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未加捻的纤维材料制造针织品的方法和圆型编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97451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由未加捻的纤维材料制造针织品的方法和圆型编织机的制作方法
由未加捻的纤维材料制造针织品的方法和圆型编织机本发明涉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方法和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2前 序部分所述的圆型编织机。已知在此讨论的这类方法和称作纺丝编织机的圆型编织机(例如PCT WO 2004/079068,PCT WO 2007/093165 A2、PCT WO 2007/093166 A2)的特征在于,针织品不是
由常用的加捻纱线而是由作为纤维条、翼锭粗纱等存在的纤维材料进行制造,该纤维材料 在成圈之前借助于由纺纱工艺技术已知的拉伸机构拉至预先选定的纤度,并且在从拉伸机 构排出以后借助于纺丝装置使其处于适合于向常用的编织系统等等输送的状态。在一种特别优选的变型方案中,纺丝装置包括加捻机构和在其上连接的输送或喷 丝管。纤维材料因此被转变成一种临时的、设有真加捻的纱线,它可以很好地输送过较长的 距离。在即将用织针等加工之前,将捻转重新减为零(假捻原理),由此得到一种具有极端 柔软性的针织品。或者,也可以将纺丝装置设置为用以形成一种永久粘合的、特别是所谓非传统的 纱线,并且例如设计为气流式纺丝装置(参见例如EPl 518 949 A2和EP 1 826 299 A2)。 这样的纱线同样具有一定的捻转或卷绕,但例如束状纱或包绕纱在传统意义上不算是纱 线。纺丝过程优选这样设定,即,在上述临时纱线的情况下形成一种对于所要求的输送目的 而言足够牢固的纤维粘合,但仍然得到充分柔软的针织品。类似于传统的方法和编织机,其缺点是,纤维材料的断裂或排出导致针织品中的 孔或者甚至导致已形成的编织软管脱离编织元件。其原因是,编织元件即使在纤维材料 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仍然继续抬升到纤维拾取位置,因此先前形成的线圈被从编织元件上脱 圈。所说术语“脱圈”在此应该被理解为与编织元件的型式(例如舌针、复合针、钩形的元 件等)无关,老的线圈在挺进到纤维容纳位置时首先在编织元件的杆上滑动并且在编织元 件后来沉降时越过其钩和新形成的线圈而完全从编织元件中滑脱。因此已知开头所述类型的方法和圆型编织机(DE 10 2005 031 079A1),其中,利 用具有纱线传感器的检测装置针对纤维断裂进行检测,监控纤维材料的供给。若检测装置 确定在纤维材料中有断裂,则产生一个规定用于关断编织机和拉伸机构的故障信号。已知 的检测装置的传感器是设置在一个沿纤维条的输送方向处于拉伸机构之前的位置。由此可 避免拉伸机构空运行以及需要一种麻烦的、与各种不同缺点有关的新纤维条插入。还可达 到在纤维条的末端到达相关编织系统之前,关停编织机。此外也已有人提出(DE 10 2006 056 895),这样设计开头所述类型的圆型编织 机,即,如果没有纤维材料存在,则将一个单独的编织系统切换到不编织操作,并且自动地 借助于纱线控制装置来控制该切换。由此可以在针织品中形成孔,其长度取决于为完成切 换实际上需要的时间间隔。不过这可以按另一建议(DE 10 2007 041 171 Al)加以避免, 方式是在发生纤维条断裂时在基本上避免先前形成的线圈从编织工具中脱圈。在开头所述型式的方法和圆型编织机的使用中,至今仍未解决的问题是,用所述 类型的纤维材料制成的针织品经常具有不符合要求的大量可见的疵点,它们不是由纤维材 料断裂引起的。确切地说,这些疵点须归因于纤维材料的有缺陷的品质并且包括以不规则序列在针织品中形成的薄细点或粗厚点。可认定的是,通过实验也已证实,其真正的原因被 认为在于市场上提供的纤维材料的纤维密度和/或针对于单位长度的纤维质量,沿其纵 向或输送方向考察,有较大的波动变化。因此,要么必须容忍具有不均勻的品质的针织品, 要么必须对其采取麻烦的措施,以便从针织品中去掉有疵点的区域或者特别以纱条、翼锭 粗纱的形式提供原材料(其对成圈过程没有不允许的品质偏差)。由此出发,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构造或设计开头所述的方法和圆型编织机,从而可 以避免在加工完成的针织品中因纤维材料品质变化而引起的疵点。按照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和12的特征得以实现。按照本发明的方法的优点是,通过在一个处于编织系统之前的位置对纤维材料品 质进行检测,一方面及早地识别在纤维材料中的不允许的品质偏差,而另一方面在识别出 不允许的品质偏差以后可以可靠地阻止具有这样品质偏差的纤维材料部分被插入编织工 具中。由此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具有不允许的品质偏差的纤维材料部分根本不织入针织 品中,而是已事先从纤维材料中去掉。借助于按照本发明的圆型编织机该方法还可以利用 较简单的装置实现自动化,特别是如果检测纤维材料的品质的传感器装置如此远地设置在 编织系统之前,以致在具有不允许的品质偏差的纤维材料部分到达编织系统之前,编织工 具支座(针筒)仍可以完成一整转。因此按照一种优选的实施例,还有可能的是,总是在编 织工具支座的为此而设的圆周部分内,即所谓变换点内,中断或重新继续成圈操作。通过成 圈操作的中断或重新开始,在针织品中形成的纤维端头和针织品的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则只 进入变换点,其在针织加工完成以后可以用于编织软管的切开,因此无损于剩余针织品的 勻整的外表。由各从属权利要求可得到本发明的其他有利特征。以下结合附图依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其中

图1示意性示出按照本发明的圆型编织机的第一实施例,圆型编织机用以利用拉 伸的纤维材料制造针织品;图2按图1的圆型编织机,处于另一操作状况;图3按图1和2的圆型编织机略去导向辊的俯视图;图4针织品,包括一个通过变换点形成的区段部分;图5按图1至3的圆型编织机的传感器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图6按图1至3的圆型编织机的三角的前视图;图7按照本发明的圆型编织机的另一实施例的相当于图1的视图;图8至10适用于按图1至7的圆型编织机的抽吸装置的不同实施形式;以及图11用于按图8至10的抽吸装置的吸管的一种优选实施形式的横剖视图。图1和2大致示意示出圆型编织机1的部分视图,包括一编织工具支座,特别是一 针筒2,在其中可移动地支承常用的多个编织工具,例如设计为舌针的织针3,织针具有针 钩3a、可转动的针舌3b和针杆3c,并且在以下称为织编系统4的成圈位置借助于未详细示 出的三角5可以运动到适合于拾取纤维材料6的纤维拾取位置。将纤维材料6从储料容器 7例如纺丝条筒、备用管纱等中供送给圆型编织机1,该圆型编织机例如可以设计为单面圆 型编织机。将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包括翼锭粗纱的纤维材料6经由一个未示出的输送装置以及必要时经由一个只在图1和2中示出的导向辊8供送给一拉伸机构9。为许多个编织系 统4中的每一个配置一个这样的拉伸机构9,其中,图1至3中只示出一个编织系统4,拉伸 机构9以本来已知的方式例如具有多对拉伸辊。在本实施例中涉及一种3辊拉伸机构,其 中,一个喂入辊对I与一个居中的设计为双皮圈辊对的辊对II构成预拉伸区,而该辊对II 与一个输出辊对III构成主拉伸区。将来自拉伸机构9的纤维材料6 (其由基本上未加捻的相互平行设置的短纤维构 成)以已知的方式优选借助于总体用标记10表示的纺丝和输送装置供送给相应的编织系 统4。输送装置10按照目前最好的实施例包括至少一个加捻机构11和一个在其上连接的 喷丝或输送管12,其终止于一导纱器14,后者如通常那样紧挨在编织工具3之前并且设置 为,将从导纱器孔14a中排出的纤维材料6插入那些编织工具3的针钩3a中,这些编织工 具由三角5在如图1所示的纤维拾取位置挺进到或升起到一纤维拾取位置。为此,在编织 系统4上以已知的方式设置通常的特别包括三角5的装置,借助于它们,将织针3首先升到 纤维拾取位置,同时先前在其上形成的线圈在针杆3c (图1)上以及在针舌3b下面滑动,然 后拾取纤维材料6并且紧接着至少将其拉入一个中间位置或者为了使老的线圈脱圈以及 为了形成新的线圈将其拉入一个不编织位置。该不编织位置示于图2中,据此各针钩3a与 图1相比明显设置在排出纤维材料6的导纱器孔14a的下方。纺丝装置10或者说包括加捻机构11和输送管12的输送装置用于将由拉伸机构 9输出的纤维条以已知方式首先转变为一种具有真加捻的临时纱线。临时纱线基本上直到 输送管12的末端保留捻转,随后直到最后得到的纤维材料进入织针3中则重新松开这些捻 转,亦即减为零(假捻效应)。因此,一种致密的、但几乎未加捻的纤维条进入到各织针3 中。或者,也可以设置上述型式的其他纺丝装置。所述型式的圆型编织机例如由开头所说的那些文献是已知的,在此,为了避免重 复,通过引用使其成为本申请公开的内容。本发明的目标是,防止上文所述的薄细点或粗厚点出现在加工完成的针织品中。 为此,按照本发明首先在总体上建议对纤维材料6在其到达编织系统4之前依要求的品质 特征特别是密度和质量变化进行检验,并且在识别出纤维材料部分离开预先选定的品质具 有不允许的偏差时,阻止将这些有缺陷的纤维材料部分被插入各织针3中。这可以例如这 样达到,即借助于一适合的传感器装置15检测纤维材料6,在识别一疵点时,其在图1和2 中示意地用一点说明并且有标记6a,中断成圈过程,从纤维材料6中去掉疵点6a并然后继 续成圈过程。成圈过程的中断可以例如这样实现,即将在相关编织系统4的各编织工具3 从识别一疵点6a起没有先前形成的线圈的脱圈和没有拾取纤维材料6通过材料拾取点并 且为此例如将其导入一回转轨迹。所描述的操作方式导致敏感的纤维材料6在各织针3导入回转位置以后撕裂。 其结果是如果在纤维材料6中测得一疵点6a,则总是在针织品中出现一纤维材料端头。如 果将各织针3在以后的某一时刻重新挺进到纤维拾取位置,以便继续成圈过程,则再一次 在针织品中形成一个纤维材料端头。这些端头在针织品中是可看到的并且按照发生疵点6a 的频度、形成的端头有多长等可能导致在针织品中不符合要求的缺陷点。为了避免在针织物中这样的纤维端头不受控制地形成,按照本发明的一种特别优选的实施例进一步建议在这样一个位置上依密度变化或质量变化对纤维材料6进行检 测,该位置在纤维输送方向1上测定的离开相关编织系统4的间距至少与针筒2每一转所 用的纤维材料6的长度一样大。由此产生这样的可能性,即,总是在一个同样的以下称为变 换点的在针筒2圆周上的区域内实施成圈过程的中断。这样的变换点在图3中用标记2a 说明并且例如通过至少一个、优选预先选定数目的并排的织针3确定。按照本发明还建议, 总是以一个处于该变换点2a内的织针3开始成圈过程的中断,从而形成的纤维端头总是由 直接在其之前的最后的织针3随带。不再为了纤维拾取推出全部跟随该织针3的织针。如 果变换点2a总是由相同的例如20个织针3构成,则它们在加工完成的针织品16 (图4)中 相当于一个包括相同数目的邻接的线圈纵行的织物部分17。该织物部分17在管状针织品 16继续加工时可以用作为沿其切开针织品16的区段部分。因此,进入变换点2a的区域内 的各纤维端头自动地集中在切开的线圈或针织物16的边缘区域上,并且可以将其切掉,而 对针织品16无显著损害。当在纤维材料6供给中断以后要继续成圈过程时,以相应的方式进行操作。在第 一个当时进行编织的针3上,纤维端头也不可避免地形成,由此则导致使该纤维端头进入 针织品16的对应于变换点2a的部分17的区域内。对于按图1至3的纺丝装置10或任何其他适合的纺丝装置的情况设定,适宜的 是,将传感器装置15离开编织系统4的间距选择成,比相应于针筒2每一转对纤维材料6 的需用量大一个相应于拉伸机构9离开编织系统4的间距的尺寸,由此确保最迟在针筒2 一转以后,在变换点2a内执行的成圈过程中断产生这样的结果,S卩,识别出的疵点6a仍没 有到达纺丝装置10,特别是例如加捻机构11。按这种方法可以例如防止在纤维材料6中 处于公差范围之外的粗厚点导致纺丝装置10阻塞或甚至损坏。为了实现所述各过程的自动化,以下介绍一种按照本发明的圆型编织机的至今最 好的实施例。按照图4,由图1至3可见的传感器装置15设置为例如用于检测纤维材料6的品 质。所说“品质”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应该被理解为纤维材料6的这些特性,它们对利用它在 圆型编织机1中制成的针织品16产生影响,并且特别是由于所述的纤维材料6的密度和/ 或质量变化所引起的。传感器装置15按图4包括一个在下面的可旋转支承的滚子18,它在外表面设有 一槽形的导槽19并且可绕一固定的轴20旋转。以离开滚子18的外表面不大的距离绕一 个平行于轴20的轴22可旋转地支承一个第二滚子21,它可沿双箭头23的方向相对于固 定的轴20移动。使两滚子18、21优选借助于未示出的驱动装置进行旋转。此外,第二滚子 21由于其重力和/或借助于未示出的弹簧压向第一滚子18,借此或大或小地压缩通过导槽 19运动的纤维材料6。借助于一个探头24测得轴22的位置,并从而测得两滚子18、21的圆周表面的间 距,探头24在传感器装置15的壳体25中向第二滚子21的圆周表面的方向偏压。如果在 输送纤维材料6的过程中具有薄细点或粗厚点或质量变化的纤维材料部分通过导槽19运 动,则第二滚子21相对于第一滚子18比其适用于具有符合要求的品质的纤维材料6被更 大地下降或上升。借助于探头24和一个与其连接的在壳体25安装的电子装置,来测量由 此引起的位置变化并按照需要将其转变为一种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该信号显示离一预先
7选定的品质的相应的密度偏差或质量偏差的大小。在一个在壳体25本身内或由其外面设置的、例如具有微处理器的评价装置26 (图 1)中,检验由传感器装置15发送的测量信号,以确定纤维密度或纤维质量的变化是否处在 预先选定的公差范围内。如果纤维密度或纤维质量超出该公差范围,则由评价装置26发送 一故障信号,其显示刚好有一具有疵点6a(图1)的纤维材料部分通过传感器装置15,该疵 点的特征就是不允许地偏离了所要求品质,特别是不允许的纤维材料6的密度或质量。将 该故障信号供给评价装置26的输出导线27、28(图1)并且以上述方式用于防止测得的疵 点被加进针织品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适用于所述目的传感器装置和评价装置15、26由纺丝 技术和拉伸机构技术以各种不同的可选方案总体而言是已知的(例如DE 28 50 775 Al、 DE 32 37 371 AUDE 38 26 861 AUDE 199 50 901 AUDE 102 04 328 AUGB 2 062 704 A),因此不需要更详细地加以说明。为了避免各织针3拾取具有由传感器装置15识别的疵点6a的纤维材料部分,每 一编织系统4设有三角5,其延伸曲线示于图6中。在图6中从此出发,即各织针3本身或 为其配置的各选针片或推片选针器如在通常的编织机中那样设有针脚29,它们与在各编织 系统4上设置的三角5协同操作。由此将全部织针3例如首先离开一个回转或不编织位置 沿挺针轨迹30挺进到由图1显而易见的纤维拾取位置,然后再沿牵拉轨迹31重新拉出,以 便将各织针在通过脱圈轨迹或弯纱轨迹32以后重新送到直通位置。在图6中沿箭头ε的 方向实现各织针3相对于三角5的运动。在挺针轨迹30的最高点33附近达到纤维拾取位 置并且用于将各织针3设置如此推出的置,即一方面使处于其针钩3a中在上述编织系 统4中形成的各线圈经由打开的针舌3b在针杆3c (图1)上滑动,而另一方面纤维材料6例 如在一位置34(其说明导纱器孔14a的位置)可以这样运送,即,使其最迟在牵拉各织针3 的过程中插入其针钩3a中。各织针3的牵拉的作用是通过先前形成的在针杆3c上吊挂 的线圈牵拉插入的纤维材料6并同时使老的线圈在针舌3b关闭时经由针钩3a完全脱圈。此外,按图6在挺针轨迹30的起点上设有一分支35,在其上各针脚29按选择可以 转向挺针轨迹30或转入直通轨迹36,如对于若干针脚29a说明的。例如在分支35的区域 内设置的电磁铁37可以用作为选针装置。该电磁铁37的控制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可以这样 实现,即按照评价装置26的故障信号将在相关编织系统4上的全部针3转入直通轨迹36。 这在图1和2中通过一导线39加以说明,它将一设备控制装置38连接于相关的具有电磁 铁37的三角5。通过各织针3导入直通轨迹36中避免,各老线圈被脱圈和设有疵点6a的 纤维材料部分被织入针织品16中。该状况例如一直保持到疵点6a已通过导纱器14并且 不再能由各针3抓住。接着将各针3重新转入挺针轨迹30,即,通过相应地控制电磁铁37, 从而可以用无疵点的纤维材料6继续正常的成圈过程。以特别的优点实现各织针3在分支35的区域内的控制,而使只有当图3中所示的 变换点2a到达分支35时才实现从挺针轨迹30向直通轨迹36的切换。为此,将输出导线 27连接于图1和2中所示的圆型编织机的设备控制装置38。通过将评价装置26的故障信 号通知设备控制装置38,一旦变换点2a到达编织系统4,亦即一旦一个确定变换点2a的起 点的织针3例如织针No. 1到达分支35,就必须向电磁铁37转送相应的控制信号。这种方 式的控制在圆型编织机的花纹控制中一般是已知的,因此不需要更详细地加以说明。例如,也与调线装置相结合,在插入分离线时或在制造具有不同织纹的针织品时使用在这里关心 的方式的变换点。如果传感器装置15,如以上示例性要求的那样,离开编织系统4有一间距,其至少 正好象针筒2的每一转对纤维材料需用量那样大,则在任何情况下在疵点6a已到达编织系 统4之前的某一时刻变换点2a达到相关编织系统4。因此在疵点6a到达编织系统4之前, 各织针3也实现转向。由于上述特性,如果将各织针3导入回转轨迹36 (图6),则纤维材料6撕裂,按照 本发明,受控制地实现该撕裂而使由此得到的纤维材料端头在变换点2a的一个织针3上或 最早在直接处于该织针前面的织针3中开始,其仍依序已经将纤维材料6加工成一线圈。纤 维材料6断裂的精确位置,亦即得到的在针织品中自由吊挂的纤维材料端头的长度并不是 关键的,因为如上所述,要切掉针织品16的对应于变换点2a的区段部分17。全部大体上存在的由于各织针3导入回转轨迹36而形成的纤维端头,按这种方式 进入区段部分17中,其按照本发明也配置最后的织针2。在任何情况下这样形成一个区段 部分17,它在加工完成管状针织品16以后被切开和去掉,从而针织品16的余留部分没有缺 陷。如果在这样的有纤维断裂的过程以后,从纤维材料6中去掉疵点6a或从各织针3 旁边通过而未由它们抓住,则重新控制在相关编织系统4上的电磁铁37,使各织针3在分支 35上转入挺针轨迹30。由于纤维材料是撕裂的,在该变换时必须将其重新插入织针3中, 由此形成另一纤维材料端头。因此按照本发明作为第一转入挺针轨迹30的织针3重新选 择一个处于变换点2a内的织针3。将全部跟随该织针3的织针同样转入挺针轨迹30。由 此,通过重新开始编织,所形成的纤维端头也进入针织品16的部分17中,从而可以在以后 将它们与之一起去掉。为了实现在出现疵点6a时自动地中断成圈过程以及没有疵点6a被织针3抓住 时重新继续,在本发明的进一步发展设计中,在一个在各织针3的后面并且对置于所属的 导纱器14的位置,设置至少一个吸管40 (图1至3),它紧挨在各织针3的后面终止并且连 接于一个未示出的利用负压工作的排出口。吸管40在正常的成圈过程中不起作用。但如 果在纤维材料6中识别出疵点6a,则吸管40用作这样的目的,即,较快地导致通过各织针3 导入回转轨迹36中引起的纤维材料6断裂并且吸取和带走仍由拉伸机构9供给的纤维材 料6b (图2)。这样的状况示于图6中。在此假定,相对于图1已向编织系统4的方向前进的疵 点6a已导致评价装置26有故障信号,变换点2a已经过编织系统4,因此在该编织系统4上 不再将各织针3挺进到由图1所示的纤维拾取位置,而例如保留在回转轨迹36 (图6)中。 由于因此各针钩3a在导纱器孔14a的下方经过导纱器14,用吸管吸收仍然供给的不再加工 成线圈的纤维材料6b。这样产生的结果是,同时由最后进行编织的织针3随带的纤维材料 6撕裂并且形成一种较短的跟随最后进行编织的织针的纤维材料端头。如果不管疵点6a使纤维材料6以不变的输送速度沿箭头χ方向运动,则在针筒2 一整转以后(在该过程中各织针3导入回转轨迹36),疵点6a安全地经过编织系统4并到 达吸管40。由此一旦变换点2a重新经过编织系统4,就可以在针筒2 —转以后重新开始成 圈过程。借此自动地保证疵点6a并不织入针织品16中,而通过排出口带走。
9
借助图1至3描述的圆型编织机1在拉伸机构9与编织系统4之间设有各一个纺 丝和输送装置10,其例如具有纺丝或加捻机构11或类似部件。由于较大的(较粗的)疵 点6a可能会阻塞或甚至损坏该加捻机构11,故而将传感器装置15优选设置为比相应于每 一针筒转一圈对纤维材料6的需用量更远地离开编织工具4 一个相应于在拉伸机构9 (或 其输出辊对III)与编织系统4之间的间距的尺寸。由此确保如果变换点2a到达编织系 统,则由传感器装置15识别出的疵点6a在纤维输送方向χ上仍然处在加捻机构11之前。 在使用其他适合的纺丝装置时也相应地进行操作。在这些情况下,以下所述的操作方式是 可行的。由于借助于评价装置26和所述的传感器装置15可以确定测得的疵点6a是否是 大的或小的(粗的或细的),因此要求将包含大的疵点6a的纤维材料部分最多输送到加捻 机构11前不远。评价装置26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和2中示意说明的那样,经由输出导线 28也适宜连接于拉伸辊I至III的未示出的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以便在一持续时间以后 关断该驱动装置并从而关断整个拉伸机构9,该持续时间相当于疵点6a从传感器装置15直 到加捻机构11的行程。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也将各织针3导入回转轨迹36 (图5)。现在,在疵点6a进 入纺丝装置10之前,操作员能手工将其消除。也可设想将疵点自动消除。在消除缺陷以后,首先要重新接通拉伸机构9。如果因此重新发生纤维材料6的连 续纤维输送以及还可能有纤维材料6的新的开头或连接点之类被吸入吸管40中,则一旦变 换点2a重新进入编织系统4,就继续进行成圈过程。为此可以使用一手动开关41(图1和 2),它连接于评价装置26或者也直接连接于设备控制装置38并设计成,使得织针3往挺针 轨迹30中的导入一直延迟到变换点2a到达相关编织系统。此外该手动开关41也适宜用 于在其操作时重新接通拉伸机构的驱动装置。为了也将该过程进一步自动化,在拉伸机构9与编织系统4之间的空间内适宜设 置一传感器42,其适用于识别供给编织系统4的纤维材料6存在与否并且也特别有利地识 别其运动或停止。可以借助从输送管12排出的纤维材料6、借助在输送管12中导向的临时 纱线等实现这样的检测。在最后所述的情况下,相关输送管12优选具有一个由完全透明的 材料构成的窗口或中间部分,通过它可以由传感器42识别临时纱线。特别有利地尽可能接 近相关编织系统4设置传感器42,以便也可以发现在那里发生的纤维材料6中的断裂或其 他的缺陷。作为传感器42可以设置常见的在标准的编织机中用作为纱线控制器的传感器, 它在待检测的纤维材料6不存在或停止时发送一个电的故障信号。一旦该故障信号消失和 传感器由此通知由其检测的拉伸机构9重新供给纤维材料6并且纤维材料6运动,亦即沿 输送方向Z输送,就可以在变换点2a下一次在编织系统4旁边通过时重新控制电磁铁37, 而将各织针3转入挺针轨迹30中。将由传感器42产生的输出信号按图1和2供给评价装 置26或直接供给设备控制装置38。除此以外传感器42提供的优点是,它也可以显示其他其他的不符合要求的缺陷。 例如一疵点6a,其由传感器装置15作为不过厚的识别并因此不发送一故障信号而被放行, 仍然可以导致加捻机构11的阻塞并从而导致纤维材料6在纺丝装置10内的断裂。在一这 样的情况下纤维断裂由传感器42识别并以例如这样的结果通知,将各织针3借助于电磁铁37立即并与变换点2a的当前的位置无关转入回转轨迹36。但由于这样的情况较少发生, 与其联系的缺陷在针织品16中是可容忍的。不同于所述的实施例,也有可能将各织针3在变换点2a上,如图7示意示出的那 样,升到一个中间位置、例如一集圈位置并且在该中间位置移过纤维拾取位置33 (图6)。关 于其余的功能由此没有产生显著的区别。不过应该确保,在导纱器孔14与吸管40之间的 空间在处于中间位置的各织针3通过的过程中也尽可能保持自由的,以便在出现一疵点6a 时不降低需要的吸力。由于该原因,按图7设定,将吸管40设置在针筒2上方这样的高度 处,即将其在处于集圈位置的各织针3中设置在其针钩3a的上方。此外平行于各织针3可 移动地构成导纱器14,如双箭头ζ表示的那样。导线43说明设备控制装置38连接于一个 未示出的导纱器14的驱动装置。由此将导纱器14在出现来自评价装置26的故障信号时, 如果例如将变换点2a的第一织针3导入中间位置,则总是从由图1可见的在正常成圈过程 中占有的位置移到一个由图7显而易见的升高的位置,在该位置导纱器孔14a自由面对吸 管40。其结果是,一旦必须将纤维材料6的自由端吸入吸管40中,就提供完全的抽吸力。 如果将各织针3在某一以后的时刻重新升到纤维拾取位置33 (图6),则将导纱器14通过设 备控制装置38返回按图1的位置。图8至10示出了吸管40的可能的实施例。图8中设定,类似于图1通过各一个配置的拉伸机构9向圆型编织机1的四个相 邻的编织系统供给纤维材料6。不过不同于图1,在各拉伸机构9与为每一个配置的编织系 统之间存在两个连续连接的纺丝和输送装置10a、10b。全部的四个拉伸机构9还安装在一 个共同的支座44上并且由同一个未示出的驱动装置进行驱动。为每一编织系统配置一个 在各织针3后面的固定设置的吸管40a至40b,其类似于图1面对相关编织系统的导纱器 14。图9示出一种基本上相当于图8的实施例。不过与其不同在这里只设置一个吸管 40,其绕一平行于各织针3的轴45可转动地支承。未示出的吸管40的转动机构设有一个 连接于设备控制装置38的驱动装置。在识别出纤维材料6中的疵点6a时,将吸管40转到 四个示出的编织系统的那一个的各织针3的后面,在该编织系统上出现疵点6a。图9中以 虚线说明了吸管40的可能的位置。按图10的实施例相当于按图9的情形,区别是,吸管40固定在一梁46上,它借助 于未示出的驱动装置可以垂直于各织针3和沿双箭头ζ的方向来回运动。如同在图9中的 情况那样,该驱动连接于设备控制装置38,在识别出疵点6a时将吸管40移到那一编织系统 的各织针3的后面,在该编织系统上出现疵点6a。在这里也以各虚线说明吸管40的可能的位置。最后图11示出了吸管40的示意前视图和所属的按图6构成的用于各织针3的针 脚29的挺针轨迹和牵拉轨迹30、31。具有圆横截面的吸管40的使用已表明,吸入的纤维材 料6按照吸管40怎样向排出口那边弯曲(参见例如图1),具有倾斜,不处于吸管40的中 心,而紧贴其内壁的一个上面的、下面的和侧面的部分。由此可能产生这样缺点,即,纤维材 料6在成圈继续过程中在纤维断裂以后不精确地占有一个位置,在该位置对于其通过第一 编织的织针3的纤维容纳是有利的。因此建议,给定吸管47的内表面例如由图11可见的 扁平椭圆形形状并且水平设置,如果吸管47向上或向下弯曲的话,其中吸管47的高度基本上相当于纤维材料6的密度。如果实现向一侧的弯曲,则可以在图11中代替水平而垂直设 置吸管47的长轴。由此达到,纤维材料6在吸管47中始终占居有利于成圈过程的继续的 位置,而不会因此不利地影响摩擦条件。适宜的是,借助实现每一次成圈在支座2中编织工具3的相应数目对纤维材料6 的需用量和在拉伸机构9中实施的拉伸确定上述传感器装置15离开编织系统4的间距。 如果例如在支座2中总共存在2640个织针3,并且每一线圈对纤维材料6的需用量分别为 3mm,则支座2每一转需用的纤维材料6为约7920mm。如果在拉伸机构9中达到约50倍的 总拉伸(预拉伸和主拉伸),则传感器装置15可以例如以约158. 4mm的间距χ远离拉伸机 构9的喂入辊对I,亦即沿纤维输送方向χ是设置在喂入辊对I之前158. 4mm处。利用χ =[(针筒中织针3的数目X每一线圈的纤维需用量)拉伸量]算出该间距X,并且在所 有的情况下确保疵点6a不在变换点2a通过之前到达相关编织系统4。最后可以考虑,不 是突然地而是渐渐地在喂入辊对I与输出辊对III之间实现拉伸机构9中的拉伸。在将全 部这些参数计算在内时便总能求得传感器15离开相关编织系统的间距,其确保如果针筒 2从识别疵点6a起仍实施一整圈转动,则测得的疵点6a最多被输送到编织系统4,若变换 点2a在识别疵点6a的时刻正好已通过相关编织系统4,这是必需的。相反如果要求在针 筒2 —转以后将疵点6a只输送到纺丝装置10之前,则传感器装置15的间距必须是相应较 大的,以便将在拉伸机构9的输送辊对III (或纺丝装置10)与编织系统4之间的间距纳入 考虑。不论哪些类型的疵点6a,都要进行检测,因此可以有利的是,在任何情况下将传感器 装置15的间距确定为,使得将疵点6a只输送到纺丝装置10。如果在拉伸机构9的输出辊 对III与编织系统4之间的间距是较大的,但这样的间距可能联系着一个不必要大的纤维 材料6的需用量,特别是如果涉及到很不均勻的纤维材料6的话。因此目前看来最好的是, 将评价装置26设置成,使其可以分辨小的(细的)疵点6a与大的(粗的)疵点6a,在这种 情况下有可能对设备控制装置进行编程,允许小的疵点6a —直通到编织系统4,而大的疵 点6a则只通到输出辊对III。如果涉及大的或小的质量变化,可以相应地进行操作。除此以外明显的是,疵点6a插入织针3中也可以这样防止,S卩,在出现故障信号时 关停编织工具支座2或立即关断相应的拉伸机构9或在图8至10中关断全部在支座44上 安装的拉伸机构组。在这些情况下,可以手工或自动地消除疵点6a,纤维材料具有一连接点 或类似结构,并且然后继续成圈过程。按照本发明,所描述的方法和圆型编织机也用于发起执行纺丝条筒、筒管或其他 纤维材料6储料容器7所需要的更换和/或将其自动化。为此对传感器装置15和/或评 价装置26进行编程,而如果使纤维材料6的密度实际上等于零,亦即不再有纤维材料6供 给,则总是产生一种特别的故障信号。这或与纤维材料在一个处于拉伸机构9之前的位置 上的(比较少有的)断裂或与相应的储料容器7的空运行意义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 在发送这样的故障信号以后,首先,所述的控制装置将编织工具3导入回转位置。其次,优 选在变换点2a已通过相关编织系统4以后关断相关拉伸机构9或相关拉伸机构组并且确 保,各编织工具3已通过直通轨迹36,以便由此避免纤维材料6的过早撕裂。接着修复纱线 断裂或提供一个新的储料容器7,将撕开的或新的纤维材料6的开头插入拉伸机构9中或者 也连接于老的纤维材料6,然后重新接通拉伸机构9并最后以所描述的方式继续成圈过程。 如在出现疵点6a时,在可能自动实施的储料容器7更换以后,也可以一直等到由相关吸管
1240吸出可能出现的连接点或一直等到传感器42显示由拉伸机构9重新供给纤维材料时,才 开始重新的成圈过程。代替所述的传感器装置和/或评价装置15/26的程序化,当然也有可能在传感器 装置15的附近设置另一个相当于传感器42的传感器,它仅当没有纤维材料供给时才导致 故障信号的产生。本发明并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可以按照多种不同的方式加以改 变。特别是,可使用其他的装置用以将编织工具3送过如图6中所示的纤维拾取位置。代 替电磁铁37,可以采用其他的选针装置,例如可控的三角。如果在通过多个织针3构成的 变换点2a的区域内实现从编织到不编织或反之的切换,则不需要精确地在规定的织针3上 实现该切换,从而不需要准确的精确到针的控制。此外,可以用不同于所示装置的机构来保 证即使将各织针3代替导入中间位置而导入回转轨迹36,在导纱器孔14a与吸管40、47 之间的空间也保持无妨碍的各织针3。这例如有可能,在通过导纱器孔14a之前不久足够 低地拉出这些织针3,还明显的是,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任意选择用于疵点6a的公差范围。 对于以2. 5mm厚的翼锭粗纱形式的纤维材料6已证明例如士0. 03mm至0. 07mm的公差范围 是适宜的。还可以设置不同于描述的吸管40、47的装置,以便确保在继续成圈过程之前, 在各织针3导入回转轨迹36以后带走由拉伸机构9供给的和可能具有疵点6a的纤维材料 6。在使用吸管40、47时为了节省能量还适宜的是,借助于适合的、优选可电控的阀等保证 只在识别出疵点6a时才将吸管连接于排出口。除此以外,原则上只需要存在一个唯一的吸 管,只要它在针圆周内可以移近任何任意的编织系统。还可设想,将传感器装置15设置在 一拉伸机构9内,只要仅通过仍保留的拉伸考虑确保识别出的疵点6a在相关编织系统4 由变换点2a的第一不编织的针3通过之前,最多被输送到相关编织系统4或输送到输出辊 对III的钳口线(或输送到加捻机构11等)。此外,代替传感器装置15、42,可以采用不同 于所述装置的机构。特别有利的是,例如也采用电容式的测量系统,其特别是按三电极测量 原理工作,其中,通过至少一个测量电容器的电容的改变而产生测量信号。此外可以设置不 同于针筒2的编织工具支座,例如针盘,并且设置多于一个的变换点。特别是,对于具有很 大直径的编织工具支座,例如有可能的是,设置两个径向对置的变换点,在两变换点处切开 所形成的针织品。最后,不言而喻,各个不同的特征也可按照有别于所描述的和所图示的组 合方式加以应用。
权利要求
用于在圆型编织机上制造针织品的方法,所述圆型编织机包括一个具有编织工具(3)的可旋转的编织工具支座(2)和至少一个编织系统(4),其中,线圈的形成通过下述方式实现所述编织工具(3)在经过编织系统(4)时挺进到一个纤维拾取位置(32),然后再重新拉出,以便拾取由一拉伸机构(9)供给的、经拉伸的纤维材料(6);并且,在一个沿纤维输送方向(v)处于编织系统(4)之前的位置上对纤维材料(6)进行检测;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是针对纤维材料(6)的品质,并且,在识别出一个纤维材料部分(6a)以不允许的偏差偏离预先选定的品质时,阻止由编织工具(3)对该纤维材料部分(6a)的拾取。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是针对纤维材料(6)的质量或密 度的不允许的偏差。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编织系统(4)上中断成圈操作 来阻止由编织工具(3)对纤维材料部分(6a)的拾取。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下述方式在编织系统(4)上中断成圈 操作使各编织工具(3)走过纤维拾取位置(33),而先前形成的线圈并不脱圈。
5.按照权利要求1至4之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这样一个位置(15)上实现 对纤维材料(6)的检测,该位置离开编织系统(4)的间距至少与编织工具支座(2)每一转 所用的纤维材料(6)长度一样大。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编织工具支座(2)配置有一个通过相邻编 织工具(3)构成的变换点(2a),并且在识别出不允许的品质偏差以后以该变换点(2a)的一 个编织工具(3)开始成圈操作的中断。
7.按照权利要求1至3之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关断拉伸机构(9)来阻止 由编织工具(3)对纤维材料部分(6a)的拾取。
8.按照权利要求1至3之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关停编织工具支座(2)来 阻止由织针(3)对纤维材料部分(6a)的拾取。
9.按照权利要求5至8之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位置(15)离开编织系统(4)的间距选择为,比相应于编织工具支座(2)每一转对纤维材料(6)的用量至少要大一个 相应于拉伸机构(9)离开编织系统(4)的间距的尺寸。
10.按照权利要求6至9之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通过纤维材料部分(6a)引 起的成圈操作中断以后,以变换点(2a)的一个编织工具(3)实现成圈操作的继续。
11.按照权利要求1至10之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具有许多个编织系统(4) 的圆型编织机(1)中,在全部的编织系统(4)上按照权利要求1至10进行操作。
12.圆型编织机,包括一个可旋转支承的支座(2)、在该支座中设置的编织工具(3)、 至少一个在支座(2)圆周上设置的编织系统(4)、一个配置于所述编织系统(4)的拉伸机构 (9)用以供给经拉伸的纤维材料(6)、使编织工具(3)在其经过编织系统(4)的过程中挺进 到一纤维拾取位置(33)然后再重新拉出以便拾取由拉伸机构(9)供给的纤维材料(6)的 装置、和一个沿纤维输送方向(X)在编织系统(4)之前设置的传感器装置(15)用以检测纤 维材料(6);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装置(15)设置为用于检测纤维材料(6)的品质,并且 设有用于在品质偏离预先选定的公差范围时发送一故障信号的装置。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圆型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装置(15)设置为用 于检测纤维材料(6)的质量或密度。
14.按照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圆型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装置(15)离开 编织系统(4)有一定间距地设置,该间距至少与编织工具支座(2)每一转所用的纤维材料 (6)长度一样大。
15.按照权利要求12至14之一项所述的圆型编织机,其特征在于,该圆型编织机具有 一设备控制装置(38),使编织系统(4)上的成圈操作在故障信号发送以后被中断,方式是 使各编织工具(3)走过纤维拾取位置,而先前形成的线圈并不脱圈。
16.按照权利要求15所述的圆型编织机,其特征在于,编织工具支座(2)配置有一个通 过相邻编织工具(3)构成的变换点(2a),并且所述设备控制装置(38)设置为,在故障信号 发送以后以该变换点(2a)的一个编织工具(3)开始成圈操作的中断。
17.按照权利要求12至16之一项所述的圆型编织机,其特征在于,该圆型编织机具有 用于在故障信号发送以后关断拉伸机构(9)和/或关停编织工具支座(2)的装置(26)。
18.按照权利要求12至17之一项所述的圆型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装置 (15)也设置为用于探测纤维材料(6)的存在。
19.按照权利要求14至18之一项所述的圆型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装置 (15)离开编织系统(4)的间距选择为,比相应于编织工具支座(2)每一转对纤维材料(6) 的用量至少要大一个相应于拉伸机构(9)离开编织系统(4)的间距的尺寸。
20.按照权利要求16至19之一项所述的圆型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控制装置 (38)设计为,使得在通过故障信号引起成圈操作中断以后以变换点(2a)的一个编织工具(3)实现成圈操作的继续。
21.按照权利要求12至20之一项所述的圆型编织机,其特征在于,该圆型编织机具有 许多个编织系统(4)和为它们配置的拉伸机构(9),其中,每一编织系统(4)配置有至少各 一个按照权利要求12至20之一项或多项所述的传感器装置(15)。
22.按照权利要求21所述的圆型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控制装置(38)设置为, 使得在由任一传感器装置(15)发送故障信号以后以变换点(2a)的一个编织工具开始执行 在相应编织系统(4)上的成圈操作中断。
23.按照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圆型编织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相邻编织系统(4)的拉伸机构(9)组合成一个拉伸机构组,并且所述设备控制装置(38)设计为,使得在通 过各相邻编织系统(4)的一传感器装置(15)发送故障信号时关断全部的拉伸机构组。
24.按照权利要求12至23之一项所述的圆型编织机,其特征在于,该圆型编织机包括 至少一个在编织工具(3)后面设置的抽吸装置。
25.按照权利要求24所述的圆型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装置包括一个在至少 两个编织系统(4)之间可来回运动的吸管(40)。
26.按照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圆型编织机,其特征在于,吸管(40)设置在纤维拾取 位置(33)的上方并且所属的编织系统(4)配置有一个在高度上可来回运动的导纱器(14)。
27.按照权利要求26所述的圆型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纱器(14)具有一个连接 于设备控制装置(38)的驱动装置,并且设备控制装置(38)设置为用于在通过故障信号引 起成圈操作中断或在这样的中断以后继续成圈操作的过程中移动导纱器(14)。
28.按照权利要求12至27之一项所述的圆型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装置 (15)设计为电容式的特别是按三电极测量原理工作的传感器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介绍了用于由从拉伸机构(9)供给的纤维材料(6)制造针织品的一种方法和一种圆型编织机。按照本发明,在沿纤维输送方向(v)处于编织系统(4)之前的位置上对纤维材料(6)的品质进行检测,例如其密度或质量。在识别出一个纤维材料部分(6a)偏离预先选定的品质具有不允许的偏差时,阻止该纤维材料部分(6a)插入各编织工具(3)中,选择的实现方式是中断在相关编织系统(4)上的成圈操作。
文档编号B65H63/06GK101910483SQ200880124182
公开日2010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2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6日
发明者A·弗拉德, C·阿布特-赛特尔, W·鲍尔 申请人:Sipra专利发展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