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货舱用可移动式分段吊装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26760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货舱用可移动式分段吊装工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货舱用可移动式分段吊装工装,包括:置于船体内底板上的底座、竖直搭设在该底座上的竖向框架、布置在该竖向框架上的多层平台、从所述底座直达各个平台的楼梯以及设在所述底座上的多个升降滚轮,所述竖向框架的第一侧面通过多个花篮螺丝固定连接于舷侧分段内壳板。本实用新型方便工作人员对分段合拢口进行合拢焊接、定位焊接等操作,避免船体分段单个吊装后搭设大量脚手架以及脚手架上施工的安全隐患。
【专利说明】—种货舱用可移动式分段吊装工装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造船用吊装工装,尤其涉及用于散货船以及类似结构的分段吊装工装。

【背景技术】
[0002]现代造船企业普遍采用模块化方式进行大型船舶的设计制造,船舶模块在船体专业中又根据其大小称为分段、总段。常见的双壳散货船,其舷侧及甲板分段通常采用单个分段吊装法,分段焊接前需要搭设脚手架。另外,如果甲板反顶加强存在错位,修改困难,必须采用高架车或搭设大量的脚手架;而且,分段合拢及修改完毕后又需拆除脚手架,搭拆脚手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施工强度大,影响船台周期。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是本 申请人:致力于研究的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货舱用可移动式分段吊装工装,方便工作人员对分段合拢口进行合拢焊接、定位焊接等操作,避免船体分段单个吊装后搭设大量脚手架以及脚手架上施工的安全隐患,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一个或多个问题。
[0004]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货舱用可移动式分段吊装工装,包括:置于船体内底板上的底座、竖直搭设在该底座上的竖向框架、布置在该竖向框架上的多层平台、从所述底座直达各个平台的楼梯以及设在所述底座上的多个升降滚轮,其中:
[0006]所述竖向框架的第一侧面通过多个花篮螺丝固定连接于舷侧分段内壳板。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斜撑杆,所述斜撑杆一端固定在船体内底板上,另一端固定在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所述竖向框架的第二侧面上。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侧面上且——对应各个所述平台的多个吊码。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滚轮包括可拉伸的升降支架、轮轴和橡胶材质的滚轮,其中,
[0010]所述升降支架顶端固定于所述竖向框架,底端固定所述轮轴并可自所述底座开设的轮孔伸出;
[0011 ] 所述滚轮轴接于所述轮轴。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滚轮为12只,两两一组均匀布置在所述底座的边上;每组中一只升降滚轮横向布置,另一只升降滚轮纵向布置。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和斜撑杆由工字钢制成。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台包括钢板,以及支撑该钢板的多个横向构件和多个纵向构件。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在各个所述平台边缘的栏杆。
[00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方便固定、移动的特性,在工作人员对分段合拢口进行合拢焊接、定位焊接等操作后,能够方便移动到下一分段,进行焊接操作。直到一个舱室舷侧及甲板分段全部吊装焊接完毕后,可由门机吊出到下一个舱室继续使用,避免了船体分段单个吊装后搭设大量脚手架、浪费工时以及脚手架上施工的安全隐患,从而有效改善劳动强度,缩短造船周期,对降低造船成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货舱用可移动式分段吊装工装的布置横剖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货舱用可移动式分段吊装工装的布置俯视图;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货舱用可移动式分段吊装工装的升降滚轮的结构图;
[0020]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升降滚轮的升降支架的部分结构图;
[0021]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用于升降支架固定的固定销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安装在舷侧分段内壳板和船体内底板上,需要根据分段长度及高度提前预制,包括:底座1、竖向框架2、多层平台3、楼梯4、多个升降滚轮5、多个斜撑杆6和多个吊码7,其中:
[0024]底座I置于船体内底板上,此时必须注意底座I的底部和分段下口平齐(即:注意分段下口是否有余量);
[0025]竖向框架2竖直搭设在底座I上,由各个竖向构件构成;竖向构件以及底座I主要构架采用工字钢结构。
[0026]多层平台3由下至上依次等距地布置在竖向框架2上,本实施例中,以5万吨双壳散货船为例,货舱双层底至甲板高度约15米,采用6层平台3,每层高约为2米,该工装为了减轻重量及减小制作成本,每层之间安装简易的楼梯4及扶手供上下,每层平台边缘安装简易的栏杆。各个平台3包括钢板,以及支撑该钢板的多个横向构件31和多个纵向构件32,交替采用角钢及扁钢实现。
[0027]请参阅图3,各升降滚轮5设置在底座I上,包括可伸缩的升降支架51、轮轴52、滚轮53和固定销54,其中,
[0028]底座I对应各个升降滚轮5的位置开有轮孔。
[0029]升降支架51顶端固定于竖向框架2,底端固定轮轴52 ;滚轮53轴接于轮轴52 ;通过千斤顶顶起底座1,将升降支架51拉伸,使得滚轮53自对应的底座I轮孔伸出,之后通过固定销54将升降支架51固定位置,进而能够移动整个工装。如图4和图5所示,升降支架51包括多个依次铰接的X形架体,该X形架体包括相互交叉且铰接的两个支杆;支杆上开有多个销孔;固定销54为两端均设有凸出的销部的横杆,将一端销部插入一个支杆的销孔,将另一端销部插入另一个支杆的销孔,从而使得升降支架51固定,以防止其形变。
[0030]本实施例中,升降滚轮为12只(如图2所示),两两一组均匀布置在底座I的边上(底座I为矩形,两个长边上分别等距地布置三组);每组中一只升降滚轮5横向布置,另一只升降滚轮5纵向布置,如此,方便向各个方向移动。同时,升降滚轮5采用橡胶材质以防止在移动工装的过程中对船体油漆的破坏,在安装以及使用时注意保护,以防切割或焊接火花对其的损坏。
[0031]竖向框架2包括四个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其中,第一侧面通过多个花篮螺丝8固定连接在舷侧分段内壳板上,第二侧面通过多个斜撑杆6斜撑于船体内底板,即:斜撑杆6—端固定在船体内底板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侧面上,斜撑杆6由工字钢制成。从而防止在分段运输过程以及施工过程中出现摇晃以及不稳定的现象。在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均固定有吊码7,这些吊码7 —一对应各个平台3设置(当然每个平台可以布置多个吊码),使得每个平台都能吊运工具、器材等。
[0032]综上,施工人员可以站在顶层平台上对甲板合拢缝进行定位焊接,也可以对甲板反顶加强进行修改或施焊。当一个分段焊接施工完毕后,可以将工装用千斤顶顶起,将各升降滚轮5降下并固定伸缩位置,拉出分段并移动到制定位置,通过滚轮将平台拉到下一个分段,进行焊接操作。直到一个舱室舷侧及甲板分段全部吊装焊接完毕后,将工装由门机吊出到下一个舱室继续使用。
[003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相似的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货舱用可移动式分段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置于船体内底板上的底座(I)、竖直搭设在该底座(I)上的竖向框架(2)、布置在该竖向框架(2)上的多层平台(3)、从所述底座(I)直达各个平台(3)的楼梯(4)以及设在所述底座(I)上的多个升降滚轮(5),其中: 所述竖向框架(2)的第一侧面通过多个花篮螺丝(8)固定连接于舷侧分段内壳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货舱用可移动式分段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斜撑杆¢),所述斜撑杆(6) —端固定在船体内底板上,另一端固定在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所述竖向框架(2)的第二侧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货舱用可移动式分段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侧面上且一一对应各个所述平台的多个吊码(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货舱用可移动式分段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滚轮(5)包括可拉伸的升降支架(51)、轮轴(52)和橡胶材质的滚轮(53),其中, 所述升降支架(51)顶端固定于所述竖向框架(2),底端固定所述轮轴(52)并可自所述底座(I)开设的轮孔伸出; 所述滚轮(53)轴接于所述轮轴(5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货舱用可移动式分段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支架(51)包括多个依次铰接的X形架体,该X形架体包括相互交叉且铰接的两个支杆;所述支杆上开有多个销孔;所述升降滚轮(5)还包括一固定销(54),该固定销(54)为两端均设有凸出的销部的横杆,所述销部与所述销孔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货舱用可移动式分段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滚轮(5)为12只,两两一组均匀布置在所述底座(I)的边上;每组中一只升降滚轮(5)横向布置,另一只升降滚轮(5)纵向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货舱用可移动式分段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I)和斜撑杆(6)由工字钢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货舱用可移动式分段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3)包括钢板,以及支撑该钢板的多个横向构件(31)和多个纵向构件(3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货舱用可移动式分段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各个所述平台边缘的栏杆。
【文档编号】B63C5/02GK204124335SQ201420472939
【公开日】2015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0日
【发明者】张国华 申请人:江苏宏强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