轮座的组合构造,其中,衔接杆与解掣盖二者筒壁的卡榫处,壁厚较薄且于卡榫两侧各开一长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关于婴儿车轮座的组合构造,主要在解决习用轮座组件间皆以铆钉铆固而不易拆解的问题,其乃分别于衔接杆与解掣盖的外壁设不同方向的卡榫,同时塞置于设有轴孔的旋转座内,并令衔接杆伸入解掣盖内,当欲拆解以上组件时,则上推解掣盖即可令旋转座脱离衔接杆,极为快速且不需工具辅助,是一省时、省工的新型设计。
文档编号B62B9/00GK2222101SQ94220989
公开日1996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1994年10月5日 优先权日1994年10月5日
发明者黄永发 申请人:铝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