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1880阅读:6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车架,尤指一种具有调整功能及避震效果的自行车车架。
自行车的组成结构中,不用说,车架是整个自行车结构最重要的基本构件之一。一般传统的自行车身车架结构大多如后述图5所示,车架本体90主要由座管91、前管92、上管93、下管94、五通管95及后叉96等管件组成;其中,座管91呈微倾斜竖立设置形态,其下端焊固在五通管95顶面上,且上端开口处设有一对迫紧耳912,供座垫底部的座垫螺丝穿设固定,前管92亦呈倾斜竖立设置形态,并使上管93及下管94呈分别上、下分布形态,相对接在座管91与前管92之间,而后叉96的上端及前端则分别固设在座管91及五通管95后方,供与后轮及载物架等配件组装,构成如图5所示的自行车车架90。
前述传统自行车车架的结构设计虽已沿用多年,然而在使用实施上产生诸多的缺点与不便,现参看图5,列举如后(1)车架规格固定,无法密切配合实际使用需要。传统自行车车架本体90的所有管件均为固接形态,使得整个车架的规格形态完全固定,无法进行任何的调整,缺乏广泛的适用性;对于消费者而言,往往须花费很多的心思去找寻最适合自己身材体型的自行车,而且消费者购买后常常会发现规格仍不甚配合,此外对于自行车行业者而言,为了配合消费者的需要,必须开发设计出各种不同规格尺寸的自行车车架,导致自行车成本增加。
(2)车架本身不具避震效能。传统自行车车架本体90的前管91底端直接固设在五通管95顶面上,使得组装在前管91顶端的座垫完全得不到避震效果,无法满足日益受重视的骑乘舒适性要求。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规格可灵活调整且避震效果好的自行车车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行车车架,其车架本体主要包括前管、上管、下管、五通管、后叉及座管等管件,其中,上管及下管的前端分别以水平及斜伸状态接在前管的后缘上,并使下管的后端接在五通管前缘上,而后叉的前端固接在五通管的后缘上,其特征在于上管的后端为开口形态,并使后叉的上端直接接在上管后端下缘,座管具有规格长度,且于前侧管面垂直接一定位穿管,该定位穿管的管径恰与上管的内径配合,使其可由上管的开口端穿入且相对迫紧定位,以将座管固设定位在上管的后方。
前述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上管是由开口端穿入衬设管径相同于上管开口端内径的直顺形套管,并使座管的定位穿管由套管后端穿入而定位在上管后方。
前述自行车车架,其特征还在于套管的周面适当位置环设阶级形态的抵缘,供上管开口端靠抵焊接接合。
前述自行车车架,其特征还在于套管在后开口端上缘开设一道剖开缝,并在该剖开缝两边一体相对凸设具有锁孔的迫紧耳,供定位穿管穿设的螺锁迫紧。
前述自行车车架,其特征还在于上管在开口端上缘开设一道剖开缝,并在该剖开缝两边一体相对凸设具有锁孔的迫紧耳,以供定位穿管穿设的螺锁迫紧。
本实用新型由于具有上述结构设计,故在使用上具有如下所述的优点(1)车架规格可依实际需要灵活调整,符合各种体型骑乘者的使用需要;如图3、4所示,本实用新型座管17以前伸的定位穿管18穿设结合在自行车上管12的后方,因此,只要利用变化定位穿管18穿伸在上管12、套管16的长度,便可依骑乘者的需要而灵活调整变化座管17与自行车手把的距离,配合座垫19以座垫螺丝192使结合在座管17的定位高度变化,便可调整出最适合骑乘者身材体型的车架规格形态,具有广泛且灵活的适用性,并且大幅降低自行车业成本开支,具有产业利用价值。
(2)车架本体具有良好的避震效果,如后述图3、4所示,本实用新型供与座垫19结合的座管17,是以前伸的定位穿管18结合定位在上管12后方,且位于车架本体10的前管11、上管12、下管13及后叉15之间,形成一种类似平行四边形的平衡架构,而且座管17下端为自由端形态,因此,自行车前、后轮及五通管14的受力不会直接作用于骑乘者坐的座垫19,配合各管件微量的挠性变化的吸震作用,使得车架本体10具有良好的缓冲避震效果,满足骑乘舒适性的要求。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
对附图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用以说明本创作构件的相对关系及组合形态,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用以说明本创作组成构件的结构形态及组合关系,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带局部剖面的视图,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形态及调整动作方式,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状态的示意图,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使用形态。
图5是传统自行车车架的平面外观图,用以说明传统自行车车架的结构形态。

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关于自行车车架的改良设计,整个车架本体10包括前管11、上管12、下管13、五通管14、后叉15、套管16、座管17及定位穿管18等管件,利用前述各管件的组接,即构成整个车架本体10的构架,其中,车架本体10的前管11呈微倾斜立设形态,并使上管12及下管13的前端分别固接在前管11后缘,该上管12呈水平形态且于后端为开口形态的开口端122,而下管13则为前上后下的斜设形态,并且其后端接设在五通管14前缘;又,后叉15的上端152及前端154则分别固接在上管12的后开口端下缘及五通管14的后缘,组构成车架本体10的基本构架;座管17是长度适当的中空管体,其顶端后侧开设纵向剖开缝172,并在剖开缝172两侧一体相对凸设具锁孔的迫紧耳174,如此,请配合参看图4所示,当座垫19以底部的座垫螺丝192由座管17顶端穿入座管17时,可利用该两迫紧耳174配合螺栓的穿锁而予以迫紧定位;又,定位穿管18是管径对应上管12内径的管体,其后端一体接设在座管17的前端管面,而于前端管面适当处穿设一穿孔182,并有卡销184利用弹簧186的顶抵,使其自由端由穿孔182穿出;套管16是管径相同于上管12开口端122内径的直顺形管体,于其周面适当处环设阶级落差形态的抵缘162,如此,将套管16前端由上管12的开口端122穿入其中,利用该抵缘162与开口端12的卡抵,配合焊接结合的方式,使套管16稳固地穿设定位在上管12后段位置;又,对应于前述定位穿管18的穿锁迫紧,套管16在后开口端上缘开设一道剖开缝164,并且该剖开缝164两侧亦一体相对凸设具锁孔的迫紧耳166,如此,将定位穿管18前端的卡销184压入,并使定位穿管18对正穿入套管16中,配合迫紧耳1 66的夹迫锁合,便可稳固牢靠地将座管17固设定位于上管12后方,配合其它自行车配件的组装,便可构成如
图1、4所示的自行车车架。
此外,如图2、3所示,现针对前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加以说明首先,于座管17前伸的定位穿管18前端,设有突出定位穿管18周面的卡销184,利用该卡销184与套管16前端缘的卡抵,使得定位穿管18穿设结合在套管16上时,可有效避免定位穿管18任意由套管16中脱出,确保骑乘者的安全;其次,将套管16后端的剖开缝164及迫紧耳166是设在座管16上缘,不仅可避免套管16承受到太大的向下作用力〔骑乘者的体重〕而损毁,并且可以利用该向下的受力,达到套管16充分迫紧束合的效果;最后,当自行车上管12采用直顺形管体的设计时,可直接将套管16与上管15设为一体,也就是直接在上管12的后端上缘开设剖开缝及凸设迫紧耳,让座管17前伸的定位穿管18,直接穿设定位在上管12中,同样具有前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的功效。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车架,其车架本体主要包括前管、上管、下管、五通管、后叉及座管等管件,其中,上管及下管的前端分别以水平及斜伸形态接在前管的后缘,并使下管的后端接在五通管前缘,而后叉的前端固接在五通管的后缘,其特征在于上管的后端为开口形态,并使后叉的上端直接接在上管后端下缘,座管具有规格长度,且于前侧管面垂直接设一定位穿管,该定位穿管的管径恰与上管的内径配合,使其可由上管的开口端穿入且相对迫紧定位,将座管固设定位在上管的后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管是由开口端穿入衬设管径相同于上管开口端内径的直顺形套管,并使座管的定位穿管由套管后端穿入而定位在上管后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的周面适当位置环设阶梯形态的抵缘,供上管开口端靠抵焊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套管后开口端上缘开设一道剖开缝,并在该剖开缝两边一体相对凸设具有锁孔的迫紧耳,供定位穿管穿设的螺锁迫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于所述上管开口端上缘开设一道剖开缝,并在该剖开缝两边一体相对凸设具有锁孔的迫紧耳,供定位穿管穿设的螺锁迫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车架,尤指针对传统自行车车架的规格固定且不具有避震效果等缺点加以改良;其车架本体的座管是以前伸的定位穿管穿设结合在上管后段内,配合将自行车后叉上端直接接设在上管后端下缘,利用该种结构设计,使车架具有灵活调整规格功能及优良避震效果。
文档编号B62K3/00GK2228878SQ95215699
公开日1996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1995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1995年6月16日
发明者邱义益 申请人:一心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