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37888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输送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送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No. 7_267413(图1)中公开的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装 置ι中,原稿供给盘10以大致平行的状态与用于放置纸3的盒式存储器(hopper) 4—体形 成并布置在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装置1的顶表面部。在原稿供给盘10中,原稿供给盘10的下端被枢转支撑,从而倾斜角度变化。供给 辊5根据原稿供给盘10的角度变化相对于纸3的端部以及纸输送引导件12 (a、b、c)改变 其位置。原稿供给盘10的角度变化由原稿盘位置传感器检测。在打印情况下,纸3通过输送路径A排出至堆叠器9。在传真传输情况下,原稿从 原稿供给盘10沿着纸输送引导件12(a、b、c)通过供给辊5旋转180度,由图像传感器读 取,并被排出至原稿排出盘11。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由于容纳第一被输送材料的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的位置发生改 变,可排出第一被输送材料和第二被输送材料的排出构件可确定被输送材料的排出目的 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输送机构,该输送机构包括容纳第一被输送材料的第一 被输送材料容纳部,该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适于改变其位置;容纳第二被输送材料的第 二被输送材料容纳部;排出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的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排出所述第二 被输送材料的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输送部,该输送部将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从所述第 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输送至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并将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从所述 第二被输送材料容纳部输送至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排出构件,该排出构件设置在 所述输送部中的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和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的公共输送路径的输送方向 下游侧,并适于将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和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至 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或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以及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在 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的位置改变至由所述输送部输送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的被输 送位置时,该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将所述排出构件的排出目的地切换至所述第一被输送材 料排出部,而在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的位置改变至从所述被输送位置退避的退避位 置时,该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将所述排出构件的排出目的地切换至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 出部。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输送机构中,该输送机构可根据容纳第一被输送材料的 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的位置变化确定可排出第一被输送材料和第二被输送材料的排出 构件的排出目的地。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输送机构中,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容纳部、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以及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可相对于所 述输送部布置在一侧,并且该输送机构还可包括输送路径切换构件,当所述第一被输送材 料容纳部的位置改变至所述被输送位置时,该输送路径切换构件切换所述输送部的输送路 径,以使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的输送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的输送方向在上游侧 折回。根据以上构造,所述输送机构可根据容纳第一被输送材料的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 部的改变的位置而致使第一被输送材料的输送距离短于第二被输送材料的输送距离。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输送机构还可包括检测构件,该检测构件检测所述第一被 输送材料容纳部的位置。所述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可基于该检测构件的检测结果切换所述 排出构件的排出目的地。根据以上构造,即使在不采用使得位置已改变的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的移动力 传递至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的联动机构时,也可切换排出目的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输送机构还可包括检测构件,该检测构件检测所述第一被 输送材料容纳部的位置。所述输送路径切换构件可根据所述检测构件的检测结果切换所述 输送部的输送路径。根据以上构造,即使在不使用将位置已改变的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的移动力传 递至输送路径切换构件的联动机构时,也可切换输送路径。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输送机构包括容纳第一被输送材料的第一被输送材料容 纳部,该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适于改变其位置;容纳第二被输送材料的第二被输送材料 容纳部;排出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的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排出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的 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输送部,该输送部将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从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 容纳部输送至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并将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从所述第二被输送材 料容纳部输送至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排出构件,该排出构件设置在所述输送部中 的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和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的公共输送路径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并适于 将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和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至所述第一被输 送材料排出部或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所述被输送材料的类 型使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移动至该第一被输送材料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被输送位 置;以及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该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根据所述被输送材料的类型将所述 排出构件的排出目的地从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切换至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输送机构中,该输送机构可根据容纳在所述第一被输送 材料容纳部中的被输送材料的类型确定可排出第一被输送材料和第二被输送材料的排出 构件的排出目的地。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输送机构中,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所述第二被 输送材料容纳部、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以及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可相对于所 述输送部布置在一侧,并且该输送机构还可包括输送路径切换构件,该输送路径切换构件 根据被输送材料的类型切换所述输送部的输送路径以使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的输送方向 相对于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的输送方向在上游侧折回。根据以上构造,所述输送机构可根据容纳在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中的被输 送材料的类型致使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的输送距离短于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的输送距离。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本发明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输送机 构,该输送机构输送作为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的原稿和作为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的记录介 质;图像读取单元,该图像读取单元读取由所述输送机构输送的所述原稿的图像;以及图 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基于由所述图像读取单元读取的图像在由所述输送机构输送 的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在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输送机构可通过容纳原稿的原稿 容纳部的改变的位置确定可排出原稿和记录介质的排出构件的排出目的地。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输送机构包括容纳第一被输送材料的第一被输送材料容 纳部,该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适于改变其位置;容纳第二被输送材料的第二被输送材料 容纳部;排出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的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排出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的 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输送部,该输送部将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从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 容纳部输送至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并将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从所述第二被输送材 料容纳部输送至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排出构件,该排出构件设置在所述输送部中 的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和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的公共输送路径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并适于 将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和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至所述第一被输 送材料排出部或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使所述第一被输送材 料容纳部在能够由所述输送部输送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的第一位置与不能由所述输送部 输送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及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该排出目的地 切换构件将由所述排出构件排出的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和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的排出目 的地切换至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或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


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放大图;图3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中,输送记录 介质输送情况的状态示意图,其中位置已改变的原稿容纳部的移动力传递给输送路径切换 构件以及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从而使输送路径切换构件和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移动;图4是示出其中在图3中所示的构造中原稿输送情况的状态示意图;图5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原稿输送情况的状 态示意图;以及图6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记录介质输送情况 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首先,描述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图1和图2示意性示 出了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在图1和图2中,图像形成装置的上方向相对变化,并不限于图像形成装置以分别定义为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箭头A和B所 示的方式布置的情况。如图1中所示,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装置主体11以及 支撑装置主体11的支撑主体13。装置主体11具有输送机构15,输送机构15输送作为第 一被输送材料实施例的原稿G以及作为第二被输送材料的记录介质P。原稿G和记录介质 P可以是纸或塑料膜、金属膜等。第一被输送材料不限于原稿G。例如,第一被输送材料可以是记录介质P以及可由 输送机构15输送的任何物体。第二被输送材料不限于记录介质P。例如,第二被输送材料 可以是原稿G以及可由输送机构15输送的任何物体。输送机构15包括原稿容纳部16,该原稿容纳部16作为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 的实施例,其位置可改变,并容纳原稿G ;记录介质容纳部50,该记录介质容纳部50作为容 纳记录介质P的第二被输送材料容纳部的实施例;原稿排出部32,该原稿排出部32作为排 出原稿G的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的实施例;记录介质排出部56,该记录介质排出部56作 为排出记录介质P的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的实施例;以及输送部18,该输送部18将原稿 G从原稿容纳部16输送至原稿排出部32并将记录介质P从记录介质容纳部50输送至记录 介质排出部56。原稿容纳部16、原稿排出部32、记录介质容纳部50以及记录介质排出部56布置 在装置主体11的一侧(图1中的右侧)。具体地说,原稿容纳部16、原稿排出部32、记录介 质容纳部50以及记录介质排出部56沿着上下方向布置并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叠置地布置在 装置主体11的一侧(图1中的右侧)。原稿容纳部16、记录介质容纳部50、原稿排出部32 以及记录介质排出部56以该次序从上侧顺序布置。因此,原稿容纳部16、记录介质容纳部 50、原稿排出部32以及记录介质排出部56被布置成集中在一侧(图1中的右侧)。原稿容纳部16包括放置稿台22,由供给辊24供给的原稿G放置于该稿台上。在放 置稿台22中,原稿G以读取面朝上的状态沿着供给方向放置,并容纳在原稿容纳部16中。 放置稿台22倾斜成沿原稿G的供给方向具有下降梯度。原稿容纳部16在装置主体11中安装成可沿原稿G的供给方向滑动。供给辊24 构造成如以下详细所述那样旋转移动。原稿容纳部16将原稿G定位在供给辊24的移动轨 道上,在供给辊24可与原稿G接触的可接触位置(参照图4和图5)与供给辊24退避到脱 离移动轨道的位置的退避位置(参照图3和图6)之间滑动,从而可改变其位置。所述可接 触位置为由输送部18输送原稿G的输送位置,所述退避位置为从可接触位置退避的位置。在原稿容纳部16中,设置检测器47,检测器47检测原稿容纳部16中是否容纳有 原稿G。使用反射式光学传感器(接近开关)作为检测器17。反射式光学传感器将光照射 到原稿容纳部16的容纳原稿G的位置,在原稿容纳部16中容纳有原稿G时检测到原稿G 上反射的反射光,从而检测原稿容纳部16中是否容纳有原稿G。可使用具有不同构造的传 感器代替反射式光学传感器作为检测器47。如图2中所示,在原稿容纳部16(具体地说是放置稿台22)中,设置移动机构49, 该移动机构49基于检测器47的检测结果使原稿容纳部16移动至可接触位置和退避位置。 移动机构49包括在原稿容纳部16的放置稿台22上形成的齿条49A、与齿条49A啮合的小齿轮49B以及驱动小齿轮49B使小齿轮49B旋转的驱动电机49C。根据该构造,若检测器47检测到原稿容纳部16中容纳有原稿G,则基于该检测结 果,移动机构49通过驱动电机49C使小齿轮49B沿一个方向旋转,从而使形成有齿条49A 的放置稿台22沿一个原稿G的供给方向移动至可接触位置。若检测器47检测到原稿容纳部16中未容纳有原稿G,则基于该检测结果,移动机 构49通过驱动电机49C使小齿轮49B沿另一方向旋转,从而使形成有齿条49A的放置稿台 22朝原稿G的供给方向后侧移动至退避位置。移动机构49的构造不限于上述构造。例如,移动机构49可利用线性致动器,并可 利用具有除以上构造以外的构造的致动器,只要对应机构可使原稿容纳部16移动至可接 触位置和退避位置即可。原稿容纳部16的移动方向不限于以上方向。例如,原稿容纳部16可沿与供给方 向交叉的方向移动。原稿容纳部16的移动不限于滑动移动,并且可例如为旋转移动。在旋 转移动的原稿容纳部16的构造中,原稿容纳部16可旋转,使得原稿容纳部16的位于原稿 G的供给方向侧的端部被旋转支撑,并以该端部为旋转中心提升原稿容纳部16的位于供给 方向后侧的端部。原稿容纳部16可构造成使得其位置变化至三个以上位置,而不是仅上述位置。记录介质容纳部50包括放置稿台58,由供给辊24供给的记录介质P放置于该放 置稿台58上。在放置稿台58中,记录介质P沿供给方向放置并容纳在记录介质容纳部50 中。放置稿台58倾斜成沿记录介质P的供给方向具有下降梯度。记录介质容纳部50可与 原稿容纳部16成一体。原稿排出部32包括放置稿台42,由排出辊39排出的原稿G放置于该放置稿台42 上。在放置稿台42中,沿着排出方向放置原稿G,使原稿G的读取面朝下,从而将原稿G容 纳在原稿排出部32中。记录介质排出部56包括放置稿台72,由排出辊39排出的记录介质P放置于在该 放置稿台72上。在放置稿台72中,记录介质P沿排出方向布置并容纳在记录介质排出部 56中。记录介质排出部56可与原稿排出部32成一体。在以上构造中,布置在记录介质排出部56上的排出部为原稿排出部32。然而,原 稿排出部32可用作记录介质排出部,而记录介质排出部56可用作原稿排出部。在这种情 况下,以下详细描述的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的排出目的地切换操作相反,原稿G排出至 位于下侧的原稿排出部,记录介质P排出至位于上侧的记录介质排出部。在以上构造中,布置在记录介质容纳部50上侧的容纳部作为原稿容纳部16。然 而,可采用其中原稿容纳部16作为记录介质容纳部,而记录介质容纳部50作为原稿容纳部 的构造。在这种情况下,检测器47相对于布置在记录介质容纳部下方的原稿容纳部设置。 若检测器47检测到原稿容纳部中容纳有原稿G,则通过移动机构49使记录介质容纳部移动 至脱离供给辊24的移动轨道的退避位置。若检测器47检测到原稿容纳部16中未容纳有 原稿G,则通过移动机构49使记录介质容纳部移动至供给辊24可与记录介质P接触的可接 触位置。可采用其中原稿容纳部16作为记录介质容纳部以容纳记录介质P,而原稿排出部32用作记录介质排出部以排出记录介质P的构造。在这种情况下,记录介质容纳部50可用 于容纳具有不同尺寸或种类的记录介质并输送该记录介质。在该构造中,不必设置以下详 细描述的原稿输送路径34C和图像读取单元20。可采用其中记录介质容纳部50作为原稿容纳部以容纳原稿G,而记录介质排出部 56用作原稿排出部以排出原稿G的构造。在这种情况下,原稿容纳部16可用于容纳具有不 同尺寸或种类的原稿G并输送原稿G。在该构造中,不需设置以下详细描述的记录介质输送 路径34B和图像形成单元54。记录介质容纳部50可布置成从原稿容纳部16偏移,原稿排出部32可布置成从记 录介质容纳部50偏移,并且记录介质排出部56可布置成从原稿排出部32偏移。偏移方向 包括沿供给方向的方向和与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因此,记录介质容纳部50、原稿排出部32和记录介质排出部56可沿一个方向分别 从分别布置在上侧的原稿容纳部16、记录介质容纳部50和记录排出部32偏移,从而原稿容 纳部16、记录介质容纳部50、原稿排出部32和记录介质排出部56可以以阶梯模式布置。因而,可容易地处理原稿G的容纳、记录介质P的填充以及原稿G和记录介质P在 排出之后的提取。输送部18包括供给辊24,该供给辊24可从原稿容纳部16供给容纳在原稿容纳 部16中的原稿G并从记录介质容纳部50供给容纳在记录介质容纳部50中的记录介质P ; 分离机构30,该分离机构30分离由供给辊24供给的各原稿G或各记录介质P ;以及多个输 送辊36,这些输送辊将由分离机构30分离的原稿G或记录介质P输送至原稿排出部32或 记录介质排出部56。供给辊24旋转连接至连接构件19的另一端,该连接构件的一端旋转连接至构成 分离机构30的一部分的输送辊26的旋转轴。当连接构件19的一端作为旋转中心而所述 另一端旋转并且原稿容纳部16位于可接触位置时,供给辊24可在与容纳在原稿容纳部16 中的原稿G接触的接触位置与离开原稿G的分离位置之间旋转移动。当原稿容纳部16位于退避位置时,供给辊24可在与容纳在记录介质容纳部50中 的记录介质P接触的接触位置与和记录介质P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旋转移动。供给辊24构造成使得借助弹簧之类的弹性构件(未示出)的弹力始终向该供给 辊24施加朝向分离位置的力,并且输送辊26的旋转力致使连接构件19的所述另一端克服 弹性构件的弹力而绕作为旋转中心的一端旋转,从而使供给辊24移动至接触位置。可采用 其中利用独立于输送辊26的驱动部的驱动力使供给辊24移动至接触位置或分离位置的构 造,或者其中供给辊24利用供给辊24的重量或弹簧之类的弹性构件的弹力移动至接触位 置的构造。在装置主体11中形成有输送路径34,由供给辊24供给的原稿G和记录借助P沿 该输送路径输送。如图2中所示,输送路径34包括第一公共路径34A,由供给辊24供给的 原稿G和记录介质P共同沿该路径输送;记录介质输送路径34B,沿第一公共路径34A输送 的记录介质P沿该记录介质输送路径34B输送;原稿输送路径34C,沿第一公共路径34A输 送的原稿G沿该原稿输送路径34C输送;第二公共路径34D,沿记录介质输送路径34B输送 的记录介质P和沿原稿输送路径34C输送的原稿G共同沿该路径输送;以及翻转路径34E, 该翻转路径34E用于使沿第二公共路径34D输送的原稿G和记录介质P翻转并使原稿G和记录介质P返回第一公共路径34A。记录介质输送路径34B和原稿输送路径34C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弯曲成U形形状, 从而下游端侧的输送方向与上游端侧的输送方向相反,以致使被输送的原稿G和记录介质 P的输送方向折回。通过以上构造,从记录介质容纳部50向记录介质排出部56输送记录介质P所沿 的输送路径由第一公共路径34A、记录介质输送路径34B和第二公共路径34D构成,并且整 体形成为U形形状。从原稿容纳部16向原稿排出部32输送原稿G所沿的输送路径由第一 公共路径34A、原稿输送路径34C和第二公共路径34D构成,并且整体形成为U形形状。原 稿输送路径34C相对于记录介质输送路径34B位于输送方向上游侧。原稿G的输送路径的 距离短于记录介质P的输送路径的距离,并且原稿G的输送路径在记录介质P的输送路径 前侧折回。从原稿容纳部16向原稿排出部32输送原稿G所沿的输送路径可由第一公共路径 34A、记录介质输送路径34B和第二公共路径34D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原稿G和记录介质P 输送所沿的所有输送路径都被共享,从而无需设置以下详细描述的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在第一公共路径34A上,分离机构30布置在供给辊24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分离 机构30包括输送辊26,该输送辊26从正面侧向供给辊24供给的原稿G和记录介质P施 加输送力;以及分离垫28,该分离垫28从背面侧向由供给辊24供给的原稿G和记录介质P 施加输送阻力(摩擦阻力)。因而,当多个原稿G或记录介质P以叠置状态由供给辊24供给时,输送辊26向上 面的原稿G或记录介质P (第一原稿G或记录介质P)施加输送力,而分离垫28向下面的原 稿G或记录介质P(第二及以下的原稿G或记录介质P)施加输送阻力。结果,以叠置状态 供给的原稿G或记录介质P被分离。因此,叠置的原稿G或记录介质P被分离并由供给辊 24和分离垫28单个输送。在第一公共路径34A上,输送辊36布置在分离机构3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 辊36由夹持并输送原稿G和记录介质P的一对辊构成。在从第一公共路径34A分支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34B和原稿输送路径34C的部分 中,设置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该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作为输送路径切换构件的实施例, 用于切换输送部18的输送路径,使得原稿G的输送方向相对于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在上 游侧折回。如图2中所示,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具有侧面67A,该侧面67A形成原稿输送路 径34C的位于外周侧的输送路径表面;顶面67B,该顶面67B形成记录介质输送路径34B的 位于下侧的输送路径表面;以及底面67C,该底面67C形成记录介质输送路径34B的位于上 侧的输送路径表面。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的下部通过轴部66旋转支撑到装置主体11上。输送路径切 换构件67可以以轴部66作为旋转中心移动至其中侧面67A旋转移动至侧面67A所面向的 对向面69侧的关闭位置(参照图1)从而关闭原稿输送路径34C,并可移动至其中侧面67A 旋转移动至与对向面69分离的一侧的打开位置(参照图2)从而打开原稿输送路径34C。当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位于关闭位置时,记录介质输送路径34B打开,并形成包 括第一公共路径34A、记录介质输送路径34B以及第二公共路径34D的输送路径。
11
当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位于打开位置时,原稿输送路径34C打开,并形成包括第 一公共路径34A、原稿输送路径34C以及第二公共路径34D的输送路径。此时,输送路径切 换构件67的侧面67A的上端向上伸出而高于记录介质输送路径34B的下路径表面。因而, 沿第一公共路径34A输送的原稿G碰撞侧面67A并被引导至原稿输送路径34C。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被构造成与原稿容纳部16的位置变化联动地切换输送路 径。联动机构包括检测器45,该检测器45用作检测构件,设置在原稿容纳部16中并检测 原稿容纳部16的位置;以及驱动电机48,该驱动电机48用作驱动部,用于基于检测器45的 结果旋转驱动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例如使用限位开关作为检测器45,该限位开关在被位于可接触位置的原稿容纳部 16的放置稿台22的侧面推动时开启,并在原稿容纳部16位于退避位置时关闭。检测器45 的构造不限于上述构造。例如,检测器45可使用光学传感器之类的传感器,并且可以是检 测原稿容纳部16的位置的任何元件。在联动机构中,当检测器45检测到原稿容纳部16位于可接触位置时,输送路径切 换构件67通过驱动电机48旋转移动至其中原稿输送路径34C打开的打开位置。当检测器 45检测到原稿容纳部16位于退避位置时,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通过驱动电机48旋转移动 至其中原稿输送路径34C被关闭的关闭位置。在记录介质输送路径34B中,设置图像形成单元54,该图像形成单元54基于由以 下详细描述的图像读取单元20读取的图像在由输送部18输送的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单元54包括喷墨记录头53,该喷墨记录头53从喷嘴喷射墨滴并在记录 介质P上形成图像。喷墨记录头53将墨滴喷射至被输送至该喷墨记录头53下方的图像形 成位置的记录介质P而记录图像。与喷墨记录头53相邻地设置储墨部55,该储墨部55储存被供应至喷墨记录头53的墨。在喷墨记录头53下方,面向喷射面设置维护喷墨记录头53的维护构件57。维护 构件57具有覆盖喷射面的帽、清洁喷射记录头53的喷射面的清洁构件、以及抽吸喷嘴中的 墨的抽吸装置。图像形成单元54的构造不限于包括喷墨记录头53的构造。例如,图像形成单元 54可以为利用电子照相系统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并且可使用除包括喷墨记录头的构 造以外的可形成图像的所有构造。在记录介质输送路径34B中,输送辊36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54的输送方向上游 侧和下游侧,图像形成单元54设置在其间。输送辊36由夹持并输送原稿G和记录介质P 的一对辊构成,并在经过图像形成单元54的图像形成位置的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上游 侧和下游侧被夹持在该对辊之间的情况下输送记录介质P。在原稿输送路径34C上,设置图像读取单元20来读取由输送部18输送的原稿G 的图像。图像读取单元20被构造成包括光源(未示出)、诸如镜或成像透镜之类的光学系 统(未示出)以及由CCD等构成的图像读取元件(未示出)。在原稿输送路径34C上设置诸如玻璃板之类的透明构件38,该透明构件38透过从 图像读取单元20的光源照射的光。透明构件38形成原稿输送路径34C的输送路径表面, 并且布置透明构件38的位置成为对沿原稿输送路径34C输送的原稿的图像进行读取所在的图像读取位置。通过以上构造,光从图像读取单元20的光源照射到沿原稿输送路径34C输送的原 稿G上,在原稿上反射的反射光通过光学系统被引导至图像读取元件,并且由图像读取元 件读取图像。此时,图像读取单元20在透明构件38下方位于预定位置并被固定。因此,若 由输送部18输送原稿G,则原稿G相对于图像读取单元20被慢扫描(副扫描),从而读取 原稿G的图像。控制器(未示出)与图像读取单元20相连。控制器将由图像读取单元20读取的 图像转化成图像信号,并将转化的图像信号传送至图像形成单元54。图像读取单元20的构造不限于以上构造。例如,图像读取单元20可由为粘接型 图像传感器,其将诸如发光二极管之类的发光部发射的光照射到原稿上,接收反射光,并以 光学方式读取原稿的图像,并且图像读取单元20可以是可读取图像的任何装置。在第二公共路径34D中,输送辊36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2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和 下游侧,图像读取单元20位于其间。输送辊36由在其间夹持并输送原稿G和记录介质P 的一对辊构成,并且夹持经过图像读取位置的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并 输送该记录介质P。布置在图像读取单元2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输送辊36布置在原稿输送路径34C 与记录介质输送路径34B相互接合的部分上。在第二公共路径34D中,相对于下游侧的输送辊36在输送部18的输送方向下游 侧设置排出辊39,该排出辊39作为排出构件的实施例,该排出构件将从输送部18输送的原 稿G和记录介质P排出至原稿排出部32和记录介质排出部56。在排出辊39的排出方向侧设置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该排出目的切换构件70 作为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的实施例,用于将排出辊39的排出目的地从原稿排出部32和记 录介质排出部56中的一个切换成另一个。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形成原稿排出部32的 放置稿台42的一部分并在其顶表面上放置原稿G。在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中,排出方向下游侧由轴部73旋转支撑到装置主体11 上。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可移动至其中上游侧端以轴部73为旋转中心向上旋转移动而 关闭原稿排出部32的关闭位置以及其中上游侧端向下旋转移动而打开原稿排出部32的打 开位置。当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位于关闭位置时,记录介质排出部56打开,从而由排出 辊39排出的原稿G或记录介质P可排出至记录介质排出部56。当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位于打开位置时,原稿排出部32打开,从而由排出辊39 排出的原稿G或记录介质P可排出至原稿排出部32。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被构造成与原稿容纳部16的位置变化联动地切换排出辊 39的排出目的地。联动机构包括检测器45和驱动电机46,该驱动电机作为驱动部,用于基 于检测器45的检测结果使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旋转移动。根据所述联动机构,若检测器45检测到原稿容纳部16位于可接触位置,则排出目 的地切换构件70通过驱动电机46旋转移动至其中原稿排出部32打开的打开位置。若检 测器45检测到原稿容纳部16位于退避位置,则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通过驱动电机46 旋转移动至其中原稿排出部32被关闭的关闭位置。
翻转路径34E被构造成使得在将要读取两面上的图像的情况下,通过排出辊39使 得已由图像读取单元20读取了一面的图像的原稿G翻转,被引导至翻转路径34E,经过第 一公共路径34A和原稿输送路径34C而返回图像读取位置。翻转路径34E被构造成使得在 将要在两面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通过排出辊39使得已由图像形成单元54在一面上形成 图像的记录介质P翻转,被引导至翻转路径E,经过第一公共路径34A和记录介质输送路径 34B而返回图像形成位置。(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接下来,描述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这里,以将原稿G的 图像复制至记录介质P的情况为例。首先,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0的操作员将记录介质P容纳在记录介质容纳部50中, 并将原稿G容纳在原稿容纳部16中。若原稿G容纳在原稿容纳部16中,则检测器47检测 到原稿G。同时,检测器45检测原稿容纳部16的位置。检测器45检测到原稿容纳部16位 于其中供给辊24不与容纳的原稿G接触的退避位置,并且检测器47检测到容纳有原稿G。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中所示,通过移动机构49使原稿容纳部16移动至其中供给辊24可 与容纳的原稿G接触的可接触位置。若原稿容纳部16移动至可接触位置,则检测器45检测到原稿容纳部16位于可接 触位置。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基于该检测结果通过驱动电机48移动至其中原稿输送路径 34C打开的打开位置,从而形成包括第一公共路径34A、原稿输送路径34C和第二公共路径 34D的输送路径。基于检测器45的指示原稿容纳部16位于可接触位置的检测结果,排出目 的地切换构件70通过驱动电机46移动至其中原稿排出部32打开的打开位置,从而原稿G 从排出辊39排出的排出目的地变成原稿排出部32。若操作员对操作部进行操作而开始复印操作,则首先,供给辊24旋转地移动至其 中供给辊24与原稿容纳部16中容纳的原稿G接触的接触位置。与供给辊24接触的原稿 G通过供给辊24从原稿容纳部16供给。从原稿容纳部16供给的原稿G沿着第一公共路径34A输送,经过分离机构30并 被引导至原稿输送路径34C。被引导至原稿输送路径34C的原稿G经过原稿输送路径34C 并沿第二公共路径34D输送。沿着第二公共路径34D输送的原稿G的图像由图像读取单元 20读取,并通过排出辊39将原稿G排出至原稿排出部32。若容纳在原稿容纳部16中原稿G被送出,则检测器47检测到原稿容纳部16中不 存在原稿G。基于该检测结果,如图6中所示,原稿容纳部16通过移动机构49移动至退避 位置。若原稿容纳部16移动至退避位置,则检测器45检测到原稿容纳部16位于退避位 置。基于该检测结果,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通过驱动电机48移动至其中原稿输送路径34C 关闭的关闭位置,从而形成包括第一公共路径34A、记录介质输送路径34B和第二公共路径 34D的输送路径。当检测器45的检测结果表明原稿容纳部16位于退避位置时,排出目的地 切换构件70通过驱动电机46移动至其中原稿排出部32关闭的关闭位置,从而记录介质P 通过排出辊39排出的排出目的地变成记录介质排出部56。供给辊24借助供给辊26的旋转而旋转移动至其中供给辊24与容纳在记录介质容纳部50中的记录介质P接触的接触位置。与供给辊24接触的记录介质P通过供给辊24 从记录介质容纳部50供给。从记录介质容纳部50供给的记录介质P沿第一公共路径34A输送,经过分离机构 30,并被引导至记录介质输送路径34B。基于图像读取单元20读取的图像由图像形成单元 54在被引导至记录介质输送路径34B的记录介质P中形成图像。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P沿着记录介质输送路径34B和第二公共路径34D输送, 并通过排出辊39排出至记录介质排出部56。如以上所述,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原稿容纳部16的位置确定原稿G和记 录介质P输送所沿的输送路径以及原稿G和记录介质P被排出的排出目的地,从而单独选 择输送路径和排出目的地的操作变得不必要。与原稿容纳部16的位置变化联动地切换输送路径的联动机构的构造以及与原稿 容纳部16的位置变化联动地切换从排出辊39排出的排出目的地的联动机构的构造不限于 以上构造。例如,可利用以下构造。如图3和图4中所示,切换输送路径的联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构件74,该第一连 接构件的一端部可旋转地安装在放置稿台22的、在供给方向的前端侧的各侧上;第二连接 构件78,该第二连接构件的一端通过轴部76可旋转地安装至第一连接构件74的另一端,该 第二连接构件的另一端部安装在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上;以及引导构件(未示出),该引 导构件具有细长孔80,通过该细长孔80对轴部76进行引导。在该构造中,轴部76可从细长孔80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并且按如下所述调节形 成细长孔80的位置。若原稿容纳部16移动至退避位置,如图3中所示,则第一连接构件74 被拉动,从而轴部76移动至细长孔80的一端(上端)。若原稿容纳部16移动至可接触位 置,如图4中所示,则第一连接构件74被拉动,从而轴部76移动至细长孔80的另一端(下 端)。若轴部76移动至细长孔80的一端(上端),如图3中所示,则第二连接构件78 被拉动,从而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移动至关闭位置。若轴部76移动至细长孔80的另一端 (下端),如图4中所示,则第二连接构件78被推动,从而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移动至打开位置。如图3和图4中所示,切换排出辊39的排出目的地的联动机构包括第三连接构 件82,第三连接构件82的一端部可旋转地安装在放置稿台22的、在供给方向的前端侧的各 侧上;第四连接构件86,该第四连接构件86的一端部通过轴部84可旋转地安装至第四连 接构件82的另一端部,该第四连接构件86的另一端部安装至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的上 游侧端;以及引导构件(未示出),该引导构件具有细长孔88,通过该细长孔88对轴部84 进行引导。在该构造中,轴部84可从细长孔88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并按如下所述调节形成 细长孔88的位置。当原稿容纳部16移动至退避位置时,如图3中所示,第三连接构件82 被拉动,从而轴部84移动至细长孔88的一端(图3中的右端)。接着,原稿容纳部16移动 至可接触位置。因此,如图4中所示,则第三连接构件82被推动,从而轴部84移动至细长 孔88的另一端(图4中的左端)。通过轴部84移动至细长孔88的一端(图3中的右端),如图3中所示,第四连接构件86被拉动,从而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移动至关闭位置。若轴部84移动至细长孔88 的另一端(图3中的左端),如图4中所示,则第四连接构件86被推动,从而排出目的地切 换构件70移动至打开位置。因此,位置已改变的原稿容纳部16的移动力可传递至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和排 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从而允许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和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移动。该 构造不限于以上构造,并且可使用利用不同机械元件(例如凸轮)进行联动的构造。在以上构造中,基于检测器47的指示容纳有原稿G的检测结果,通过移动机构49 使原稿容纳部16移动至可接触位置。若检测器45检测到原稿容纳部16位于可接触位置, 则基于该检测结果,通过驱动电机48使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移动至打开位置,并且通过驱 动电机46使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移动至打开位置。然而,可以是这样的构造,即可基于 检测器47的指示容纳有原稿G的检测结果,通过移动机构49使原稿容纳部16移动至可接 触位置,通过驱动电机48使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移动至打开位置,并通过驱动电机46使 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移动至打开位置。也就是说,与其中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和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与原稿容纳部 16的位置变化联动地移动至打开位置的构造不同,在该构造中,基于操作者要将原稿G容 纳在原稿容纳部16中并输送的意图,与原稿容纳部16的位置变化无关地(即,直接根据原 稿G的检测)使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和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移动至打开位置。在该构 造中,无需设置检测器45。在以上构造中,基于检测器47的指示未容纳有原稿G的检测结果,通过移动机构 49使原稿容纳部16移动至退避位置。若检测器45检测到原稿容纳部16位于退避位置,则 基于该检测结果,通过驱动电机48使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移动至关闭位置,并通过驱动电 机46使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移动至关闭位置。然而,可基于检测器47的指示未容纳有 原稿G的检测结果,通过移动机构49使原稿容纳部16移动至退避位置,通过驱动电机48 使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移动至关闭位置,并通过驱动电机46使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移 动至关闭位置。也就是说,不是其中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和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与原稿容纳 部16的位置变化联动地移动至关闭位置的构造,在该构造中,基于操作者不将原稿G容纳 在原稿容纳部16中的意图,与原稿容纳部16的位置变化无关地使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和 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移动至关闭位置。基于操作员对操作部进行操作而致使在记录介质P上复印原稿G的图像时产生的 复印指令(与图像读取指令、图像形成指令等类似),可通过移动机构49使原稿容纳部16 移动。即使在基于复印指令通过移动机构49使原稿容纳部16移动的构造中,也可由检 测器45检测原稿容纳部16的位置,可基于检测结果通过驱动电机48使输送路径切换构件 67移动,并可通过驱动电机46使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移动。即使在基于复印指令通过移动机构49使原稿容纳部16移动的构造中,也可基于 该复印指令,通过移动机构49使原稿容纳部16移动,通过驱动电机48使输送路径切换构 件67移动,并可通过驱动电机46使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移动。也就是说,与输送路径 切换构件67和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与原稿容纳部16的位置变化联动地移动的构造不同,在该构造中,独立于原稿容纳部16的位置变化,基于操作部的操作,使输送路径切换构 件67和排放目的地切换构件70移动。在该构造中,无需设置检测器45。即使在基于复印指令通过移动机构49使原稿容纳部16移动的这种构造中,也可 采用其中可将位置已变化的原稿容纳部16的移动力传递至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和排出目 的地切换构件70以使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和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移动的联动机构。可手动改变原稿容纳部16的位置。即使在该构造中,也可由检测器45检测原稿 容纳部16的位置。基于该检测结果,可通过驱动电机48使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移动,并 可通过驱动电机46使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移动。即使在手动改变原稿容纳部16的位置的构造中,也可采用其中可将位置已变化 的原稿容纳部16的移动力传递至输送路径切换构件67和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以使输 送路径切换构件67和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70移动的联动机构。在该构造中,无需设置移 动机构49和检测器47。为说明和描述之目的而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以上描述。并不意图详 尽或将本发明局限于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清楚多种修改和变型。为 最佳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而选择并描述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从而使得本领 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以构想适于具体应用的各种实施方式以及各种修改。本发明 的范围理应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
一种输送机构,该输送机构包括容纳第一被输送材料的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该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适于改变其位置;容纳第二被输送材料的第二被输送材料容纳部;排出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的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排出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的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输送部,该输送部将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从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输送至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并将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从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容纳部输送至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排出构件,该排出构件设置在所述输送部中的用于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和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的公共输送路径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并适于将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和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至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或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以及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在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的位置改变至由所述输送部输送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的被输送位置时,该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将所述排出构件的排出目的地切换至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而在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的位置改变至从所述被输送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时,该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将所述排出构件的排出目的地切换至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机构,其中,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所述第二被输 送材料容纳部、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以及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相对于所述输 送部布置在一侧,并且该输送机构还包括输送路径切换构件,当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 部的位置被改变至所述被输送位置时,该输送路径切换构件切换所述输送部的输送路径, 以使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的输送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的输送方向在上游侧折 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送机构,该输送机构还包括检测构件,该检测构件检测 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的位置,其中所述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基于该检测构件的检测 结果切换所述排出构件的排出目的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机构,该输送机构还包括检测构件,该检测构件检测所 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的位置,其中所述输送路径切换构件根据所述检测构件的检测结 果切换所述输送部的输送路径。
5.一种输送机构,该输送机构包括容纳第一被输送材料的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该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适于改变其 位置;容纳第二被输送材料的第二被输送材料容纳部;排出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的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排出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的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输送部,该输送部将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从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输送至所述第 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并将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从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容纳部输送至所述 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排出构件,该排出构件设置在所述输送部中的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和所述第二被输送 材料的公共输送路径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并适于将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第一被输送材 料和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至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或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 部;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根据所述被输送材料的类型使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移动 至该第一被输送材料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被输送位置;以及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该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根据所述被输送材料的类型将所述排出 构件的排出目的地从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切换至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送机构,其中,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所述第二被输 送材料容纳部、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以及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相对于所述输 送部布置在一侧,并且该输送机构还包括输送路径切换构件,该输送路径切换构件根据所 述被输送材料的类型切换所述输送部的输送路径,以使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的输送方向相 对于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的输送方向在上游侧折回。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2、5和6中任一项的输送机构,该输送机构输送作为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 的原稿和作为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的记录介质;图像读取单元,该图像读取单元读取由所述输送机构输送的所述原稿的图像;以及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基于由所述图像读取单元读取的图像在由所述输送机 构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8.—种输送机构,该输送机构包括容纳第一被输送材料的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该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适于改变其 位置;容纳第二被输送材料的第二被输送材料容纳部;排出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的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排出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的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输送部,该输送部将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从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输送至所述第 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并将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从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容纳部输送至所述 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排出构件,该排出构件设置在所述输送部中的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和所述第二被输送 材料的公共输送路径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并适于将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第一被输送材 料和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至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或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 部;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使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在能够由所述输送部输送所述第 一被输送材料的第一位置与不能由所述输送部输送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的第二位置之间 移动;以及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该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将由所述排出构件排出的所述第一被输 送材料和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的排出目的地切换至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或所述第 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送机构,其中,所述输送部包括供给构件,该供给构件适于根据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的位置,有选择地将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中的所述 第一被输送材料或者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容纳部中的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供给至所述公 共输送路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送机构,其中,所述移动机构根据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 纳部中存在或不存在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而使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移动至所述第 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送机构,该输送机构还包括输送路径切换构件,该输送路 径切换构件根据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中存在或不存在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而切换 所述输送部的输送路径,以使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相对于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的路径在输 送方向上游侧返回。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送机构,其中,所述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根据所述第一被 输送材料容纳部中存在或不存在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切换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和所述第 二被输送材料的排出目的地。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送机构,该输送机构还包括输送路径切换构件,该输送路 径切换构件根据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的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切换所述输 送部的输送路径,以使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相对于所述第二被输送材料的路径在输送方向 上游侧返回。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送机构,其中,所述排出目的地切换构件根据所述第一被 输送材料容纳部的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切换所述第一被输送材料和所述第二被 输送材料的排出目的地。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输送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该输送机构包括分别容纳第一被输送材料和第二被输送材料的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和第二被输送材料容纳部。当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的位置改变成其中将输送第一被输送材料的被输送位置时,排出构件的排出目的地切换至第一被输送材料排出部。当第一被输送材料容纳部的位置改变至从所述输送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时,排出构件的排出目的地切换至第二被输送材料排出部。
文档编号B65H31/02GK101955073SQ20101013576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4日
发明者北村笃行, 鸟丸悟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