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搬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79497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原稿搬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原稿搬送装置,其搭载于影像读取器上,该影像读取器具有读取装置,用以在读取位置读取被搬送的原稿影像。特别关于一种具备U形原稿搬送路的原稿搬送装置,以将原稿从给纸托盘经过该读取位置搬送到排纸托盘。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关于可读取静止原稿的影像记录面又可读取被搬送原稿的影像记录面的影像读取装置,在其影像读取装置的本体上设有静止原稿用及搬送原稿用的两种透明板(玻璃板)。相对于本体呈可开闭的搬送路盖体所按押着的静止原稿,是利用沿着透明板(flat bed,平台)下面移动的影像扫瞄器(影像读取装置)来读取原稿的影像记录面。另方面,当读取被搬送的原稿时,则是利用搬送路盖体上面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AutomaticDocument Feeder,ADF),当把堆积于给纸托盘上的多张原稿一张张分离的同时往原稿用透明板上搬送,再利用被静止于此原稿用透明板的下方的影像读取装置,于读取影像记录面之后,把原稿排出至排纸托盘。
在此场合的原稿搬送路,是大致区分为如日本专利早期公开公报的特开2003-76074号(请参阅图1所示),具有从配置于上部侧的原稿给纸部经过原稿读取位置而到达配置于下方侧的排纸部的略U形的原稿搬送路,即上给纸式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及如日本专利早期公开公报的特开2002-335372号(请参阅图1所示),具有从配置于下部侧的原稿给纸部经过原稿读取位置而到达配置于上方侧的排纸部的略U形的原稿搬送路,即下给纸式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
在特开2003-76074号公报中,在其略U形的原稿搬送路中,在比原稿读取位置更靠近搬送上游侧(装置本体的上侧)处,配置着拾取滚轮(pickuproller)、分离滚轮、第1及第2搬送滚轮对,在其上侧(给纸部侧)可旋转打开的上盖上只设有1个搬送滚轮(第1搬送滚轮)。当于原稿搬送路径发生夹纸时要打开上盖以除去夹纸。而在特开2002-335372号公报中并未记载除去夹纸的对策。根据特开2003-76074号公报的结构,即使打开上盖也只能露出1个滚轮,且作业者的手很难伸到配置于比原稿读取位置更靠近搬送下游侧的排出用的驱动滚轮与从动滚轮,所以夹纸时,需要执行使原稿再搬送的驱动,以将原稿送往排出侧。以此结构,不一定可去除夹纸,而强拉原稿的话也有可能使原稿破损,破损的原稿会残留在原稿搬送路径的内部而有难以除去(取出)的问题。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原稿搬送装置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原稿搬送装置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原稿搬送装置,便成了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原稿搬送装置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原稿搬送装置,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原稿搬送装置,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原稿搬送装置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原稿搬送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具有U形原稿搬送路径,其下位置配置有给纸部,上位置配置有排纸部,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观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原稿搬送装置,搭载于影像读取器,影像读取器具有读取装置,读取装置在读取位置读取沿所定搬送方向被搬送的原稿的影像。原稿搬送装置包括U形原稿搬送路,原稿是透过U形的原稿搬送路从给纸托盘经过读取位置搬送到位于给纸托盘上侧的排纸托盘。U形的原稿搬送路包括沿第1搬送方向搬送原稿的第1路径及沿第2搬送方向搬送原稿的第2路径,第2搬送方向与第1搬送方向相反。原稿搬送装置还包括分离搬送装置,将堆积载置于给纸托盘的多个原稿中分离出1个原稿,并往第1搬送方向搬送;反转搬送装置,把被分离搬送装置搬送后的原稿朝第2搬送方向搬送;及可打开的搬送路盖体,与反转搬送装置分开,且定义出U形的原稿搬送路的至少一部分。搬送路盖体可以设于比给纸托盘更靠近排纸托盘位置的回动轴为中心而转动,且可开放原稿搬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分离搬送装置包括第1旋转驱动构件及第1接触构件,第1旋转驱动构件及第1接触构件两者中任一方可弹性接触另一方。反转搬送装置包括第2旋转驱动构件及第2接触构件,第2旋转驱动构件及第2接触构件两者中任一方可弹性接触另一方。搬送路盖体上配置着第1及第2接触构件中的至少第2接触构件。当搬送路盖体关闭时,第1及第2接触构件分别弹性押压第1及第2旋转驱动构件。当搬送路盖体打开时,第2接触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会离开第2旋转驱动构件。
依此结构,当搬送路盖体打开时,第2接触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可从第2旋转驱动构件分离,所以U形的原稿搬送路至少有一部分可被露出。因此,可解除第1旋转驱动构件和第1接触构件的接触,及第2旋转驱动构件和第2接触构件的接触,于是可容易地移除夹纸。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经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自动原稿搬送装置3应用于原稿读取器,具有U形的原稿搬送路径,其给纸托盘13配置于下位置而排纸托盘14排纸配置于上位置,可容易地去除夹纸。拉入滚轮15、分离滚轮16与大径的反转滚轮20是配置在押压板体10的上面。挟玻璃板6而在反转滚轮20的下方具有读取装置8。分别弹性接触拉入滚轮15与分离滚轮16上面的拉入挟片17与分离垫18,与弹性接触反转滚轮20的第2、第3挟持滚轮22、23是配置在侧断面略呈L形的可开闭搬送路盖体19的内面。搬送路盖体19可以远离反转滚轮20的一侧为中心往上打开,而露出原稿搬送路径的大部分,并解除原稿搬送路径中的多个原稿挟触部中大部分的挟触。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特殊结构的原稿搬送装置,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其不论在装置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原稿搬送装置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而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具备本实用新型的原稿搬送装置的多功能装置的斜视图。
图2为图1的平面图。
图3为原稿搬送装置的搬送路盖体呈开放状态的斜视图。
图4为图3的平面图。
图5A为图2沿Va-Va剖线的断面图,图5B为图4沿Vb-Vb剖线的断面图。
图6为图5A左侧部位的放大断面图。
图7为图6再进一步放大的要部断面图。
图8为搬送路盖体呈开放状态的平面图。
图9为图8沿IX-IX剖线的放大断面图。
图10为动力传达部的侧面图。
图11为表示第1挟持滚轮的押压构件的斜视图。
图12为表示第1押压构件及第2押压构件的斜视图。
图13为表示第2实施例~第5实施例的要部放大断面图。
图14为图13沿XIV-XIV剖线的断面图。
1多功能装置2影像读取器3原稿搬送装置4本体外壳5操作面板6第1及第2透明板构件兼用的玻璃板8读取装置10作为第2押压构件的押压板体12上盖13给纸托盘14排纸托盘15拉入滚轮16分离滚轮17拉入挟片18分离垫19搬送路盖体20反转滚轮21第1挟持滚轮22第2挟持滚轮23第3挟持滚轮24框架25螺旋弹簧26支撑片27弹簧片28驱动轴29作为排出道的排纸辅助导板30压缩螺旋弹簧31板弹簧32拉入纸部34原稿阻挡体
36露出开口部40第1押压构件41弹性叉体46被嵌构件47导引构件49弹性支撑片50扫出滚轮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原稿搬送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适用于具传真、扫瞄、复印及打印功能的多功能装置中的影像读取器2及其原稿搬送装置3。在本说明书全文中,图1中所谓的近侧(near side),是指多功能装置1的前面。远侧(far side)则是指近侧的相反侧,在图1中是指多功能装置1的背面或后面。图1的右侧是指多功能装置1的右侧。图1的左侧是指多功能装置1的左侧。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在多功能装置1的本体外壳4的上面,在靠前的部分配置着操作面板5,其具备用以执行传真、扫瞄、复印及打印功能的旋转键或是用以下达各种作业指令的按钮,及显示指令内容或是错误内容的液晶面板等。在操作面板5的后方,配置着用以执行扫瞄功能的影像读取器2及搭载于其上的原稿搬送装置3。如图5A、5B所示,在影像读取器2的外壳2a上配置著作为静止原稿载置用及搬送原稿用的透明板构件兼用的玻璃板6。玻璃板6兼作为权利要求中所谓的第1透明构件及第2透明构件。在玻璃板6的下方,具备着用以读取影像记录面的线形(line-shaped)影像读取装置8(例如是接触形影像传感器,CIS(Contact Image Sensor)等)。沿着图1的X方向的直线状的导引轴9上所载置的可往复移动的线形的读取装置8是形成为沿着图1的Y方向的长直线状。
影像读取器2的外壳2a,在其一侧端部(在实施例中是图1及图2的左侧端),是以水平设于本体外壳4a的枢轴7(参照图5A、5B)为中心,呈可上下转动地被装设着。
对于影像读取器2而言,搬送原稿的原稿搬送装置3(自动原稿供给装置,称为ADF),是设在押压板体10的上部。此押压板体10(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第2押压构件)是使影像记录面接触载置于玻璃板6上,以押压着载置的静止原稿。合成树脂制的押压板体10是透过其后端(操作面板5的相反侧)的绞链10a(在图2及图4中只显示出一边)可相对于外壳2a上下转动地装设着。且,在此押压板体10的下面,也可以贴附着由海绵及白板等构成的押压体(未图示)。
请参阅图5A、5B图6、图7所示,在玻璃板6的左侧部使读取装置8静止的位置处具有原稿露出部,在接着于玻璃板6上面沿Y方向伸长的导引片11以左的区域具有开口部36,其供往后述的第1搬送方向搬送的原稿D的影像记录面朝下以部分的露出;在CIS的检测位置的上方变成搬送原稿的读取位置Re。在接着于玻璃板6上面沿Y方向伸长的导引片11以右的区域变成静止原稿的读取区域。读取装置8是权利要求中作为第1及第2读取装置兼用者。
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例的原稿搬送装置3是如图1~图7所示,上盖12覆盖着押压板体10上方略全体,给纸托盘13是形成于上盖12的上面,排纸托盘14是配置在给纸托盘13更上侧,且其X方向的长度比给纸托盘13还短。给纸托盘13与排纸托盘14为邻接配置。原稿搬送装置3具有略呈U形的原稿搬送路,其由第1搬送方向及第2搬送方向所构成,其中第1方向是把原稿D搬送至位于给纸托盘13的一侧部(X方向的一端部)的读取位置为止的方向,第2方向是把原稿D从读取位置搬送至排纸托盘14为止的方向。另方面,排纸托盘14是一体地设在突出于上盖12的上面侧的一对原稿导引部13a的上面。利用公知的连动机构13b(参照图5A、5B),当以手移动一边的原稿导引部13a时,一对的原稿导引部13a便可同时在Y方向移动,因而可依原稿D的Y方向宽度而调节宽窄。像这样,因为排纸托盘14的X方向长度较短,靠近给纸托盘13的另端部的部位(离原稿搬送路的配置侧最远的相反侧)便可兼作为堆积原稿D的积载部。像这样,因为在给纸托盘13的第1搬送方向的上游侧部位也可兼作为堆积读取后的原稿D的积载部,所以供原稿D堆积的地方的高度尺寸可变小,因而可达装置紧凑化的效果。在上盖12(给纸托盘13)的他端部(最后部),设有用以防止排出原稿D的先端从给纸托盘13的最后部滑落的原稿阻挡体34。在此场合,在上盖12的最后部形成有上方呈开放状而可嵌入原稿阻挡体34的凹部35,原稿阻挡体34的基部是枢接成可往上游侧转动而可折迭地收纳于凹部35内,当多功能装置1不使用时或是捆包时,原稿阻挡体34不会超出给纸托盘13(本体外壳4)外或上面侧,可达紧凑化的效果。
原稿搬送装置3具备分离搬送装置、反转搬送装置及搬送路盖体。分离搬送装置是由把堆积于给纸托盘13的多张原稿D中分离出1张原稿并往第1搬送方向搬送(接近读取位置Re的方向)的第1旋转驱动构件,及弹性接触至此的第1接触构件所构成。反转搬送装置是由利用分离搬送装置把搬送原稿从读取位置Re往第2搬送方向反转再搬送的第2旋转驱动构件,及可弹性接触此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第2接触构件所构成。搬送路盖体是与反转搬送装置分离,且可以设在比给纸托盘13更靠近排纸托盘14的旋转轴为中心而旋转。在第1及第2接触构件中至少第2接触构件是配置在搬送路盖体上,以开放至少一部分的原稿搬送路。
在第1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7及图9所示,作为第1旋转驱动构件的两个旋转驱动滚轮(在搬送上游侧是拉入滚轮、在下游侧是分离滚轮16),及作为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大径的反转滚轮20是配置于押压板体10的上面,位于与原稿D的搬送方向呈垂直的方向(原稿D的横宽方向)的略中央部位(请参阅图10所示)。读取位置Re是沿与原稿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呈线状延伸。支撑着反转滚轮20的驱动轴28的旋转中心线从平面视图看来是与读取位置Re的轴线重达,且反转滚轮20周面的下端面是面向着读取装置8的读取面。
垫状构件(对于拉入滚轮15是拉入挟片17、对于分离滚轮16是分离垫18)是当作可分别弹性接触拉入滚轮15及分离滚轮16的上面的第1接触构件。多个可自由旋转的从动滚轮是当作可弹性接触反转滚轮20的第2接触构件。侧断面略呈L形的搬送路盖体19是当作搬送路盖体。前述垫状构件(拉入挟片17、分离垫18)、从动滚轮中的第2挟持滚轮22及第3挟持滚轮23是配置在搬送路盖体19的内面(参照图3及图9)。且在图5A、5B~图7及图9并未记载后述的盖状上部导引构件52。
第2挟持滚轮22及第3挟持滚轮23,是分别被轴支撑于侧断面略呈L形的金属板制的弹簧片27的两端,且弹簧片27的中间部是固定在搬送路盖体19的内面。从动滚轮中的第1挟持滚轮21是配置在比分离滚轮16更靠近搬送下游侧而可接触反转滚轮20。金属制等的框架24是配置在押压板体10的上面可沿X方向移动。第1挟持滚轮21是装设在框架24上。压缩螺旋弹簧25是作为一施力(弹簧)手段以弹性地押压框架24朝向反转滚轮20。压缩螺旋弹簧25的后端是被支撑片26所支撑(参照图6及图7)。
在本实施例中,第1接触构件(拉入挟片17、分离垫18),是设成可弹性地接触两个作为第1旋转驱动构件的旋转驱动滚轮(拉入滚轮15及设在比拉入滚轮15还要靠近搬送下游侧的分离滚轮16)。另外,可替代的方式是,也可把两个作为第1旋转驱动构件的旋转驱动滚轮(拉入滚轮15及设在比拉入滚轮15还要靠近搬送下游侧的分离滚轮16),设成可弹性地接触第1接触构件(拉入挟片17、分离垫18)。
在搬送路盖体19上,在比第3挟持滚轮23更靠近搬送下游侧处,设有作为排出道而沿原稿D的宽度方向伸长的排纸辅助导引板29。此排纸辅助导引板29的前端部29a(搬送上游侧)是位于比反转滚轮20的上面更下方的位置,形成为倾斜状。排纸辅助导引板29的前端缘与搬送路盖体19的上部屋顶19a的搬送下游侧的端缘19b之间变成搬送原稿D的排出口。此排纸辅助导引板29具有水平部29b,位于第2搬送方向的下游侧。此排纸辅助导引板29的水平部29b是设成与排纸托盘14所提供的水平部分约略同高的位置。所以水平部29b的上表面是朝着排纸托盘14的上游侧水平部的上表面接续着。拉入挟片17、分离垫18,在搬送路盖体19的排纸辅助导引板29的下面侧,可各以其基端侧(上端侧)为中心上下转动。拉入挟片17是透过押压手段之一的压缩螺旋弹簧30而押压拉入滚轮15的上面。分离垫18是透过押压手段之一的板弹簧31而押压分离滚轮16的上面。因为拉入挟片17和拉入滚轮15之间是用以拉入堆积在给纸托盘13的原稿D,所以排纸辅助导引板29的下面侧是相当于从给纸托盘13而来的原稿的拉入道32。
搬送路盖体19在排纸辅助导引板29的下面侧,可利用在拉入挟片17的基部附近(靠近分离搬送装置附近的位置,远离反转滚轮20侧)的两侧部突出的旋转轴(未图示)为中心而可上下转动。如图6及图9所示,当关闭搬送路盖体时,拉入挟片17、分离垫18、第2挟持滚轮22及第3挟持滚轮23分别押压着拉入滚轮15的上面、分离滚轮16的上面、反转滚轮20的反转侧周面。当搬送路盖体19往上旋转打开时,第2挟持滚轮22及第3挟持滚轮23会与反转滚轮20大大地分开,当搬送路盖体19旋转约120度时(请参阅图9所示),拉入挟片17与分离垫18也分别与拉入滚轮15及分离滚轮16大大地分开,因而,此些接触部(挟触部)所夹住的原稿D可简单地除去,可解除夹纸。无论前述弹性施力多大,可抵抗押压手段之一的螺旋弹簧25的施力而移动的第1挟持滚轮21与反转滚轮20的接触部(挟触部)所夹位的原稿D都可被拔出。
再,如图7所示,支撑着螺旋弹簧25后端的支撑片26是做成可在X方向移动,且采用了强制分离手段,例如从支撑片26突出的把手部26a是靠近上盖12所穿设的长孔33,藉此,当作业者利用手指或是螺丝起子等工具同时移动把手部26a、支撑片26,抵抗螺旋弹簧25的施力而使第1挟持滚轮21离开反转滚轮20的周面时,便能利用较轻的力量拔出原稿D,因而可简单地解除夹纸。
板状的排纸托盘14的下面与给纸托盘13之间是供欲读取的原稿D以影像记录面朝下而堆积。排纸托盘14的水平状的下面与给纸托盘13的上面的距离为H2。排纸托盘14在靠近拉入滚轮15的先端侧14a是形成往低处倾斜,给纸口的高度尺寸为H3。藉由设定H3<H2(参照图6),可使堆积的原稿D朝拉入滚轮15与拉入挟片17之间的导入作用平顺地进行。且,藉由装设由拉入滚轮15及拉入挟片17构成的拉入装置,堆积在水平状的给纸托盘13的原稿D可确实地送到分离滚轮16及分离垫18构成的分离搬送装置。为了确实达成此作用,拉入滚轮15和分离滚轮16的直径及周速度是设成相等。
如图3、图7、图11及图12所示,在反转滚轮20的左右两外侧(原稿D的宽度方向)的下面侧,配置着第1押压构件40,用以在包含读取位置Re的露出开口部36,把原稿D的影像记录面无间隙地押压至玻璃板6的表面。此第1押压构件40呈平板状且与大片的押压板体10一体成形(合成树脂的射出成形)。在此场合,如图12所示,第1押压构件40的基部(靠近原稿D的宽度方向的端缘的部位),一体地连接至设于押压板体10侧部的反转滚轮20的驱动轴28的轴支部42附近。一边的轴支部42的外侧,设有传动外壳45,可收纳用以分别传达旋转驱动力至拉入滚轮15及分离滚轮16的传动齿轮机构43及驱动马达44(参照图1~图4、图10及图12)。
各第1押压构件40为朝下凸的略半圆弧的壳状,其在靠近反转滚轮20的左右两侧处一体形成了朝上的弹性叉体(fork)41。各弹性叉体41被嵌合悬吊在反轮滚轮20的驱动轴28上。以此方式,可利用简单的结构确保第1押压构件40的下面相对于玻璃板6的高度位置。
各第1押压构件40的下面中对应露出开口部36区域的范围,与玻璃板6的表面略呈平行状,且比反转滚轮20的外周(下面)更稍微靠近玻璃板6的表面。以此方式,沿着反转滚轮20的外周搬送的原稿D会暂时离开反转滚轮20的下面,原稿D的影像记录面会无间隙地被押压至玻璃板6的表面,因而可利用读取装置8读取正确的影像。在此场合,第1押压构件40是挟反转滚轮20配置在与原稿D的搬送方向垂直的原稿D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在玻璃板6对面的部位形成为略平板状。所以,藉由挟反转滚轮20两侧的第1押压构件40,不需增加反转滚轮20在原稿D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便可在影像读取区域沿原稿D的宽度方向全体形成略均一的平面,可正确地读取该原稿D的宽度方向的影像。
又,藉由在第1押压构件40的下面(包含读取位置Re的范围)贴附白色贴布或是涂布涂料,便可检测出作为读取装置8的基准的色度、辉度。
以下将说明使原稿搬送装置3能正顺地堆积原稿的机构。藉由此机构,在原稿D被读取并反转之后,进一步地沿第2搬送方向搬送排出到排纸辅助导引板29,再到排纸托盘14时,在各依序排出的原稿位于反转滚轮20之上而影像读取面朝上的情况下,下一个排出的原稿D可确实地被载置在前一个排出的原稿D的下面。
在第1实施例的手段是设定成,当搬送路盖体19呈闭状态时,搬送最下游侧的第3挟持滚轮23与反转滚轮20周面上侧的挟触部(接触部)的高度位置,是位于比排纸辅助导引板29的前端部29a(搬送上游例)更高的位置,且位于比排纸辅助导引板29的水平部29b(搬送下游侧)的上面的高度位置更低的位置(参照图6、图7及图13)。
依照此结构,堆积在给纸托盘13且影像记录面朝下的原稿D,是由其最下层的第1张开始依次被分离搬送到分离滚轮16与分离垫18之间,经过第1挟持滚轮21与反转滚轮20的下侧周面的接触部到达露出开口部36,利用第1押压构件40使影像记录面滑动接触至玻璃板6表面的同时被搬送。在露出开口部36的读取位置Re,利用其下方的读取装置8读取原稿D的影像之后,原稿D便利用第2挟持滚轮22及第3挟持滚轮23与反转滚轮20周面的接触而被搬送,从搬送路盖体19的上部屋顶19a的搬送下游侧的端缘19b的下方的排出口被排出。然后,原稿D在影像记录面朝上的状态下被载置于排纸辅助导引板29及排纸托盘14的上面。在此场合,第3挟持滚轮23与反转滚轮20的接触位置是比排纸辅助导引板29的前端部29a(搬送上游侧)更高,且比排纸辅助导引板29的水平部更低,所以,后续排出的原稿D的先端会接近先排出而堆积在排纸辅助导引板29的原稿D的下面侧,而被导入至排纸辅助导引板29上。因而排出原稿D的堆积顺序与载置在给纸托盘13的状态相同,之后,作业者不需变更原稿D的堆积顺序。
为了更进一步确保上述的作用,在第2实施例中,如图3、图4、图6、图7及图13所示,在挟反转滚轮20的左右两外侧的上侧,在原稿D的宽度方向的延伸方向上,配置着断面略呈半圆筒状的一对被嵌构件46。各被嵌构件46是连设于各第1押压构件40的上端,因此,驱动轴28是从上方呈被嵌的状态,利用未图示的接合手段连结各被嵌构件46与各第1押压构件40。在各被嵌构件46的外周面上,沿驱动轴28的延伸方向间隔地一体形成有多个肋状的导引构件47,其从相当于第3挟持滚轮23与反转滚轮20的接触位置的地方往搬送下游侧斜上延伸,以接近排出道之一的排纸辅助导引板29的始端侧。各导引构件47的最上端部47a是形成为比第3挟持滚轮23与反转滚轮20的接触位置更高的位置。依此结构,从第3挟持滚轮23与反转滚轮20的接触位置被放开的原稿D,沿着倾斜状的导引构件47往上方一直被导引到最上端部47a。因为,此最上端部47a是位于比排纸辅助导引板29的水平部29b更低的位置,后续排出的原稿D的先端会接近先排出而堆积在排纸辅助导引板29的原稿D的下面侧,而可被导入搬送到排纸辅助导引板29上,所以排出原稿D的堆积顺序可与给纸托盘13载置的状态相同。
为了使排出原稿D的堆积顺序为正顺,第3实施例是如图13所示,具备弹性支撑片49,用以从搬送下游侧的第3挟持滚轮23与反转滚轮20的接触位置把原稿D上提。此弹性支撑片49是由厚0.2mm~1mm程度的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等弹力强的合成树脂制的弹性板材所构成,断面略呈L形弯曲状。在第3挟持滚轮23与反转滚轮20的接触位置的高度位置附近,弹性支撑片49的基端部是利用接着剂等固定在被嵌构件46的外周面的原稿D的宽度方向的适当位置的凹部46a。此弹性支撑片49是配置成朝向搬送下游侧的高位置(比排纸辅助导引板29的水平部29b更高的位置),从其最上缘49a往下弯曲延伸的自由端49b,是插入至被嵌构件46上所穿设的沟(slit,切口)孔50。依此结构,从第3挟持滚轮23与反转滚轮20的接触位置被放开的原稿D被载置于弹性支撑片49上,因原稿D的重量弹性支撑片49便略往下挠曲。在此状态下,因弹性支撑片49自体的弹性力而被上提的原稿D的自由端部便维持着略水平状态,可朝排纸辅助导引板29上排出。因此,后续排出的原稿D的先端会接近先排出而堆积在排纸辅助导引板29的水平部29b上的原稿D的下面侧,而可导入搬送至排纸辅助导引板29上,所以排出原稿D的堆积顺序可与载置于给纸托盘13的状态相同。
像这样,弹性支撑片49的侧断面是形成为略L形,弹性支撑片49的基端部是固定在配置于反转滚轮20左右两侧的被嵌构件46的外周,弹性支撑片49从略L形往下延伸倾斜的自由端部49b是插入至被嵌构件46上所穿设的切口孔50。所以当载置着原稿D的弹性支撑片49利用弹性往下挠曲时,其自由端部49b的位置会沿着切口孔50而上下移动,可限制弹性支撑片49的变形方向,因而后续排出的原稿D的先端可确实达到接近先排出原稿D的下面的作用。
更,在搬送路盖体19的内面,沿X方向往搬送下游侧的端缘19b延伸的长肋部19c是在Y方向间隔地一体形成(参照图3、图4、图7、图9、图10、图13及图14)。在此些适宜位置的多个肋部19c之间,配置着弹性支撑片49的话(参照图14),可加大最上缘49a的上下动范围,因而可确保弹性支撑片49对排出原稿D的往上提的作用。
为了使排出原稿D的堆积顺序为正顺,第4实施例是如图13所示,在与搬送下游侧的第3挟持滚轮23略同高的位置处设有扫出滚轮51。此扫出滚轮51可以在圆筒形滚轮的外周沿圆周方向的适宜间隔设置突起,或是断面呈马刺型的滚轮,或是薄板状的马刺。此些多个扫出滚轮51是配置成与被嵌构件46的外周面或反转滚轮20的外周面相对峙。当与被嵌构件46的外周面对峙时,希望能积极地旋转驱动扫出滚轮51。依此结构,利用扫出滚轮51的旋转,从第3挟持滚轮23与反转滚轮20的接触位置被放开的原稿D的先端部便可积极地被往上扫,当原稿D的先端部朝下卷曲时,不会发生原稿D的先端部突触排纸辅助导引板29的倾斜状的前端部29a而无法平顺地导入到水平部29b侧的情况。排出原稿D的堆积顺序便可和载置于给纸托盘13的状态相同。
为使排出原稿D的堆积顺序为正顺,在第5实施例中,在排出道之一的排纸辅助导引板29的上方的至少一部分,较佳的是,从倾斜状的前端部29a横跨水平部29b的前半部为止,具有略呈水平盖状的导引构件52(请参阅图1及图13所示)。依此结构,先排出而堆积在排纸辅助导引板29上的原稿D,其搬送上游侧是受盖状上部导引构件52的下面限制而保持着与水平部29b略呈平行的堆积状态,所以后续排出的原稿D的先端便可很容易平顺地导入先排出的原稿D的下面侧。排出原稿D的堆积顺序可与载置于给纸托盘13同状态地堆积多张原稿。
且,在搬送路盖体19的上部屋顶19a的搬送下游侧的端缘19b附近,盖状上部导引构件52的基部是安装成可透过枢轴53上下转动,藉此,当搬送路盖体19呈大开状态,盖状上部导引构件52的自由端缘会接触到排纸托盘14或给纸托盘13的上面,因而可保持搬送路盖体19的旋转打开姿态。
又,亦可采用把第2实施例到第5实施例的结构加到第1实施例的适宜组合。
因为被嵌构件46的外周面是略呈圆弧状,所以未在反转滚轮20上滑动接触的原稿D,其在原稿D的宽度方向呈卷曲状态的两端侧,不会被卷入到驱动轴28,而可沿被嵌构件46的外周面平顺地导入排出口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中,亦可用圆皮带取代反转滚轮20当作第2旋转驱动构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原稿搬送装置,搭载于影像读取器,影像读取器具有读取装置,读取装置在读取位置读取沿所定搬送方向被搬送的原稿的影像。原稿搬送装置包括U形原稿搬送路,原稿是透过U形的原稿搬送路从给纸托盘经过读取位置搬送到位于给纸托盘上侧的排纸托盘,U形的原稿搬送路包括沿第1搬送方向搬送原稿的第1路径及沿第2搬送方向搬送原稿的第2路径,第2搬送方向与该第1搬送方向相反;分离搬送装置,将堆积载置于给纸托盘的多个原稿中分离出1个原稿,并往第1搬送方向搬送,分离搬送装置包括第1旋转驱动构件及第1接触构件,第1旋转驱动构件及第1接触构件两者中任一方可弹性接触另一方;反转搬送装置,把被分离搬送装置搬送后的原稿朝第2搬送方向搬送,反转搬送装置包括第2旋转驱动构件及第2接触构件,第2旋转驱动构件及第2接触构件两者中任一方可弹性接触另一方;可打开的搬送路盖体,与反转搬送装置分开,且定义出U形的原稿搬送路的至少一部分,搬送路盖体可以设于比给纸托盘更靠近排纸托盘位置的回动轴为中心而转动,且可开放原稿搬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搬送路盖体上配置着第1及第2接触构件中的至少第2接触构件。当搬送路盖体关闭时,第1及第2接触构件分别弹性押压第1及第2旋转驱动构件。当搬送路盖体打开时,第2接触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会离开第2旋转驱动构件。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在上述原稿搬送装置中,其第2旋转驱动构件包括一反转滚轮,反转滚轮的周面的一部分是配置成面向读取装置的读取面。第2接触构件包括多个从动滚轮,多个该从动滚轮与反转滚轮两者中任一方可弹性接触另一方。当搬送路盖体打开时,多个从动滚轮中至少一个会离开反转滚轮的周面。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在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中,第1旋转驱动构件包括至少2个在搬送方向间隔设置的驱动滚轮,第1接触构件包括至少2个垫状部分,且该至少2个驱动滚轮两者中任一方可弹性接触另一方。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在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中,第1接触构件是安装成,透过搬送路盖体的内面的一押压装置,往各驱动滚轮押压。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在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中,多个从动滚轮包括可接触该反转滚轮的一上游滚轮与一下游滚轮。上游滚轮与下游滚轮为分别配置在比读取位置更靠近搬送上游侧及更靠近搬送下游侧。当搬送路盖体打开时,从动滚轮中的下游滚轮会从反转滚轮分开。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在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中,上游滚轮是设在位于原稿搬送装置本体侧的可移动框架。此框架是利用弹性构件被施力而使上游滚轮被朝向反转滚轮押压。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还包括一分离装置,使上游滚轮从反转滚轮离开。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在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中,其搬送路盖体包括拉入道,从给纸托盘拉入原稿;以及排出道,位于比拉入道更上部的位置,把由反转搬送装置搬送的原稿导入至排纸托盘。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中该第2接触构件还至少包括沿搬送方向配置在比读取位置更靠近搬送下游侧的第3接触构件与第4接触构件,该第3接触构件与第4接触构件。在该第3接触构件与该第4接触构件中,该第4接触构件是位于搬送最下游侧。第4接触构件与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接触位置是,当搬送路盖体呈闭状态时,配置于比排出道的最高高度位置还要低的位置。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还包括一导引构件,位于第4接触构件与排出道之间,把原稿从第4接触构件与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接触位置往上方导引。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还包括一弹性支撑片,用以把原稿从第4接触构件与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接触位置往上提。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在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中,其弹性支撑片的侧断面是形成略L形,弹性支撑片的基端部是固定至一被嵌构件,被嵌构件是沿与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配置于反转滚轮的两侧。弹性支撑片往下延伸倾斜的自由端是插入设于被嵌构件上的切口孔。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在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中,在搬送路盖体的内面,还包括至少两个肋部,在与原稿的搬送方向呈垂直的方向上间隔形成。弹性支撑片是配置在肋部的配置处之间。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还包括一扫出滚轮,把原稿从第4接触构件与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接触位置,往上扫。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还包括一盖状上部导引构件,位于排出道的至少一部分的上方。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还包括原稿露出部、第1透明板构件,及第1读取装置。原稿露出部是配设在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下方,把往第1搬送方向搬送的原稿的朝下的影像记录面的一部分露出,其具有一开口。第1透明板构件是供原稿的影像滑动。第1读取装置是位于该第1透明板构件的下方,透过该开口读取原稿的影像记录面。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还包括第1押压构件,使被该第2旋转驱动构件搬送的原稿,在该原稿露出部暂时离开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周面,以在原稿露出部露出的原稿上形成平面部。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在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中,其第1押压构件,是沿与原稿的搬送方向呈垂直的方向的两侧配置在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两侧。第1押压构件面对第1透明板构件的部位是形成略平板状。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在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中,其第1押压构件的至少一部分是悬吊支撑于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支撑轴。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还包括第2透明板构件、第2押压构件、原稿盖体及第2影像读取装置。第2透明板构件是供记录面朝下的原稿静置。第2押压构件是把静置在第2透明板构件上的原稿从上往下押。原稿盖体是覆盖住第2押压构件的上部。第2影像读取装置,是在第2透明板构件的下方移动,以读取原稿的影像记录面。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在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中,其第1押压构件和第2押压构件为一体形成。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在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中,其中原稿盖体的上面形成有堆积载置原稿的给纸托盘。在给纸托盘中第1搬送方向的下游侧部位的上方,形成有堆积读取后原稿的排出托盘。给纸托盘中第1搬送方向的上游侧部位兼作为供读取后原稿堆积的积载部。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在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中,其中原稿盖体在给纸托盘中的最后部设有原稿阻挡体。
依照本实施例的观点,在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中,其中原稿阻挡体,是设成可收纳至给纸托盘部的最后部。
实用新型效果依照实施例的结构,用以将堆积载置于给纸托盘的多个原稿中分离出1个原稿,并往第1搬送方向(接近读取位置的方向)搬送的第1旋转驱动构件与面向读取位置而配置且将原稿反转并朝第2搬送方向搬送的第2旋转驱动构件是配置在固定侧,第1接触构件与多个第2接触构件是设在搬送路盖体上,且搬送路盖体是以远离第2旋转驱动构件侧(分离侧)且比给纸托盘更靠近排纸托盘位置的回动轴为中心而转动。当搬送路盖体打开时,第1接触构件及第2接触构件分别大大地离开第1旋转驱动构件、第2旋转驱动构件以大大地露出原稿搬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所以可分别解除第1旋转驱动构件与第1接触构件及第2旋转驱动构件与第2接触构件的接触构,因而可简单地去除夹纸。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第2旋转驱动构件为一反转滚轮,反转滚轮的周面的一部分是配置成面向读取装置的读取面。第2接触构件为弹性押压反转滚轮的多个从动滚轮。当搬送路盖体打开时,至少多个从动滚轮中至少一个会离开反转滚轮的周面。所以,搬送路盖体只要以一个旋转中心开闭,就可简单地形成及解除各接触部。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因为能容易地同时旋转驱动两个驱动滚轮,且利用相对于各驱动滚轮的垫状接触构件形成接触部,所以可适当地选择接触位置。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因为利用押压构件把垫状接触构件押压至驱动滚轮,所以很容易调整押压力,且也可简化押压构件的结构。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当搬送路盖体以反转滚轮的远离侧为旋转中心而打开时,在反转滚轮周面远离该旋转中心侧,在搬送下游侧(第2搬送侧)配置的两个从动滚轮,会从反转滚轮周面大大地离开,因而可增大处理夹纸的空间。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无论前述弹性施力多大,可抵抗弹簧手段的弹性施力而移动的从动滚轮与反转滚轮的接触部(挟触部)所夹住的原稿都可简单地被拔出。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因为作业者可利用手指或是螺丝起子等工具操作分离装置,使从动滚轮离开反转滚轮的周面,因而可利用较轻的力量拔出原稿,可简单地解除夹纸。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因为供欲读取的原稿堆积且朝读取位置导入(供给)的拉入道与把读取后排出的原稿一直导入到排纸托盘为止的排出道是上下邻接配置,所以可降低原稿搬送装置的高度,因而可使影像读取器全体紧凑化。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还包括至少两个沿搬送方向设置的第2接触构件,其中位于搬送最下游侧的第2接触构件与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接触位置是,当搬送路盖体呈闭状态时,配置于比排出道的最高高度位置还要低的位置。所以,在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上侧,在第2搬送方向,也就是读取后的原稿被回转(U-turn)而排出到排出道再排出到排纸托盘时,各原稿的影像记录面朝上,且后续排出的原稿的先端会确实排出至先排出的原稿的下方,因而可使排出原稿的堆积顺序为正顺。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还包括一导引构件,位于搬送最下游侧的第2接触构件与排出道之间,把原稿从位于搬送最下游侧的第2接触构件与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接触位置往上方导引。利用此导引构件,可把原稿从搬送最下游侧的第2接触构件与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接触位置往上移动,所以后续排出的原稿的先端会接近先排出而堆积在排出道上的原稿的下面侧,因而可导入搬送至排出道上,可使排出原稿的堆积顺序与给纸托盘的载置状态相同,可确实使排出原稿的堆积顺序为正顺。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因为还包括一弹性支撑片,用以把原稿从搬送最下游侧的第2接触构件与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接触位置往上提,所以从接触位置被放开的原稿被载置于弹性支撑片上,因原稿的重量弹性支撑片便略往下挠曲。在此状态下,因弹性支撑片自体的弹性力而被上提的原稿的自由端部便维持着略水平状态,可朝排出道上排出。因此,后续排出的原稿先端会接近先排出而堆积在排出道上的原稿的下面侧,而可导入至排出道上,所以排出原稿的堆积顺序可更进一步地确保为正顺。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弹性支撑片的侧断面是形成略L形,弹性支撑片的基端部是固定至配置于反轮滚轮的左右两侧的被嵌构件,弹性支撑片从略L形往下延伸倾斜的自由端是插入设于被嵌构件上的切口孔。所以当载置着原稿的弹性支撑片利用弹性往下挠曲时,其自由端部的位置会沿着切口孔而上下移动,可限制弹性支撑片的变形方向,因而后续排出的原稿的先端可确实达到接近先排出原稿的下面的作用。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在搬送路盖体的内面,在与原稿的搬送方向呈垂直的方向上间隔形成有肋部,弹性支撑片是配置在肋部的配置处之间。所以,可加大弹性支撑片的上下动范围,因而可进一步确保弹性支撑片对排出原稿的往上提的作用。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还包括一扫出滚轮,把原稿从搬送最下游侧的从动滚轮与反转滚轮的接触位置,往上扫。依此结构,从接触位置被放开的原稿会积极地被往上扫,后续排出的原稿先端会接近先排出而堆积在排出道上的原稿的下面侧,因而可被导入至排出道上,可进一步地确保排出原稿的堆积顺序为正顺。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还包括一盖状上部导引构件,位于排出道的至少一部分的上方。所以,先排出而堆积在排出道上的原稿,其搬送上游侧是受盖状上部导引构件的下面限制而保持着与排出道略呈平行的堆积状态,因而后续排出的原稿先端便可很容易平顺地导入先排出原稿的下面侧。因此,排出原稿的堆积顺序可在正顺序的状态下堆积多张原稿。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还包括原稿露出部、第1透明板构件,及第1读取装置。原稿露出部是配设在反转滚轮的下方,把往第1搬送方向搬送的原稿的朝下的影像记录面的一部分露出,其具有一开口。第1透明板构件是供原稿滑动。第1读取装置是位于该第1透明板构件的下方,读取原稿的影像记录面。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沿着第2旋转驱动构件搬送的原稿是在其影像记录面朝下的状态下,一边擦过露出开口部中的第1透明板构件一边移动,所以,可利用第1透明板构件的下方的读取装置确实地读取影像。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为了在露出开口部露出的原稿上形成平面部,还设有第1押压构件,使原稿暂时离开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周面。利用第1押压构件可把原稿平面地展开成与第1透明板构件呈平行状,所以利用读取装置读取的影像便不会产生变形,可进行正确的影像读取。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其第1押压构件,是配置在与原稿的搬送方向呈垂直的原稿宽度方向的两侧,且第2旋转驱动构件位于该两侧之间。第1押压构件面对第1透明板构件的部位是形成略平板状。依此结构,藉由挟第2旋转驱动构件两侧的第1押压构件,不需增加第2旋转驱动构件在原稿宽度方向的尺寸,便可在影像读取区域沿原稿宽度方向全体形成略均一的平面,可正确地读取该原稿宽度方向的影像。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在上述的原稿搬送装置中,其第1押压构件的至少一部分是悬吊支撑于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支撑轴。所以,第1押压构件的下面可被正确地设定在使原稿暂时离开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周面处。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还包括第2透明板构件、第2押压构件、原稿盖体及第2影像读取装置。第2透明板构件是供记录面朝下的原稿静置。第2押压构件是把静置在第2透明板构件上的原稿从上往下押。原稿盖体是覆盖住第2押压构件的上部。第2影像读取装置,是在第2透明板构件的下方移动,以读取原稿的影像记录面。依此结构,使原稿静止而读取影像的装置可附加至搬送多张原稿而读取影像的装置,因而可充实影像读取的功能。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第1押压构件和第2押压构件为一体形成。所以使原稿静止而读取影像者,与使多张原稿搬送而读取影像者可合并成一个装置,可使组装变得极为简化。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原稿盖体的上面形成有堆积载置原稿的给纸托盘。在给纸托盘中第1搬送方向的下游侧部位的上方,形成有堆积读取后原稿的排出托盘。给纸托盘中第1搬送方向的上游侧部位兼作为供读取后原稿堆积的积载部。所以供原稿堆积的地方的高度尺寸可变小,可达装置紧凑化的效果。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原稿盖体在给纸托盘中的最后部设有原稿阻挡体。所以,可防止排出到比从给纸托盘更上方的排纸托盘的原稿先端从给纸托盘的最后部滑落,因而可确实地保持排出原稿的堆积顺序为正顺序。
依照实施例的结构,原稿阻挡体,是设成可收纳至给纸托盘部的最后部。所以当读取功能不使用时或是影像记录装置捆包时,原稿阻挡体不会超出给纸托盘的外或上面侧,可达紧凑化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原稿搬送装置,搭载于一影像读取器,该影像读取器具有一读取装置,该读取装置在一读取位置读取沿所定搬送方向被搬送的一原稿的影像,其特征在于该原稿搬送装置包括一U形原稿搬送路,该原稿是透过该U形的原稿搬送路从一给纸托盘经过该读取位置搬送到位于该给纸托盘上侧的一排纸托盘,该U形的原稿搬送路包括沿第1搬送方向搬送原稿的第1路径及沿第2搬送方向搬送原稿的第2路径,该第2搬送方向与该第1搬送方向相反;一分离搬送装置,将堆积载置于该给纸托盘的多个原稿中分离出1个原稿,并往第1搬送方向搬送,该分离搬送装置包括第1旋转驱动构件及第1接触构件,该第1旋转驱动构件及该第1接触构件两者中任一方可弹性接触另一方;一反转搬送装置,把被该分离搬送装置搬送后的原稿朝该第2搬送方向搬送,该反转搬送装置包括第2旋转驱动构件及第2接触构件,该第2旋转驱动构件及该第2接触构件两者中任一方可弹性接触另一方;一可打开的搬送路盖体,与该反转搬送装置分开,且定义出U形的原稿搬送路的至少一部分,该搬送路盖体可以设于比该给纸托盘更靠近排纸托盘位置的回动轴为中心而转动,且可开放原稿搬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该搬送路盖体上配置着该第1及第2接触构件中的至少该第2接触构件,其中当该搬送路盖体关闭时,该第1及第2接触构件分别弹性押压该第1及该第2旋转驱动构件,当该搬送路盖体打开时,该第2接触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会离开该第2旋转驱动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2旋转驱动构件包括一反转滚轮,该反转滚轮的周面的一部分是配置成面向该读取装置的读取面,该第2接触构件包括多个从动滚轮,该多个该从动滚轮与该反转滚轮两者中任一方可弹性接触另一方,当该搬送路盖体打开时,该多个从动滚轮中至少一个会离开该反转滚轮的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多个从动滚轮包括可接触该反转滚轮的一上游滚轮与一下游滚轮,该上游滚轮与该下游滚轮是分别配置在比该读取位置更靠近搬送上游侧及更靠近搬送下游侧,当该搬送路盖体打开时,从动滚轮中的下游滚轮会从该反转滚轮分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上游滚轮是设在位于该原稿搬送装置的本体侧的可移动框架,该框架是利用弹性构件被施力使该上游滚轮被押压朝向该反转滚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分离装置,使该上游滚轮从该反转滚轮离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1旋转驱动构件包括至少2个在搬送方向间隔设置的驱动滚轮,该第1接触构件包括至少2个垫状部分,且该至少2个驱动滚轮两者中任一方可弹性接触另一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1接触构件是安装成,透过该搬送路盖体的内面的一押压装置,往各驱动滚轮押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搬送路盖体包括拉入道,从该给纸托盘拉入原稿;以及排出道,位于比该拉入道更上部的位置,把由该反转搬送装置搬送的原稿导入至该排纸托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2接触构件还至少包括沿搬送方向配置在比该读取位置更靠近搬送下游侧的第3接触构件与第4接触构件,该第3接触构件与第4接触构件,且其中在该第3接触构件与该第4接触构件中,该第4接触构件是位于搬送最下游侧,该第4接触构件与该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接触位置是,当该搬送路盖体呈闭状态时,配置于比该排出道的最高高度位置还要低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导引构件,位于该第4接触构件与该排出道之间,把该原稿从该第4接触构件与该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接触位置往上方导引。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弹性支撑片,用以把该原稿从该第4接触构件与该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接触位置往上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弹性支撑片的侧断面是形成略L形,该弹性支撑片的基端部是固定至一被嵌构件,该被嵌构件是沿与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配置于该反转滚轮的两侧,该弹性支撑片往下延伸倾斜的自由端是插入设于该被嵌构件上的切口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搬送路盖体的内面还包括至少两个肋部,该肋部在与原稿的搬送方向呈垂直的方向上间隔形成,该弹性支撑片是配置在该肋部的配置处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扫出滚轮,把该原稿从该第4接触构件与该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接触位置,往上扫。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盖状上部导引构件,位于该排出道的至少一部分的上方。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原稿露出部,配设在该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下方,把往第1搬送方向搬送的原稿的朝下的影像记录面的一部分露出,该原稿露出部具有一开口;一第1透明板构件,供原稿滑动;以及一第1读取装置,位于该第1透明板构件的下方,透过该开口读取该原稿的影像记录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第1押压构件,使被该第2旋转驱动构件搬送的该原稿,在该原稿露出部暂时离开该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周面,以在该原稿露出部露出的原稿上形成平面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1押压构件,是沿与原稿的搬送方向呈垂直的方向配置在该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两侧,该第1押压构件面对该第1透明板构件的部位是形成略平板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中所述的第1押压构件的至少一部分是悬吊支撑于该第2旋转驱动构件的支撑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第2透明板构件,供记录面朝下的原稿静置;一第2押压构件,把静置在该第2透明板构件上的原稿从上往下押;一原稿盖体,覆盖住该第2押压构件的上部;以及一第2影像读取装置,在该第2透明板构件的下方移动,以读取原稿的影像记录面。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1押压构件和该第2押压构件为一体形成。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原稿盖体的上面形成有堆积载置原稿的给纸托盘,在该给纸托盘中第1搬送方向的下游侧部位的上方,形成有堆积读取后原稿的排出托盘,该给纸托盘中第1搬送方向的上游侧部位兼作为供读取后原稿堆积的积载部。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原稿盖体在该给纸托盘中的最后部设有原稿阻挡体。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原稿阻挡体,是设成可收纳至该给纸托盘部的最后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自动原稿搬送装置(3)应用于原稿读取器,具有U形的原稿搬送路径,其给纸托盘(13)配置于下位置而排纸托盘(14)排纸配置于上位置,可容易地去除夹纸。拉入滚轮(15)、分离滚轮(16)与大径的反转滚轮(20)是配置在押压板体(10)的上面。挟玻璃板(6)而在反转滚轮(20)的下方具有读取装置(8)。分别弹性接触拉入滚轮(15)与分离滚轮(16)上面的拉入挟片(17)与分离垫(18),与弹性接触反转滚轮(20)的第2、第3挟持滚轮(22)、(23)是配置在侧断面略呈L形的可开闭搬送路盖体(19)的内面。搬送路盖体(19)可以远离反转滚轮20的一侧为中心往上打开,而露出原稿搬送路径的大部分,并解除原稿搬送路径中的多个原稿挟触部中大部分的挟触。
文档编号B65H3/46GK2795901SQ20052000309
公开日2006年7月12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8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8日
发明者大滨贵志, 刑部吉记, 岩乡利隆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