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条卷绕装置及方法、纺丝卷绕机及方法、锥形尾端卷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37144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丝条卷绕装置及方法、纺丝卷绕机及方法、锥形尾端卷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丝条巻绕装置、使用了该丝条巻绕装置的纺丝巻绕机、丝条巻绕方法、采用了该丝条巻绕方法的纺丝巻绕方法及锥形尾端巻装。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技术,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平5-24740号公报)中公开了这样一种丝线的横动装置为了能够将丝线巻绕到多个筒管上,在沿轴线方向并列设置的多个筒管的每一个的丝线巻绕方向的上游一侧,具备第1横动片(卜,"一》^—卜")以及设置在稍微偏离的位置上的第2横动片,使第1和第2横动片彼此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一边交接丝线一边使丝线横动。但是,上述专利文献l的结构中由于横动程被固定,因此如专利文献l的图2所示,只能够形成所谓平行巻巻装(圆筒状巻装)。因此不能够巻绕端面容易垮塌的单丝。
发明内容本发明就是鉴于这些问题,其主要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够通过交叉巻绕来巻绕单丝形成锥形尾端巻装的丝条巻绕装置。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够通过交叉巻绕来巻绕单丝形成锥形尾端巻装的丝条巻绕方法。本发明想要解决的问题如上所述,下面说明用于解决该问题的措施及其效果。根据本申请发明的观点,提供下述结构的丝条巻绕装置。S卩,丝条巻绕装置具备支承多个巻绕筒管的巻绕筒管支承部件,该多个巻绕筒管用来分别巻绕多根提供来的丝条;具有能够捕捉上述各丝条的导丝器,通过使该导丝器往复运动使各丝条相对于各巻绕筒管横动的多个横动装置;以及被设置在上述多个横动装置与上述巻绕筒管支承部件之间、按压各巻绕筒管上形成的巻装的接触辊;各横动装置被构成为能够使上述导丝器往复运动的往复动程改变。如果采用上述结构,具有上述接触辊这样的交叉巻绕特有的结构能够生产所谓锥形尾端巻装。因此,能够通过交叉巻绕来巻绕端面容易垮塌的单丝。上述丝条巻绕装置还采用如下结构。即,分别设置有对上述横动装置进行控制的横动控制单元,使得上述导丝器往复运动的往复动程从巻绕开始到巻绕结束逐渐变窄;各横动控制单元使交叉夹角在r以下地控制上述横动装置。如果采用上述特殊的交叉夹角,锥形尾端巻装的端面形状的完成状况良好。如果采用本申请发明的其他观点,提供下述结构的纺丝巻绕机。S卩,纺丝巻绕机具有纺出单丝的纺丝单元;直接巻绕从该纺丝单元纺出的上述单丝的上述任何一个方案所述的丝条巻绕装置。如果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通过交叉巻绕来巻绕端面容易垮塌的单丝生产锥形尾端巻装。并且,使用上述纺丝巻绕机形成的锥形尾端巻装是通过交叉巻绕直接巻绕单丝的巻装。如果采用本申请发明的其他观点,丝条巻绕用以下方法来进行。即,在通过交叉巻绕而使多根丝条一边横动一边巻绕到巻绕筒管上时,使各丝条的横动程从巻绕开始到巻绕结束逐渐变窄。如果采用上述方法,能够通过交叉巻绕来巻绕端面容易垮塌的单丝生产所谓锥形尾端巻装。上述丝条巻绕还用以下方法来进行。即,使交叉夹角在r以下。如果采用上述特殊的交叉夹角,锥形尾端巻装的端面形状的完成状况良好。如果采用本申请发明的其他观点,纺丝巻绕用以下方法进行。S卩,包含纺出单丝的纺出工序;用上述任何一个方案所述的丝条巻绕方法直接巻绕纺出的上述单丝的巻绕工序。如果采用上述方法,能够通过交叉巻绕来巻绕端面容易垮塌的单丝生产锥形尾端巻装。利用上述纺丝巻绕方法形成的锥形尾端巻装为通过交叉巻绕直接巻绕单丝而形成的巻装。图1为本申请发明一个实施形态的丝条巻绕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横动装置的主视放大图;图3为导丝器的放大图;图4为横动装置的主视放大图;图5为丝条巻绕装置的控制方框图;图6为表示横动装置的控制模式的图;图7为筒管支架顶端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表示用来确认交叉夹角(綾角)的特殊设定所带来的技术效果的实验中的评价指标的图;图9为表示用来确认交叉夹角的特殊设定所产生的技术效果而进行计算的计算结果;图10为用来说明端面形状的完成状况与交叉夹角的因果关系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图1图7说明本申请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图1为本申请发明一个实施形态的丝条巻绕装置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形态的丝条巻绕装置1作为主要结构具有筒管支架3(巻绕筒管支承部件)和多个(本实施形态为4个)横动装置5,所述筒管支架3在同一轴上从一个方向紧挨着并列有多个(本实施形态为4个)用来分别巻绕多根(本实施形态为4根)提供来的丝条Y的巻绕筒管2;所述横动装置5具有能够捕捉上述各丝条Y的导丝器4,通过使该导丝器4往复运动而使各丝条Y相对于各巻绕筒管2横动。并且,各横动装置5被构成为使上述各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往复范围在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上错开。下面详细说明该丝条巻绕装置1的结构。本实施形态中丝条巻绕装置1用于纺丝巻绕机7,所述纺丝巻绕机7具有同时纺出多根复丝或单丝等合成纤维即丝条Y的未图示出的纺丝单元。S卩,纺丝巻绕机7被构成为具有纺出多根丝条Y的纺丝单元以及直接巻绕从该纺丝单元纺出的多根丝条Y的上述丝条巻绕装置1。并且,从纺丝单元纺出的各丝条Y经由图示省略的支承在安装框6上的横动支点导丝器8送往横动装置5,一边用该横动装置5使其横动一边被巻绕到巻绕筒管2上。具体为,上述丝条巻绕装置1具有装置主体9、可以旋转地支承在该装置主体9侧面的转盘10、从该转盘10沿水平方向突出设置的一对上述筒管支架3、支承上述多个横动装置5和接触辊11的梁体12、设置在装置主体9侧面的键盘13(伸縮量输入单元)。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当只说"顶端一侧"时意为上述筒管支架3的突出设置方向的顶端一侧,只说"基端一侧"时意为上述筒管支架3的突出设置方向的基端筒管支架3为支承上述多个巻绕筒管2的部件,为从转盘10沿水平方向成对突出设置的悬臂梁。利用这种结构将多个巻绕筒管2从顶端一侧向基端一侧依次外套在筒管支架3上,向转盘10—侧紧挨着装入,因此,多个巻绕筒管2互相之间没有间隙地铺满在筒管支架3上。并且,筒管支架3能够在设置于各筒管支架3上的图示省略的筒管支架电动机14(同时参照图5)的驱动下与多个巻绕筒管2—起以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上述横动装置5在本实施形态中采用所谓传送带式结构。图2为横动装置的主视放大图。如图2所示,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具有安装上述导丝器4的环形传送带15、使该环形传送带15的一部分实质上与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平行地支承环形传送带15的一对支承组件16、以及驱动环形传送带15的驱动电动机17(传送带驱动源)。并且,通过驱动电动机17使环形传送带15往复行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使导丝器4实质上与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往复运动。另外,上述支承组件16和驱动电动机17安装在板状的底座18上,该底座18以任意的姿势被固定在梁体12上。并且,为了在使环形传送带15往复行走时导丝器4不会摇摆,在上述一对支承组件16之间延伸设置有直线引导导丝器4的导轨19。本实施形态中采用同步皮带作为环形传送带15,环形传送带15通过包绕在一对支承组件16和驱动电动机17上,而在等腰三角形的轨迹上行走。支承组件16由巻挂环形传送带15的带轮20和用来将该带轮20旋转自由地固定在上述底座18上的撑条21构成。撑条21从带轮20突出设置,向驱动电动机17延伸。该撑条21被结合固定在底座18上。本实施形态中采用脉冲电动机作为驱动电动机17,与后述的巻绕控制单元60(参照图5)连接。上述导丝器4被构成为利用丝条Y的张力来捕捉丝条Y。图3为导丝器的放大图。如该图3所示,导丝器4由用来将导丝器4嵌合到环形传送带15上的截面为U字形的嵌合部22和形成在该嵌合部22上端的丝条捕捉部23构成。丝条捕捉部23由一对倾斜部25构成,所述倾斜部25具有用来向上驱动在图1所示的横动支点导丝器8和巻绕筒管2之间行走的丝条Y的倾斜面24。在这对倾斜部25之间形成有收容并捕捉上述丝条Y的丝条收容槽26。在这种结构下,当导丝器4向图3的粗线箭头B的方向行走时,倾斜部25的倾斜面24撞到丝条Y,倾斜部25使该丝条Y稍微弯曲,通过这样在与导丝器4行走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产生向不同方向作用的丝条Y的张力的合力P。于是,由于该合力P的存在,丝条Y在倾斜部25的倾斜面24上向倾斜部25的顶端移动,最后被收容到丝条收容槽26内。图中没有表示的纺丝单元通过将合成纤维原料熔化并从喷丝头喷出,从而连续地纺出上述多根丝条Y。装置主体9具有巻绕控制单元60(同时参照图5)。转盘10上设置有用来驱动转盘10旋转的旋转电动机27(同时参照图5)。当更换筒管时,转盘10在旋转电动机27的驱动下顺时针旋转半圈、180。。接触辊11设置在多个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与筒管支架3之间,与各巻绕筒管2上形成的巻装接触,并且巻挂有被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横动的各丝条Y。该接触辊11与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梁体12具有与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安装多个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的倾斜面12a。另外,横动支点导丝器8与导丝器4之间的由各丝条Y横动所确定的三角形摆动面与上述倾斜面12a大致平行,并且与接触辊11的周面之间具有在剖视图上为圆和切线的关系。以上说明了丝条巻绕装置1的结构。接着参照图2说明相邻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的配设关系。g卩,如图2所示,本实施形态中相邻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互相重叠地配置。具体为,相邻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通过使导轨19相对于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倾斜来重叠。另外,由于导轨19相当于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轨迹,因此可以换成以下的说法。S卩,相邻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通过使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轨迹相对于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倾斜来重叠。本实施形态还可以像图2所示那样,当从梁体12的倾斜面12a的法线方向看去时,沿丝条Y行走的方向(参照图中粗线箭头A)将2个支承组件16排成大致一列,通过这样将相邻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互相重叠地配置。下面参照图4说明作为导丝器4能够沿巻绕筒管2的长度方向引导丝条Y的范围的可引导范围。图4为横动装置的主视放大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形态的巻绕筒管2的顶端侧端部刻有用来形成所谓带状巻绕(也称为尾丝巻绕)的带状巻绕用浅槽2T。于是,用双点划线简略表示的巻装Q形成在上述带状巻绕用浅槽2T与巻绕筒管2的另一端侧的端部之间。并且,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设计成足够的宽度,以便导丝器4能够在上述巻装Q的巻装长度加上上述带状巻绕用浅槽2T的宽广范围内没有遗漏地引导丝条Y。下面参照图5说明巻绕控制单元60的结构。图5为丝条巻绕装置的控制方框图。S卩,巻绕控制单元60具有作为运算处理装置的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存储有CPU执行的控制程序和控制程序所使用的数据的ROM(ReadOnlyMenory,只读存储器)、用来在执行程序时临时保存数据的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并且,通过将存储在ROM中的上述控制程序读入CPU中并在CPU内执行,控制程序使CPU等硬件起横动控制单元(No.14)61、原点改变单元62、筒管支架控制单元63的作用。分配给每个横动控制单元的编号在图1中从顶端一侧开始分配。并且,该巻绕控制单元60上连接有驱动电动机(No.14)17、键盘13、筒管支架电动机14和旋转电动机27。分配给每台驱动电动机的编号也与横动控制单元一样,在图1中从顶端一侧开始分配。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具有控制模式存储单元64和原点存储单元65,根据存储在控制模式存储单元64中的控制模式和存储在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控制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的驱动电动机(No.14)17。具体为,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被构成为能够使上述巻绕筒管2上形成的巻装Q在巻装两端附近丝线密度均匀地控制各驱动电动机(No.14)17。控制模式存储单元64中存储有驱动电动机17的控制模式。本实施形态中使巻绕筒管2上形成的巻装Q成图4中双点划线简略表示的锥形尾端巻装、即横动折返的间隔逐渐縮短地制作上述控制模式。换言之,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往复动程从巻绕开始到巻绕结束逐渐变窄。通过这样使折返的间隔改变,本实施形态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被构成为能够自由地改变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往复动程。该控制模式的一个例子表示在图6中。图6为表示横动装置的控制模式的图。图6中纵轴意为横动速度Vt,横轴意为时间t。并且,使图4中导丝器4前进到顶端一侧时的横动速度Vt在图6中为+。具体如图6所示,使导丝器4在横动程两端附近的运动模式不同地制作本实施形态的控制模式。更具体为,将图4中的导丝器4到达往复运动的往复范围的右端刚刚折返后的导丝器4的横动速度Vt设定得稍微高些。即,只有在右端需要消除折返时丝条Y的滞留地进行前馈控制。另外,图6所示的控制模式为使交叉夹角为o.5。地制作的模式。该交叉夹角优选在r以下。交叉夹角的调整只要像众所周知的那样例如增减横动速度Vt的振幅就可以。原点存储单元65中存储有作为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的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基准的原点。在本实施形态中,原点意为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的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中心点位置。原点改变单元62根据通过键盘13输入的巻绕筒管2的伸縮量改变存储在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的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图7为筒管支架顶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详细为,该伸縮量为多个巻绕筒管2整体在筒管长度方向上的伸縮量,可以通过读取从一个方向紧挨着排列在筒管支架3上的多个巻绕筒管2中最顶端一侧的巻绕筒管2的顶端侧端面E在刻划于筒管支架3上的图7的刻度S上的位置而获得。例如,如图7所示,当上述巻绕筒管2顶端侧端面E在刻度S上的位置为-2.8mm时,上述伸縮量为_2.8mm。并且,原点改变单元62将上述伸縮量AL除以8再乘以7的量7/8AL加到存储在横动控制单元(No.1)61的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上。同样,原点改变单元62将5/8AL加到存储在横动控制单元(No.2)61的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上;将3/8AL加到存储在横动控制单元(No.3)61的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上;将1/8AL加到存储在横动控制单元(No.4)61的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上。另外,上述原点改变单元62的动作以巻绕筒管2用纸制造因而筒管的长度因使用环境湿度的不同产生变化、并且该筒管长度的变化在所有的巻绕筒管2之间均匀地发生为前提。筒管支架控制单元63控制筒管支架电动机14的旋转。此外,巻绕控制单元60具有控制旋转电动机27旋转的旋转控制单元。下面说明本实施形态的动作。操作者首先将各4个空的巻绕筒管2朝转盘10的方向紧挨着装填到一对筒管支架3上。接着,操作者操作键盘13等使纺丝巻绕机7工作,同时读取上述伸縮量输入巻绕控制单元60中。这样一来,原点改变单元62像上述那样改变存储在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的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通过改变原点,各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往复范围在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上稍有变化。从纺丝单元纺出的4根丝条Y(纺出工序)被图示省略的吸枪吸引保持,并且筒管支架控制单元63驱动筒管支架电动机14使巻绕筒管2以所希望的旋转速度旋转。并且,被吸枪吸引保持的各丝条Y被引导到各巻绕筒管2的带状巻绕用浅槽2T中。由此,各丝条Y被各巻绕筒管2的带状巻绕用浅槽2T用力把持,并且通过解除吸枪的吸引保持状态,各丝条Y能够从带状巻绕用浅槽2T跨越到巻绕筒管2的外周面上,沿螺旋轨迹向巻绕筒管2的筒管长度方向的中心移动。接着,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根据存储在控制模式存储单元64中的控制模式和存储在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控制各驱动电动机(No.14)17。由此,各丝条Y被各导丝器4捕捉,交叉巻绕地开始横动(同时参照图3),在各巻绕筒管2上通过交叉巻绕形成图4所示的锥形尾端型的巻装Q(巻绕工序)。当巻装Q成为满巻时,旋转控制单元驱动旋转电动机27使转盘10顺时针旋转半圈、18(T,并且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使导丝器4向与带状巻绕用浅槽2T相对的位置移动。这样一来,各丝条Y与上述一样被空的巻绕筒管2的带状巻绕用浅槽2T用力把持。接着,横动控制单元(No.14)61再次根据存储在控制模式存储单元64中的控制模式和存储在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控制各驱动电动机(No.14)17。由此,导丝器4不停地捕捉丝条Y再次在各巻绕筒管2上通过交叉巻绕形成图4所示那样的锥形尾端型的巻装Q。下面说明用来确认像上述那样使交叉夹角在1°以下产生的技术效果的实验。有关上述交叉夹角的数值限定,通过以下的确认实验合理地被证明。以下的确认实验中使用上述丝条巻绕装置l,调查了锥形尾端巻装Q的端面形状的完成状况与交叉夹角的关系。首先说明各确认实验的评价方法。图8为表示用来确认交叉夹角的特殊设定产生的技术效果的实验中的评价指标的图。图8(a)表示实施例的锥形尾端巻装的外观,图8(b)表示比较例的锥形尾端巻装的外观。即,观察满巻巻装的端面形状,当该端面形状像图8(a)所示那样呈现漂亮的直线轮廓时将该确认实验评价为"O(良好)",而当该端面形状像图8(b)所示那样一看就呈凹凸形状时将该确认实验评价为"X(不良)"。但是,在不能判断应该是评价为"〇"还是应该评价为"X"的情况下评价为"△"。各确认实验中共同的实验条件如下丝条Y:截面近似为圆形的单丝(20分特克斯(dtex));巻绕筒管直径小110mm;锥形尾端巻装Q的直径小200mm;锥形尾端巻装Q的巻绕宽度巻绕开始=270mm巻绕结束=114mm;锥形尾端巻装Q端面的锥角A(参照图8):30(deg.);*交叉夹角e(同时参照图8):如下表l。另外,不考虑图6所示的刚刚折返后的被设定得稍高的横动速度Vt。丝条Y在导丝器4与接触辊11之间行走的距离、即自由长度AF(参照图4)可以设定在2545mm之间,本实验中设定为25mm。接着,各确认实验的实验结果表示在下表1中。[表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根据上述表i,当交叉夹角在r以下时,可以判定端面形状完成状况良好。并且,交叉夹角在r以下时能够获得的端面形状的完成情况在交叉夹角在i.2。以上时不能够获得。下面介绍本申请发明人发现上述交叉夹角9(deg.)的特殊数值限定的经过。原来,在通过交叉巻绕来巻绕复丝形成平行巻巻装时,交叉夹角9(deg.)—般设定在48,这是技术常识。这是因为,此时如果使交叉夹角9(deg.)不到4的话,则平行巻巻装的端面沿巻装的长度方向隆起;相反,如果交叉夹角9(deg.)超过8,则平行巻巻装的端面瘪瘪地收縮。此次在交叉巻绕单丝时,从单丝的端面容易垮塌这一观点来看,采用锥形尾端巻装的方法,但受上述技术常识影响,最初采用4作为交叉夹角e(deg.)。但是,该交叉夹角9(deg.),使锥形尾端巻装的端面形状的完成状况如图8(b)所示那样一看就呈凹凸形状,外观不好看。在此,本申请发明人注意到上述交叉夹角9(deg.)的设定原本是以平行巻巻装为对象的,果断地试着将交叉夹角9(deg.)的设定较大地改变方向后发现如果采用与上述交叉夹角e(deg.)相比明显小的交叉夹角9(deg.)、即r以下的交叉夹角9(deg.)的话,就能够获得像图8(a)所示那样的端面形状的良好的完成状况。因此,本申请发明者在实施上述确认实验的同时,为了在计算上再现数值限定的意义,还进行了众所周知的巻绕密度的计算。图9为用来确认交叉夹角的特殊设定所产生的技术效果的计算的计算结果。即,图9(a)表示使交叉夹角9(deg.)为0.5时的巻绕密度的分布,图9(b)表示使交叉夹角9(deg.)为6.0时的巻绕密度的分布。各图9(a)、(b)的横轴表示巻绕宽度的位置(mm)、即表示在巻装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使巻装开始巻绕时的端部在长度方向上的巻绕宽度位置=Omm。各图(a)、(b)的纵轴表示巻绕密度(%)。巻绕密度(%)意为占有空间的丝条的占有截面积,使巻装在长度方向中央的巻绕密度(%)为100。从图9(a)、(b)可以判断,当交叉夹角9(deg.)为0.5时,巻装的巻绕密度(%)从长度方向的中央到长度方向的端部均匀,相对于此,当交叉夹角9(deg.)为6.0时,巻装在长度方向端部的巻绕密度(%)与长度方向的中央相比极高。这是因为,交叉夹角9(deg.)越大,如图IO所示导丝器折返时丝条对导丝器动作的追随性越差,结果丝条在巻装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要比在巻装的长度方向的中央滞留更长的时间。另外,图9(b)中虚线表示的计算数据为与图10(b)的丝条折返时(不是导丝器折返时)之前的丝条的动作相对应的数据,实线表示的计算数据为与图10(b)的丝条折返时之后的丝条的动作相对应的数据。艮卩,在到达丝条折返前的阶段丝条对导丝器动作的追随性良好,但尤其是在到达丝条折返后的阶段,丝条难以追随导丝器的动作。这种情况在图9(b)的曲线上如实线和虚线所示那样表现为不同的计算数据。如以上说明过的那样,上述实施形态中丝条巻绕装置1采用如下结构。S卩,丝条巻绕装置1具备支承多个巻绕筒管2的筒管支架3,该巻绕筒管2用来分别巻绕多根提供来的丝条Y;具有能够捕捉上述各丝条Y的导丝器4,通过使该导丝器4往复运动使各丝条Y相对于各巻绕筒管2横动的多个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设置在上述多个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与上述筒管支架3之间,按压各巻绕筒管2上形成的巻装Q的接触辊11。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被构成为能够使上述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往复动程改变。如果采用上述结构,具有上述接触辊11这样的交叉巻绕特有的结构中,能够生产所谓锥形尾端巻装Q。因此,能够通过交叉巻绕来巻绕端面容易垮塌的单丝。上述丝条巻绕装置1还采用如下结构。即,分别设置使上述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往复动程从巻绕开始到巻绕结束逐渐变窄地控制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横动控制单元(No.14)61使交叉夹角在1°以下地控制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如果采用上述特殊的交叉夹角,锥形尾端巻装Q的端面形状的完成状况良好。并且,纺丝巻绕机7采用如下结构。即,纺丝巻绕机7具有纺出单丝的纺丝单元和直接巻绕从该纺丝单元纺出的上述单丝的上述丝条巻绕装置1。如果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通过交叉巻绕来巻绕端面容易垮塌的单丝来生产锥形尾端巻装Q。并且,使用上述纺丝巻绕机7形成的锥形尾端巻装Q为通过交叉巻绕直接巻绕单丝而成的巻装。并且,丝条巻绕用以下方法进行。即,在通过交叉巻绕一边使多根丝条Y横动一边巻绕到巻绕筒管2上时,使各丝条Y的横动程从巻绕开始到巻绕结束逐渐变窄。如果采用以上方法,能够通过交叉巻绕来巻绕端面容易垮塌的单丝形成所谓锥形尾端巻装Q。上述丝条巻绕还用以下方法进行。即,使交叉夹角在r以下。如果采用上述特殊的交叉夹角e,锥形尾端巻装Q的端面形状的完成状况良好。并且,纺丝巻绕还用以下方法进行。S卩,包含纺出单丝的纺丝工序和用上述丝条巻绕方法直接巻绕纺出的上述单丝的巻绕工序。如果采用以上方法,能够通过交叉巻绕来巻绕端面容易垮塌的单丝生产锥形尾端巻装Q。用上述丝条巻绕方法形成的锥形尾端巻装Q为以交叉巻绕直接巻绕单丝形成的巻装。虽然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形态,但上述实施形态能够如下这样变更地实施。S卩,例如虽然上述实施形态中采用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作为横动装置5,但只要是能够改变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往复动程,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横动装置5——例如摆臂式横动装置或凸轮式横动装置来取而代之。摆臂式横动装置为利用音圈电动机构成的驱动电动机驱动在顶端形成有导丝器的摆臂部件往复旋转的横动装置。并且凸轮式横动装置为具有横动凸轮、与其周面上设置的螺旋状的横动槽卡合并且滑动自由地设置的横动导丝器、以及使上述横动横动凸轮旋转的横动导丝器驱动电动机的横动装置。并且,虽然上述实施形态主要是说明巻绕单丝时的情况,但也可以通过交叉巻绕来巻绕复丝形成锥形尾端巻装来取而代之。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锥形尾端巻装仅指图8中的锥角A在45。以下的巻装。并且,本申请的丝条巻绕装置1为以交叉巻为对象的装置,所谓纬管巻绕("一>巻巻)完全不包含在本申请公开的发明的技术范围之内。权利要求一种丝条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支承多个卷绕筒管的卷绕筒管支承部件,该多个卷绕筒管用来分别卷绕多根提供来的丝条;具有能够捕捉上述各丝条的导丝器,通过使该导丝器往复运动使各丝条相对于各卷绕筒管横动的多个横动装置;以及被设置在上述多个横动装置与上述卷绕筒管支承部件之间、按压各卷绕筒管上形成的卷装的接触辊;各横动装置被构成为能够使上述导丝器往复运动的往复动程改变。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丝条巻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别设置有对上述横动装置进行控制的横动控制单元,使得上述导丝器往复运动的往复动程从巻绕开始到巻绕结束逐渐变窄;各横动控制单元使交叉夹角在r以下地控制上述横动装置。3.—种纺丝巻绕机,其特征在于,具有纺出单丝的纺丝单元;以及直接巻绕从该纺丝单元纺出的上述单丝的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丝条巻绕装置。4.一种锥形尾端巻装,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丝巻绕机而形成。5.—种丝条巻绕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交叉巻绕使多根丝条一边横动一边巻绕到巻绕筒管上时,使各丝条的横动程从巻绕开始到巻绕结束逐渐变窄。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丝条巻绕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交叉夹角在r以下。7.—种纺丝巻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纺出单丝的纺丝工序;用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丝条巻绕方法直接巻绕所纺出的上述单丝的巻绕工序。8.—种锥形尾端巻装,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7所述的纺丝巻绕方法而形成。全文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交叉卷绕来卷绕单丝形成锥形尾端卷装的丝条卷绕装置。丝条卷绕装置(1)具备支承多个用来分别卷绕多根提供来的丝条(Y)的卷绕筒管(2)的筒管支架(3);具有能够捕捉上述各丝条(Y)的导丝器(4),通过使该导丝器(4)往复运动使各丝条(Y)相对于各卷绕筒管(2)往复运动的多个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设置在上述多个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与上述筒管支架(3)之间、按压各卷绕筒管(2)上形成的卷装(Q)的接触辊(11)。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被构成为能够使上述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往复动程改变。文档编号B65H54/10GK101780902SQ20101000351公开日2010年7月21日申请日期2010年1月12日优先权日2009年1月19日发明者桥本欣三申请人: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