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翼变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42274发布日期:2020-07-10 17:2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旋翼变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一柔性梁(1)、第一桨毂(2)、至少两个拉杆(3)、动盘防扭臂(4)、定盘防扭臂(5)、第一旋翼轴(6)、舵机(7)、调速器(8)、倾斜盘(9)和关节轴承;其中,

所述动盘防扭臂(4)包括:动盘h防扭臂(41)和动盘a防扭臂(42);

所述定盘防扭臂(5)包括:定盘h防扭臂(51)和定盘a防扭臂(52);

所述倾斜盘(9)包括倾斜盘动盘(91)和倾斜盘定盘(92);

所述所述倾斜盘定盘(92)铰接安装在所述倾斜盘动盘(91)上,且所述倾斜盘动盘(91)通过关节轴承套于所述第一旋翼轴(6)上;

所述第一旋翼轴(6)套设在所述调速器(8)的第一输出端上,且所述第一旋翼轴(6)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所述第一桨毂(2);

所述第一桨毂(2)与所述动盘h防扭臂(41)的一端铰接,且通过第一柔性梁(1)与第一桨叶连接;

所述动盘h防扭臂(41)的另一端与所述动盘a防扭臂(42)的底端连接,且所述动盘h防扭臂(41)能够相对动盘a防扭臂(42)转动;

所述动盘a防扭臂(42)的顶端与所述倾斜盘动盘(91)铰接;

所述倾斜盘动盘(91)与所述拉杆(3)的一端铰接;

所述拉杆(3)的另一端,用于与桨叶铰接;

所述倾斜盘定盘(92)与所述舵机(7)的一端铰接;

所述舵机(7)的另一端沿着所述调速器(8)的周向铰接安装在所述调速器(8)上;

所述调速器(8)与所述定盘h防扭臂(51)的一端铰接;

所述定盘h防扭臂(51)的另一端和所述定盘a防扭臂(52)的底端连接,且所述定盘h防扭臂(51)能够相对定盘a防扭臂(52)转动;

所述定盘a防扭臂(52)的顶端与所述倾斜盘定盘(92)铰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旋翼轴(10)和第二桨毂(11),且所述第一旋翼轴(6)和所述第二旋翼轴(10)呈中空的杆状结构;

所述调速器(8)的第二输出端套装在所述第二旋翼轴(10)的输入端上,以带动所述第二旋翼轴(10)相对所述第一旋翼轴(6)独立转动,其中,所述第一旋翼轴(6)以可相对所述第二旋翼轴(10)转动的方式铰接安装在所述第二旋翼轴(10)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二旋翼轴(10)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所述第二桨毂(11);

所述第二桨毂(11)通过第二柔性梁(12)与第二桨叶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速器(8)包括:第一箱体(81)、发动机(82)、调速机构(83)和第一减速器(84);其中,

所述发动机(82)的输出轴套设于所述调速机构(83)的输入端内;

所述调速机构(83)的第一输出轴安装于所述第一减速器(84)的输入端,用于输出变化的转速或固定的转速;

所述第一减速器(84)的两个输出端分别套设在传动对象的第二旋翼轴(10)和第一旋翼轴(6)上,以带动所述第二旋翼轴(10)和所述第一旋翼轴(6)相对独立转动;

所述发动机(82)、所述调速机构(83)和所述第一减速器(84)安装于所述第一箱体(81)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速器(8)还包括:传动轴系(85)和第二减速器(86);其中,

所述调速机构(83)的第二输出轴与所述传动轴系(85)的一端固连,用于输出固定的转速;

所述传动轴系(8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减速器(86)的输入轴固连;

所述传动轴系(85)和第二减速器(86)安装于所述第一箱体(81)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速机构(83)包括:变速-定速箱(831)和用于输出可变转速的变速箱(832);

所述变速-定速箱(831)的第一输入端套设在所述发动机(82)的输出轴上;

所述变速-定速箱(831)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变速箱(832)的输出端配合安装;

所述变速-定速箱(831)的第一输出轴安装于所述第一减速器(84)的输入端,用于输出变化的转速或固定的转速;

所述变速-定速箱(831)的第二输出轴与所述传动轴系(85)的一端固连,用于输出固定的转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定速箱(831)包括: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一换向齿轮组(8311)、第二换向齿轮组(8312)、第三换向齿轮组(8313)、传递轴(8314)和行星轮系(8315);

所述第一换向齿轮组(8311)的输入端套设在所述第一离合器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换向齿轮组(8311)的输出端套设在所述传递轴(8314)上;

所述第一离合器的输入端作为所述第一输入端套设在所述发动机(82)的输出轴上;

所述传递轴(8314)在远离所述第一换向齿轮组(8311)的方向上依次套设于所述行星轮系(8315)的太阳轮(83151)内和所述第二换向齿轮组(8312)的一端内;

所述行星轮系(8315)的外齿圈(83152)作为所述第二输入端与所述变速箱(832)配合安装;

所述行星轮系(8315)的行星架(83153)与所述第三换向齿轮组(8313)的一端固连;

所述第三换向齿轮组(8313)的另一端作为第一输出轴与所述第一减速器(84)配合安装;

所述第二换向齿轮组(83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离合器的输入端配合安装;

所述第二离合器的输出轴作为所述第二输出轴与所述传动轴系(85)固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832)包括调速电机(8321)和调速齿轮(8322);

其中,所述调速齿轮(8322)套设在所述调速电机(8321)的输出轴上;

所述调速电机(8321)与所述行星轮系(8315)的外齿圈(83152)啮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速器(84)包括主动锥齿轮(841)、第一从动锥齿轮(842)和第二从动锥齿轮(843);

所述主动锥齿轮(841)套设在所述第三换向齿轮组(8313)的另一端上,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842)和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843)啮合;

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842)和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843)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一旋翼轴(6)和所述第二旋翼轴(10)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速器(86)包括减速器输入轴(861)、减速器输出轴(862)、主动齿轮(863)和从动齿轮(864),所述主动齿轮的齿数小于所述从动齿轮的齿数;

所述调速器输入轴(861)套设于所述主动齿轮(863)内,并与所述传动轴系(85)的一端固连;

所述主动齿轮(863)与所述从动齿轮(864)啮合;

所述从动齿轮(864)套设在所述调速器输出轴(862)上,并连接传动对象的尾推力螺旋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863)和所述从动齿轮(864)均为渐开线圆柱齿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速器(86)还包括第一轴承的轴套和法兰,所述第一轴承的轴套套设在所述输入轴上,所述法兰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一轴承的轴套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速器(86)还包括第二轴承的轴套,所述第二轴承的轴套套设在所述输出轴的端部上。

13.如权利要求8~12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锥齿轮(841)、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842)和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843)均为弧齿锥齿轮。

14.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桨叶的根部呈中空结构,贯穿所述第一桨叶根部外侧壁设有通孔m,且沿着所述第一桨叶的长度方向向所述第一桨叶的端口处连接有第一柔性梁(1),所述第一柔性梁(1)的板面设有一通孔a,所述第一柔性梁(1)端面的第一预设位置处设有通孔b,所述通孔b与所述通孔a相互贯通,所述通孔a的中心点与通孔m的中心点在同一轴线上;

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组件(13),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3)包括:两个阻尼器(111)、连接摇杆(112)、轴承(113)、轴承盖板(114)、第一连接件(115)和第二连接件(116);

所述连接摇杆(112)为中间设有通孔的杆状结构,且所述杆状结构的两端分别在第二预设位置处设有限位片,所述限位片用于限制所述连接摇杆(112)穿过所述阻尼器(111)通孔的长度;

所述轴承(113)置于所述连接摇杆(112)的通孔内;

所述阻尼器(111),用于固定安装于所述桨叶根部外侧,且所述阻尼器(111)的内孔与所述通孔m相通;

所述连接摇杆(112),用于穿过所述通孔m,使得所述轴承(113)置于所述通孔a中,且所述连接摇杆(112)的两端分别用于穿过两个所述阻尼器(111)的通孔;

所述第二连接件(116)的一端用于依次穿过所述通孔b、所述轴承(113)和所述轴承盖板(114)后与所述轴承盖板(114)固连,另一端限位于所述通孔b的端口侧;

所述第一连接件(115)一端与所述第一桨毂(2)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柔性梁(1)的板面固连。


技术总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旋翼变距装置,该装置的倾斜盘定盘铰接安装在倾斜盘动盘上,且倾斜盘动盘通过关节轴承套于第一旋翼轴上;第一旋翼轴套设在调速器的第一输出端上,且第一旋翼轴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一桨毂;第一桨毂与动盘H防扭臂的一端铰接;动盘H防扭臂的另一端与动盘A防扭臂的底端连接;动盘A防扭臂的顶端与倾斜盘动盘铰接;倾斜盘动盘与拉杆的一端铰接;倾斜盘定盘与舵机的一端铰接;舵机的另一端沿着调速器的周向铰接安装在调速器上;调速器与定盘H防扭臂的一端铰接;定盘H防扭臂的另一端和定盘A防扭臂的底端连接;定盘A防扭臂的顶端与倾斜盘定盘铰接,能够通过控制桨叶的桨距来改变直升机的飞行状态。

技术研发人员:田刚印;杨世涛;刘杨舜;霍亚东;李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2.24
技术公布日:2020.07.10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